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糖葫芦”音乐课堂教学内涵解读
一、情境教学与“糖葫芦”音乐课堂教学的内涵分析
美国教学法专家理查德·萨奇曼认为,所有的学习都是在情境下产生的。利用情境来进行教学,在教学实践中已得到广泛认可的就是著名教师李吉林提出的情境教学,情境教学的定义是这样的:“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有目的地引入或创设具有一定情绪色彩、以形象为主体的生动具体的场景,以引起学生一定的态度体验,从而帮助学生理解教材,并使学生的心理机能得到发展的教学方法。”它突破了传统教学方法唯智主义的框框,主张在教学过程中创设或引入以形象为主体的情境,使学生身临其境,直接感知并展开联想,以此激发学生愉快积极的学习情绪,从而推动学生愉悦地进行认知、学习活动。
在情境教学中,根据形成情境主体形象的不同,可把情境分为直接情境和间接情境;根据目标指向的不同,可把情境分为科学的情境和人文的情境。但不管怎么分类,其目的都是以“境”激“情”,让学生触“境”生“情”,激发学生一定的情绪或情感体验,最终达到为学习服务的目的。但是在情境教学中,不管是直接、间接的情境教学,还是科学、人文的情境教学,教学中情境的创设更多关注的是情境的形象性和情感性,而很少关注情境的连贯性和一致性。也就是说,在情境教学中,教师所创设的教学情境往往针对的只是某一个知识点或某一个教学环节。一堂课中,由于教学知识点的变化或教学环节的深入,所创设的教学情境通常也就是多个相对独立的、互不关联的情境。
例如,在教学人音版第二册第九单元的《粉刷匠》这一课时,由于这首歌曲很多学生在幼儿园的时候就已经学过,所以很多教师都会把认唱音符“Do、Re、Mi、Fa、Sol”作为其中的一项教学目标。于是,在传统的音乐课堂教学中,教师们就会创设各种各样的教学情境来帮助学生认唱这些音符,比如,让学生戴上标有音符“Do、Re、Mi、Fa、Sol”的动物头饰,让学生来认唱并找朋友,或者出示音乐台阶,让学生通过爬音乐楼梯来进行认唱。等学生掌握这些音符之后,就进入歌曲学唱与表演环节。这时,教师们又会创设各种教学情境,如让学生戴上粉刷匠的帽子,打扮成粉刷匠来进行歌唱表演,或者把教室假设成该翻新的房子等。到了欣赏《我有一双万能的手》这一教学环节时,教师也会创设一系列不同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在不同的劳动场景中感受和体验劳动的快乐。观看这一系列的教学情境,我们可以发现每一个情境的创设都是相对独立而又完整的。也就是说,后一个教学情境的创设并不一定是前一个教学情境的发展。这样的情境教学,在目前的音乐课堂教学中得到了很多教师的青睐,也深受学生的喜爱。
在“糖葫芦”音乐课堂教学中,我们也主张教师凭借一定的手段,展现给学生以生动具体的形象,以及以形象为主体构成的情境,以“境”诱“情”,激发学生的情感,使学生如临其境,愉快地学习。但在教师所展现的教学情境中,我们更要求教师注重情境的连贯性与整体性。也就是说,在“糖葫芦”音乐课堂教学中,一堂课中所创设的教学情境不管是一个还是多个,都必须是一个整体,不仅要直观、形象,更要前后衔接,相辅相成,不能支离破碎。通俗地说,就是课堂中前一个教学情境的创设都是为了给后面的教学做铺垫,后一个教学情境都是前一个教学情境的发展,互相关联而形成统一的整体。
