环太湖经济社会发展研究报告·2017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提升环太湖地区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地位研究

——以苏州为例

一、引言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要紧紧围绕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深化经济体制改革。适应经济全球化新形势,必须推动对内对外开放相互促进、引进来和走出去更好结合,促进国际国内要素有序自由流动、资源高效配置、市场深度融合,加快培育参与和引领国际经济合作竞争新优势,以开放促改革。全球价值链,是对产品从研发设计、生产制造、营销和售后服务一系列的流程规划,不管是哪个环节都能创造出一定的附加价值,一般来讲,企业从研发设计、生产制造、营销和售后服务各个环节创造的价值呈现出“U”形曲线的变化,一些企业往往只需掌握核心技术环节就可以在市场上占有较大的销售份额,从而控制价值链的战略性环节。

自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依靠丰富的劳动力资源和较强的加工配套设施,快速地融入了全球价值链体系,使得在过去的2 0年间,GDP快速增长,经济总量跃居全球第二位。但随着世界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的影响,传统加工行业也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难,单纯依靠简单的加工所获得的利润空间越来越小,我国也在逐渐适应国际分工体系的变化,力争在全球价值链环节中获得更有利的位置。近几年来,苏州走出了一条以开放促发展的道路,成为外资集聚的高地,来自全世界的资本都争相来到苏州进行投资,先后形成一批产业集聚的工业区域。但随着金融危机影响的持续深化和国内劳动力成本的日益升高,苏州过去引以为自豪的制造业受到了极大地冲击和挑战。在后危机时代,全球经济也许会进入一个长期的低潮期,这势必会形成产能过剩与消费不足的矛盾,全球竞争也会更加激烈,从而形成新一轮技术创新的竞争。苏州在这一轮的竞争中如何保持过去的优势甚至取得新的优势地位,关键在于产业的转型升级,提高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分工地位,占据更有附加价值的生产环节,向“微笑曲线”的两端延伸。这也就要求苏州在发展经济的过程中,加快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改变过去主要依靠制造加工过程促进经济发展的格局,提升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地位,为苏州率先实现现代化、构建创新型城市、谱写中国梦的苏州篇章打下扎实的基础,实现苏州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文章主要根据苏州本地的经济发展情况,为实现苏州产业转型升级,提升苏州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地位提出一些建设性的看法和思路,希望能为苏州当地的经济建设提供一点参考意见。

二、文献综述

对于全球价值链,国内外诸多专家学者已有过一些研究和达成共识的理论观点。纵观文献,国外在全球价值链方面的研究起步较早,并形成了许多可供借鉴的有益经验。Poter(1980)首次提出全球价值链的理论(Globe Value Chain),主要基于产业分工、产业内贸易以及产业升级问题进行了探讨,这使欧美发达国家在大力发展传统制造业的同时,没有忘记将产业升级放在经济建设的核心地位;Gereffi(1999)从驱动源泉、核心产能、进入门槛等方面进行分析,并指出汽车、计算机等行业能否掌握核心技术是提升价值链的重要环节,而一些劳动密集型产业,如服装、玩具等,则具备典型的进入门槛较低的特征,如何实现这些产业的升级则成为各国政府面临的主要问题;Linda(2001)则认为在全球价值链视角下重新看待国内就业情况就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促使国内技术转型获得成功,将一部分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至国外,另一方面,使得国内一些岗位开始流失,提高了国内的失业率。国内对于全球价值链的研究相比国外来讲,时间并不长,但也积累了一定的成功经验。周春山(2014)以广东汕头为例,结合实地调研,基于全球价值链视角解析当地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对汕头传统制造业嵌入全球价值链的方式、嵌入程度及嵌入地位等特征进行分析,根据所属价值链驱动类型和治理关系,提出两种升级模式:在同一价值链上的节点内增值和节点间攀升,并从微观层面根据各企业嵌入全球价值链程度的不同,分别提出相应的升级路径。华晓红(2013)基于全球价值链的观点分析东亚生产网络,指出近十年间中国逐渐取代日本成为东亚各经济体的主要终端市场,东亚一些国家其内部生产网络还具有较大的脆弱性,主要表现在中国处于最底层的组装地位,但着力于改变“世界工厂”的境地,庞大的经济规模和产量对东亚其他国家在局部形成了一定的冲击,产业间贸易逐渐被产业内贸易所取代。吴勇志(2014)在全球价值链视角下,针对中国企业经营战略进行有效的分析,以联想公司为例,他指出在新型国际分工和价值链整合背景下,通过技术创新和商业模式创新可以提高产品的附加值,从而提升中国企业在国际市场中的竞争力,抢占资源整合过程中的制高点,深化国际分工,使中国企业逐步融入全球价值链环节中,走国际化经营的道路。马凤涛(2014)在国际垂直专业化快速发展的背景下,利用最新发布的世界投入产出表,对中国制造的产品进行全球价值链的结构解析,主要基于1995至2009年间中国各制造业在国际经济中的占比进行研究,结果发现,随着国内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一些制造业的占比逐渐下降,但近年来有回升的趋势,并以纺织品和光学产品为例,对最终产品的世界分布进行了研究,并得到如下启示:当前经济全球化的主要特征是垂直专业化分工日益加强,中国制造业应积极参与全球价值链的重要环节,提高自己在全球价值链上的国内增加值比例,减少各种限制进口的贸易壁垒,增强科技创新能力,促进国内服务业的快速发展并逐渐走向世界。

