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早的留美海归
查阅中国人早年留美史料,关于容闳的资料自然极多,近年来关于黄宽的资料也渐渐多了起来,可有关黄胜的资料却极少。
但在当年,他们三人的命运曾被捆绑在一起。
那是19世纪40年代,这三个香山少年一起在澳门马礼逊学堂读书。1846年的一天,校长布朗走进教室,说因夫人体弱多病打算回美国疗养,愿携几名学生赴美接受教育,有意者请起立。容闳在《西学东渐记》里写道:“当勃先生(即布朗)布告游美方针,予首先起立,次黄胜,次黄宽。”
可惜的是,黄胜赴美仅一年,便因水土不服而患病,被迫休学回国。
那是1848年,黄胜才21岁。这个贫困家庭长大的孩子,当年曾为了寻找一条出路,选择了免学费的马礼逊学堂。以他那时的条件,这是一个不错的选择,因为家庭的贫困无法支撑他继续读学塾,参加科举考试求功名的路子已成镜花水月。他若不想种地打渔,唯一选择就是在免费洋学堂里学习外语,毕业后出来传教,或者去洋人家中做个管家、仆人。随布朗赴美,是他人生中的第二次选择,从容闳和黄宽日后的轨迹来看,这当然是一个勇敢而且明智的选择,但造化弄人,因病休学的他必须面临下一个选择。好在资助他们赴美留学的人,再次向他伸出援手。
当时的资助者中,有一位名叫肖德鲁特的出版商,他是香港报纸The China Mail的创办人。此报创办于1845年,原本为周报,是香港第二份报纸,亦是香港发行时间最长的英文报纸。
这份报纸的译名本为《中国邮报》,后来却成了《德臣西报》。之所以有此名字,是因为其第二任主编名为德臣。在德臣手中,该报停办周报,将分支的晚报改为日报出版,以期与《孖剌西报》和Hong Kong Register竞争。这份报纸的历史一直延续到了20世纪70年代,1972年,香港电视广播集团从《南华早报》手上购入《德臣西报》60% 的股权,但1974年停刊。换言之,它也是我们熟悉的TVB唯一经营过的报纸。
当然,《德臣西报》的得名、演变,都与黄胜并无关系。他回国时,所面对的还是肖德鲁特与那份周报。肖德鲁特接纳了他,让他学习印刷,进而参与编辑工作。
1853年,黄胜受聘为英华书院印刷所监督,协助传教士理雅各和麦华陀创办并承印《遐迩贯珍》杂志。
前文已有提及的英华书院由传教士马礼逊所创办,是香港最早的中学,而黄胜当年免费就读的马礼逊学堂,就是为了纪念这位贡献良多的传教士而办的。如今,它已是香港的传统名校。
至于那本《遐迩贯珍》杂志,是香港第一份中文定期月刊,线装发行,主要介绍西方历史、地理、政经及宗教文化知识,为传教起辅助作用。另外,黄胜还协助理雅各将“四书”等典籍译成英文,并于1861年印行,序言中有理雅各向黄胜致谢的句子。
也正因这套书的翻译,擅长英语的黄胜得到了当局赏识,于1858年成为香港首位华人陪审员。据说,当时香港高等法院还开出四倍于英华书院的月薪,希望他出任法庭翻译,但黄胜希望继续服务教会,拒绝了法院的邀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