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2015年国内外政治经济环境分析
第一节 世界发展形势分析
一、世界政治发展特点
1.2015年——国际战略格局重组加速
首先,为了维持世界霸权地位,美国采取加强盟国合作,对中国和俄罗斯采取战略的进攻与遏制政策,从东和西两个方向压缩中国和俄罗斯的战略空间。具体做法就是:通过亚太再平衡政策试图将中国的影响力限定在东亚大陆,阻止中国全球影响力的塑造和提升;在乌克兰问题上,纠合欧盟制裁俄罗斯,将欧盟牢牢地绑在美国的战车上。其次,面对美国的打压,中国、俄罗斯彼此战略协作将更进一步深入。中国和俄罗斯加强彼此在国际事务中和双边事务中的支持,并支持其他金砖国家战略作用的进一步发挥。最后,围绕国际秩序变革的斗争更加明显的表现为美国和中国的战略竞争。在国际贸易路线图和规则制定等领域,2015年美国强力推进了TTIP和TTP,特别是TTP,这给中国形成了巨大的战略竞争压力。而在国际投融资和金融领域,2015年亚投行的成立标志着中国开辟了和美国的战略博弈新战场。
国际战略格局重组加速重点影响在两个领域,一个是地缘政治空间的争夺更加激烈,地缘战略环境风险进一步上升。在欧洲东部,西方与俄罗斯的博弈焦点表面上是解决乌克兰危机的方式问题,但实际上是美俄地缘战略较量的最后摊牌,是俄罗斯对冷战结束以来北约东扩和欧盟东扩的绝地反击。在中东地区,俄罗斯联合叙利亚、伊朗、伊拉克等国强化反恐,实际上是冷战结束以来俄罗斯最大规模的地缘战略挺进,欲与美国争夺中东事务主导权。另外,土耳其、沙特在中东事务中的雄心不断放大,增加了中东地区势力分化组合的各种不确定性,战争和冲突的风险扩大。在亚洲,美国借口“中国威胁论”不断挑起周边各国和中国的矛盾与冲突,并借机强化在东北亚、东南亚和澳大利亚的战力部署,极力把既有的双边同盟打造成亚洲版的北约,全面遏制中国从陆地走向海洋的历史进程。第二个影响的领域是军备建设向更加高端的方向发展,军备竞赛由全球大国向地区大国蔓延。为了维持霸权地位,在不断削减国防开支的背景下,美国开始要求盟国加大分摊军费的比例,并且鼓励盟国承担更多的地区安全的任务,这给了日本修改和平宪法,借机全面武装的最大借口,日本走向军事大国化的趋势已不可逆转。日本的军事化在东北亚邻国间激起了极大的不安,特别是韩国、中国和朝鲜。在南亚,印度大力加强海陆空战略力量建设,不断扩大对外军购规模,强化与美俄日法英等军事合作。英法德等在美国要求、恐怖主义威胁增大背景下也纷纷决定连续几年增加军费开支,提升武装力量。
2.2015年——地区问题混乱交织
2015年2月,德、俄、法、乌四国达成的新明斯克协议成为和平解决乌克兰危机的抓手,东欧地缘政治紧张问题趋缓,但是围绕乌克兰问题的美俄战略博弈和不确定性依然存在。在中东地区,“伊斯兰国”极端组织肆虐,成为中东地区新的乱源,其影响和波及范围已达欧洲和北非地区。俄罗斯、欧洲、美国和伊朗、土耳其等地区大国纷纷介入,中东问题的复杂性进一步加深。在欧洲,中东难民问题造成了欧盟很多国家的分裂,且围绕难民问题和加入欧盟问题,欧盟和土耳其的战略博弈也在加深,与此同时希腊债务危机导致疑欧情绪及脱欧、退欧风险上升,给欧元和欧洲一体化前景蒙阴,欧洲的地缘战略环境史无前例地恶化。在拉美,美国和古巴恢复外交关系,抵制中俄等国的影响,巴西、委内瑞拉等国家遭遇执政危机,拉美国家政治集体右倾。在非洲,非盟通过《非洲2063年发展规划》和第一个十年发展计划,非洲成为经济成长性最好的大陆,一体化建设加速。美、中、日、欧、印等围绕非洲展开了新一轮的外交竞争,“X+非洲论坛”成为推动各国和非洲合作的重要平台和模式。与此同时,非洲仍饱受内战、极端势力和宗教恐怖组织等的影响。
地区问题混乱交织折射的是国际战略格局重组和国际秩序变革背景下地区权力失灵或者权力真空的一种状态。从本质上看,乌克兰为核心的东欧问题是冷战遗留问题的继续和展开,是美国进一步从战略上压缩俄罗斯战略空间的集中反映,而在中东地区,伊拉克内战、伊斯兰国崛起则是冷战以来美国极力推行的大中东民主计划破产的全面体现,美国急于从中东地区抽身,留下了巨大的权力真空,这既给了伊斯兰国势力崛起的机遇,也鼓励了其他地区大国的地区霸权雄心,如土耳其、伊朗和沙特纷纷填补美国留下的权力真空,而一些中小国家纷纷采购武器装备谋取自保。在欧洲,在对待难民问题、债务危机问题和俄罗斯战略空间问题等几乎所有事项上都存在巨大的分歧,老欧洲和新欧洲分歧尤为突出,这其实是欧盟发展模式面临危机和欧洲在国际事务中地位衰落的体现。在亚洲,朝核问题、南海问题不断升温,显示的是美国在中国快速崛起的战略态势下,加紧对中国进行战略防范和战略遏制,这种战略进攻的态势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美国国力的衰落以及不自信。
3.2015年——中国周边形势稳中有变
2015年中国外交大开大合,“一带一路”倡议及亚投行获得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广泛支持,57个沿线国家成为亚投行的创始成员国,包含英、法、德、意等欧洲发达国家和所有金砖国家,中国获得一个全新的推动国际治理变革的重要阵地。中日关系回暖、中越高层互访,彼此紧张关系有所降低。但是围绕南海问题、朝核问题和美日同盟问题等热点不断涌现,温度不断升高,所有这些显示美国对中国战略遏制政策的一面开始加强,中美战略对抗的级别不断升级。美国通过重返亚太战略,将战略资源不断向中国周边聚集,挑动中国周边国家对中国的猜疑、对立和敌意,增加了中国周边的不稳定因素。
总体来看,2015年中国的周边形势呈现出四大特点:一是中国和周边大国尽管出现了一些新矛盾,但对话、协商与合作的基本面仍然得以保持;二是南海问题不断升温,朝鲜半岛危局突现,两者成为中国周边局部安全热点;三是恐怖主义、网络安全、公共卫生危机等非传统安全问题继续引发高度关注;四是中国把“一带一路”战略作为推进周边外交的根本性战略,彰显了崛起中的大国外交气度。
应当看到,尽管南海问题成为中国周边安全问题热点中的热点,美国从躲在幕后出谋划策到直接走向前台进行喊话,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南海地区的紧张局势。但是,由于美国总统奥巴马的任期已近结束,不会对外交政策做大的调整和改变,更承担不起同中国冲突的后果,因此,一方面其亚太再平衡战略尽管会进一步推行,对中国保持一定的战略攻势,另一方面,也会继续保持多渠道同中国的接触和协商,推进多个领域的功能性合作。
4.2015年——非传统安全地位凸显
2015年,全球性挑战凸起备受热议。除资源能源安全、粮食危机、防范重大传染性疾病、难民问题等挑战外,应对气候变化、打击恐怖主义、网络信息安全尤显突出。2015年12月12日全球195个国家达成《巴黎气候协议》,搭建了一个通过国际合作应对气候变化的基本框架,巩固了联合国作为国际气候谈判的唯一合法平台地位。2015年恐怖主义冲出中东,从年初到年终,肆虐全球。“伊斯兰国”、“基地”组织等恐怖组织像国家实体一样存在和运转,借助互联网尤其是新型社交媒体进行人员招募、资金募集、恐怖策划等工作,实现了恐怖主义活动方式的升级,成功地将触角伸到发达国家。互联网的发展,加速了社会生产新变革,创造了人类生活新空间,拓展了国家治理新领域,极大提高了人类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能力。但与此同时,互联网领域发展不平衡、规则不健全、秩序不合理等问题日益凸显,网络犯罪、网络攻击、网络恐怖主义活动等广泛存在,并成为全球公害,在这种背景下,来自120多个国家和地区、国际组织、互联网企业、民间机构等共2000多位代表云集浙江乌镇第二届世界互联网大会,共商制定普遍接受的网络空间国际规则和网络空间国际反恐公约,健全打击网络犯罪司法协助机制,共同维护网络空间的和平安全。