三、现状分析

(一)以跨国公司为主的产业集群明显

苏州历来是传统制造业的大市,经过多年的发展,形成了以跨国公司为主的产业集群特征,以苏州工业园区为例,至2015年年底,苏州工业园区累计引进外企超过5000个、实际利用外资247亿美元,其中,世界500强项目150个、上亿美元项目136个,其中10亿美元以上项目7个。利用外资总额连续多年名列中国开发区第一,主要在集成电路、液晶显示、汽车及航空零部件、软件和服务外包、生物医药、纳米新材料新能源等领域形成了具有一定竞争力的产业集群,以占中国十万分之三的土地创造了全国约3%进出口总额、3%IT产值、1 5 %IC产值和5 %离岸外包产值,初步形成了以高新技术产业为主导、先进制造业为支柱、现代服务业为支撑的现代产业体系,已成为区域发展强劲引擎和主要增长极。

(二)服务业发展迅速

服务业一直以来都被认为是未来提升苏州全球价值链地位的重要环节,2015年苏州服务业总量持续扩大,对经济拉动作用不断提高。全市完成服务业增加值5951.62亿元,比上年增长12.7%,比全市GDP和工业增速分别高出3.1和5.2个百分点,占全市GDP的比重达到4 5.7 %,比上年提高1.5个百分点。在服务业总量不断扩张的同时,服务业对GDP的拉动作用明显增强,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不断加大。2015年,全市服务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6 3.5 %,拉动GDP增长4.9个百分点。服务业税收也稳步增长,税收占比不断提高。2014年,全市完成服务业税收953.7亿元,同比增长11.9%,高于全市税收增速3.2个百分点。服务业税收占全市税收总额的39.4%,比上年提高1.1个百分点,对全市税收增长贡献率达到52.1%。其中,房地产、金融业、批发零售业分别实现税收382.24亿元、227.59亿元和147.71亿元,共占全市服务业税收的79.5%。

以苏州工业园区的服务外包为例,园区累计设立服务外包企业1300多家。2015年承接服务外包合同签约金额39亿美元,离岸外包执行金额超26亿美元,服务外包发展水平在全国开发区中排名领先。累计吸引10家全球服务外包百强企业入驻园区,54家企业获得技术先进型服务企业新标准认定。园区服务外包企业获得各类认证315项,其中获得CMM/CMMI及ISO27001等国际认证91项。就业人数超过300人规模企业13家,离岸外包执行金额超过500万美元服务外包企业24家。现有1300多家服务外包企业中,ITO企业占44%, BPO企业占24%, KPO企业占32%。

(三)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势头迅猛

苏州一直以来都坚持自主创新与开放创新并举,充分发挥开放经济的优势,积极承建国际高新技术产业的转移,形成了以产业集群为特征,以产业功能区为增长极,沿“两轴三带”开展高新技术产业的格局。省科技厅的统计数据显示,2015年,苏州市医药制造业持续快速增长,实现产值397亿元,增长了13.1%;仪器仪表制造业、智能装备制造业、新材料制造业、新能源制造业加快发展,合计实现产值5149亿元,电子计算机及办公设备制造业、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平稳发展,合计实现产值7600亿元。在全市高新技术产业产值中,苏州市区高新技术产业产值6296.2亿元,占全市的47.8%,四市(县)高新技术产业产值6888.6亿元,占全市的52.2%。2013年苏州市高新技术产业平稳发展,实现产值13184.8亿元,同比增长5.2%,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产值比重达43.4%,比2012年(41.3%)提升2.1个百分点,高于全省平均4.9个百分点,省内排名由2012年的第四位上升为第二位。从总量上看,苏州高新技术产业产值为13184.8亿元,占全省高新技术产业产值的25.4%,继续保持省内领先。

