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从学生的问题出发是新时期高校思政课教学的现实基点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现实基点指的是在具体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实践活动过程中现实的(可操作的)出发点和立足点,也就是开展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活动的基础。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的现实基点到底应该是什么?这是一个非常值得我们认真思考、研究和探讨的问题。笔者认为,新时期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应该以学生问题作为现实基点。这也符合新时期思想政治教育教学“以学生为本”这一核心理念。
首先,我们强调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育教学要坚持从学生出发,是因为学生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最基本、最重要的主体和对象。主体是人类社会实践活动最基本的组成要素。马克思主义理论告诉我们,人类社会的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总是以“现实的人”作为主体和对象。如果没有以“现实的人”作为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真实主体,就不会有真正的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存在。马克思主义的精髓是一切从实际出发,而思想政治教育教学过程中的最大实际,就是教育对象现实的思想状况。因此,要想有效地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就必须充分地了解和认识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对象,认真分析他们的思想和现实情况。这是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的起点和基础,也是增强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效果的基本前提和保障。在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教学过程中,人们通常坚持“以教师为中心”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模式,把教师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唯一主体,而把学生看成受教育、被改造的(客体)对象。教师完全主导了整个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的过程和活动,对学生思想现实情况的了解研究及其主体作用的发挥却未受到应有的重视。现代的思想政治教育学则从主体间性的理论视角出发,认为教师和学生都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两者相互作用,共同建构出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的过程和结果。也就是说,学生既是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的对象,也是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的主体,是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实践活动中“现实的人”。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要做的就是通过思想政治理论知识的教育教学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综合素质,从而使其思想行为更加符合社会的规范和要求。如果仅仅把教师作为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活动的主体,就会使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在单纯的对象性活动中出现“主体迷失”而难以取得成效。因此,以学生主体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对象的特殊性决定了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必须坚持从学生出发。只有真正关注并了解学生主体的需求和问题,才能更好地贴近学生、贴近生活、贴近实际,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工作才有现实的基础和条件。如果没有学生主体能动性的参与和发挥,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就难以取得令人满意的效果。
那么,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学过程中我们如何才能做到从学生出发呢?如前所述,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的特殊对象是具有主体性的人,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的目的是要通过一系列有计划、有目的、有组织的教育教学活动,使教育的对象主体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并提高他们认识和改造世界的能力。毛泽东曾经说过:“大家明白,不论做什么事情,不懂得那件事的情形,它的性质,它和它以外的事情的关联,就不知道那件事的规律,就不知道如何去做,就不能做好那件事。”新时期的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的重心应该更加凸显的是学生的“学”,而不仅仅是教师的“教”。因此,要想搞好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工作,就必须坚持从学生出发,充分了解学生,正确认识和分析当代大学生的现状和特点,认真研究当代大学生的思想发展状态,尤其是他们思想政治品德形成发展的基本矛盾和规律。而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学中要坚持从学生出发,最主要的途径有两条:一是加强学情研究,即要认真研究学生的实际情况;二是从学生的问题出发,即要充分关注学生的思想状态和现实问题。事实上,这两条途径其实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两者之间是紧密联系、相互统一的。一方面,加强学情研究,就是要从不断发展变化的实际出发,加强调查研究,认真分析和把握当代大学生的生活、心理、思想、认知等方面的变化和特点,并以此作为改进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工作,以及调动教育对象发挥主体性作用的前提条件和基础;另一方面,学生的思想状态只有通过一定的问题才能更清楚地表达和显现出来。因此,坚持从学生的问题出发,就是要充分了解并根据学生在课程学习、社会现实、生活实践等方面存在的理论认识或思想现实问题,以此作为开展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的现实基点。因为只有了解了学生的问题所在,才能抓住学生的思想、兴趣和需求,契合学生的认知心理和思想特点,有效地为学生解疑释惑,才能增强思政课教学的说服力、感染力和吸引力,从而引导学生学好思政课;只有从学生的问题出发来考虑高校思政课的教育教学组织和实施,才能使高校思政课的教育教学更具针对性、实效性和可操作性,从而有效地提升思政课教学的质量和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