例如,同样是人音版第二册第九单元的《粉刷匠》这一课,一样的教学内容与教学目标,在“糖葫芦”音乐课堂教学中,教师就会这样来创设教学情境:首先教师会播放音乐《粉刷匠》引领学生律动,然后让学生猜猜教师在干什么。教师让学生来扮演“粉刷匠”这一人物,紧接着,出示一堵堵标有音符“Do、Re、Mi、Fa、Sol”不同高度的墙壁,让学生来模仿粉刷匠,一边粉刷一边认唱各个音符;等学生掌握了音符之后,再出示一堵长长的标有旋律的墙,让学生扮演粉刷匠进行挑战,并要求一边粉刷一边演唱。接着把教室演变成需要粉刷的屋子,让学生一边表演一边演唱歌曲。最后,让各位“粉刷匠”说说,你这双手除了会粉刷,还会做什么,从而引出歌曲《我有一双万能的手》,让学生一边聆听歌曲一边赞美自己的一双巧手。
整堂课的教学内容和环节与前面的一模一样,唯一不同的就是教师所创设的教学情境。在“糖葫芦”的音乐课堂教学中,所有的教学情境都紧紧围绕着粉刷匠这一人物展开。不管是单独音符的认知、旋律的学唱,还是歌曲的欣赏,都是在粉刷匠这一人物一步步学习本领、完善本领的过程中进行的。后面的每一个教学情境都是前一个教学情境的发展与深化,既汲取了情境教学的优点,集直观性、启发性、形象性、情感性于一身,又具有连贯性、整体性的特征,层层叠进,一气呵成。整堂课的教学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很好地延续了学习的情感,真正让学生在层层深入的教学情境中得到源源不断的学习动力,这也是“糖葫芦”教学区别于情境教学最基本的特征。
人的心理活动有这样一种自然的反应倾向:人们往往不习惯于那种频繁转换的心理状态,而是有一种希望某种心理状态保持与延续的倾向。“糖葫芦”音乐课堂教学就是根据这种自然的心理反应倾向,创设环环相扣贯穿于教学始终的教学情境,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延续学生的情感与思维,让学生更有效地来感知和学习音乐,从而达成审美教育目标。
二、体验教学与“糖葫芦”音乐课堂教学的内涵分析
“以身体之,以心验之。”体验作为一种认识人的精神世界的方式,心理学角度是这样阐述的:体验主要是人的一种特殊的心理活动——人对情绪或情感状态的自我感受,这种心理活动由感受、理解、联想、情感、领悟等诸多心理要素构成。美学则把体验分为日常体验和审美体验,日常体验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的生命体验。而审美体验指个体在亲身参与的活动中,对理想的生命形象的直觉。教育学则把体验看成是一种产生情感并生成意义的活动。
“只有体验的东西,才能内在于人的生命之中,融化为生命的一部分。从这个意义上说,体验是进入生命的唯一通道。”在教学中关注学生的体验,已成为广大教师熟知的基本理念。目前,很多学者对体验教学内涵有所研究,比较典型的研究者有陈伟秀、赖学显、杨通宇、刘艳军、杨四耕等。其中杨四耕是这样描述的:体验教学是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创设一定的情境,使学生在亲历和体验过程中理解知识、发展能力、建构意义,生成情感的教学价值观、教学方法论和教学策略与方法。换言之,体验教学实际上就是“为了体验”“在体验中”“通过体验”的教学。也就是说,体验教学关注的是学生的认知过程而不仅仅是认知结果,关注教学通过何种方式让学生掌握知识,就如杜威强调的一定要让儿童在亲身活动中获得知识过程一样,它注重体验的亲历性、情感性和过程性,让学生亲自去感知、领悟知识,并在实践中得到证实,从而实现情知合一,真正促进学生自主的发展。
