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智能制造对城市社会的影响
(一)智能制造改善城市生态环境
1.改善城市生态环境的需求
随着城市的发展,工业化在为人类创造巨大财富的同时,也在消耗大量资源,污染环境。传统的工业化已经给人类居住环境带来很大的破坏,空气质量下降、河水和地下水严重污染、垃圾包围城市、噪声污染等,严重影响了人民的生活质量。
城市应该有很好的生态环境。城市应在发展工业的同时,促进城市生态环境改善。否则,人们在享受高速的宽带服务的同时,呼吸着混浊的空气,那不是人们所想要的生活。
而传统制造企业是破坏生态环境的罪魁祸首之一。依靠企业搬迁不是解决问题的好方法。将制造企业迁往远郊,虽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改善城市的生态环境,但给企业员工的生活带来很大的不便,使员工从住处到企业的路程延长,成本增加。并且,对包括郊区在内的城市圈的生态环境并没有带来改善,反而因为增加大量的运输,造成更多的污染和能源的消耗,对总体环境的不良影响增大。显然,这是一种短视行为。
智能制造在帮助企业节能减排方面可以发挥关键的作用,这不仅有利于城市的建设,而且对整个社会和环境均有好处。通过智能制造,在促进企业发展的同时,实现三废的近零排放,从源头上控制影响城市生态环境的因素,改善城市生态环境,提高居民的生活质量。这是一种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模式。
2.智能制造在帮助改善城市生态环境方面的作用
智能制造在帮助企业节能减排、改善城市生态环境方面的作用主要是:
(1)利用智能化装备和工艺,实现节能减排,促进制造过程的环境友好。通过智能制造,开发智能化装备和工艺,实现“三废”近零排放;建立企业生态群落,相互利用对方的废物作为原料;提高工业能耗设备效率,降低能耗;监控制造过程的环境影响数据,及时进行智能保养、维护和维修,或者是采取预防性维修,保障装备和过程的正常运行。智能化装备和工艺涉及不同的具体专业。如全封闭的智能造纸机械可以实现其用水的自动循环使用,实现没有废水的近零排放。这主要属于造纸机械专业的研究方向。
(2)通过智能化制造模式,提高制造效率,实现制造过程的环境友好。智能城市的一个重要功能是对城市中的制造企业进行协调优化。信息采集的不准确、不及时、不客观,可能导致需求与制造力的差异,这种差异可能导致资源的巨大浪费。智能制造可以有效管理制造资源、监控制造过程、匹配制造需求,提升企业的制造效率(王瑜辉,2011)。通过智能制造,形成一种全新的制造模式,实现低成本、快速、高质量、环境友好和低碳化的制造,其特点是:
1)制造和设计信息透明化。知道擅长制造某类零部件的供应商,了解它们的水平、价格、交货情况和信誉,以及所制造的零部件的性能和制造过程中的碳排放数据;对供应商的生产过程、零部件质量和环境影响情况可以远程监控。
2)制造企业协同化。订单需求信息迅速分解给各供应商,组织协同制造,通过分工专业化和协同化,提高制造效率和效益,并可以实时监督供应商的生产计划的执行情况;对产品制造过程中的方法、不同企业的制造过程、供应链的零部件的组合过程进行全面优化;充分利用已有的零件和制造能力,降低协同制造的成本,降低产品的造价,缩短交货期,提高质量,快速响应市场的需要。
3)制造过程智能化。快速搜索零部件库中零件,组合所需要的产品,进行仿真测试;并自动集成和综合供应商的报价,给出产品的报价和交货期;对制造过程中的协同问题和环境影响问题快速提出解决预案;对企业外部和内部的变化快速反应,以最合适的方式进行应对,使制造过程保持稳定或适应这种变化。
图2.7描述了智能制造对改善城市的生态环境的影响。
图2.7 智能制造对改善城市的生态环境的影响
(二)智能制造保障城市居民衣食住行健康安全
衣食住行健康安全是城市居民最关心的事情。依靠流通和销售环节对衣食住行的商品进行监控已经为时太晚,在产品的设计和制造过程就应严格把关,这是制造企业义不容辞的任务。
制造企业是城市居民衣食住行健康安全保障的主要源头之一。衣食住行健康安全与制造企业密切相关,例如,制造企业所生产的产品是群众天天接触使用的,许多农副产品也需要通过制造企业的再加工。