从范围上来看,非传统安全问题大多为全球性问题,单纯依靠少数国家难以解决,需要大国之间的通力合作才有希望得到解决,但国际政治的现实是大国在一些重要问题上要么相互推脱责任,要么试图置身事外,这使得非传统安全问题愈加严重,一些地区的民众甚至是生存安全都面临严重威胁。从本质上看,非传统安全问题是全球和地区公共产品和服务缺失的问题,2015年非传统安全问题具有以下几个特点:第一,2015年的全球非传统安全最大的挑战和威胁是伊斯兰国为代表的新型恐怖主义实力的崛起和发展,伊斯兰国因为控制了大片的国土,按照伊斯兰宗教教义进行统治,具有国家实体的若干特征,这将对现有的地区国际秩序和体制形成严重的冲击。第二,全球气候变暖导致的自然灾难正在逐年上升,干旱、洪涝、各种极端天气不断涌现,并且和粮食危机、能源安全等交织,具有一定程度的复杂性、系统性,成为非传统安全中最不可忽视的重大课题。第三,随着全球信息技术的突飞猛进的发展,信息安全愈发成为世界各国日益关注的问题,信息安全已经被世界大多数国家提升为国家新兴战略边疆的安全的高度,并日益成为共识。
二、世界经济发展特点
1.各国经济放缓,且存在分化
2015年,世界经济增长速度普遍低于预期,发达国家和地区增速继续回升,但势头有所减缓,新兴市场与发展国家和地区增速加速下滑,全球经济增长率比2014年略微下滑。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预测数据显示,2015年世界经济增长率比2014年下降0.3个百分点。其中,发达国家和地区经济增速为2.0%,比2014年上升0.2个百分点;新兴市场与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经济增速为4.0%,比2014年下降0.6个百分点。
2015年美国经济复苏状况相对稳健。受到严寒、冰雪等极端天气因素影响,美国零售、制造业订单和就业等数据显示第一季度经济增长乏力;但是,进入第二季度美国经济增长速度明显加快;受制于企业减少库存以及普通消费者、企业和政府支出减少等综合性因素,美国国内生产总值初值年化季率增速放缓至1.5%。据统计,美国第三季度零售销售月率分别为0.2%、0.2%和0.3%,呈现稳固健康增长,来自研究机构的数据也显示,美国消费者信心指数终值连续三个月走高,并且创下近三年以来的最高位,这表明美国民众对未来经济复苏充满信心。另外,4月份以来强劲的就业增长也是美国经济稳定复苏的有力证明。综合来看,尽管美国页岩气为代表的能源革命已经兴起,再工业化正在有力推进,工业互联网也在如火如荼推进,但尚不能成为创造强劲生产率的经济增长点,并且受制于全球金融市场风险增加、新兴经济体增速放缓等因素影响,美国经济复苏仍然面临较大的挑战和风险。
2015年欧盟仍然徘徊在复苏的边缘。尽管整体上看,相比2014年欧洲经济有所复苏,但是相比美国的经济表现,欧盟并没有解决经济增长的根本性问题,并且面临日益增多的外部性涌入问题,经济艰难徘徊在复苏的边缘,因而较为乏力。这主要有四个原因,第一,欧盟内部的结构性问题并没有得到缓解。第二,通货紧缩的风险较大。第三,债务危机有扩大的趋势。第四,新兴经济国家经济增长放缓、难民危机、恐怖主义等外部输入性风险增多。
2015年日本安倍改革效果不彰。无论是安倍经济学的“旧三支箭”还是“新三支箭”都没有取得预期的效果,2015年全年GDP仅增长0.4%。在人口老龄化、内需衰退的大背景下,日本经济的复苏之路仍然艰难。
2015年世界经济比较大的变化是新兴经济体和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速的下滑。受包括国际油价下跌在内的大宗商品价格下跌的影响,资源出口型国家经济增长减弱甚至陷入低迷,俄罗斯和巴西出现了明显的衰退。尽管抗风险能力强于其他新兴国家,但是中国经济增长也有所下滑,面临经济发展模式和动能转变的历史阶段。印度是唯一逆势获得经济快速增长的新兴经济体国家,2015年印度经济增长率达到了7.3%,首次超过中国经济增长率。
2.就业总体改善,但表现各异
2015年10月美国失业率下降到5.0%,保持了自2009年10月以来的持续下降趋势。2015年10月美国失业人数下降到791万,同期就业人数增加了186万。美国就业状况的持续好转和失业率的持续下降,表明其经济复苏有较好的基础。
欧洲劳动力市场也在持续改善过程中。欧盟整体失业率2015年9月下降到9.3%。在欧盟28个成员国中,有22个国家在截至2015年9月的近12个月内出现了失业率下降,有5国出现了失业率上升情况,另有1个国家失业率维持不变。日本、加拿大和澳大利亚等其他主要发达经济体的劳动力市场没有明显改善或恶化。
新兴经济体的劳动市场表现不一。巴西和俄罗斯这两个GDP负增长国家的失业率出现了显著上升。南非的失业率虽然没有进一步上升,但是仍然保持在25%以上的高位,失业形势依然严峻。中国的就业状况相对较好,城镇登记失业率基本稳定在4.1%的水平,劳动市场的供求比例也基本稳定在1.1∶1,反映出劳动市场存在一定的“招工难”的问题。中国经济增速下滑并没有产生大规模的失业。
3.跨国投资恢复,掀并购高潮
受世界经济增长脆弱、全球产业分工格局调整、国际金融市场波动、投资者面临的政策不确定增多、地缘政治风险提高等因素共同影响,近年全球跨国投资时增时降,波动较大。联合国贸易和发展会议发布《2016世界投资报告》中说,得益于全球跨境并购增长,2015年全球外国直接投资(FDI)总规模达1.76万亿美元,相较前一年增长38%。2015年,中国在吸引外资和对外投资领域实现了“双增长”。其中,中国外资流入量增长6%,达1356亿美元;对外投资规模达1280亿美元,比上年增长约4%。报告指出,中国仍是最具吸引力的投资目的地之一,其吸引的外资流向显示出几大趋势。首先是外资越来越多地流向服务业。数据显示, 2014年六成以上的外资被国内服务业吸纳,而制造业仅吸收了三成。其次,外资正持续向资本和技术密集型行业以及高附加值领域倾斜。贸发会议投资和企业司司长詹晓宁认为,中国所吸纳的资本更倾向于投入高新技术产业、研发以及自动化等领域,资本配置结构正在发生变化。再次,流入中国的外资更多以市场为导向。例如,在汽车行业,由于中国已经是全球最大汽车市场,很多跨国企业选择在此进行大规模投资,将中国市场摆在其全球战略的核心位置。不过,亚洲内部各区域的外资吸引力并不均衡。数据显示,亚洲地区的外资投资对象主要集中在东亚和南亚经济体,如中国、印度等,仅中国香港地区和中国内地以及新加坡和印度2014年吸收的外资规模总量就占到该地区的四分之三。相对而言,东南亚地区2014年吸引的外资规模则出现停滞,而西亚地区更是出现下滑。2014年,外国直接投资走向的另一个重要特点是流入发达经济体的外资规模超过发展中经济体。数据显示,2014年流入发达经济体的外国直接投资规模几乎增长了一倍,达到9620亿美元,占总投资的55%,扭转了此前5年间发展中经济体一直作为外资主要流入地的格局。发展中经济体同期共吸收了7650亿美元外资,增长速度略缓。发达经济体中,欧洲的外资流入量增长强劲,美国则在其2014年的历史低位基础上翻了两番。
