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环境下再探沉默螺旋理论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三节 新媒体环境下沉默螺旋理论研究方法上的困境

许多国外学者对沉默螺旋理论进行研究时采用的都是调查法,而这也正是引起学者对沉默螺旋理论方法在新环境下是否适用的思考。调查研究法是研究类似沉默螺旋这样多层次理论的最有效的方法之一,但在当前环境遭遇了前所未有的挑战。

沉默螺旋理论主要采用“坐火车测试”这样的调查法,让人们假想自己在火车上与其他人坐在一起讨论一个敏感话题,并让他们感受到自己持不同意见时的群体压力(会遭受孤立、冷眼和言语攻击等),从而测量他们在这种环境下的意见表达和意见表达意愿。这种环境会很容易让人身临其境,所以调查法在传统的对意见表达意愿进行测试方面一直表现得很好。

但是,Glynn、Gonzenbach、Kennamer、McDevitt等学者在他们的研究中都提出,不太确信这些假设问题能得到受访者的真实答案,因此他们纷纷探讨和尝试使用实验法来验证沉默螺旋理论在新环境下的适用性。

也有一些学者希望,在测试人们表达意见的意愿时,要让人们做出表达意见的实际行为,而不是在假想环境下做出表达意见的意图行为。Glynn C J, Hayes A F, Shanahan J.Perceived support for one's opinions and willingness to speak out:a meta-analysis of survey studies on the“Spiral of Silence”[J]. Public Opinion Quarterly,1997,61(3):452-463.

然而到目前为止,只有一小部分学者对沉默螺旋理论的研究采用了实验法。尽管这样,他们仍认为,在非假想环境下使用行为测量工具仍不能完全验证沉默螺旋理论。比如,Gonzenbach在1992年的研究中发现,一些能支持一致性假设的实验条件并不能测量出意见表达的意愿,Gonzenbach W J.The conformity hypothesis:empirical considerations for the spiral of silence's first link[J].Journalism Quarterly,1992,69(3):633-645.其他学者也同样提出了研究方法遭遇的挑战问题。

值得注意的是,有两个相对较新的研究采用实验法对沉默螺旋理论的条件进行了检验,试图在方法上找到突破口,并且两个研究均声称其研究方法具有创新性。

其中一个就是Ho和Mcleod在研究社会心理因素对意见表达的影响时采用的实验法,他们并未采用类似“坐火车测试”的方法,而是采用专门的人群和情境因素(具体讨论的时间、日期等),让受试者相信讨论的确是在真实情况下发生的,在这种情况下让受试者参与到问题的测试中去。Ho S S, McLeod D M.Social-psychological influences on opinion expression in face-to-face and computer-mediated communication[J].Communication Research,2008,35(2):190-207.

另一个实验研究则是Yun和Park进行的,他们将“匿名因素”设置到实验中进行控制,并模拟了真实的网络论坛环境,观察参与者在这种近似真实的网络论坛环境中的意见表达行为和“恐惧孤立”的情况,检验匿名性这一变量对参与者交流互动时意见表达和“恐惧孤立”因素的影响。Yun G W, Park S-Y.Selective posting:willingness to post a message online[J]. Journal of Computer-Mediated Communication,2011(16):201-227.

综上所述,在对新媒体环境下的沉默螺旋理论进行研究时,不仅面临着理论是否适用的挑战,还面临着如何用更合适的研究方法对该理论在新的环境下进行准确测量的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