通过制造企业的智能制造,可以加强产品全流程的智能监控,提高产品的安全卫生程度,保障产品消费者的健康安全。
通过智能制造可以实现:
(1)提供衣食住行健康安全的产品。这涉及许多专业学科的研究工作。
(2)衣食住行健康安全保障的一套严密、规范、科学的方法。包括标准、规范、检测技术、监控方法、制度、组织等。
(3)衣食住行健康安全知识服务。让广大人民方便了解衣食住行健康安全知识,知道产品的衣食住行健康安全方面的特点,无疑会显著提高衣食住行的健康安全程度。如图2.8所示。
图2.8 智能制造对保障城市居民衣食住行健康安全的影响
(三)智能制造支持城市结构布局优化
1.需求
城市结构布局优化的一个重要指标是居民工作地点与住处的距离不能太远。传统企业的发展是要求关联企业尽可能集中在一起,以便降低物流成本和协同成本。其结果是分别形成庞大的工业园区和生活区,两者的距离不可避免地越来越远,给员工带来极大的不方便。远距离上班又造成“钟摆式”交通拥堵、污染加剧等城市病。这是城市工业化进程中的一个主要矛盾。智能制造可以帮助解决这一矛盾。
后工业化时期西方国家城市居民对居住地的选择逐渐倾向于中小城市。
在居住郊区化和逆城市化过程中,生产与居住空间进一步分离,并最终形成工作在城市中心、居住在郊区的长距离通勤模式。这是现代西方城市发展的一个重要特征,也是影响居住区环境的重要因素(王琳,2007)。
重建微循环是生态文明时代下中国城市人居环境发展历程中一个不可缺少的环节。我国已经从城镇化初期进入中后期的特殊阶段,应从前期注重GDP的数量型城镇化转向社会效应、生态效应和经济效应并存的质量型城镇化。在这个转型过程中,要遵循自组织的理念,摒弃初期广为流行的疾风暴雨式的“大开大发”“大拆大建”,推行“微降解、微能源、微冲击、微更生、微交通、微绿地、微调控”等新理念,重建城市的微循环,这将成为城市规划创建和管理的新原则,也是“两型社会”建立的重要基石(仇保兴,2011)。
智能城市的结构是高度优化的,它使居民的工作和生活具有很大的方便性。
城市结构布局优化的目标是:针对城市结构优化目标和需求,以智能制造技术为基础,以人为中心进行工厂布局设计,既要集中关联企业,降低物流成本和协同成本;同时避免工业园区巨人化,形成分布化、微循环的宜居城市格局。
同时,外包服务将非常发达,许多员工可以在家里为不同企业提供服务。“我为人人,人人为我”。人们不需要都集中在大城市中,交通拥挤的现象将消失。
智能制造让城市不再无限地庞大,让边远小镇的人们也能方便地参与到商业大潮中来,让人们有更多的机会与大自然接触,而不是堵车在大街上浪费时间、浪费资源。
图2.9描述了三次工业革命中工业化和城镇化之间的关系,第三次工业革命中的智能制造将促进制造企业回归城镇。图2.10进一步描述了智能制造促进企业绿色化、小型化和分布化的过程,它不仅使市民工作在所住地的附近,也能看得到绿水青山。
工业4.0在德国被认为是第四次工业革命,是德国政府2011年11月公布的《高技术战略2020》中的一项战略,旨在支持工业领域新一代革命性技术的研发与创新,保持德国的国际竞争力。其实质是构建一个高度灵活的个性化和数字化的智能制造系统。工业4.0将带来工作方式和环境的全新变化。全新的协作工作方式使得工作可以脱离工厂,通过虚拟的、移动的方式开展。员工将拥有高度的管理自主权,可以更加积极地投入和调节自己的工作(罗文,2014)。
图2.9 智能制造促进制造企业回归城镇
图2.10 智能制造促进企业绿色化、小型化和分布化
2.对城市结构布局有深远影响的智能制造技术
智能制造通过大批量定制技术、分布自治制造技术、智能加工装备等,使企业小型化、智能化,大家可以就近工作,所需要的商品就近生产。不仅显著减少企业员工上下班时间,而且减少大量物流成本和能耗。
(1)大批量定制(Mass Customization)技术。大批量定制技术是一种以大批量生产的成本和交货速度生产个性化产品的系统技术。智能制造技术可以看作是大批量定制技术中的关键技术。