在疲弱经济环境下,对增长的期望、廉价融资以及股东施压提高回报,推动很多公司合并。近年国际大型并购活动持续活跃,2015年全球并购总额再创新高。来自汤森路透的数据显示,受到制药、能源和消费行业并购急剧增加推动,2015年全球宣布并购交易总额达到4.6万亿美元,超过2007年的4.3万亿美元纪录。当前全球并购发展的三大特点:一是大型化,低利率带来的条件优越的外部融资和充裕的手头现金相结合,推动收购额进一步增大;二是多样化,开展大规模并购的行业范围正在扩大。2015年,医药、能源、消费等行业内的并购表现十分抢眼。医药方面,全年并购量达6775亿美元,同比增长64%。其中最大的手笔是世界第一大制药公司、总部位于纽约的辉瑞以1600亿美元收购艾尔建公司,建立全球最大制药集团,不只创造了医疗保健领域历史第一大并购案,而且荣登有史以来企业并购第二的位置。三是中国化,中国在跨国并购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突出。据汤森路透统计,去年中国公司对外并购推动亚太地区年度并购总额首次突破1万亿美元。截至2015年12月,亚太地区并购规模达到了1.2万亿美元,同比增长46%,其中中国内地市场贡献了1020亿美元,随后依次为中国香港和澳大利亚。
4.国际贸易萎缩,且前景不明
根据荷兰经济政策研究局(Netherlands Bureau for Economic Policy Analysis)发布的《世界贸易监测》(World Trade Monitor)报告,以美元计算, 2015年跨越国际边境的商品总价值下降了13.8%,是自2009年以来的首次萎缩。来自汇丰的数据也显示,2015年全球贸易增速首次不及全球GDP增速。这一暴跌很大程度上源于中国和其他新兴经济体的放缓。Peterson Institute贸易经济学家Caroline Freund就这一问题的分析称,贸易严重依赖于投资,贸易疲软和投资下滑有关,而这两者又互相影响,因此形成恶性循环。Freund表示,服务业在GDP中占比70%,而贸易中占比最多的是商品(80%),投资的重要性在贸易的组成中显而易见,例如机械装置和交通设备的规模在商品贸易中占比40%。
世界银行在最新《全球贸易观察:2015年贸易发展》报告中指出2015年全球商品进口增长放缓的主因之一在于亚洲新兴市场,受需求持续疲软和世界贸易结构性变化的影响,又因大宗商品跌价和中国转变增长模式而进一步加剧。“这个报告建立在我们早先的研究基础之上,即全球贸易增速放缓始于本世纪初,但自大衰退以来变得更加明显,既有周期性因素,又有结构性因素。”报告作者、世行经济学家克里斯蒂娜·康斯坦丁内斯库等人指出,“现在我们发现,在全球贸易增速放缓的大背景下,2015年与前几年相比具有明显的特点。我们的预测显示2015年周期性因素占主导,贸易增速放缓有三分之二是由于周期性因素。”
分国别和地区来看,只有越南等极少数国家在2015年保持了出口正增长,绝大部分国家和地区出现了出口绝对额下降。其中新兴市场与发展中经济体进出口额的下降幅度略高于发达经济体。W T O的数据表明,2015年1—9月,美国和日本的累计出口总额比上年同期分别下降6.0%和9.2%,欧盟和加拿大分别下降13.5%和13.2%。在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中国、韩国等出口竞争力强的国家下降幅度相对较小。俄罗斯、印度、南非以及巴西、阿根廷等国的出口下降幅度较大。
全球贸易额的下降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贸易价格下降,这主要是能源和资源产品的价格下跌引起的。国际贸易负增长放缓了全球经济复苏的步伐,增大了贸易保护和货币竞争的风险。
5.区域一体升温,显规则竞争
2015年,双边或者区域自由贸易协定不断出现,国际经贸规则重构加速。一方面,多边贸易谈判在WTO框架下曲折发展。世界贸易组织(WTO)作为由成员国主导的政府间国际组织,部长级会议是其最高的决策机构。部长级会议由成员政府派遣部长率代表团出席,负责确保WTO职能的实现,并为此采取必要的行动。部长级会议至少每两年召开一次,审议WTO协议执行和多边贸易体制运作情况,发动多边贸易谈判并审查和指导谈判进展,并应成员要求和在协商一致基础上,对多边贸易协定项下的所有事项做出决定。自1996年以来,W T O部长级会议举办了十次。在WTO第十次部长级会议上,各国与会代表经过艰苦的协商通过了《内罗毕部长宣言》及9项部长决定,并承诺继续推动多哈议题。内罗毕部长会议的主要成果有:一是世贸组织成员首次承诺全面取消农产品出口补贴,并就出口融资支持、棉花、国际粮食援助等方面达成了新的多边纪律。这是WTO历史上“在农业方面最重要的成果”,因为它终结了市场上最大的扭曲,WTO总干事Roberto Azevedo如此表示;二是达成了近18年来世贸组织首个关税减让协议——《信息技术协定》扩围协议,涉及1.3万亿美元国际贸易。该协议是世贸组织成立近18年以来达成的第一份关税减让协议,涉及的1.3万亿美元贸易额占全球相关产品贸易额的90%。这一协议的达成,将有利于提振工商界信心和全球贸易自由化水平;三是在优惠原产地规则、服务豁免等方面切实给予最不发达国家优惠待遇;四是正式批准阿富汗和利比里亚加入世贸组织。
另一方面,在WTO框架之外,大国引领的国际贸易规则重构也在相继出现。第一个国际贸易规则重构的表现是《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T PP)谈判达成基本协议。T PP 12个成员国(包括:加拿大、墨西哥、文莱、新西兰、美国、秘鲁、马来西亚、澳大利亚、智利、新加坡、日本、越南)的经济总量占全球经济的40%,覆盖8亿人口市场,国民生产总值达30万亿美元,通过打造一个美国主导制定的国际贸易升级版标准和规则体系来实现亚太地区的贸易自由化。经过长达五年,共计32轮的谈判后,《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T PP)12个成员国最终取得实质性突破,于2015年10月5日达成了T PP贸易协定。T PP在劳工、环境、竞争政策、知识产权、政府采购、电子商务等领域设置的高标准,是美国再平衡战略在经济贸易领域的集中体现,将对国际经贸规则演变趋势产生深刻影响。另外,美欧间的《跨大西洋贸易与投资伙伴关系协定》(T T IP)谈判节奏也在加快,这将在一定程度上和T PP形成东西遥相呼应的地缘战略效果,加大中国地缘贸易的战略压力。东盟力推并获得中国支持的《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提出力争在2016年结束谈判。最后,中国也积极主动谋取在国际贸易规则中推进自身的国家战略,抵消来自美国的战略压力。具体表现就是2015年中国—韩国、中国—澳大利亚自贸协定生效,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升级谈判已接近完成。特别需要指出的是,被誉为中国版“马歇尔计划”的“一带一路”战略规划正式公布,这标志着中国向西从陆地、向东从海洋突破美国再平衡战略的战略落地和实施。
三、世界社会文化发展特点
1.宗教文明冲突缠绕,社会影响扩大