“对音乐作为表现形式的体验是音乐教育的全部内容”,音乐作为体验的艺术,学生只有通过自身参与活动,才能真正学习和领会音乐的内涵。因此,在音乐课堂教学中,教师积极创设各种情景,引导学生由被动到主动、由依赖到自主、由接受性到创造性地对音乐进行多维的体验,并且在体验中激发学生的情感、发展学生的能力,让学生充分感受音乐给予的欢乐与愉悦,从而有效地陶冶学生的情操、净化学生的心灵。这样的体验教学已越来越受到专家们的重视,特别是中央音乐学院近几年推出的音乐新体系,更是把“体验教学”放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在“糖葫芦”音乐课堂教学中,最注重的就是让学生在体验中学习和感受音乐,不管是文本、情景体验还是探究、审美体验,都主张围绕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进行主题式的体验。也就是说,“糖葫芦”音乐课堂教学中的体验相比于一般的体验教学要求更高,它不仅强调教学过程有一条主线贯穿始终,还要求期间的体验活动前后相连,并有相对统一的主题性。
例如,在教学人音版第九册第一单元的《清晨》这一课时,由于这一单元的人文主题是通过聆听和学唱表现周而复始的朝夕的作品,让学生感受自然界晨曦的不同美景与情绪,激发学生对生活的热爱。因此,在教学这一课时,我们就会以清晨为主题,通过创设观看清晨的风景、参与清晨中的晨练、抒发清晨中的心情、演绎清晨中的生活等一系列相辅相成的体验活动,让学生紧紧围绕清晨这一主题,在参加各种与清晨相关的不同的活动中,多维地去感受清晨不一样的美景,以及不同的情感体验。先让学生在乐曲《晨景》中感受晨曦微露,朝霞划破长夜,太阳慢慢升起,光华四射,宁静中充满生机的场景;然后让学生选择一种自己喜欢的方式来表现自己在音乐中感受到的晨景;接着在《清晨》的旋律中,教师带领学生根据音乐的节奏做晨练活动,并让学生在乐曲的后半部分根据乐曲的速度与情绪自由地进行晨中活动,让学生在生活化的活动中感受音乐的节奏与情感;紧接着,让学生用歌声来抒发清晨自己的心情,即学唱歌曲《清晨》;最后让学生自由选择《清晨》或《晨景》来演绎音乐所表现的和自己感受到的场景。整堂课无论是课的引入还是歌曲的学唱、欣赏,都在清晨这一主题下,让学生在清晨的一系列互相关联的活动中,体验、感受清晨中的景、清晨中的活力、清晨中的情感,从而激发学生对生活的热爱。
音乐新课程标准指出,在音乐教学过程中,教育者要创设良好的音乐艺术与教育的氛围,激发学生积极主动地、全身心全方位地参与音乐实践活动,从而使他们获得音乐审美体验。在“糖葫芦”音乐课堂教学中,创设整体性的教学情境,在有主线贯穿的教学活动中,围绕主题性的教学内容,让学生进行主题式的自主体验,使情感体验与认知过程相统一,从而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真正做到情知合一,共同发展,这就是“糖葫芦”音乐课堂教学中体验活动的最大特点。
三、情境、情感、体验相结合的“糖葫芦”音乐课堂教学
在剖析了情境教学、体验教学与“糖葫芦”音乐课堂教学之间的关系之后,大家对“糖葫芦”音乐课堂教学一定有了一个粗浅的认识。“糖葫芦”音乐课堂教学不是简单的情境教学与体验教学两者的叠加,而是更强调在教学中所创设的情境的前后衔接,以及它的连贯性与整体性,更关注教学中的体验活动是否围绕教学目标与内容,而有相对统一的主题性。除此之外,“糖葫芦”音乐课堂教学还具有怎样的内涵?到底何为“糖葫芦”音乐课堂教学呢?让我们先来看一则课堂教学实录吧。
课堂实录一
《小蜜蜂》
人音版第四册第九单元
【教材分析】
人音版第四册第九单元的主题是“飞呀飞”,希望通过聆听小提琴独奏曲《蜜蜂》、钢琴曲《蝴蝶》和表演歌曲《小蜜蜂》与《小乌鸦爱妈妈》,来感受音乐所表现的“飞”的形象,渗透热爱大自然和保护动物的教育。而《小蜜蜂》是一首德国儿童歌曲,旋律多为级进和三度音程的小跳,节奏简单、有规律。歌曲由三个乐句组成,易于演唱和表演,多年来一直受到儿童的喜爱。
但对于二年级的学生来说,纯粹地学唱和表演《小蜜蜂》似乎过于简单,因此,本堂课就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根据歌曲《小蜜蜂》的特点,挖掘其内涵,让学生从所学的音乐知识出发,对歌曲进行再次创作与表现,从而体验和感受各种情绪的“飞”。