大批量定制技术可以改变“大规模制造、远距离运输”的传统制造业格局,实现“小规模制造、近距离运输”的新型制造业格局。这里的小规模制造的效率与大规模制造的效率相差无几,而运输成本和能耗却显著降低,同时,也促进了城市结构优化,通过产品和企业的模块化,实现城市的模块化。
大批量定制技术包括产品模块化设计和制造技术、信息技术、系统管理和优化技术、物流技术等(祁国宁等,2003)。
产品模块化可以使个性化的定制产品由许多通用模块组成,实现低成本的快速设计和制造。特别是网络技术与模块化技术相结合的零件库有助于实现大范围的专业化分工和大批量定制。
信息技术可以使产品设计有CAD、CAE等系统辅助,可以提高设计效率;产品制造有数控机床支持,可以实现快速定制生产;产品销售有电子商务平台和网络的支撑,可以实现信息快速交流;资金来往有网络银行的支持,既快捷又有保障。
系统管理和优化技术结合信息技术可以帮助进行资源的优化配置和有效管理,如PDM、ERP、SCM等系统。
物流技术和系统的快速发展可以实现低成本、快速的交货。
案例:江苏省睢宁县沙集镇的农民在淘宝网上开网店,彻底改变了命运。2006年,沙集镇出现了第一家网店,从事简易拼装家具的网络销售及加工。经过短短4年,村里的网店生意从无到有,网店模式被更多的村民成功复制。以东风村为例,全村1180户,约有一半的农户在网上开店,整个沙集镇网店的年销售额超过3亿元。网络销售及加工同时带动了周边产业的崛起和发展。到2010年年底,沙集镇共有板材加工厂6家、五金配件厂2家、物流快递公司15家、电脑专卖店7家。农民通过开设网店,不仅提高了收入,还解决了就业和创业难题。曾经外出务工的年轻人已基本返乡,而且村里还出现上千人的劳动力缺口。治安问题也大大好转。这一切被总结为沙集模式(阿里研究中心,2011)。
沙集模式是大批量定制的典型案例,其特点是:①依托淘宝网这一电子商务平台;②借助当前越来越发达的物流系统;③所从事的拼装家具是高度模块化的产品,设计和制造相对简单。
(2)分布自治制造技术。智能制造系统建立在自组织、分布自治和社会生态学机理上,目的是通过设备柔性和计算机人工智能控制,自动地完成设计、加工、控制和管理过程,旨在解决适应高度变化环境的制造的有效性。
分布自治制造技术是智能制造中的关键技术。
日本在1991年1月发起了智能制造系统的国际合作研究开发计划。其目的是使制造业在接受订货、产品开发和设计、生产、物流直至经营管理的全过程中,做到装备和生产线的自律化,并实现自律化的装备和生产线在系统整体上的协调和集成,由此来适应制造活动全球化的发展趋势,减少过于庞大的重复投资,并通过先进、灵活的制造过程来解决制造系统中的人因问题。其中的项目有:
1)下一代制造系统(Next Generation Manufacturing Systems, NGMS)。NGMS将开发支持下一代的制造系统所需的技术和方法。NGMS将各种关于先进制造系统的最好思想集成并发展为下一代制造系统。NGMS集成了欧洲的分形企业(Fractal Factory)、日本的自治和分布式制造系统及仿生制造系统、美国的敏捷制造等,其基本框架如图2.11所示。
图2.11 IMS中的下一代制造系统(NGMS)的基本框架(Kurihara,1997)
2)全能制造系统(Holonic Manufacturing Systems, HMS)。全能制造系统是基于全能组织的制造系统,其要点是建立一个高度分布的制造系统体系。它由一系列标准的和半标准的、独立的、协作的和智能的模块组成。全能体(Holon)是一定程度独立自主的单元,执行任务时无须向上级请示。同时,全能体又是上一级的控制对象以及全能群体的一部分。一个制造全能体可以是运输、加工、存贮等单元。人也是全能体的一部分。全能制造系统由全能体以自组织的方式组成,其结构是不固定的,是动态的和暂时的。
全能组织的优点在于它能够构建非常复杂的系统,能够高效利用资源,对来自内部和外部的干扰保持高度的灵活性,对环境变化有很强的适应能力。全能组织并不是完全独立的组织。它们有一定的自主性,能够在没有上一层组织的协助下,在其所处的特定层次上掌握环境和处理问题。整体也能接受来自上层的指导,在某种意义上受上层整体的控制。自主的特性保证了整体是稳定的,能够在干扰下生存。而对上层整体的服从又确保了更大整体的有效运转。