(四)电子商务贸易发展迅速

2014年,苏州被列为国家跨境贸易电子商务服务试点,全年网上交易额超3500亿元,增长30%以上。2015年,苏州将继续鼓励发展电子商务、网络购物,争取全年网上交易额超过4500亿元。建设阿里巴巴苏州馆,加快发展跨境电子商务,确保首批国家电子商务专业试点项目通过验收。积极推进重点商业项目建设,加快打造金鸡湖金融商贸区、狮山中央商贸区等商贸集聚区,不断提升传统商圈功能。依托区位优势,积极引导电子商务与现代物流发展的密切结合,近年来在苏州工业园区、苏州高新区、望亭物流园、花桥开发区、淀山湖镇、千灯镇等成功引进建设了一批电商物流和快递配送项目,卓越亚马逊、唯品会、中粮我买网、神州数码供应链等项目已经成为苏州物流业的新增长点。中粮我买网苏州工业园区分拨中心预计完成销售额3亿元,昆山淀山湖唯品会预计2014年完成销售额可达40亿元。苏汽国际物流集团积极探索发展供应链金融业务,提供物流各个环节“四流合一”服务,预计全年供应链金融业务总额可达3亿元。中外运高新物流(苏州)有限公司与苏汽国际物流集团合资创建了中国第一配载网,为中小物流企业和制造业提供在线运输信息交换展示的大型物流信息配货平台,从货源的寻找、车辆的追踪管理、运输交易、运营维护、数据交换等方面将原本各自独立的“信息孤岛”推向了互通互联,让原本散杂的物流市场变得更透明、更安全。苏州传化物流基地开业三年来,公路港平台已入驻物流企业539家,发布货运信息2000余条/日,建设运营近300条辐射全国的零担快运专线,实现了物流服务、物流载体和物流需求三大资源的高效集聚。

四、存在的问题与原因分析

(一)制造业面临新的“洗牌”

随着全球经济复苏乏力及国内劳动力成本的日益升高,制造业的暴利时代已经成为过去,苏州近几年来制造业也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压力和挑战。究其原因,一方面,是日益升高的劳动力成本,传统的IT、服装、鞋帽等企业相继遇到了发展的障碍,有的直接退出了产业竞争。耐克、阿迪达斯等国际知名品牌企业也相继逃离苏州,转向劳动力成本更为低廉的东南亚国家。根据苏州人社局公布的调查报告显示,就薪资水平来看,2015年发展趋势不错。所调查企业2015年平均月薪酬为3130.1元,比2013年增长8.5%,一线职工月平均薪酬为3162.1元,不仅高于企业平均水平,涨幅也更快,达到10.8%,其中最高的是能源行业,平均月薪达到了4850元。报告同时也显示,制造业仍有较大的用工需求,用工企业对16~24岁年龄段的员工需求量最高,对男性的需求高于女性。针对人员流动性较大的特点,很多用工企业对所招员工并没有技能上的要求,而是会“先招人后培训”。因此,苏州在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和提升在全球价值链地位的过程中,制造业将面临新的“洗牌”。原本在苏州一些加工企业,原有的制造业人才是“就地解散”,还是完成转型升级,也同样考验着地方各级政府。

另一方面,人们环保意识的逐步加强,同样也使得苏州传统加工行业面临新的“洗牌”,原有加工行业由于设备陈旧,如果再利用原有的设备进行生产,所排放的工业废弃物将对苏州本地区的环境产生巨大的破坏作用,最近几年的雾霾天气使得老百姓对新鲜空气格外向往,想依靠传统加工行业促进经济发展,必须先从提升生产设备开始,而设备的成本一旦大量投入,短期内可能无法收回,所以一些企业就出现了逃离苏州,转战东南亚的现象。为此,想要提升苏州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地位,如何解决好这些传统加工行业将起着重要的作用,如果能将传统加工行业进行转型升级,可以大大促进苏州地方经济的发展。

