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绪论:文艺表演团体改革发展研究新思路
第一节 文艺表演团体改革与竞争力研究背景意义
一、研究背景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了中国改革开放历史新篇章,自此,中国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各领域改革全面铺开并持续至今。经过30多年持续地探索与实践,我国改革开放事业取得巨大成就,同时也面临着更多深层次、结构性问题,“体制改革问题正在关口”。面对当前我国改革开放事业转型发展的关键期、战略期、机遇期,我们既要对改革的复杂性、系统性、艰巨性保持更为清醒、深刻的认识,同时又要全面梳理和总结改革开放以来各个领域改革的成功经验,认真查找和分析依旧存在的问题与不足,切实抓住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开启的全面深化改革发展战略新机遇,就如何进一步深化改革开放、促进我国各项事业突破性发展提出新思路,规划新蓝图。
文化体制改革是我国改革开放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既受我国经济、政治、社会等领域改革的影响和制约,同时也对其他领域的改革有着积极的推动作用。不可否认,在改革发展的进程中,文化体制改革因受自身意识形态属性的影响,其改革力度和发展速度远远落后于同时期的经济体制改革,遇到的问题和困难也比较突出,改革所取得的成效离预期目标还有明显差距。但也不可否认的是,从改革发展历程分析看,文化体制改革一直处于积极稳妥的发展过程中。21世纪以来,随着党中央和国务院对文化事业、文化产业概念在思想、理论上的清晰界定,我国文化体制改革获得突飞猛进的发展,特别是在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上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对文化体制改革的认识上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和深度,文化体制改革工作实现质的突破。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全会进一步确立了文化强国建设的发展目标,明确了全面深化体制改革的发展思路,文化体制改革工作即将实现更大突破,文化事业、产业面临全新发展机遇。
文化体制是一个国家关于文化与政治、经济关系的制度性体现和反映,集中体现了一个国家执政主体关于这三者关系的理论主张,以及在这种理论主张下建立起来的国家文化体制和政策系统。根据这一论述分析,我国文化体制的核心构成是党委系统、政府系统、文化企事业单位、文化市场等几大文化主体的结构状况和相互关系的规定。具体来说,我国的文化体制是在党委领导下、政府实施的行业管理,涉及影视管理、新闻出版管理、艺术生产管理等各个行业管理,构建了一个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又错综复杂的管理体系。通过对这一概念内涵解析可以看出,文化体制改革涉及众多部门和机构,各种关系错综复杂,是一项系统、复杂、庞大的工程。文艺表演团体改革是我国文化体制改革重要组成部分,其中,国有文艺表演团体(亦称国有文艺院团)改革触及文化体制改革最核心、最复杂的问题,成为整个文化体制改革的重点和难点,其进展影响着文化体制改革的进程,其成败决定着文化体制改革能否圆满收官。国有文艺表演团体体制改革不仅关系着文化体制改革的进程,而且对文艺表演团体行业持续健康发展有着直接、根本性的影响,是我国演艺业多元化、多业态、国际化发展的决定性因素,备受社会各界关注。
文艺表演团体改革同样肇始于20世纪70年代末期,它既是文化体制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国改革开放事业的组成部分;既有行业自身改革发展的内在规律,同时又受到中国改革事业发展环境、进程、趋势的影响,这是我们开展文艺表演团体改革与发展研究的基础性认识。文艺表演团体体制改革与发展休戚相关、不可分割:文艺表演团体发展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是改革的缘起和动力,改革所带来的冲击与活力又不断推动文艺表演团体创新发展。改革的理念和实践贯穿了改革开放以来文艺表演团体行业发展全过程,成为行业发展主线,促进了文艺表演团体竞争力不断提升。