当今世界,政权与教会分离是主流和大趋势,但宗教与政治的关系密切,至今仍然对世界事务发生着重要影响。宗教是国际政治中的一支强大的社会力量,在风云变幻的国际政治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在一定程度上成为国际政治风云的晴雨表。在以经济力、科技力、军事力以及凝聚力为主要内容的激烈竞争中,曾一度被两极对峙掩盖的宗教问题突显。绝大多数地区的热点问题,都有宗教矛盾因素在内。2015年宗教在国际社会的影响力进一步提升。2015年9月罗马教宗方济各先后出访古巴和美国,促进了美国和古巴的进一步和解,展现了对国际政治的巨大影响力。特别需要指出的是,教宗方济各到访美国也吸引了100万人参加其主持的弥撒,显示了宗教在各国社会生活中仍然具有的巨大吸引力。2015年11月25日至30日教宗方济各访问了属于非洲边缘地区的肯尼亚、乌干达和中非共和国,所触及的议题包括青年问题、宗教冲突与和解、宗教极端主义、贫困和被剥夺、战争与暴力、贪腐和治理低效、气候与生存、媒体责任等,显示了基督教广泛的社会影响力。
其次,极端宗教恐怖主义势力也给国际社会带来史无前例的危害。伊斯兰国组织前身是2006年在伊拉克成立的“伊拉克伊斯兰国”,在叙利亚内战中逐步发展壮大起来。2014年6月29日,该组织的领袖阿布·贝克尔·巴格达迪自称为哈里发,将政权更名为“伊斯兰国”,并宣称自身对于整个穆斯林世界(包括历史上阿拉伯帝国曾统治的地区)拥有权威地位。伊斯兰国是美国大中东民主计划失败的副产品,其根源是中东国家现代化转型的失败及伊斯兰教面对西方文明的不自信和焦虑感,其实质是想要恢复伊斯兰教在历史上的辉煌成就。2015年,在国际打击下,极端组织“伊斯兰国”(IS)控制的土地缩水大约14%,对其扩张所谓“哈里发国”的野心是一个不小的打击。但是,澳大利亚官员22日则警告,“伊斯兰国”正谋求在印度尼西亚扩张势力,妄图在这个穆斯林人口最多的伊斯兰国家建立一块“飞地”。不仅如此,北非、西非被认为是“伊斯兰国”开辟的“第二根据地”,当地的不少武装人员在叙、伊参加过实战,包括一些高级头目。这些武装人员正利用利比亚的权力真空和萨赫勒地区国家的管控薄弱扩展新的生存空间。最后,在东南亚,伊斯兰国也正在印尼和菲律宾发起一系列恐怖袭击。
最后,欧洲遭受的恐怖袭击越来越多。欧洲刑警组织则在2016年2月发布的一份报告说,多达5000名“伊斯兰国”训练的武装人员已进入欧洲境内。另外,“伊斯兰国”还“在欧盟和巴尔干国家拥有规模较小的训练营”,主要用于培训成员掌握作战、生存和反审讯等技能。2015年1月7日上午,法国讽刺漫画杂志《查理周刊》位于巴黎的总部遭遇武装分子恐怖袭击,事件造成至少12人在冲锋枪袭击中丧生,其中包括两名警察和多名《查理周刊》记者。需要指出的是,《查理周刊》被袭击的原因竟然是转载了讽刺伊斯兰先知穆罕穆德的漫画引起极端伊斯兰教徒的不满。其后,法国多次成为恐怖袭击的目标,巴黎发生多起恐怖袭击事件,其中包括7起枪击案、6次爆炸,巴塔克兰剧院还发生人质劫持事件,共有197人在恐怖袭击中丧生,总统奥朗德宣布法国进入紧急状态。
为阻止伊斯兰组织的蔓延,美、欧、俄等大国纷纷介入,土耳其、沙特、伊朗等地区大国也谋求发挥影响力,使得宗教矛盾、国际犯罪、国际政治交缠在一起。令美欧始料未及的的是,伊斯兰国组织的在伊拉克和叙利亚的战争行为导致的数百万难民正在威胁欧洲的生存和安全。伊斯兰国组织的出现也刺激了其他宗教恐怖主义组织的暴行,比如尼日利亚的“博科圣地”等。此外,斯里兰卡的部分佛教极端主义、以色列的部分犹太恐怖主义、美国国内针对伊斯兰群体的歧视等也是国际社会不容忽视的宗教课题。
2.欧洲饱受难民困扰,社会环境恶化
随着大量的难民涌入欧洲国家,“欧洲难民潮”问题成为2015年全球最大热点之一。据统计,2015年共有约150万中东地区难民涌入欧洲大陆,仅德国就接纳了109万申请庇护的难民,平均每天约有多达3200名难民抵达德国。欧洲正经历着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最严重的难民危机。2015年末发生的巴黎恐怖袭击事件使问题变得更加复杂,基于人道主义的边境开放及难民临时救助措施与国家安全问题之间的矛盾更加突出,从而使各国应对难民问题的政策和立场发生了重大变化。
进入欧洲国家的难民是全球难民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来自西亚和北非地区,尤其是叙利亚和阿富汗,难民进入欧洲的主要路线是地中海中线、地中海东线以及巴尔干西线。美国因素、欧洲国家因素、国际格局、人口走私组织以及欧洲国家内部对待难民的差异等因素是产生欧洲难民潮的基本因素。2015年欧洲难民潮的直接原因是持续已久的叙利亚内战、动荡不定的西亚北非局势以及“伊斯兰国”活动的猖獗。旷日持久的动荡与战乱使叙利亚等国饱受折磨,空袭、枪击以及恐怖活动几乎成了家常便饭,平民死伤惨重,民不聊生。“伊斯兰国”恐怖主义活动不断猖獗、势力迅速推进、恐怖事件此起彼伏,也是叙利亚等国人口大量外逃的一个重要原因。在意识到“伊斯兰国”的残暴和恐怖性质之后,受威胁最严重的叙利亚、利比亚等国难民数量激增。此外,域外不同势力的介入,特别是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对中东的不当干涉,是扩大当地种族、宗教矛盾等社会问题的重要原因。这必然导致难民潮的发生。域外大国的卷入打乱了原有的力量格局,却没有建立起所在国家和地区新的稳定,反而使已有的宗教、种族矛盾扩大化,包括伊斯兰极端势力与西方国家的对立,以及西方文化与非西方文化的对立。西方国家推动的所谓“颜色革命”对西亚北非地区的持续动荡与冲突升级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这场难民危机不但给欧洲各国带来巨大的社会负担和压力,恶化原本已经糟糕的经济形势,抬高各国失业率,而且推高了犯罪率,恐怖袭击的次数和频率也有所提高。难民危机的负面影响持续扩大,具体表现在:首先,由于主流政党在应对难民危机上反应迟钝,2015年欧洲国家反移民的极右政党的力量有所上升,这将为极右政党影响的进一步扩大创造条件。围绕如何接收、安置和对待难民,不同党派和群体之间的关系出现紧张,国内政治与社会面临更大的分裂。巴黎恐怖袭击后,欧洲民粹团体呼吁停止接收来自中东和北非的难民,荷兰、意大利等国的极右势力要求政府立即关闭边界。从目前看,难民潮在宗教、种族、文化方面的影响是长期的,难民的安置、接纳和融入过程也是长期的,这对于世界各国的难民政策、民族和宗教政策,以及主流价值观和意识形态层面都提出了考验。其次,2015年欧盟内部围绕开放欧洲与封闭欧洲的认同危机不断加深。在经济低迷、就业不振的情况下,多数欧洲国家的疑外、排外情绪日渐严重并蔓延,以“反移民、反欧盟”为口号的政治力量上升,对主流政党和民意构成挑战。这集中反映极右翼政党在欧洲议会选举中力量不断壮大,并在包括英、法、德在内的多数欧洲国家势力增强。主张退出欧盟的英国独立党认为难民中混杂着更多想到欧洲来“抢饭碗”的经济移民;法国国民阵线凭借其反难民的主张在法国地方选举中多有斩获;德国极右翼政党选择党因其反难民主张一度在民调中成为仅次于德国执政两党的第三大党。同时,中东欧国家提出“只接受基督徒难民”,也被认为是欧洲政治“向右转”的表现。最后,难民危机会进一步加剧欧洲社会因恐怖主义袭击带来的不安全感。随着难民危机的持续,欧洲的内外安全环境进一步恶化,反过来又加大了解决难民危机的难度。在难民危机爆发前,欧洲已经对乌克兰危机和恐怖袭击引发的安全问题头痛不已。在难民危机爆发后,与此相关的恐怖袭击和有组织犯罪问题又成为欧洲必须面对的安全挑战。一些欧洲国家反对接受更多难民的原因之一,就是担心主要来自叙利亚、伊拉克等地的难民群体极易被“伊斯兰国”或其他恐怖组织渗透,给欧洲带来新的安全风险。2015年11月巴黎恐袭事件中的作案者之一据传就是以难民身份入境欧洲的。在科隆性侵案后德国警方对难民点的盘查中,又有消息称巴黎恐袭的一名嫌犯就藏身于北威州的Recklinghausen难民营。将恐怖主义威胁与难民危机相联系,已成为欧洲各国民众的普遍担忧和反难民势力的主要理由。更让欧洲各国头疼的是,难民危机激化了族群矛盾,针对难民的犯罪行为接连不断,恶化了治安环境。德国内政部长德麦齐埃特地指出,“参与攻击难民的德国人多达2/3没有犯罪前科”。在德国等地发生以难民为主体制造的性侵事件后,欧洲面临的安全问题更为复杂。欧洲国家要想继续保持以往对难民开放的政策将面临更为恶劣的舆论、民意和政治环境。捷克前总统克劳斯就认为,在欧洲失业率超过10%的情况下,难民潮对欧洲经济没有任何好处。