(二)附加值贸易仍需增强

在全球价值链视角下,能否占有高附加值的贸易环节是一个重要的方面。2015年,苏州市一般贸易出口470.9亿美元,比上年增长6.6%,占出口总额的比重由上年的25.3%提升至26.8%。加工贸易出口990.1亿美元,比上年下降6.6%。服务贸易加快发展。全年服务外包接包合同额86.4亿美元,增长54.3%;服务外包离岸接包执行额46.2亿美元,增长51.4%;服务贸易进出口总额157.6亿美元,增长28.6%。从数字上看,出口贸易的附加值含量有所增加,但与美国等发达国家相比还有相当大的差距。在涉外旅游方面,2015年比上年增长11.9%。全年接待入境游客189万人次,旅游外汇收入13.6亿美元。全年接待国内游客9416.3万人次,比上年增长9.2 %。旅行社组织市民出境旅游36.3万人次,增长49%。在接待涉外游客人数日益增长的同时,需要提升的服务的质量以及提供附加值更高的产品却是当务之急。从2015年的情况来看,大部分收入仅仅是通过门票、酒店获得。究其原因,还在于苏州的服务贸易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产品的附加值仍需提升,特别是品牌效应还没有得到释放,品牌相对缺乏。苏州品牌给人的印象是有悠久的历史,但由于宣传不够等因素,往往无法实现国际化的目标,有的也只是在省内具有较高的知名度,如稻香村、漱芳斋、三万昌、苏阿姨等。一提及苏州,就会让人联想起“苏州制造”,却无法让人记住“苏州创造”,在竞争日益激烈的现代市场,品牌被很多企业视为核心竞争力,一个深入人心的品牌往往比十个促销员所起的作用还要大。

(三)对外资的依赖性较强

苏州通过吸引外来资本在本区投资,解决了在经济发展过程中所遇到的资金不足的困难,透过外资出口加工企业产生的留存盈利是当地资本积累的重要组成,从而进一步加快了苏州经济的不断发展。参与全球产业生产的分工,为其进一步发展自身产品、增强国际竞争力提供了好的机遇;同时,外商投资企业多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出于人力资源成本等方面的考虑,外商投资企业大量吸收本地及外地劳动力,特别是从农村转移而来的劳动力,这为减轻就业压力、保持社会安定、促进地方经济发展起着重大作用。苏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的数据显示,2015年苏州外资企业呈盘整态势,登记户数和注册资本小幅增长,行业结构进一步优化。据工商部门数据显示,2015年年末,苏州市注册登记的外资企业共有1.82万家,注册资本达1126.41亿美元,与上年末相比分别增长0.7%和3.5%。制造业户数小幅下降。2015年年末,苏州市外资企业中制造业企业达1.17万家,与上年末相比下降2.4%,虽然主导优势依旧,但户数占比略有下降。2015年年末,制造业外资企业占全部外资企业的64.4%,比上年末下降2.1个百分点。服务业方面,外资在苏州的投资情况更是有了一个快速增长的态势。2015年年末,苏州从事批发和零售业的外资企业达2581户,注册资本为37.18亿美元,比上年末分别增长34.4%和69.8%,显著高于全市平均水平,是增长势头最为强劲的行业。此外,金融业、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也有不俗的表现。2015年年末从事金融业的外资企业为146户、从事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的外资企业为442户,比上年末分别增长20.7%和34.3%,这两个行业的注册资本分别为8.81亿美元和5.76亿美元,比上年末分别增长17.5%和47.3%。但是,对外资依赖过强的特点也使苏州未来可能会产生一定的风险。特别是以苏州这样一个外向型经济尤为明显的城市,外资的贡献好似一把双刃剑,促进地方经济发展的同时,也面临着危机,例如,在行业外资企业中绝大多数核心技术关键材料设计研制以及高级软件开发都掌握在外方手中,外向型经济的城市一旦外资纷纷开始逃离,这就使得该地在短时间内由于技术不完善出现经济大滑坡的现象,最终影响到社会的稳定。