全能制造系统的主要特点是:全能体之间具有暂时的递阶层次关系;自动化规模可大可小,可以扩展;能够迅速自组织以适应市场对产品、产量和交货期的改变;全能制造系统的目标不是取代人的技能,而是支持人的技能得到更充分的发挥;组织结构从传统的、固定不变的“机械型”向更适合市场竞争的“生物型”转变;全能制造系统的精髓是加强基本单元的独立自主性和相互协调机制。实现全能制造系统的前提是:精简一切不必要的环节、过程和结构;将企业的各种活动进行要素化和标准化;全面实行模块化。
3)分形企业(Fractal Enterprise)。德国工程师学会(VDI)主席瓦纳克(Warnecke)教授在1993年提出了分形企业的概念和理论。他将分形企业作为欧洲对日本精益生产方式的响应。瓦纳克教授领导的研究所还将分形企业的理论应用于实践,取得了比较显著的效果(Warnecke,1995)。
分形企业是借用分形理论中的基本概念描述的一种新的生产方式。分形指的是一类貌似无规、复杂混乱,但又具有自相似性的体系。分形理论认为,真实世界中的复杂系统是由许多稳定的、具有很好协同性的子系统组成的,这些子系统具有自相似和自组织的特点。分形企业的自相似性包括:
·企业组织结构的自相似,即以过程为中心建立企业的组织;
·目标自相似,即单元的目标与企业的目标相一致。
分形企业的优化目标是:时间、柔性、质量、成本、生态和社会性。组织结构的自相似性强调自主,目标的自相似性强调自律。分形企业通过自律和自主的统一实现了效率和柔性的统一。分形企业在自相似的基础上具有自组织性的特点,具体表现为(Warnecke,1993):
·自监控。产品质量、数量、效率和性能等方面的自监控。
·自调控。企业能力利用、资源配置和评价的自调控。
·自确定。工作时间、生产方式等的自确定。
·自治性。生产安排和控制的自主自治。
·自优化。在分形企业中,各个子系统在企业的总体目标下,自主寻求局部最优解,相互通过消息进行磋商和协调,得到企业的满意解。自优化不是个人行为的协调和控制,而是分形的面向结果的整体优化。
智能制造的分布自治制造技术降低了制造系统的复杂性,使得分布自治制造单元能够完成复杂制造功能,帮助实现就近制造的目的。
(3)智能加工装备。其特点是:
1)功能复合化和集中化。工件一次装夹,能进行多种工序复合加工,可大大地提高生产效率和加工精度。由于产品开发周期愈来愈短,对制造速度的要求也相应提高,机床也朝高效能发展。机床已逐渐发展成为系统化产品。其优化目标是一台机器就是一个工厂,几乎所有的功能都能在一台机器上加工完成。例如,德国Index公司推出的车削加工中心是模块化结构,该加工中心能够完成车削、铣削、钻削、滚齿、磨削、激光热处理等多种工序,可完成复杂零件的全部加工。
2)自适应性。能快速适应各种不同的零件的加工需要。
3)智能性。具有主动振动控制、智能热屏障、智能防撞屏障、智能故障自诊断与自修复、智能故障回放和故障仿真、加工过程自适应控制、加工参数的智能优化与选择、智能化交流伺服驱动、
4)一体化。将测量(Measurement)、建模(Modelling)、加工(Manufacturing)、机器操作(Manipulator)四者(即4M)融合在一个系统中,实现信息共享,促进测量、建模、加工、装夹、操作的一体化。
图2.12描述了智能制造是如何支持智能城市结构布局优化的。
图2.12 智能制造技术有助于城市结构布局优化
(四)智能制造提高企业员工的幸福感
企业员工往往是城市的主力军。智能城市首先是幸福的城市。广大企业员工幸福与否直接关系城市的幸福指数。
智能制造可以从多方面提高企业员工的幸福感,从而使员工为幸福的智能城市建设做出更多的贡献。
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把人的需要分为7个层次,通过智能制造技术,可以更好地满足员工的各层次需要,提高员工的幸福感(如图2.13所示)。
图2.13 通过智能制造技术,满足员工的各层次需要
(1)满足员工生理的需要。有一份保障生活的工资;提高员工的工作效率,进而增加员工的收入;降低员工的工作强度,消除员工对工作的厌恶感。
(2)满足员工安全的需要。工作环境对人的健康没有不良影响;工作强度不太大;将危害健康的工作让机器人去做。
