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临港区域概念及空间优化的机理
城市临港区域是港口经济特征的各类直接和间接相关业务活动所涉及的地理区域,临港区域作为因临港区位优势而具备临港产业产生、发展、演进的空间区域,成为城市经济发展重要的增长极。
一、临港区域的内涵以及临港区域空间结构划分
1.临港区域的内涵
港口型城市中的临港区域,是与港口紧密相连、依托港口产业、服务港口发展并具有城市基本功能的区域。
首先,临港区域是一种依托港口而生存和发展的特殊区域形态,其形成的前提是港口的存在,其发展的基本动力来自港口规模和业务的发展。同时,临港区域又是以服务于港口及航运发展为主要任务的特殊区域形态,其产业和交通布局既服从于港口的布局,又对港口布局产生重大影响;其产业的繁荣程度,也左右着港口的兴旺程度。临港区域形成和发展的历史充分体现了“城以港兴、港以城荣”的规律。港口兴,则城区兴;港口衰,则城区衰。反之,城兴港兴,城衰港衰。两者互为依存,互为动力,相互影响,互相促进。在港口城市中,其他区域虽然也会受到港口的影响,但所受影响的程度是无法与临港区域相比的。
其次,临港区域的经济结构与港口的业务性质紧密相关。由于港口有贸易港、工业港、渔港和军港之分,在贸易港中,又有对外开放港口和内贸型港口等区分,因此,依托不同类型的临港区域也有几大类,有的以金融、贸易服务为主,有的以商品加工和分拨为主,有的以某一个大型工业企业为主,有的以多门类制造业为主,有的以中转物流服务为主,有的以渔产品加工为主,有的以军事后勤供应为主,等等。上述不同的类型,又决定了临港区域的经济特征、产业布局和产业结构。
第三,临港区域的规模和社会地位取决于港口的规模和地位。一般来说,依托大型、综合型、枢纽型外贸港口的临港区域,其社会地位和影响力都比较大,国家和地方政府往往会在这类区域设置特殊经济区,如国外的自由港、自由贸易区,我国的经济特区、保税港区、保税物流园区、开发区、出口加工区等。
第四,临港区域的形态与港口变迁密切相关。当一个新港口诞生的时候,总会伴随着形成一个新的临港区域。之后,随着这个港口规模的壮大,临港区域也壮大为一个拥有若干城区的中等城市或大城市,临港区域会随着其他众多产业和城市功能的开发而变得边界模糊。于是,等到港口需要进一步发展,在新建港区的后方又会形成新的临港区域。换言之,临港区域一般都是港口城市中新兴的城市发展空间。在我国,有不少地方政府在临港区域兴建颇具规模的边界清晰的临港新城。
2.临港区域空间构成
港口城市的港区是临港产业集中发展的功能区;城区则为生产、生活提供商贸金融、居住、休憩旅游等服务功能,以及把由港区转运功能派生出的储存、贸易、制造和配送等港口功能布置在城区特定的工业区块。
从发达国家的港口城市发展经验来看,港口城市以石化、钢铁、电力等大型工业为主的重化工业,以及船舶、水产产业为主的制造业、加工业等为主体产业,该部分属于港口主体部分;配套部分由港口共生产业组成,为主体部分提供服务,即以港口装卸运输功能为主的装卸业以及与港口装卸主业有着紧密联系的海运业、集疏运业、仓储业等,该部分为主体部分提供服务;最后由港口基本功能衍生出的一些管理、科研以及行业协会等行业属于港口的外延部分。这三大部分的协调发展才能反映港口产业集群的完善度和成熟度,从而促进区域经济的协调快速发展。
从港口城市发展的进程看,港口是城市的重要资源,是多功能的基础设施,是城市工业、商业、金融及其服务业发展的重要条件。城市作为港口的载体,其本身只有和港口的功能之间实现有效的关联,才能使港城互相促进发展。港口城市按地理空间格局分,可分为港区和城区以及连接港城间的疏港功能系统。
港区包括码头、过驳锚地、浮筒、货物装卸仓储用地、集装箱堆放场地、拆拼箱包装加工处理等设施用地,港口设施、设备和港口机械的租赁、维修业务以及由政府部门负责边检、海关、海事、港监、动植物检验检疫等船舶港口服务用地以及规模化的临港产业基地、物流园区。