五、对策建议

(一)加强与国内各地间的合作

从发展层次来看,苏州有条件逐步实现产业的梯度转移,特别是加工贸易产业的升级必然伴随着产业的转移,加工贸易具有成本导向性。过去十年发达国家通过寻找成本洼地,在苏州投资建厂开展加工贸易,十年后当苏州完成了首轮的资本累积,成本优势正逐渐消失,次发达地区就成了新的成本洼地。江苏省内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使得苏南苏北市场呈现一定的梯度分布,也为苏州地区加工贸易产业的升级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为此,可以引导发达地区加工贸易向具备一定条件的欠发达地区有序转移。施行加工贸易向欠发达地区转移的政策措施,开展加工贸易转移对口合作,建立加工贸易产业转移对接平台,实现有效、有序转移,推动形成沿海与内地产业互补、分工合作的新格局。以苏宿工业园为例,因为江苏南北发展水平差异很大,所以在苏州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背景下,将一些产业转移至宿迁也符合了当地经济发展的需求,对提升双方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地位都有好处。2014年年初,苏宿工业园又启动实施了2014至2016新三年的提升计划,重点抓好大项目、外资项目的引进和推广,以实现主要经济指标三年稳步提升为目标,城市建设和社会管理创新,推动园区健康发展,创新机制,提档升级,将园区建设成一个投资环境优越、人居环境优美、经济发展优质的苏北一流工业区。这样的模式正是双方提升全球价值链过程中实现双赢的结果。作为长江三角洲地区中心城市之一,苏州近年来开放型经济呈快速发展态势,2014年苏州“两会”上,政府工作报告也明确要求,抓住依托长江建设中国经济新支撑带的机遇,加强与长江中上游、中西部地区的合作。如何依托长江黄金水道,发挥特色,主动应对,形成发展新格局,应该是未来苏州准确谋求在长江经济带中的重要战略定位的关键点。

(二)加快苏州企业向国际化方向发展

提升苏州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地位,除了依靠外资企业在本地区的影响力之外,国有企业及民营企业的表现也至关重要。为此应加快苏州企业向国际化发展的步伐。

1.制定并完善相应的扶持政策

苏州本土企业在参与全球价值链环节的过程中,必然会与国际上的一些企业产生千丝万缕的联系,为此,苏州应在政策上做好相关的扶持工作,并将这些政策不断完善和落到实处。首先,要制定并完善相关的配套体系,鼓励苏州本土企业参与国际竞争,为这些企业尽可能提供便利条件,放宽从事各项高新技术前沿行业的审批条件,对具有高附加值的研究环节加快审批速度,从时间上赢得最快的成效;其次,这些有助于提升苏州在全球价值链地位的企业在资金上发生困难时,政府应在资金上给予支持,另外,在税收减免方面,应给予重点照顾,用多退税的办法鼓励这些企业加大研发力度,用领先的产品赢得市场,进而渡过资金困难的时期。

2.建立产品海外销售体系

苏州在实现产业结构转型升级过程中,特别是在一些有助于提升全球价值链地位的企业研发的产品必然要走出国门,力争在世界舞台上占据一席之地的情况下,如何在国际市场打开销路并最终赢得海外用户的认可,成为企业发展中一项至关重要的大事。首先,这些企业平时应与国外的知名企业加强合作,多联系、多沟通,苏州利用自身的经济地理优势(紧靠国际大都市上海),可以每年定期组织举办一些展销会,为这些企业的产品做市场推广;其次,借鉴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加快网上电子商务的发展速度,利用阿里巴巴、淘宝等网站宣传苏州本土企业的产品,扩大销路,提升苏州企业在全球价值链环节中的地位。

3.鼓励苏州本土企业对外直接投资

苏州以制造加工业起家,过去十年间积累了大量的财富,从经济总量来看,在国内排在第六位,仅落后于上海、北京、广州、深圳、天津和重庆,位居江苏省第一,2015年苏州的地区生产总值达到14500亿元人民币。强大的经济实力有助于企业走出国门,提升企业的知名度,为更好地参与国际分工打下基础,通过出资购买、控股等方式取得国外被兼并企业的所有权、控股权,或通过合并成立新的企业,直接获得国外一些企业的核心技术,节省研发时间,并继续聘用原来的管理人员,利用他们的先进经验增加苏州本土企业的竞争力,为提升苏州本土企业在全球价值链环节中的地位提供支持。

