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促进余杭区有效投资的建议
有效投资对推动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至关重要,是稳增长的重要举措、促转型的有力支撑。对余杭而言,扩大有效投资正是加快发展、高质量发展的基础,是实现经济转型发展的重中之重。本文在以上分析的基础上,为促进余杭区有效投资提出一些意见建议。
(一)集中精力抓项目,优化服务促投资
在市场化配置资源的基础上,建议政府要集中精力抓项目、促投资,确保扩大有效投资目标落实到位、服务协调到位、要素保障到位、考核监管到位。
1.强化重大项目带动和抓实中小项目孵化
一方面建立健全重大项目滚动实施机制,保持项目的可持续性。区政府有关部门应重点研究引入产业大项目,并结合能源消耗总量、环境容量配置等指标给予财政奖励创新投入、财政收入增收奖励等优惠措施,不断提高重特大产业项目在总投资中的比重。谋划一批民营资本与大项目对接的平台和项目,做好项目“打包”、“串联”、“包装”工作,将一批功能类似、重点突出的项目归类集成,争取储备一批能进入国家、省级的重特大项目。探索以产业链招商的方式,量体裁衣,筑巢引凤,吸引高质量、高效益、高带动的投资项目,加快从块状产业向现代产业集群转变。另一方面,抓大不放小,抓实中小项目的孵化。大项目固然事半功倍,但是投资动辄成千万上亿元的大企业、大集团毕竟数量不多,众多中小型投资者“积少成多”,同样可以造就一方经济的繁荣。再说,凡事都有由小到大的过程,一些确有实力的企业在进行新的投资时,往往也会先以小额投资作为试探,获得良好发展后才追加更大金额的业务。从长远看,小额投资未必小,背后隐藏着很大的潜力。因此,在推介大项目、为大项目服务的同时,不妨花点精力吸引中小企业的中小额投资。
2.激发活力抓招商,优化服务促投资
一是重项目招商。结合余杭区的产业特点,加强对工业项目、生产性服务业项目的招商引资,围绕重点产业、盯住重点企业、奔赴重点地区。加强与国土、科技等部门的通力合作,按照每月都有主题招商活动的要求进行策划,重点在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和欧洲、美国、日本,以及我国香港和台湾地区,策划举办先进装备制造、生物医药、新能源、信息软件、现代金融等为主题的一批招商活动。同时,排定目标企业、目标项目,积极开展小分队敲门招商活动,主动上门推荐宣传,获取项目信息,推进在谈项目,从“项目找上门”转变到“上门找项目”,有效提升项目质量,助推产业结构调整。二是重项目落地。充分发挥招商信息平台在推动部门和平台联动、招商信息互通、整合招商资源等方面的积极作用。落实招商引资“责任制”,按照区四套班子领导对“五城一基地”及重点镇街的年度招商引资考核指标,重大在谈项目分包负责推进,实行“一对一”跟踪落实,做到责任项目、责任问题、责任单位、责任领导、责任时间“五个明确”,完善招商引资工作长效机制,进一步发挥主平台的主导作用。认真做好重点项目土地报批、政策处理、招投标等相关工作,抓紧开工、及早见效。三是重项目服务。加强对投资项目的跟踪、服务、协调和督查,及时帮助解决项目推进中出现的困难和问题,进一步提升支持企业创业创新工作的服务水平,畅通企业投资的通道。尤其要做好区四套班子领导对“五城一基地”及重点镇街的年度招商引资项目的落实和跟踪服务,及时协调解决重大项目推进中的矛盾和问题。要优化审批服务,简政放权,进一步推进投资项目审批时限提速、审批程序简化。要强化责任落实和考核,定期督查通报各地投资完成情况,建立重大项目推进、有效投资任务完成情况与用地、财政奖励挂钩的机制,营造各级各部门合力推进项目建设的良好氛围。
(二)加强要素保障,健全工作机制
1.重视土地对投资增长的制约
