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储蓄、投资和金融体系
一、本章概述
在上一章中,我们了解到社会的生活水平取决于它生产物品和劳务的能力,以及其生产率取决于物质资本、人力资本、自然资源和技术知识,在此基础上我们还考察了哪些政府政策可以提高生产率和生活水平。其中鼓励储蓄和投资是政府促进增长和提高人们生活水平的重要方法。
本章是上一章内容的深入,在上一章的基础上重点关注了投资与储蓄的关系,分析了金融市场如何协调储蓄和投资的关系,并考察了政府政策如何影响所进行的储蓄和投资量。本章所涉及的核心问题包括以下三个:第一,储蓄者出于为未来考虑等动机而把部分收入留存起来,形成了储蓄,投资者出于为企业的投资筹资等动机而借钱,那是什么保证了这两部分人的资金需求达成平衡呢?第二,GDP、储蓄、投资等关键的宏观经济变量之间存在怎样的关系?第三,政府如何鼓励储蓄?如何促进投资?由于储蓄和投资是一国经济长期增长的关键因素,因此本章的内容显得尤为重要。
(一)经济中的金融机构
金融体系由帮助将一个人的储蓄与另一个人的投资相匹配的机构组成。凡是具有协调储蓄者和投资者之间的关系的职能的机构都可以称为金融机构。生活中的金融机构包括银行、股票市场、债券市场、共同基金、信用社、保险公司、地方高利贷者等。根据协调方式的不同,金融体系可以分成两种类型:金融市场和金融中介机构。其中金融市场提供的是一种直接的融资方式,通过这类金融机构,储蓄者可以直接向借款者提供资金,如股票市场和债券市场都是属于这种类型。金融中介机构提供的则是一种间接的融资方式,通过这类金融机构,储蓄者间接地向借款者提供资金,金融中介机构包括了银行和共同基金等。
(二)储蓄与投资的关系
储蓄和投资是两个很容易混淆的术语,使用上必须非常谨慎。用宏观经济学的术语来说,储蓄(saving),又称国民储蓄(national saving),指的是一个经济中的总收入在支付消费和政府购买之后剩下的差额。投资(investment)指的是设备或建筑物这类新资本的购买。例如,张三把收入中没有消费掉的1万元人民币用于购买股票,由于张三的收入大于他的消费,因此宏观经济学家把张三的行为称为储蓄,又由于张三购买股票的行为并没有为社会形成新的物质资本,因此张三的行为在宏观经济学的观点中不属于投资。
从整体经济的角度来看,储蓄恒等于投资,即S=I。这个恒等式可以由GDP(用Y表示)的构成等式推导得出。由于封闭经济中,Y=C+I+G,即Y-C-G=I。根据S的定义,S=Y-C-G,因此可以得出S=I。
定义T为政府以税收的形式从家庭得到的数量减去以转移支付的形式返还给家庭的数量,国民储蓄可以分解为:
S=Y-C-G=(Y-C-T)+(T-G)
其中,Y-C-T代表了私人储蓄,即家庭在支付了税收和消费后剩下的收入量,T-G代表了公共储蓄,即政府在支付其支出后剩下的税收收入量。如果T大于G,政府的收入大于其支出,此时政府有预算盈余;如果T小于G,政府的收入小于其支出,此时政府有预算赤字。如果T等于G,政府的收入等于其支出,此时政府预算平衡。国民储蓄、私人储蓄、公共储蓄之间的关系可以表示为:
国民储蓄=私人储蓄+公共储蓄
(三)可贷资金市场
对整体经济而言,储蓄必定等于投资。金融机构可以帮助协调储蓄与投资之间的关系。可贷资金市场模型描述了储蓄与投资之间协调机制(见图4-1)。所谓可贷资金市场,指的是想储蓄的人借以提供资金、想借钱投资的人借以借贷资金的市场。储蓄是可贷资金供给的来源,投资是可贷资金需求的来源。利率是贷款的价格。随着利率的提高,可贷资金需求量下降,可贷资金供给量上升。因此可贷资金需求曲线向右下方倾斜,而可贷资金供给曲线向右上方倾斜。利率的调整能帮助可贷资金供求实现平衡。这一模型可以帮助分析政府政策在影响储蓄和投资量方面的作用。分析过程包括以下三个步骤:第一步,分析政策影响的是供给曲线还是需求曲线;第二步,确定影响的方向,回答曲线应该向着哪个方向发生移动;第三步,说明均衡点如何变动。
图4-1 可贷资金市场均衡
当税法鼓励人们更多地储蓄时,这一政策将影响可贷资金供给曲线,可贷资金供给曲线将发生右移,此时均衡利率将会下降,较低的利率将会刺激投资。
当投资的税收减免使得投资变得更有吸引力时,这一政策将影响可贷资金需求曲线,可贷资金需求曲线将发生右移,此时均衡利率将会上升,较高的利率将会鼓励储蓄。
公共储蓄是国民储蓄的一部分。当政府财政盈余增加时,公共储蓄,进而国民储蓄将会增加,这影响的是可贷资金供给曲线,可贷资金供给曲线将发生右移,此时均衡利率将会下降,较低的利率将会刺激投资增加。反过来,当政府预算赤字增加时,公共储蓄和国民储蓄都将下降,可贷资金供给曲线左移,利率上升,进而抑制投资需求。政府投资所引起的投资减少被称为挤出。
更多的储蓄和更多的投资意味着更多的资本积累和更快的经济增长。因此,以上分析为政府提供了三种刺激经济长期增长的可行思路:鼓励储蓄的税收激励、鼓励投资的税收激励,以及改善财政收支盈余状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