总体上看,难民危机以及此后更多的难民涌入将对欧洲政治产生深远影响:欧洲一体化进程和政治整合将遭受更大的挑战,各国国内政治中左派政党将面临更大的执政危机,同时右派极端政党可能进一步壮大,欧洲的福利国家体制继欧债危机后再次受到考验。欧洲议会议长舒尔茨不久前接受德国《世界报》采访时表示,随着难民大量涌入欧洲,民粹主义上升,欧盟面临“消亡”的危险。
3.世界人口更替新局,千禧一代主导
美国皮尤研究中心报告发布报告称,依据美国人口普查局的数据,2015年美国千禧一代(1981至1997出生,年龄在18至34岁之间)人数为7540万,正式超过婴儿潮一代(1946年至1964年出生,年龄在51至69岁)的7490万,成为美国人口的主力和主要劳动力。与此同时,这一变化在中国、欧洲和日本等地也在成为现实。与之前世代不同,千禧一代具有以下独特的消费特征。第一,千禧一代更为看重共享。美国总统奥巴马就称千禧一代是在数字时代成长起来的第一代人的一部分。千禧一代的生活离不开电脑,他们与电脑差不多时间诞生,并在互联网的陪伴下成长。尽管这代人因地域不同而有一些差别,生活互联网化却已经成为一种全球现象,这种现象催生了分享经济或共享经济。共享经济的核心在于把闲置的社会资源充分利用起来,实现资源的优化。这样一个颇为理想主义的理念,在移动互联网时代成为现实。特别是在住房、交通、购物等美国居民消费频率最高的领域,共享经济已经开始改变普通居民的消费习惯。据美国联邦公路局及博斯咨询的调查统计,美国居民平均每天驾车60公里,每周去两次杂货超市、每次耗时41分钟,而住房更是每天都需要。Airbnb、Uber、Instacart满足了居民租房、打车、超市购物等需求,并提供更精准的服务和更低廉的价格,让消费者不仅可以轻松找到自己需要的商品,还可以将自己闲置的资源提供给别人。“因为共享经济差不多每个重大行业都可能要遭遇颠覆,”普华永道的Joe Atkinson表示。普华永道的报告显示,千禧一代是最热衷共享的一群人,在提供东西共享的人群中,千禧一代占了几乎40%。第二,千禧一代在消费观念上更加注重世上和个人主义。千禧一代生于消费社会、长于消费社会,他们在互联网、全球化、知识经济和流行文化所编织的全新世界面前具有与父辈完全不一样的世界观、人生观和消费观。年轻消费者追求更加时尚、更符合自我定位的商品。对年轻人而言,商品外观在决定是否购买时所占比重日渐提高。产品设计不仅要时尚,还要符合消费者的自我认知和定位,某种程度上,苹果产品的流行、轻奢品牌的崛起都与此相关。第三,千禧一代更为重视信息或者数字消费。千禧一代中,85%拥有智能手机,并且他们在生活其他方面都非常重视网络的可连接性。千禧一代更加重视随处联网表现为他们不仅要求随处都有大量的宽带或者网络互联,而且认为快速连接至各种新设备或者使用新的社交媒体平台是一件必须被满足的基本需求。第四,千禧一代体现出强烈的重体验轻物质的消费倾向。据美国哈里斯民意测验调查所和Eventbrite(在线活动策划和售票平台)的调查显示,与59%在婴儿潮时代出生的人相比,78%的千禧一代宁愿花钱买体验而不是物质东西。约82%的千禧一代说他们在去年参加过现场活动,如音乐会和节日等,而72%的人称他们打算增加外出活动的花销。在美国股票市场上,千禧一代的这一消费倾向已经推高了与休闲和旅游相关的股票,包括酒吧、航空公司和披萨餐厅等。例如,Airbnb (旅行房屋租赁社区)现在身价255亿美元,已超过梅西百货和百思买的总和。第五,千禧一代的新闻获取方式发生根本性变革。2015年3月美国新闻学会(American Press Institute)和美联社NORC公共事务研究中心联合发布的一份报告指出:社交媒体不再只具有社交属性。它们在很久以前就不再只是与朋友保持联系的工具了,而是已经成为与世界连接的桥梁。人们借助社交网络传递信息,寻找志趣相投的人,获知新闻,评论分享,纵览世界各地发生的新鲜事。相比于其他社交媒体,“上Facebook看新闻”显然是更普遍的选择。YouTube 和Instagram平台上,每日阅读一次新闻的比例分别是29%和26%。而仅有13%的千禧一代表示,他们将Twitter 视作每日新闻的来源。
4.社交媒体改变世界,虚拟影响现实
社交媒体也称社会化媒体(Social Media),是指人们彼此之间通过虚拟社区和网络用来分享交流信息及见解的一种沟通方式。论坛、游戏、即时通信、博客、视频分享、问答、维基百科、社交网络软件(SNS)、微博、位置服务(LBS)、电子商务等,都是社会化媒体应用。目前,世界上最主要的社交媒体是Facebook、Twitter、Pinterest、Instagram、LinkedIn、Snapchat、Whatsapp、Qzone、微信、微博等。根据市场营销顾问公司Kepios创始人西蒙·肯普发布的全球数字化年度研究报告显示, 2015年全球活跃的社交媒体用户数已达23.07亿,占全球总人口的31%,其中移动端社交媒体用户数达19.68亿,占全球总人口的27%。全世界正在有越来越多人通过移动设备来使用互联网,在全球互联网总流量中,移动端的份额年增长率达到了21%。
Facebook是首家用户量突破10亿的社交网络。截至2015年第三季度,其月活跃用户量(MAU)达15.5亿,移动端MAU达13.9亿。Facebook的日活跃用户量(DA U)同样惊人,达到10.1亿,移动端DAU达8.94亿。2015年9月初, WhatsApp的月活跃用户量突破9亿。截至2015年第三季度,腾讯QQ拥有8.6亿月活跃用户。QQ用户大部分集中在中国和其他的亚洲国家。微信同样来自腾讯,截至2015年第三季度它有6.5亿月活跃用户。截至第二季度,约11%的微信用户来自中国以外地区。
2015年社交媒体在国际社会显示了强大的影响力。社交媒体的影响力逐步深入到各国的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借助社交媒体,叙利亚小难民艾兰伏尸海滩的照片激起了各国网友巨大的同情心,使欧洲各国政府遭受巨大的人道主义压力,成为叙利亚难民叩开欧洲大门的坚实动力,成功地影响了欧洲各国的难民政策。网红经济也在各国迅速崛起,成为一股新的投资热潮,另外,虚拟现实技术和社交媒体初步结合、社交购物、可以直播的流媒体A PP应用等纷纷出场,对社交媒体客户服务技能和职场社交媒体运用技能等要求在2015年也被不断放大。借助社交媒体,普通人得以改变命运,流言、恐怖信息同样也可以得到快速扩散,社交媒体双刃剑的特征也显露无疑。