投资的增长需要建设用地的保障,土地稀缺性已经成为制约余杭区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政府拆迁难度加大、补偿成本提高,导致项目推进遇阻、企业用地成本上升。因此,要结合“三改一拆”总体工作,深化园区提升改造工作,促进“空间换地”、“腾笼换鸟”,把有限的土地资源集中在符合产业政策、有发展潜力、高附加值、高效益、高亩产、低排放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项目上。一要做好土地储备工作,加大已批未供、已供未用土地的清理力度,全面推进低效利用建设用地二次开发;二要加快产业升级的步伐,节约建设用地,提高单位土地产出效率,逐步改变粗放型投资增长模式;三要强化考核,建议每年制订实施闲置和低效利用土地二次开发计划,并以亩均GDP产出率、亩均固定资产投入率等作为土地利用目标管理考核指标,建立相应奖惩机制。
2.重视资源、环境对投资增长的制约
余杭区是能源缺乏型城市:煤炭、原油、天然气消费几乎全部依靠外省调入和进口,区域性、时段性电力供需矛盾,在夏季用电高峰时仍会出现。同时,余杭区的水污染、大气污染问题也较严重,区政府已将打好“五水共治”攻坚战纳入2014年的重点工作。而一些高耗能、高污染、高排放投资项目,虽然投资量大、工期长、产值高,但其在建设和生产过程中对资源、能源消耗多,对自然环境破坏大。因此,不能单纯追求投资规模,而忽视了投资效益。
3.重视劳动力成本对投资增长的制约
近年来,受多方面因素影响,余杭区劳动力市场整体工资水平上升,部分传统行业出现了用工荒。这一方面压缩了企业利润空间,另一方面也限制、影响了企业的投资意愿。因此,政府需加强引导和支持有条件的企业进行转型升级,鼓励企业调整组织结构,加快技术和设备升级步伐,大力开展自主创新,着力培育核心竞争力,努力形成以技术和创新为主的竞争优势,从而逐渐摆脱对低成本优势的依赖。
防止政府投资的“挤出”效应。政府投资对其他部门投资的挤出效应,既体现在资本领域,也体现在劳动力领域。一方面,政府投资会占用大量资金,因为政府投资往往获得资金比较容易,不用付或者只付很低的市场利率。政府投资占用了大量资金,而资金总量是有限的,当大量资金投入到政府投资项目时,市场可支配的资金量就减少。市场可支配的资金,通过市场机制来匹配需求,市场资金利率就提高了。另一方面,政府投资项目往往对初级劳动力需求很大,而对民营部门来说,也是需要有初级劳动力的,但农民工工资因政府投资项目而提升了,这既导致很多制造企业难以为继,也导致一些企业弱化了对大学生的就业吸纳能力,因为大学生和农民工不是替代而是互补的关系,这弱化了余杭区对人才的吸引力和集聚力。
(三)创新投资方式,优化投资结构
1.提高工业有效投资
工业是实体经济的主体,是区域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我们知道,在次贷危机爆发后,奥巴马政府几乎是完全听任房价的下跌,没有出台刺激房地产发展的政策,也没有把金融业复兴作为他的施政重点,而是提出了重振制造业发展的宏大目标,以实体经济的健康发展为虚拟经济的复苏奠定基础。奥巴马政府坚持不懈地发展制造业,是因为奥巴马已经认识到,制造业是实体经济的核心,是一国经济保持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把有限的资源引向制造业,不仅可以增加就业岗位,也有利于促使经济结构重新回归健康的状态。
2015年,余杭区工业固定资产投资才增加了8.48%,而房地产开发投资则增加了39.13%,工业投资占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仅为20.72%,是历年来的最低,而且近年来工业投资占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一直在下降。所以,要推进工业的有效投资,必须抑制房地产的过多投入,否则引导社会资金投入工业只能是一种奢望。因此,一要着力招引能促进工业经济较快发展的大项目、能促进产业生态系统形成的关键项目、有市场竞争力的高新技术项目和战略性新兴项目,提高工业项目质量。二要强化项目化管理,对全区重点工业项目进行排查摸底,逐月跟踪进度,及时掌握投资项目的新情况、新问题,增强趋势研判、对策研究。三要关注重点项目推进节点,紧盯审批、开工、投产等关键环节,切实做到“前期项目抓报批、开工项目抓进度、竣工项目抓投产”,最大限度挖掘工业投资。