(3)满足员工友爱和归属的需要。建立自治制造单元,加强团队合作;在智能机器的配合下,更好地发挥人的潜能,人与机器达到一种相互协作、平等共事的关系,使两者在不同层次上各显其能,相辅相成。
(4)满足员工尊敬的需要。通过人机一体化,突出人在制造系统中的核心地位;使企业向社会开放,决策向员工开放,数据向公众开放,平台向伙伴开放,评价向用户开放……开放是智能制造的灵魂,开放使员工感到平等,体验受到尊重的感觉;员工自主管理。
(5)满足员工求知的需要。员工的工作、生活与学习将走向一体化,工作不再单调乏味,不再仅是一种谋生手段;有较多的学习机会;员工可以选择一项自己喜欢的工作,做精、做深;学习也是非常愉快的,方向明确,效率很高;每个人的贡献和水平是透明的;他们都可以在知识网络中找到自己的研究方向,在制造网络中找到适合自己的工作,在管理网络中了解自己工作的绩效。
(6)满足员工求美的需要。员工有更多的时间用享受人类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享受美化的、令人精神愉悦的工作环境。
(7)满足员工自我实现的需要。对工作全过程负责,对工作进度有掌控权利;自己的贡献得到准确评价和奖励,有明确的职业生涯规划和发展途径;所做的工作是真正有价值的;无效工作将大为减少;提高员工的工作成就感。
图2.14描述了不同层次的智能制造是如何提高企业员工幸福感的。
图2.14 不同层次的智能制造有助于提高企业员工幸福感
智能制造充分发挥信息技术、机器人技术的作用,将危害健康、单调乏味的工作交给机器人去做,降低员工的工作强度,提高员工的工作效率,增加员工的收入;同时智能制造有助于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充分发挥人的能动性和创造性,满足员工安全、尊敬、求知、自我实现等多层次的需求,全面提高企业不同层次员工的幸福感,使员工真正感到“工作着是美丽的”。
(五)智能制造对城市社会的负面影响及对策
1.对社会结构变化的影响
人们一方面希望智能制造能够代替人类从事各种工作,另一方面又担心它们的发展会引起新的社会问题。随着智能制造的发展,“人—机器”的社会结构,终将为“人—智能制造系统”的社会结构所取代。现在和将来的很多本来是由人承担的智力工作将由智能制造系统来承担,因此,人们将不得不学会与智能制造系统相处,并适应这种变化了的社会结构。
智能制造能够代替人类进行许多脑力劳动和技能型工作,会将一些信息分析处理工作,如设计、规划、诊断、理解和决策等交给计算机系统去完成,原先从事这方面的员工就不得不去从事新的工作。
同时智能制造会产生新的工作岗位,如数据的深度分析、智能制造的远程监控等。
2.生产率大幅提高对就业率的影响
人们对智能制造存在一种担心:智能制造的发展是否意味着无人化工厂,意味着失业率的提高。其实这种担心是不必要的。
从总的发展趋势来看,智能制造会使传统制造业从业人数大幅度下降,更多的员工将转移到信息产业和服务业。
一方面,不能因为“失业率”问题,不采用先进的智能制造技术。我们不采用,其他国家也会采用。而落后的制造业终将被先进的制造业所打垮,那时,制造业的“失业率”还会更高。
另一方面,通过智能制造,合理安排工作量,使员工随着技术的进步有更多的休闲时间、更少的工作压力。现在的这种快节奏、高强度的工作应该随着智能制造的实施而逐渐改变。因为这不是人类的理想目标。
3.员工对智能制造环境不适应所产生的消极影响(蔡自兴,徐光祐,2010)
实施智能制造必然导致从以纸为主的工作方式到基本无纸的工作方式的转变。在以纸作为载体工作时,人们通过手工对业务资料进行处理,所有数据都记录在纸上,比较直观。但在智能制造环境中工作,人们面对的是一个又一个的屏幕,机械地往里边录入数据,对其内在的工作机理毫无了解。面对从以纸为主到基本无纸的转变,人们会有许多不适应的感觉。
(1)不放心。数据输到系统中去以后总担心数据会丢失,就像是把一份重要的资料交给了一个陌生人。
(2)修改难。有些手工很容易做的修改,在系统里面改起来很麻烦。因此,觉得系统不方便,很死板,在手工工作时无关紧要的小错误在系统中绝对不能犯,稍有不慎系统就会找麻烦。
