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 办学理念与发展路径探索
应用型本科教育是以培养直接面向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级专门人才为核心,以应用科技研发为主体的专业性教育。这类教育的出现是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也是高等教育大众化的产物。它是在知识经济社会中随着知识分类和知识生产模式的发展变化,高等学校突破经典大学发展模式,进行科学选择而形成的高等教育分类发展的结果。它所培养的“应用型本科人才”,一般是指面向生产建设与管理服务一线的高级专门人才。潘懋元教授将这种本科层次应用型人才的基本特征总结为“知识、能力、素质结构具有鲜明的特点,理论基础扎实,专业知识面广,实践能力强,综合素质高,并有较强的科技运用、推广与转换能力等”。
西方发达国家早在20世纪中叶就已进入高等教育大众化乃至普及化发展阶段,他们在注重为数不多的高水平学术型大学的发展,强调为国家培养高素质研究型人才的同时,积极发展本科层次的技术教育和职业教育,将高等教育大众化和普及化的重任交由开展这类应用型本科教育的高校承担,强调通过技术教育和职业教育提高人的职业能力和应用技术素质,以人力资源的优势弥补自然资源的劣势,激发了生产力的巨大活力,推动了经济的快速发展。由于地域和国情的差异,这些国家的应用型本科教育在自然演进过程中形成了各自的特色,最有代表性的如美国的“合作教育”模式、英国的“工读交替”模式、德国的“双元制”模式等,都是本科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独特模式。这些模式虽然明显带有国家和区域个性差异,但更明显反映出应用型本科教育的共同特征,即价值取向体现行业性,目标设置体现应用性,课程设置体现复合型,培养过程体现实践性,人才评价体现多元化。
我国的应用型本科教育同样是高等教育大众化的直接产物。20世纪末,在经济发展要求、社会对高等教育的强烈需求、就业结构变化、高等教育自身发展需求等诸多内外部因素的共同作用下,我国高等教育进入了规模急剧扩张时期,并在短短6年内完成了由精英化向大众化的转变。一大批新建本科院校如雨后春笋般涌现,部分院校在重新定位、谋求发展的过程中,把握中国经济发展转型,尤其是产业升级转型的诉求,提出了举办旨在培养高层次应用型人才的“应用型本科教育”的主张,得到了国家相关部门的大力支持和同类高校的热烈响应。2002年7月,教育部召开“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研讨会”,首次承认了“应用型本科人才”和“应用型本科教育”的提法。此后,越来越多的地方性普通本科院校主动将自身的办学定位由传统的学术型本科教育向应用型本科教育转变。2015年10月,教育部、国家发改委、财政部发布了《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标志着发展应用型高等教育已经成为国家发展战略,应用型本科院校及应用型本科教育已经成为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重要力量和组成部分。
相比西方发达国家,我国的应用型本科教育起步较晚,尚处于探索与实验阶段。在开展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过程中,各转型院校主要面对以下四个必须解决的难题:一是人才培养规格层次与学术研究型人才或高职高专人才的区分度不高,与产业发展对人才结构的要求不相适应;二是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相对陈旧,与产业技术发展及结构调整不相适应;三是培养环境封闭,教学方法传统,与应用型人才成长的规律不相适应;四是“理论型”师资队伍普遍缺乏实践背景,与应用型人才“强实践”的培养需求不相适应。
在积极、主动的实践探索过程中,新兴的应用型本科高校纷纷学习、借鉴西方发达国家的应用型人才培养经验,深入、全面地研究应用型本科教育教学规律,系统总结和不断创新应用型本科教育教学模式,致力于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应用型本科教育体系和人才培养模式。从现有的实践和研究来看,大家共同的改革着力点主要聚焦在以下五个方面:一是明确以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为本,重视学生的理论应用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的培养,使之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适应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毕业后能够成为企业的管理技术骨干;二是坚持以社会需求、市场需求为导向,设置、调整相应的专业和课程,更好地为区域经济建设和发展服务;三是以学生为中心,以能力为本位,打破单一的课堂讲授方式,采用混合式教学、案例教学、项目教学、现场教学、团队教学等多种教学方法;四是注重有实践经验的教师队伍建设,要求专职教师定期下企业,兼职教师从企事业单位的高级技术人员中选聘;五是加强高校和企业各界的合作,推进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共同开展人才培养和应用研究。