【设计理念】
音乐新体系认为:音乐课堂教学的目的是让学生在体验音乐形式与音乐内容的过程中,获得较深的音乐情感体验,音乐课的全部教学活动都应以学生为主体,通过各种生动活泼、灵活多样的教学形式,让学生敢于自信地表现音乐、表现自我。本堂课充分挖掘教材中的情感因素,围绕着“情”字,对教材进行了再度编创,一切从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情感的需求出发,以“小蜜蜂采蜜”为主题,力求通过模拟小蜜蜂去采蜜、小蜜蜂跳圆舞曲、小蜜蜂回家等一系列活动,在讲述小蜜蜂采蜜的一系列的故事中,以“情”激“趣”,以“情”诱“声”,不知不觉地让学生来学习和表现音乐,并在多种角色的扮演中体验小蜜蜂的各种形象,从而触动学生心中的情弦,让学生懂得和学会保护益虫。
【教学目标】
(1)聆听乐曲《野蜂飞舞》和学唱歌曲《小蜜蜂》,感受音乐所表现的各种“飞”的形象,并懂得热爱大自然、保护益虫。
(2)能用自然、欢快、和谐的声音来演唱歌曲《小蜜蜂》。
(3)能通过各种音乐要素(力度、速度、拍子、和声等)的变化,表现歌曲《小蜜蜂》的多种情绪和不同的“飞”。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表现能力。
【教学内容】
(1)学唱歌曲《小蜜蜂》。
(2)聆听乐曲《野蜂飞舞》。
【教学重难点】
通过各种音乐要素(力度、速度、拍子、和声等)的变化,来表现歌曲《小蜜蜂》的多种情绪,感受多种“飞”的形象。
【教具准备】
钢琴、多媒体设备。
【教学实录】
一、激情引趣,导入新课
(一)初听音乐《野蜂飞舞》进教室
师:刚才进教室,你在音乐中感受到了什么?
生1:我感到有些紧张。
生2:我感觉是一只老虎在追猎物。
生3:是我们以前听过的——蜜蜂在飞!
(二)再听乐曲《野蜂飞舞》
师:哇!你的记性真好!这是我们一年级的时候聆听过的乐曲——《野蜂飞舞》。今天,就让我们再来回顾下这群蜜蜂是怎样在飞的,好吗?
让学生再次聆听《野蜂飞舞》,教师用手势引导学生模拟野蜂飞舞。
(用音乐来创设情境,让学生直观地感受蜜蜂紧张的“飞”的形象。)
二、初入角色,体验情感
(一)创编蜜蜂飞的不同声响
师:刚才的野蜂飞得比较紧张。瞧,现在一群蜜蜂从很远的地方飞过来了,我们会听到什么样的声音?
生:
师:现在它们又从我们眼前飞走了……
生:
(引导学生从自己的生活经验出发,来编创从远到近和从近到远的不同蜜蜂飞的声响,学生的表现力很强,同时又为歌曲的引子和尾声做好了铺垫。)
(二)感受三拍子所表现的不同“飞”的形象
师:蜜蜂越飞越远了,它们到底去干什么了呢?
(1)教师弹奏三拍子的旋律,让学生静静感受音乐。
生1:去玩了。
生2:它们去采蜜了。
师:它们是怎样玩的呢?在怎样采蜜呢?我们一起来哼唱并感受一下可以吗?
(2)学生用“lu”来哼唱旋律。
师:小蜜蜂到底怎样在玩呢?大家能不能一边哼唱一边用动作来表现呢?
(3)学生边用“lu”哼唱边用动作来表现。
(三)感受三拍子所表现的不同“飞”的形象
师:老师看到很多小蜜蜂飞得很悠闲,还有小蜜蜂在休息,真好!再仔细听。现在小蜜蜂又在干什么?
(1)教师弹奏二拍子的旋律,让学生静静感受音乐。
生1:很快乐地在飞。
生2:在欢快地舞蹈呢!
(2)学生听音乐创编动作表现快乐的“飞”。
师:说得真好!小蜜蜂想邀请我们跟着它快乐地飞一飞呢!
(3)学生听音乐边唱曲谱边快乐地飞。
师:小蜜蜂一边飞一边还情不自禁地唱起了歌呢!
(通过不同节奏的变化,让学生在二拍子和三拍子上表现出不同的形象,同时培养学生表演的能力,为改编歌曲做准备。)
三、深入角色,提升情感
(一)播放多媒体课件,初听歌曲,感受歌曲情绪
师:小蜜蜂们到底在干什么呢?请仔细听。
生:去采蜜了。
(二)借助图形谱,挖掘歌曲,了解歌曲的演唱方法
师:小蜜蜂们去哪儿采蜜了呢?