2015年是虚拟技术突飞猛进的一年。VR、AR、MR等一批技术名词走近普通大众的生活。Vitual Reality,虚拟现实,是利用计算设备模拟产生一个三维的虚拟世界,提供用户关于视觉、听觉等感官的模拟,有十足的沉浸感与临场感,这些内容可以是电影、比赛、风景、新闻等,一些内容还能进行交互,例如VR游戏可以追踪你的移动、步态、眼球、下蹲等。典型的输出设备就是Oculus Rift、HTC Vive等等。Augmented Reality,增强现实就是以现实世界的实体为主体,借助于数字技术帮助消费者更好地探索现实世界和与之交互。两个典型的AR系统是车载系统和智能手机系统,被讨论最多的AR设备是Google Glass。智能手机上实际上有很多应用都属于AR,比如一些LBS(基于地理位置的服务)应用,当你打开应用,把手机摄像头对着某幢大厦,手机屏幕上便会浮现这个大厦的相关信息,比如名称、楼层等等。Mix Reality,混合现实,将真实世界和虚拟世界混合在一起,来产生新的可视化环境,环境中同时包含了物理实体与虚拟信息,并且必须是实时的。MR的两大代表设备就是Hololens与Magic Leap。
四、世界科技发展特点
1.互联网科技公司强势崛起
知名品牌咨询机构Interbrand发布了2015年全球品牌价值排行榜。在全球品牌100家公司中,科技公司占据了28家,且苹果和谷歌连续三年占据排行榜前两位。从榜单排行来看,互联网科技公司进一步崛起,其在品牌产品或服务的财务业绩、对于消费者购买决定的影响力等方面表现优异。具体表现在:互联网科技公司的品牌价值逐年上升。以苹果公司为例,苹果公司在2011年的榜单中排名第8,但是2012年排名上升到第2,到了2013年,更是首度超越可口可乐成为第1,此后一直稳居榜首位置;互联网科技公司在榜单排名中比较靠前。从榜单的前五来看,除了可口可乐之外,其余四席全部被科技公司所占领,分别是苹果公司、Google、微软、IBM。而其他的互联网科技公司:三星(第7)、亚马逊(第10)、英特尔(第14)、思科(第15)、甲骨文(第16)、惠普(第18)、Facebook(第23)、eBay (第32),只有Paypal和联想集团分别排在第97位和第100位;榜单中互联网科技公司数量增长。据亿欧网的统计,在2013年全球最佳品牌排行榜中,上榜的互联网科技公司有15家,而2015年排行榜中,互联网科技公司数量增至28家。
金融科技公司中国强势崛起。金融科技有两大核心:数据和技术。借助这两者的驱动,智能性、便捷性、低成本成为金融科技的显著特点,并迅速“秒杀”传统金融服务,覆盖到越来越多的人群,且正在引发一场全球性的金融变革。据英国《金融时报》网站报道,由阿里巴巴(Alibaba)创始人马云支持的互联网保险集团众安保险(ZhongAn)在毕马威(KPMG)编制的成熟金融科技公司50强榜单上排名第一,而2014年的调查仅有一家中国公司上榜。其他如京东金融、蚂蚁金服、陆金所、腾讯金融等行业超级独角兽在世界范围内也强势崛起。金融科技公司正给传统银行带来独特挑战,且正侵蚀传统银行的市场份额。金融科技创新影响金融服务的速度和能力正在全球范围内增强。中国金融科技公司崛起主要有三点原因:第一,国内市场涌现出来的庞大而丰富的金融需求。我国的传统金融行业相较欧美国家落后太多,金融体制不完善,金融市场存在着巨大的长尾需求,而这些正是传统金融长期以来覆盖不到的地方。第二,渐崛起的80、90后更是成为金融市场的主导力量,积极享受科技创新带来的金融服务的优化与升级。第三,中国的金融科技创新能力也走到了世界的前列,并逐渐成为全球金融科技的中心。
2.航空航天技术的重要趋势和突破
航空技术和航天技术都是高度综合的现代科学技术,它们以基础科学和技术科学为基础,集中应用了许多工程技术新成就。2015年,航天发展趋势主要呈现以下三个特征。第一,各国纷纷规划航天技术的路线图。美国NASA5月发布《航天技术路线图》草案,明晰了未来20年航天技术发展思路,以NASA最新需求为牵引,提出15个关键技术领域和1个共性关键技术领域,新增了航空技术领域,首次提出跨多领域的共性技术领域研究。7月,俄罗斯总统批准《俄罗斯航天国家公司联邦法》,组建政企一体的“俄罗斯航天”国家公司以强化航天管理,使航天管理更加强化集中。欧洲发布《欧洲航天政策》,强调欧洲航天政策的一体化发展,并集欧洲力量,大力推进伽利略导航系统和哥白尼环境监测系统两大欧洲联合旗舰项目,以及新一代运载火箭发展。日本发布新版《航天基本计划》以及《2024年航天发展路线图》修订案进一步明确了军事侦察、海洋监视、空间安全保障等能力的发展目标。第二,创新性航天技术不断涌现。2015年世界首批全电推进卫星发射入轨。微小卫星呈现井喷式发展,其功能密度不断提高,实用性不断增强,很可能改变原先以大卫星为主导的卫星体系结构。2015年,主要国家进行多次可重复使用运载器技术试验,这一技术在降低卫星研制和发射成本的同时,还将提升快速进入空间能力。微小卫星、电推进卫星、可重复使用运载器等创新性航天技术的快速发展,将深刻变革世界航天技术的发展和应用模式。第三,商业航天快速发展。2015年,商业航天除继续在遥感和通信等传统领域扩大市场份额外,也在向军用领域拓展,包括承担军用卫星发射业务、为美军空间态势感知提供支撑。“航天+互联网”的跨界融合成为商业航天新的发展趋势,卫星通信与互联网结合正在成为商业航天公司发展的热点。2015年美国一网公司(One Web)和Space X公司先后宣布组建由648颗或4000颗低轨卫星组网的低轨互联网接入平台,将是对传统卫星通信业务的颠覆和创新。
2015年,航天技术的突破不断涌现。主要表现为:第一,2015年,微小卫星继续保持迅猛发展势头,占比已超过年度发射航天器的60%。商业对地观测微小卫星星座实现全球数据近实时获取,并且战术小卫星在提升战场通信能力上获得突破。第二,首批两颗全电推进卫星成功入轨。3月3日,美国波音公司研制的两颗全电推进卫星升空。全电推进技术的成功应用,进一步激发了全球卫星制造业对降低研制成本的竞争,促进了3D打印、简化卫星构型等新技术的开发和创新,未来将对通信卫星制造、卫星技术创新产生重要且深远的影响。第三,深空探测竞争加剧。主要国家以月球、火星为目标,制定深空探测计划。NASA提出在本世纪30年代载人登陆火星。俄罗斯计划2030年开展载人登月任务。俄罗斯计划2030年开展载人登月任务。第四,卫星互联网低轨星座发展进入新高潮。6月,美国One Web公司签订了为建造大型低轨通信卫星星座研制与发射900颗卫星的合同,这标志着低轨大规模宽带互联网卫星星座计划迈出了实质性的一步。虽然新兴卫星互联网星座发展还处于初期探索阶段,但是将卫星通信服务融入“互联网+”,蕴涵了巨大的商机,是卫星通信产业未来的发展方向之一。第五,火箭回收技术初步成功。美国蓝色起源公司成功发射并回收“新谢泼德”(New Shepard)亚轨道火箭,这是人类首枚发射升空后又完好无损地返回地面的亚轨道火箭。12月,美国太空探索技术公司在用猎鹰火箭成功发射了轨道通信公司的11颗小型卫星后,在世界上首次成功以动力反推垂直下降方式回收了这枚轨道运载火箭的第一级。第六,其他航天领域的进展。地球同步轨道遥感技术、暗物质粒子探测等领域也取得了重大突破。
3.先进制造技术成为争夺重点