2.创新投资方式
要提升投资有效性,增加投资投入产出比,还必须积极创新投资方式。比如,可以由政府牵头设立天使投资基金、创业投资引导基金,采取政府带头、民间跟进的投资方式,实现“政民合一”,吸引更多的社会资金配套进入,加大对科技型中小企业的金融服务和支持,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再如,可以学习借鉴北京市中关村发展集团首创的“集群投资”,实现国有资本投资从“点对点”向“点对链”的延伸,从而大大提升政府投资效益。
(四)加快自主创新,促进产业转型升级
1.强化创新驱动
积极推动各类创新要素、高科技项目、科技活动向杭州未来科技城、省级生物医药高新技术产业园区等产业平台集聚,着力推动科研成果跨平台产业化。深入实施科技创新“523”计划,推进企业科技创新,促进产学研合作,促进更多的规模工业企业设立研发机构。倒逼企业加快转型升级,引导企业退出原来的低小散或高耗能、高污染、利润薄的传统低端产业,促进不同行业资源整合,引导更多的企业发展新兴产业,提升产业层次和产品附加值。引导企业加强管理,强化成本费用控制,努力实现增收节支,提高经营效益。
2.促进产业转型升级
一是积极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利用未来科技城(海创园)独特的研发优势和创新环境,吸引集聚“千人计划”中各产业的领军人物和科研项目,大力推进生物医药、先进装备制造、电子信息等产业的发展。二是大力发展服务经济。利用余杭三面拱卫杭州主城区的优势,以未来科技城、乔司国际商贸城、勾庄物流园区为样板,加快现代物流业、金融业、旅游业、现代商贸业、楼宇经济等特色综合体建设。充分认识休闲旅游和健康服务产业的战略价值,着力打造高品位的新型休闲旅游和健康服务业态。三是促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家纺业是余杭区传统的优势产业,具有较好的发展基础,要引导企业通过品牌渠道建设,加强研发设计,创新销售模式,不断提高知名度和影响力,着力将余杭打造成中国家纺布艺总部基地,推动余杭家纺产业的转型升级。同时,以家纺为模板,按照技术研发、延伸产业链、树立品牌与创新商业模式等路径,推进其他产业的转型,发展高附加值的传统优势产业。
3.提升企业质量意识
加快品牌培育、名品带动,强化产品质量监管,完善产品质量保障体系,强化企业质量提升服务,突出质量竞争新优势,提高工业企业的产品质量,对采标率偏低的行业进行引导与规范,促进企业质量意识的提升,提高主导产品生产执行标准,推动全区工业企业产品采标率整体提升。
4.引领创新文化系统建设
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阵痛期,特别需要一大批创新能力强、敢闯敢干、具有战略思维能力和能打硬仗、大仗的政企人才。制度安排向创新者倾斜。创新文化系统建设可从政府内部展开,建立公务人员创新绩效管理机制,改变公务人员群体由于工作的相对稳定性而具有天然的求稳、保守倾向。鼓励企业根据员工职业生涯规划建设创新奖励薪酬制度。以政府创新、企业创新带动社会创新,形成“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创新文化系统。
(五)发挥区域空间优势,推进城市与产业双转型
随着高铁、地铁和综合交通工程的实施,使“环杭州半小时优质生活圈”的圈层基本涵盖余杭区。余杭区应利用好杭州市城市外扩中具有无缝对接的天然优势,密切关注杭州政策性投入倾向区块,在未来三五年集中财力、物力,重点规划建设“五城一基地”。距离主城区较远的临平新城、高新产业城以及塘栖小城市建设应确立大城市建设方向,分不同时期,分步实施发展重点区域,形成“两城一市”能够共享的相对成熟的商业、教育区块,为高新产业城、钱江经济开发区人才引进提供完善的配套服务,从而促进当地产业转型发展。未来科技城、乔司商贸城、现代物流城应充分利用主城区所能提供的优质生活服务,将企业引进放在更加突出的地位,有序地推进城市建设。与杭州市主城同城化时代的到来,是余杭区加快主副城一体化步伐、推进城市与产业双转型的突出特色和优势。