(1)教师一边范唱一边画图形谱,让学生感受乐句间不同的处理方式。
(2)教师唱歌词,学生在休止符处加上声响与动作。
师:小蜜蜂排着整齐的队,一会儿高,一会儿低,飞过高山,到花丛中去采蜜了。一路上,它们还遇到谁了?
生:小鸟。
师:小蜜蜂遇到小鸟会怎样呢?
生:会打招呼。
师:如果你是小蜜蜂,你会怎么打招呼呢?
(3)教师引导学生处理歌曲,并能用不同的声音来表现歌曲。
师:小蜜蜂们真有礼貌!现在,老师想考考大家,刚才金老师唱的歌曲中,哪一句旋律是表现它们整齐的队伍的,哪一句是表现高山和花丛的呢?
生1:第一句表现整齐的队伍。
生2:第二句表现高山。
生3:第三、四句表现花丛。
师:太棒了,那你们能不能用歌声来表现整齐的队伍,还有那高山、花丛呢?
①教师弹琴学生唱歌谱。
师:唱得不错。可是要注意小蜜蜂的队伍是长长的,高山是一气呵成的,那花丛呢?
生:一朵一朵连着的。
师:是啊。那演唱表现队伍的时候气息要拉长,不能太短。而高山则要一口气飞过它,然后在花丛中快乐地采蜜,好吗?
②引导学生观察图形谱,用不同的唱法再次表现图形谱,先唱歌谱再唱歌词。
(利用图形谱化难为易,变枯燥为生动,让学生掌握不同的连音和非连音、保持音和跳音的不同的歌唱方法。)
四、拓展角色,延伸情感
(一)教师弹奏三拍子旋律,学生哼唱“lu”
师:小蜜蜂不停地采着花蜜,不知不觉地,真有些累了。听,它们在干什么呢?
生1:它们要休息了。
生2:它们要悠闲地跳舞了。
(二)学生边哼唱“lu”边跟着三拍子音乐悠闲地飞
师:那我们能不能模仿它们边哼唱“lu”边跟着三拍子音乐悠闲地飞呢?
(在故事情境中唤醒学生先前的记忆,自然地把学生带入三拍子的旋律中,感受不同的音乐情绪和不同的“飞”的形象。)
师:小蜜蜂们都陶醉在自己的歌声里,这时,只听到远处传来一个声音。
(三)教师引导学生编创间奏(让学生边学歌曲边处理歌曲,能很好地激发学生的情感。)
(1)教师出示间奏。
(2)学生按节奏念。
师:小蜜蜂们赶紧收拾好自己采的花蜜,一边唱歌一边往家飞。
(3)教师演奏《小蜜蜂》全曲,学生唱歌词。
(用故事的形式再次演绎歌曲,既复习了歌曲,又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提高了学生的综合表现力。)
(4)学生编创尾声:重复最后一句并渐弱。
师:小蜜蜂飞到家了吗?我怎么没感觉到呢?该怎么来表现?
生1:最后一句轻下去。
生2:最后一句慢下来。
生3:加“嗡嗡嗡”的声响,渐弱。
师:那好吧,我们都把它们用上,看这样行不行:我们重复最后一句,渐慢,再加上声响渐弱?
