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言
饮酒在我国是一种具有悠久历史的生活习惯和社会风俗,素有“酒文化”之称。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酒的生产量和消费量在近20年均飞速增加,自2002年以来,我国已成为世界最大的啤酒生产国,饮酒率和人均饮酒量大增,而与酒精有害使用所致的相关躯体和精神障碍日趋突出。一项由世界卫生组织(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WHO)资助的对我国5个城市≥15岁普通人群(2001年)的调查表明:男性、女性一年内饮酒率及总饮酒率分别为74.9%、38.8%和59.0%,年人均饮酒量为4.47L纯酒精(在1970年仅为0.75L),在饮酒者中,年人均饮酒量为7.58L纯酒精(在1970年为1.03L,在1996年升至5.17L),男性、女性和总的一年内时点酒依赖患病率分别为6.6%、0.2%和3.8%。
饮酒危害主要表现为与急性酒中毒相关的暴力、犯罪、经济及家庭问题。饮酒相关的远期问题主要表现为躯体、精神障碍问题,公共卫生问题以及社会问题。1990年,WHO的全球疾病负担资料中造成前10位残疾的原因有5种是精神障碍问题引起的,其中酒精滥用仅次于抑郁症而排在第2位;据WHO保守估计,中国当年与饮酒相关的死亡人数为11.4万。2002年,WHO的报告指出,酒精使用障碍占到了疾病总负担的4%,是发展中国家首要的疾病负担危险因素,有害性饮酒造成的疾病负担高达9.2%;我国同时期调查显示,有酗酒经历者达3亿多人,人年均耗酒量已达4.7L,消耗粮食300亿千克,一年酒资的消费就要近200亿元。2004年,WHO调查显示,全球大约20亿人饮用酒精类饮料,其中约7630万人(3.8%)被诊断为酒精相关障碍,每年有180万人(占全球死亡人口的3.2%)死于饮酒,伤残调整生命年的损失超过5800万元(占总量的4%)。这一损失在很大程度上是由酒精引起的心血管疾病、神经精神疾病和外伤等事件所致。
然而,目前在中国提供酒精相关障碍治疗服务的医院和机构却明显不足,而且大部分医生视嗜酒为不良习惯,未能及时诊断并给予适当的治疗。即便给予相关治疗,仍有很高的复饮率、复发率(据近年来相关期刊汇总为60%~80%)。此外,饮酒的低龄化趋势及传统观念认为嗜酒者均为男性的刻板印象,使女性的饮酒问题更易被忽略。这些现状都令精神医学专家、相关专业从业人员,尤其是药物依赖科临床医生深感忧虑,备受挑战。
“绿谷浙西秀,丽水润九州”,一方水土造就一方特定的人文环境。在2015年末的浙江省医学会精神病学分会学术年会上,我有幸与丽水市第二人民医院党委书记、院长、神经科主任医生吴绍长教授并肩工作。他作为这次大会协办单位的掌门人,为这次大会的顺利召开付出了大量心血与努力。尽管合作时间不长,但我感觉他是一位既有创新想法,同时又守规矩,敢负责、勇担当的医学工作者,这也与丽水市第二人民医院2016年招聘人才的主题创意“无所畏,有所为”相一致。从他的身份看,一肩承载着党和政府的希望与社会责任,另一肩担负着与百姓息息相关的医疗卫生事业。事业无限,学无止境,今后的路还很长,要做的事情还很多,我相信吴绍长院长和他领导的丽水同仁们是一个团结、奋进的团队,在今后的工作中会坚持不懈,百尺竿头更进一步,为丽水市的精神卫生尤其是老年科的精神卫生事业做出更大贡献。
翻开本书,读者就会发现作者是按一种新的结构、新的体例来进行编写的,并且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首先,作者按照“生物-心理-社会”新医学模式的客观要求,较为全面、完整、系统地论述了酒精相关障碍及有关概念,尤其是酒依赖的病因、发病机制、临床表现、诊断与鉴别诊断及处理方案。“酒精相关障碍”的概念外延主要参照DSM诊断系统,分为两部分:酒精使用障碍和酒精所致精神障碍。前者包括酒精有害使用和酒依赖;后者包括酒精中毒(急性及慢性中毒)和酒精戒断等。由于酒精相关障碍涉及面广,往往涉及躯体、心理、家庭社会、职业及法律等诸多方面,若单单从某一方面去下定义,则难以准确诠释其概念的实质内涵,也不利于临床实际工作。就这点而言,在目前三大诊断分类中,DSM-Ⅳ的诊断分类与描述更为简明、清晰和实用。
其次,本书编排程序遵循人们认识客观事物的一般规律:从一般到个别,由现象到本质。本书首先从引论之精神活性物质的描述开篇立章,结合中国酒文化的背景介绍,以酒精的理化性质、药理作用及机体内的代谢过程和机制作为切入点,详细介绍了酒精相关障碍的解剖和生理病理学基础、心理社会和环境因素的致病机理以及酒精相关问题的预防,酒依赖的临床表现与识别,酒依赖的急性脱瘾期治疗和康复治疗,酒精所致精神障碍各类型的诊断、鉴别诊断和处理方案。
本书内容丰富,图文并茂,对每章节典型案例和重要内容都配有疾病病例分析、图解或影像学诊断;在酒依赖康复治疗章节中,一些重要心理治疗原理均配合有实例分析加以说明,这些分析是各位编者长期临床工作经验的积累,相信会使广大读者从中获益。
作为同行,我愿意向业内专业人员推荐此书,希望能触发讨论,加强临床实践,并催生中国本土研究及介入策略,我相信,开放的交流与对话能启发更多创新的观点。
浙江省医学会精神病学分会主任委员
浙江省康复医学会会长
中国心理卫生协会老年心理卫生分会副主任委员
2016年10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