经过改革开放以来30多年持续地探索与实践,国有文艺院团体制改革阶段性任务全面完成,全国文化系统承担改革任务的2102家国有文艺院团中,已有2061家完成改革任务,完成率超过98%,标志着文化体制改革阶段性任务中最艰苦的攻坚战取得决定性胜利。民营文艺表演团体实现从无到有、从少到多,逐步成长为文艺表演团体行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截至2014年底,民营文艺表演团体共有6617家,从业人员14.2万人,演出场次132.7万场,年度收入达到73.03亿元。在实现数量急剧增长的同时,民营文艺表演团体行业涌现出北京开心麻花娱乐文化传媒有限公司、宋城集团等知名演艺企业以及《开心麻花》《宋城千古情》等品牌演艺产品。民营文艺表演团体快速发展壮大成为文艺表演团体体制改革重大成果之一,对我国文艺表演团体改革发展产生了积极深远的影响。
二、研究目的意义
当前,国有文艺表演团体改革阶段性任务基本完成,继续深化转企改制改革工作,推动现代企业制度建设为大势所趋;民营文艺表演团体实现数量上的快速增长,为规模增长向发展质量提高奠定了坚实基础。由此可以看出,我国文艺表演团体行业正处于一个承上启下、继往开来的转型发展战略机遇期,全面、深入、客观地总结改革发展经验与不足,规划、构建提升文艺表演团体行业竞争力的发展思路和蓝图具有积极的战略意义。
一是系统总结文艺表演团体行业改革发展经验与不足,坚定改革发展方向。文艺表演团体改革特别是国有文艺表演团体体制改革取得阶段性成果实属不易,这是文化主管部门、文艺表演团体会同各相关部门不断探索、反复实践的结果,凝聚了各个相关部门和机构的智慧和力量。在转型发展阶段,迫切需要全方位深入总结改革的成功经验,认真梳理和反思改革中还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既把改革的经验上升到理论层面,又继续探索深化改革之路,从而推动文艺表演团体行业持续发展。具体来说,通过分析文艺表演团体行业改革发展历程,梳理改革发展相关政策措施,探究改革的本质和内涵,既充分肯定改革所取得的成绩和经验,又科学分析改革存在的问题和不足,认清改革的阶段性和复杂性。特别是当前文艺表演团体行业改革刚刚完成阶段性任务,改革还处于深化发展关键阶段,更加需要进一步坚定改革的理想信念,继续推动改革不断深入。
二是创新改革发展思路,探索文艺表演团体行业发展新路径。国有文艺表演团体体制改革阶段性任务全面完成在我国演艺业发展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至此大部分国有文艺表演团体实现了从事业单位向现代演艺企业转型发展的关键一跃,为文艺表演团体行业发展注入了全新的活力,同时也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国有文艺表演团体改革的最终目的是解放和发展艺术生产力,要实现这一目的很重要的一点就是推动已完成转企改制工作的国有文艺表演团体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以适应当前演出市场发展。显然,刚刚完成这一转变过程的国有文艺表演团体现代企业制度建设尚处于探索阶段,还需要不断实践和推动。此外,我国绝大部分民营文艺表演团体还处于“自由组合、家属戏班以及政府、企业、社区等自办剧团”的发展阶段,以传统戏班子、个体户为主,大型演艺企业还比较少,同样面临创新发展的艰巨任务。文艺表演团体行业体制机制改革是我国演艺业多元化、多样性发展过程中重要的一步,是文艺表演团体行业现代化发展的必经之路。在当前转型升级发展关键阶段,特别是面对飞速发展的新兴文化娱乐行业以及国际演艺业竞争,文艺表演团体需要不断创新发展思路,探索新的发展模式,提升活力和竞争力。
三是构建文艺表演团体竞争力评估指标体系,推进相关部门机构科学制定发展战略规划。提高文艺表演团体竞争力,提升演艺业影响力和传播力的基础是“推动建立演艺企业测评体系,推进演艺市场主体评价”,通过构建国内外文艺表演团体行业竞争力要素比较研究体系、国内区域文艺表演团体行业竞争力评估体系、文艺表演团体竞争力评估体系,全方位、科学、客观地评估文艺表演团体行业、文艺表演团体竞争力的优势与不足,准确定位文艺表演团体行业和个体发展水平和层次。在多元评估基础上,政府主管部门可以把握国际、国内行业竞争力发展现状,更为科学、客观制定文艺表演团体改革发展相关政策措施,做到有的放矢、重点推进;文艺表演团体可以清晰定位在行业内发展地位,评估竞争力优势与短板,更为科学、合理、有效地制定发展规划和战略,做到做强优势项目、补齐发展短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