(把学习的主动权归还给学生,既激发了学生的联想,又培养了学生的学以致用的综合能力。)
(四)学生综合表现
师:刚才同学们用歌声给老师讲了一个非常动听的有关小蜜蜂的故事,现在,老师提议再次完整地把这个故事讲一遍。
引子+画图形谱唱歌词(速度上的变化)+三拍子的演唱+间奏(妈妈的呼唤)+画图形谱歌唱(速度的变化)+尾声(渐弱)
最后,进行课堂小结。
师:太棒了!今天我们学会用歌声来讲述故事了,老师希望你们在下课后,也能把这故事讲给爸爸妈妈听。来,让我们听着小蜜蜂的歌声走出教室吧。
学生听音乐走出教室。
(本课例在2014年浙江省中小学音乐教师90课时培训汇报活动中展示)
执教者:杭州天长小学 金林萍
【教学反思】
在本课教学之后,有个非常有趣的现象:无论男生、女生都不停地哼唱这首歌,有很多学生会学着小蜜蜂的“飞”来跟我打招呼,特别是休止符处跟小鸟打招呼的那声响舌“de”,学生总是念念不忘。同时也发现在演唱歌曲时学生都会关注自己的声音变化,对34拍和24拍不同情绪的“飞”的把握也非常准确,证明这样的教学形式既受学生喜欢也非常有成效。
纵观整堂课,我认为最关键的,首先是以“境”生“情”,也就是说,使整体的教学情境连贯,深深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情感。本堂课充分挖掘教材中的情感因素,一切从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情感的需求出发,没有停留在简单的教唱歌曲上,而是对教材进行了重组与大胆的创编。以“小蜜蜂采蜜”为主题,通过音乐形象鲜明的《野蜂飞舞》来引出本堂课的主人公——小蜜蜂,然后开始讲述小蜜蜂去采蜜的一系列故事。让学生在小蜜蜂排着队飞越高山去采蜜、小蜜蜂在花丛中开心地劳动、劳动累了很悠闲地跳圆舞曲、蜜蜂妈妈呼唤小蜜蜂回家、小蜜蜂又排着队越过高山回到家等一系列连贯的故事情境中,唤醒学生心中的那份情感,激发他们不断地去感受音乐、体验小蜜蜂的不同心情和各种形象的“飞”,从而让学生懂得和学会保护益虫。另外,值得一提的是,把二拍子和三拍子的体验,渗透在小蜜蜂采蜜过程中出现的不同的情境中,学生的情感由“境”而生,非常自然。其次,以“情”诱“声”,让主题化的体验活动更加有效。例如,在休止符的处理上,用上了生活中常见的打招呼的声响和动作,让歌曲一下子变得生动有趣,大大激发了学生的情怀。还充分利用图形谱,来演绎歌曲的结构、演唱的气息变化,化难为易,变枯燥为生动,让学生的主题化的体验活动更具成效。整堂课不仅非常有效地创设了一系列环环相扣的、有情感的教学情境,而且以“小蜜蜂采蜜”为主题,让学生在参与小蜜蜂去采蜜、小蜜蜂跳圆舞曲、小蜜蜂回家等一系列的主题化的体验活动中,以“情”激“趣”,以“情”诱“声”,唤醒学生心中的那份情感,并在多种角色的扮演中体验小蜜蜂的各种形象,以及不同情绪下歌声的变化,从而让学生懂得和学会保护益虫。
音乐是情感的艺术,音乐教育的魅力,并不在于知识技能的传授,而在于启迪、激励、唤醒、感染和净化等效应上。通过以上的课例分析,大家对“糖葫芦”音乐课堂教学的内涵应该越来越清晰了。那就是,在“糖葫芦”音乐课堂教学中,除了创设连贯整体的教学情境,让学生有效地进行主题化的体验之外,最关键的就是注重学生的学习情感。也就是说,“糖葫芦”音乐课堂教学,是把唤醒学生的情感作为教学的起点,围绕某一教学主题,让学生在一系列前后相连、相对完整的教学情境中,主动、有效地学习和体验音乐。
“糖葫芦”音乐课堂教学遵循反映论的原理,当学生在学习中入情入境、亲历体验时,其分管形象思维的右半脑和分管抽象思维的左半脑交替兴奋、互相抑制,大大开发了大脑的潜在功能。而且当学生置身于一系列连贯的教学情境中时,更能保持其情感的延续性,同时又使各种体验性的活动紧密结合,从而有效促进学生的学习和自身的发展。
“要促进学习,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在一个固定的情景中将注意集中在结构的有控制的变化上……或者是有意地将一种结构转化到另一种情景。”“糖葫芦”音乐课堂教学就是在一系列前后互相衔接的教学情境中,通过控制情境的发展和体验活动的变化,将固定的教学主题不断地深入,从而激发学生内心的情感,促进学生主动地学习。所以,判断“糖葫芦”音乐课堂教学的特征,首先看整堂课的教学情境是否连贯且具有整体性;其次看课堂中的体验活动是否围绕着教学主题而展开,具有相对的统一性;最后看所有的教学活动是否以唤醒学生的学习情感为起点,将情境、情感、体验有机地结合在一起、相辅相成,从而拉近学生与知识之间的认知距离,促进学生综合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