2015年,美国在3D打印技术方面突飞猛进,光电子制造技术实现突破,全新柔性薄膜显示屏等其他制造技术也取得成功。在打印机技术方面,连续液界面生产工艺、喷墨打印技术、新型多材料打印头、分辨率达40微米级的新型3D打印机等不断涌现。而打印产品方面陆续涌现美国Aprecia制药公司3D打印技术生产的癫痫病药物(SPRITAM)、通用电气公司3D打印的可点火运行的小型喷气发动机、海伦·德沃斯儿童医院打印出更精确的3D心脏模型、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开发出的能够在液体中游泳并具有多种用途的微型机器人等,这表明美国3D技术应用领域不断拓宽。在光电子制造技术方面,美国科学家制造出一种新型纳米激光器,伊利诺伊大学香槟分校制造出一种适用于大规模集成电路的高性能3D微电池,IBM研制出首个制程为7纳米的测试芯片,美国科学家将石墨烯和氮化硼纳米管结合,研制成全新的混合数字开关。此外,美国科学家还研制出全球首款全彩色柔性薄膜反射显示屏,其通过外部施加的电压来改变自身的颜色,不需要光源,相反它会反射周围的环境光为其所用;波音公司于2012年提出的一项用于飞机的激光动力推进系统专利于2015年7月获批,该技术能在放射性燃料上点燃高能激光,或能用来推动火箭、导弹和航天器等。
英国实现了3D打印无人机,制造了能够自我进化的机器人系统,并且使用3D技术打印零部件制造的空客发动机成功试飞。法国则除了在3D打印方面实现突破,即制造出第一台来自欧洲的天空打印机,而且还将社交人工智能与机器人的结合推进到新的发展阶段。2015年德国联邦教研部大力支持中小企业参与“工业4.0”项目,教研部投入2500万欧元协助建立新的工业4.0合作平台,由原来几个行业协会牵头转向由政府、行业协会、研究机构和社会多个层面共同参与,加强了“工业4.0”战略的实施力度。德国马普智能系统研究所开发出两款新一代机器人“阿波罗”和“雅典娜”,这种机器人头可以像人一样具有自我学习和自我适应环境的功能,未来可以在许多复杂的环境中替代人类工作。德国弗朗霍夫研究所成功利用3D打印技术制造出人造血管。这一技术突破有望广泛应用在治愈皮肤创伤、人工皮肤再造和人造器官等医学领域。俄罗斯机器人产业受到重视,深潜机器人和通用作战机器人平台技术获得突破,并且研发出航空工业零部件3D制造技术。俄滨海边区机器人产业集群聚集了包括“T etis”集团、“海洋仪器”康采恩以及“海洋水下武器—水工仪器”康采恩等20多家俄罗斯企业,得到100多家生产和科研单位的支持。新研制的“大键琴-1R”(Kalvesin-1R)机器人能下潜到6000米深,能在北极海底低温环境下工作。加拿大则在下一代生物传感器通用技术和新型石墨烯传感器技术方面取得突破。日本是制造业大国,但在市场快速扩张的人工智能、智能制造等方面,日本的优势却并不明显。2015年日本在该领域取得的成果以改良型、完善型居多,突破性成果很少。日本开发出可对话机器人,生成并销售3D打印的人工骨骼。韩国重点在精密制造机器人、纳米机器人和微型机器人等领域取得了突破。韩国全南大学细菌机器人研究所研发出世界上首个可治疗癌症的纳米机器人,该机器人可对大肠癌、乳腺癌、胃癌和肝癌等高发性癌症进行诊断和治疗。另外,韩国首尔大学研发出一种由湿度变化驱动、不需电池的微型机器人,这种机器人能执行像消毒伤口、消除皮肤皱纹、促进皮肤组织新陈代谢等类型的工作。
4.新材料技术发达国家占据优势
2015年世界各国的科学家在材料领域都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美国在超导材料、碳纳米管、石墨烯等领域取得了重大突破。麻省理工学院的科学家发现,所有超导材料的超导性与薄膜厚度、临界温度和薄膜电阻成比例。威斯康星大学研究人员开发出新型高性能碳纳米管晶体管,使碳纳米管晶体管取代硅芯片成为可能。斯坦福大学的科学家使用碳纳米管替代硅为原料,让存储器和处理器采用时髦的三维方式堆叠在一起,研制出的3D芯片的运行速度有望比目前芯片高出1000倍。美、中、日科学家发现了一种碳的新结构——五边石墨烯,这种半导体具有超高机械强度,能耐727摄氏度左右的高温。加州大学河滨分校让石墨烯拥有磁性的同时获得新的电学性能,能产生新的量子现象。康奈尔大学的物理学家将只有10微米厚的石墨烯裁剪、折叠、扭转和弯曲成多种造型,剪出可能是迄今世界上最小的机器,为纳米级弹性器件的研发提供了新思路。哈佛大学首次设计出一种折射率为零、能整合在芯片上的“超材料”,光在其中的速度可达到“无限大”,为探索零折射率物理学及其在集成光学中的应用打开了大门。此外,美国在新材料领域的成果还包括基于硅烯材质的晶体管、新型高分子介电质、新型纳米线网状面料、新型合成肌肉和新型磁性材料等。
英国用压缩石墨烯墨水打印出射频天线,发现一种能大量生产石墨烯薄膜的新方法,据称可使基板成本大幅降低到约为先前使用材料的1/100。法国继续在量子计算机、新型电池等应用领域开展相关新材料研究。德国新发明了一种镍钛铜记忆合金,其可变形千万次不断裂(而普通合金材料变形几千次就会断裂),有望在微电子和光学器件、传感器、医疗器件等众多领域大显身手。找到生产白色发光二极管低廉而环保的方法,开发出了一种纳米结构材料,可用于制造无触摸的感应屏幕,只要手指接近屏幕,就能浏览页面和敲打文字,避免手指接触屏幕传染细菌。加拿大新一代光电材料钙钛矿研究取得突破,研发出一种高科技仿生镜片,研发出超韧聚合物纤维,这种复合材料未来可用于制造更安全轻便的飞机引擎,也将在手术设备、防弹衣、汽车零件等其他应用领域大显身手。首次完成石墨烯超导性实验并制造出首个超导石墨烯样品,最新突破有望迎来石墨烯电子学和纳米量子器件的新时代。以色列发明了自愈传感器,为人类未来制造真正意义上的电子皮肤开辟了道路。该技术的关键是一种新型的合成聚合物,其含有高导电性电极和金纳米粒子,当受到损害时,会膨胀以填补空隙,以防电流中断,影响设备的正常运行。日本开发出一种新的低成本金属合成方法,可以合成含有对生物友好的轻金属离子(比重为4至5的较轻金属)的多孔性轻金属合金,为开发新一代材料开辟了道路。
海洋科技成为新一轮竞争焦点。美国加快推进北极战略,推动近海能源开发,深海考察和科研活动成果显著。2015年4月,美国出任北极理事会主席国。为加强北极海洋资源研究,保护北极环境,主导国际合作,美已增加政府预算,加快推进北极战略,希望在其两年任期内为主导北极事务夯实基础。美国海洋能源管理局设立深海科学研究计划,加大深海考察和科研活动。一些海洋科研单位启动了对外大陆壳的研究。深海载人潜水器“阿尔文号”获得了美国海军海上系统指挥部颁发的下潜4500米认证书。另外,美国科考人员钻透南极惠兰斯湖上方的冰盖后,发现冰下湖水中生活着微生物、甲壳类动物和几种稀有鱼类。法国是COP21大会主办国,2015年在海洋方面的研究也主要聚焦气候变化对海洋的影响问题。法国国家科学研究中心(CNRS)对2摄氏度温控目标和正常发展情境进行对比认为,如果2摄氏度目标能够达成,将对海洋生态非常有益,否则将给生态系统带来严重影响,因而需要坚持2摄氏度温控目标,以避免发生不可逆转的海洋变化。俄罗斯原子能专家拟将浮动核电站用于海水淡化,这种核能淡化装置将大幅提高浮动核电站的综合使用效率。为了强化对北极的研究优势,俄罗斯在位于斯匹茨卑尔根群岛上的巴伦支堡市建立永久性北极考察基地,在那里研究北极冰盖状况并实施环境污染监测。在北方航道开发方面,俄罗斯“航向”中央研究院的科学家发明了一种激光装置,能够像玻璃刀一样切开北冰洋上的浮冰,之后破冰船利用自身重量将冰压碎。
日本首次证实了从外洋深海底的表层到玄武岩的海洋地壳之间,所有的堆积物中都有氧气存在。这说明深邃海底的堆积物中存在着令人惊奇的生命圈。海洋研究开发机构的研究人员在马里亚纳海沟中首次发现超深海水域(水深超过6000米)中存在微生物生态系统。该成果对于研究超深海生物具有推动作用。东北大学和筑波大学的研究人员开发出一种新的能源转化方法,可将从藻类植物中提取的油气角鲨烯转化为汽车燃料和飞机燃料,该成果可有力推进生物质燃料的开发进程。2015年,韩国海洋水产部和相关海洋科学机构将研究重点放在水下勘测领域,研制出世界最大、下潜最深的水下行走机器人,拟建水下机器人研究中心。以色列特拉维夫大学的研究人员揭示防晒霜中化学成分是珊瑚“杀手”,发现大洋海藻周期性出现和死亡原因。