作为一所在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浪潮中应运而生、成长发展起来的新兴应用型大学,宁波大红鹰学院的探索实践具有一定的典型性。
学校在2008年升本后的首轮本科建设过程中,首先从顶层设计入手,明确了走应用型本科教育之路的办学类型定位,确立了培养中小企业中高端技术、管理岗位应用型人才的目标定位,以及立足浙江,面向长三角,辐射全国的服务面向定位。在发展规划中,学校提出明确的中长期办学目标,即以社会需求为导向,服务区域中小企业,使学校成为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基地、解决区域中小企业工程技术问题的研究基地、区域经济增长和社会进步的服务基地,努力把学校建设成为在国内有较高知名度、有改革创新示范价值的、特色鲜明的一流民办大学。在办学目标的指引下,学校在应用型本科建设过程中,紧密结合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特征与需求,结合自身实际,坚持改革创新,致力于推进内涵式发展,全面实施特色化战略,大力推进质量工程、师资建设工程和特色创建工程等三大工程,不断提高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的能力与水平,并在以下几方面形成了较为明显的办学优势与特色。
一是紧贴地方产业,完善地方性、应用性、特色性鲜明的学科专业布局。学校针对宁波、浙江乃至长三角地区中小企业产业结构特征及其面临的转型升级需求,科学布局与地方支柱产业和新兴产业紧密相关、与中小企业发展需求相适应的应用性学科与专业。面向新产业、新业态发展的需求,大力推进学科交叉融合和校企多元合作,以创新发展、错位发展、合作共建来构建新兴的特色学科与专业,建立了如面向新兴海洋经济产业的大宗商品专业方向群、面向互联网新业态的“微人才”培养专业方向等。
二是聚焦培养学生专业综合应用能力,加快构建应用型课程体系。学校各专业针对产业(行业)岗位群细分专业方向,明确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通过行业调查,深入了解业界对应用型本科人才的知识、能力、素质要求,明晰人才培养规格与标准。依据支撑职业发展目标的专业核心能力及构成要素,增强课程体系的应用型特征。
三是创新师资队伍建设机制,打造应用型教师队伍和教学团队。学校出台《应用型教师资格认定、考核试行办法》,鼓励和规范专业教师参加企业实践和社会服务,提升教师自身实践应用能力和职业素养。按照“团队—课程”整体性建设思路,制订实施应用型教学团队建设专项行动计划,出台《应用型课程与应用型教学团队建设管理办法》,通过发挥知识、能力的团队优势来完成学生专业综合应用能力的培养。目前学校已经建立了21个应用型教学团队,1/3的专业教师通过了应用型教师资格认定。
四是依托校企深度合作平台,深化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学校通过与行业企业开展联合办专业、共建教学资源等多形式的合作,构建了多样化的校企合作平台,突出应用能力培养主线,大力推进以“产学研合作教育”为主的复合型、创新创业型、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多样化改革与创新。目前在机电类、信息类、经管类、艺术设计类等专业中,不同程度地开展了以合作企业为依托、以合作项目为载体、以课程群为基础、以应用能力为核心,以现代学徒制、校企“双导师”制、企业化运行环境下实景教学为代表的产教深度融合的多样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五是创新校企合作模式机制,建设特色学院及研究服务机构。学校坚持走产学研结合之路,进一步完善了校企合作工作机制、管理制度、评价与激励办法。学校与浙江蓝源投资管理有限公司、深圳国泰安公司、宁波埃美柯集团、宁波大宗商品交易所等众多企业建立了“以产权或资金为纽带”“技术、资金、人才三位一体”“产学研一体化”等长期、稳定、紧密的合作模式,涌现了大宗商品商学院、国泰安创业学院、微学院、蓝源家族财富管理研究院、埃美柯自动化装备协同创新研究院等重大合作项目。
六是建立创业教育与服务体系,探索创业人才培养新模式。学校与深圳国泰安公司共建混合制实体创业学院,引入企业资金、创业导师、创业实战课程等资源,开设了校企深度合作的四年制创业专业和“专业+创业”的“3+1”创业教育试点班。同时,根据创业人才培养的要求,推出了“六方联动、四位一体”的创业教育与服务整体解决方案。学校构建了多方共促、标本兼治的创业教育与服务体系;立体化、系统、全面的创业课程体系与实训体系;按照创业人才培养规律,以创业就业为导向的创业人才培养新模式。
学校面向中小企业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探索与实践得到了政府、专家及社会各界的肯定。2012年年底,学校被教育部确立为全国应用技术大学试点建设院校,并被推举为国家应用技术大学(学院)联盟成员单位和长三角地区应用型本科高校联盟理事单位。2016年年初,学校被确立为浙江省应用型建设试点省级示范高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