4.实施企业品牌战略

苏州多年以来通过加工制造业积累了大量财富的同时,也暴露出附加值不高的缺点,为了进一步提升苏州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地位,可以采取品牌战略。首先,从政府来讲,可以加大对企业的支持,对于企业加强品牌营销推广给予一定的资金支持,相关部门可以就品牌设立研究项目,特别是在一些企业将品牌推广至国际市场时,为其提供审批上的便利;其次,从企业自身来讲,积极利用营销中的小技巧,通过赞助比赛、使用提示等方式提高品牌知名度,还可以通过电视、报纸、广播,还有杂志、户外媒体等现代传媒手段进行宣传。以2006年金龙客车赞助多哈亚运会为例,这一被很多汽车厂家认为是豪赌的行为,最终为金龙公司带来了极大的收益,来自苏州的客车挺进多哈,昭示着更为深刻的内涵:从依赖引进到学习消化再到出口,经历半个世纪发展的中国汽车正在敲开国际市场的大门,不仅打破了以往中国汽车出口给外界留下的“低质低价”的固有印象,还印证了中国客车出口完全可以走出一条高端产品出口的新路。

(三)加强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力度

提升苏州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地位,人才是不可缺少的关键因素。不管是研发、生产、物流配送、营销还是最后的消费环节,都离不开人才在产业转型升级过程中的作用。人才的多样性带来能力的多样性,集聚一大批具有国内外知名度的高层次、高素质的复合型人才不仅是提升苏州在全球价值链中地位的客观要求,更是其繁荣的标志之一。

1.加强国内外人才的交流与合作

针对苏州开放型城市的特点,在提升全球价值链地位的过程中,应以培育具有创新精神、国际化经营管理能力的人才为核心,注重与世界经济发达国家建立长期交流与合作,特别是从全球具有领先水平的研发机构引进高水平的人才,提升苏州在高新技术产业方面的研发能力,吸引一批跨国公司来苏州建立科研机构,将研发出的成果投向苏州各经济开发区,用最快的速度将成果直接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同时,选派一批优秀的科研及管理人员出国深造,学习西方国家在全球价值链环节中为何能创造高利润的经验。以日本丰田公司为例,其之所以能够在竞争激烈的汽车产业中占有一席之地,成为全球最大的汽车制造商,主要还在于丰田公司成功地占据了在价值链环节中的有利地位,把产品研发和售后服务的核心技术牢牢把握在自己手中,而将加工制造的环节外包给了第三方,有效地占据了更有附加价值的环节,实现向微笑曲线的两端延伸。

2.加大校企合作

提升苏州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地位,离不开校企合作。从未来苏州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发展趋势来看,有些专业需要丰富课程内容,未来的人才是复合型的人才,一名优秀的技术员工在掌握专业技术的同时,还要学会营销、售后等环节的技巧。为此,应在高校IT、信息技术、自动化操作等一些专业的课程中,补充市场营销等管理学方面的课程,培养复合型的人才。同时,苏州地方高校以协同创新为目标,围绕本地区急需的战略性产业问题与企业组成联合研发团队,形成协同创新氛围,培养创新人才,建立面向科学前沿、行业产业、区域发展的协同创新发展模式,释放人才、资源等创新要素的活力。

(四)加快苏州跨产业升级的步伐

当微观企业生产出跨产业品牌产品后,其中少数潜力企业逐步发展成为领导型企业,主导国内价值链,通过波浪式效应推动新产业的形成,最终产生集群升级并向本地企业主导的全球价值链延伸,最终实现地区产业层次的提升。以苹果手机为例,从产品研发看,已经跨越了传统的制造、IT、文化创意、艺术等领域。从产品的使用功能看,苹果的平板电脑跨越了传统的通信、计算机领域,而延伸到文化、娱乐、传媒、金融、证券、艺术等领域。一直以来,苏州经济发展主要是以制造业为主,制造业中又是以低端性质的代工制造为多,产业层次比较低,效益不高。近年来通过产品、工艺甚至部分功能等的多种方式升级,虽有一定效果,但未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根本上实现苏州制造业升级,最有效的一条路径,是实施“跨产业升级”战略。许多发达国家就是利用技术创新和信息技术推动文化产业与制造产业的融合,培育新型业态。苏州实行跨产业升级可以利用代工资源创新跨产业品牌,苏州拥有强大的制造基础,悠久的历史又孕育了特色鲜明的吴文化,可以运用技术创新,推动文化产业与制造业的融合,来实现区域制造业转型升级的目标。苏州代工企业较多,长期代工积累了较多的知识、技术和物质等资源,将这些资源运用于跨产业创造品牌产品,既不会与客户相冲突,也比较容易做到,是一种低成本、较现实的创新路径。

(作者:中共苏州市委党校 李杰 王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