5.信息技术跨界发展成为热点
美国政府重视研发速度更快的计算机,人机交互技术、神经网络构建、芯片制造、光纤通信等方面成果迭出,网络安全技术更进一步。2015年7月,美国总统奥巴马签署总统令,要求美国在2025年之前研制出全球最快的计算机,以进行复杂的计算并辅助科研和国家安全项目研究。在人机交互技术方面,微软的全息眼镜“Hololens”、美国国防部高级研究计划局(DARPA)的“同计算机交流(CwC)”项目、美日科学家合作开发的能模拟大脑进行自然计算的硬件平台、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科学家研制的一种模拟人脑运作方式的新型电脑样机等亮点不断涌现。在芯片制造方面,IBM公司展示了首个完整集成的单片硅光子芯片,并宣布研制出首个制程为7纳米的测试芯片,计算能力为当前最强芯片的4倍,突破了半导体行业的重要瓶颈。美国One Web公司准备发射648颗小型卫星,抢占“卫星互联网”高地。在网络安全方面,华盛顿州立大学创造了一种新的、比十进制和二进制系统更复杂的数字系统,甚至能够经受住来自量子计算机的破译。此外,两位网络安全研究人员公开展示了如何利用网络“攻击”汽车。
英国“技术城计划”巩固了伦敦的欧洲最重要技术中心地位。2015年2月,商业、创新和技能大臣文斯·凯布尔宣布,为强化英国在大数据和算法研究方面的领先地位,已选定剑桥等5所大学来领导大数据研究机构——图灵研究所。4月,英国和日本两国科学家合作,首次成功将量子隐形传态的核心电路集成为一块微型光学芯片,将复杂的量子光学系统缩小了1万倍,为制造超高速量子计算机和超安全量子通讯铺平了道路。8月底,帝国理工学院举办“2015脑信息学和健康大会”,首次聚焦大脑研究的数据挑战。10月,英国电信提供的世界上规模最大云服务(BT Radianz)已满15周年,成为世界上唯一的、安全的、大型金融服务云。另外,牛津经济研究院发布报告指出,自2010年“技术城计划”启动以来,伦敦已巩固了其欧洲最重要技术中心的地位。5年来,伦敦的数字技术公司数量增加46%,2015年,数字技术为伦敦经济总量增值贡献达180亿英镑。
法国更加注重网络安全,加强重要企业的网络防范措施,将军用网络安全技术扩展至民用领域。网络安全方面,法国除加强利用网络对恐怖分子监控外,还着重加强了针对企业的系列安全措施。法国政府通过法令规定,银行、电信运营商及连锁零售企业等关乎国家安全的218家企业必须采取的一系列网络安全举措。此外,法国国家信息系统安全局还发布了针对小微企业的网络安全培训指南。与此同时,泰雷兹集团推出新型网络安全解决方案,将此前军用网络安全技术扩展至民用领域,为重点运营商提供ELIPS-SD网络二极管用于保证信息系统安全,保证网络间的单向数据流动,并允许设置不同的安全性或敏感性等级。
德国成立互联网研究所,重点研发大数据应用,启动IT安全研究计划,通讯领域的存储技术成果颇丰。2015年联邦教研部成立了德国互联网研究所,将高校和大学以外研究机构的互联网研发力量集中起来,教研部为此将在未来5年投入5000万欧元,其中重点研发大数据应用、数据安全、数据自动化和标准化。此外,教研部还启动了IT安全研究计划《在数字化世界中的自主和安全2015—2020》,并将投入1.8亿欧元。明斯特大学、卡尔斯鲁厄工大参与的一个国际研究团队研制出世界首个非易失性光学存储器,采用Ge2Sb2Te5(GST)材料来作为存储介质,通过使用电子或光学脉冲,其存储数据效果与可擦写的CD和DVD介质相同。
俄罗斯强化境内信息安全管理,促进本土信息存储商的发展。俄罗斯《信息法》新增的第242-FZ号规定,自2015年9月起在俄经营的互联网企业必须将用户个人数据存储在俄罗斯境内的服务器上。从俄罗斯境内访问的网上资源如不符合这一要求,就可能会受限或被屏蔽。新的信息安全法规促进了俄本土信息存储商的发展。俄罗斯鄂木斯克市的两位年轻企业家科波索夫和特普利雅科夫打造的Bitblaze信息存储系统,凭借低廉的成本、高标准的装配及冷却系统和电力系统的能效平衡,迅速抢占俄国内存储市场。加拿大投资支持量子技术前沿研究及商业化,打造量子计算机逻辑门。韩国力推以信息产业与其他产业融合,带动整体经济发展,并且促进了电子政务转向云计算技术。3月,韩国政府发布《K-ICT战略》,目标是以信息通信技术产业为先导,带动整体经济发展。韩国政府选定交通、能源、观光、城建、教育和医疗六大领域作为重点,推进信息通信技术产业与其融合。韩国政府计划到2016年年底,有750项政府服务采用云计算技术。韩国正在利用其超快的上网速度和高LTE渗透率发展电子政务服务,预计到2017年前,超过60%的电子政务将转向云计算。
6.能源环保研究成果不断涌现
美国发布《四年度能源技术评估报告》,首次描绘2050年前美国全部使用清洁能源路线图,能源环保研究方面成果不断,主要有成功将冷分子捕捉到纳米级容器中、研制出首款可商用的高性能铝电池、创制了一种柔性光电晶体管、全球最大太阳能飞机118小时不间断环球飞行。英国提议设立一个由多国参与的“全球阿波罗计划”,旨在未来10年引导更多资金投入清洁能源开发,并计划2025年前关停未采用减碳技术的燃煤电站,同时提倡发展天然气和核能发电。6月,法国启动Venteea智能电网方案,举行国际聚变能组织导体工作组会议,召开气候变化巴黎大会。6月,法国多家大型企业合作开发Venteea智能电网方案正式启用,采用智能技术优化与电网间的双向通信,并能够预测第二天的发电量和需求量,以建设法国最大的电池储能系统。月,国际聚变能组织(ITER)导体工作组最后一次会议在法国召开。为ITER磁体提供强大磁场的超导体制造任务接近尾声,这也标志着ITER计划即将步入将超导体集成为超导线圈的新阶段。
德国新能源政策和技术成效突出。德国联邦教研部出台了“能源转型的哥白尼克斯计划”,涵盖能源转型的4个重要领域:将富裕的可再生能源通过转换方式如氢存储变成其他能源、开发与大量可再生能源入网相适应的智能电网系统、对于工业生产过程中波动的能源供应重新定位和无缝衔接可再生能源和常规能源。柏林赫尔姆茨太阳能燃料研究所利用特殊纳米材料,利用黄铜制成二氧化钛包覆的透明、轻质薄膜材料作为制氢的催化剂,使太阳能转化效率达80%。奥迪汽车公司新燃料实验室与德累斯顿的新能源企业Sunfire合作,成功开发出利用二氧化碳加水生产柴油的工艺,具有70%能源转化效率。马克斯·普朗克研究所下属的等离子体物理研究所宣布,用于研究核聚变反应的世界最大仿星器“螺旋石7-X”开始运行,并首次制造出氦等离子体,其正是核聚变过程的关键点。俄罗斯发现全球变暖正导致地下气体喷出,重新调查北极熊数量,推出新型太阳能涂层电池,拟生产新型核电池。加拿大气候变化政策回归积极,地方政府引入总量控制和交易制度,开发微光合电池等各种新能源技术。日本公布“灵巧电网”研究成果,实现铵载体燃料电池最大发电规模,分别开发出从乙醇中高效发电和可使二氧化碳资源化的新型触媒等新技术。韩政府公布有关新能源产业的新发展战略,将继续在电动汽车应用领域持续发力,希望通过新能源汽车技术上的突破带动产业发展。韩国产业通商资源部公布韩国中长期能源规划——“2030新能源产业扩散战略”。以色列2015年举行了世界可替代燃料创新领域最大的奖项——2015“萨姆森总理奖”颁奖仪式,举办了2015以色列国际水技术与环境控制展及会议,并且研发了快速充电电池和光伏逆变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