(六)推进社会管理创新,创建优质投资环境
政策优惠短期内可能在一定程度上能够缓解国家宏观调控政策所带来的影响,但毕竟不是长久之计,因为这些措施和办法周边地区也都正在或将要实施,到头来还是回到那种“拼土地、拼资源”的低级竞争方式中,而且地方政府还要冒着极大的政策风险。同时,地价越低也意味着企业的质量越低,当周围地区有更低地价的时候这一类企业最终还是留不住。从近年余杭区引入的优质大企业、大项目来看,他们看重的是优质的基础配套设施,高效廉明、诚信公正的政府服务,而不再是低地价或优惠措施。因此,笔者认为,今后发展经济的思路要转到改善消费和投资环境、完善相关法规和体制,即着力培育地方的“软实力”上来。
1.主导行政审批制度改革
加强与企业互动,加快行政审批体制改革创新的步伐,分行业、建设区域设计不同的许可准入标准,探索、优化联合审批服务、并联审批标准化机制。加快推进网上审批建设步伐,强化网上审批监管机制建设。取消区级前置审批条件,创新审批机制,赋予“五城一基地”区级审批权限,简化审批流程和审批环节,实现行政审批标准一体化、环节整体化、进度同步化、过程透明化。
2.健全多元公共服务体系
健全的基础设施和成熟的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等公共服务体系为培养大批产业人才奠定了基础。在做好义务教育的基础上,根据未来十大产业布局,适应城市产业结构优化的需求,引导各方资金投入到多元教育体系中,提升职业教育质量,在引进高端产业人才(以“国千”、“省千”为代表)的基础上,主动接轨企业,协助企业人才培训,加强对就业人口特别是外来务工人员的职业教育,培养多层次产业人才,特别是“五城一基地”配套建设所需要的金融、物流、咨询、策划等中介机构人才。在条件具备的情况下,升格余杭区职业教育层次或引进高等职业院校,须知如临平副城(临平新城、高新产业城、塘栖小城市)等未来城市综合体更需要高等院校的人才支撑。
(七)解放思想,树立协同发展理念
1.本地发展与省、市的发展协同
余杭区的发展既要靠自身的努力,同时要把本区域的发展纳入事关全省、全市发展的大局中来。纵观各国经济发展史可以看出,区域间均衡发展大多是政府一厢情愿的政策安排,实际上,往往是区域间的非均衡发展造就了现代经济强国、强区,同时也缩小了区域间的贫富差距。余杭区应利用好与杭州市城市外扩无缝对接的天然优势,密切关注杭州政策性投入倾向区块,在未来三五年集中财力、物力,重点规划建设未来科技城、临平新城、北部新城等,根据地区资源特色配套、互补式发展区域中心镇。充分利用省、市发展的有力政策,把握发展机遇,在练好内功的同时借势、借力发展。消除管理上受行政区域限制的顾虑,将更多的资金投入到产业发展中去,保证城市发展与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匹配,充分利用经济发展不受行政区域限制的“溢出效应”,辐射带动本区域经济的发展。
2.区内发展协同
在地区经济发展中,由于区位条件、资源禀赋与产业基础等的差异,部分地区具有经济发展的先发优势,并且形成产业发展高地与地区经济增长极,进而辐射与带动地区经济发展,这类地区就是重点发展地区。因此,区内发展既要特色发展又要错位发展。结合余杭区城市重点区域建设,集中资源要素,有力推进余杭经济开发区、未来科技城、乔司国际商贸城、勾庄物流园区和仁和先进制造业基地等五大产业平台建设,尤其要明确未来科技城和余杭经济技术开发区各自的职能定位。同时要兼顾区内其他区块的发展。鉴于资源的有限性及产业集群发展的客观约束,其他地区可以作为未来科技城和余杭经济技术开发区的承接功能,为其上游或者下游提供服务。这样不仅可以避免同类竞争,形成不同层级、功能各异、互动发展的格局,而且可以在本区域范围内构建较为完善的产业生态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