(3)难理解。一个部门的数据错误可能影响其他部门,一时的数据错误可能影响到很久以后的工作,初次接触系统的人较难理解这种因果关系,因而觉得信息系统莫名其妙。
(4)不会用。对系统所提供的数据处理可能性认识不足,不知道怎样利用系统进行数据查询、汇总和分析。因此,在他们看来,放弃纸张、使用屏幕是没有回报的投入。
(5)不习惯。大家不习惯新的系统,有着本能的抵触心理。
这就需要企业领导进行动员,强力推行;还需要加强培训,帮助员工熟悉了解智能制造系统;还需要在开发人机友好的智能制造系统方面下功夫。
4.思维方式与观念的变化带来的影响
智能制造的发展与推广应用,将影响和改变员工的思维方式和传统观念。例如,传统知识一般印在书本或报刊上,因而是固定不变的,而智能制造中的知识库的知识却是可以不断修改、扩充和更新的。又如,一旦专家系统的用户开始相信智能制造系统的判断和决定,那么他们就可能不愿多动脑筋,变得懒惰,并失去对许多问题及其求解任务的责任感和敏感性。有统计表明,那些过分依赖计算器的学生,他们的主动思维能力和计算能力也会明显下降。过分地依赖计算机的建议而不加分析地接受,将会使智能制造用户的认知能力下降,并增加误解率。在设计和研制智能制造系统时,应考虑到上述问题,尽量鼓励用户在问题求解中的主动性,让他们的智力积极参与问题求解过程。
5.心理上的威胁
智能制造还使一部分社会成员感到心理上的威胁,或叫作精神威胁。人们一般认为,只有人类才具有感知精神,而且以此与机器相别。如果有一天,这些人开始相信机器也能够思维和创作,那么他们可能会感到失望,甚至感到威胁。他们担心,有朝一日,智能制造会超过人类的自然智能,使人类沦为智能机器和智能系统的奴隶。对于人的观念(更具体地指人的精神)和机器的观念(更具体地指智能制造)之间的关系问题,哲学家、神学家和其他人们之间一直存在着争论。按照智能制造的观点,人类有可能用机器来规划自己的未来,甚至可以把这个规划问题想象为一类状态空间搜索。当社会上一部分人欢迎这种新观念时,另一部分人则发现这些新观念是惹人烦恼的和无法接受的,尤其是当这些观念与他们钟爱的信仰和观念背道而驰时。
6.智能制造导致权力变化而产生的实施阻力
智能制造导致权力变化而产生的实施阻力包括(吴澄等,2013):
(1)智能制造将削弱部分员工的权力而产生的阻力。智能制造的实施不是一个单纯的技术工程,它与企业的管理体制、流程等密切相关,与业务过程高度相关。其中,人的因素起了决定性作用。在智能制造实施中,许多中间层部门的权力被削弱了,有的人甚至被剥夺了权力,这无疑会引起很大的阻力。例如,车间智能调度系统的实施,原先的车间调度员就没有随意调度的权力,不能将容易干的工作分配给自己要好的朋友。自然,他就不愿意将自己的调度经验贡献出来。
(2)智能制造将使企业信息透明而产生的阻力。智能制造使过去企业内部的一些暗箱操作阳光化,这将使某些人无法继续“浑水摸鱼”,因而会引起这些人的反对,需要领导亲自出面对来自企业内部的人为干扰进行坚决的排除。
7.智能制造实施中可能引起的法律问题
智能制造的应用技术不仅代替了人的一些体力劳动,也代替了人的某些脑力劳动,有时甚至行使着本应由人承担的职能,免不了引起法律纠纷。比如设备诊断专家系统万一出现失误,导致设备事故,怎么样来处理,开发专家系统者是否要负责任,使用专家系统者应负什么责任,等等。
智能制造的应用将会越来越普及,正在逐步进入家庭,智能家电、智能家居等已问世。可以预料,将会出现更多的与智能制造的应用有关的法律问题,需要社会在实践的基础上从法律角度做出对这些问题的解决方案。
要通过法律手段,对利用智能制造技术来反对人类和危害社会的犯罪行为进行惩罚,使智能制造技术为人类的利益做贡献。
综上分析,智能制造技术对人类的经济、社会和文化都有巨大的影响。随着时间的推移和技术的进步,这种影响将越来越明显地表现出来。还有一些影响,可能是我们现在难以预测的。可以肯定,智能制造将对人类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产生越来越大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