城区包括商业金融用地、居住用地、生产及生活服务用地以及污染较小的产业基地。山体、河流等生态保护用地间杂在港区、城区间。与此同时,疏港道路系统、生活性道路系统贯穿连接港区与城区。
疏港功能系统包括水运(海运和内河运输)、公路、铁路、管道等交通运输方式。其中,在承担港口集疏运功能中,水运主要承担沿江和沿海地区的矿石、原油、煤炭、液化气和液体化工等货类的中转运输服务;公路主要承担直接腹地的集疏运和部分散杂货的集疏运任务;铁路主要承担铁路沿线的金属矿石、化肥、粮食等货物运输;管道主要为石化的原油及成品油和液化气等提供运输服务;皮带机主要承担临港工业企业的煤炭、金属矿石、粮食等货物的集疏运服务。
二、临港区域空间优化的影响因素
区域空间布局是自然、技术、社会经济等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由于区域空间布局涉及经济因素和非经济因素,因此其受一系列主客观因素的制约,同时,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区域发展的主要影响因素也在不断发展变化。一般而言,影响区域空间布局的因素主要包括自然基础、交通条件、社会经济条件、国家政策等几类。
1.港区地理条件
港区岸线长度、海域面积、水域深度、土地资源等地理条件是港区赖以发展的基础。以装卸和仓储作业为主的港区空间对于陆域面积的需求相对不多,但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港口贸易发展,港口对于城市空间需求越来越大,对于地理条件要求也越来越苛刻。在现代港口建设中,产业聚集度高、布局结构复杂、土地占用量大,但老临港区域通常位于城市中心区,土地资源紧缺,港区向老城区扩张受到一定阻碍后,便会产生港区功能升级和空间不足的矛盾。
2.临港产业功能
随着科技进步,推动生产力发展,港口运输技术、装卸技术、通货能力、港区管理系统的全面升级,港口从原有海运业、集疏运业、仓储物流业等与港口主业有直接关系的产业功能,发展为物资装卸业等港口直接产业,且形成造船、贸易、钢铁、石化等以港口存在为主要依据的产业链,辐射周边地区形成金融、保险、房地产、饮食、商业等港口直接产业、关联产业、依存产业的区域中心。临港产业的功能转变,形式表现为对城市空间需求和城市空间结构调整。临港产业区建设带动下的城市空间快速扩张,临港产业区的功能逐渐完善并向综合性的新城区发展,城市原有的各种功能和新生功能不断向临港产业区进行空间替换与转移,原来高度密集、混合布局的单中心城市形态有机疏散,逐渐演变为双中心或多中心的空间形态。
3.港区生态环境
生态环境是优化城市空间结构、保障城市生态安全、提升城市空间品质、控制城市无序蔓延的关键要素。港口在生产、装卸过程中,由于运输流程工艺和装卸设备的原因会产生大量的废水、废气、粉尘、噪声和生产垃圾等副产品,给港区周围环境带来较大的影响,港区的生态空间维护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和压力。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港区园林绿地的覆盖率有待提高;二是建设敏感区遭到变相蚕食;三是生态绿化斑块破碎化程度加剧;四是区域生态协调面临现实挑战。
4.政府政策导向
临港区域空间优化很大程度上依赖政府政策的导向。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城市土地归国家所有的国情,决定了港区的发展规划取决于政府。目前,我国临港区域开发主要有三种模式:政府主导开发模式;政府下设投资开发公司或建设公司完成临港区域具体改造项目;公司联营开发模式。作为国家对外开放的门户,港口及临港区域在发展的过程中,往往能够得到国家的重点支持,享受优惠的政策,是一种特殊的政策空间。
5.经济条件约束
港区的空间优化,是一个投资大、时间长、收益晚的改造过程,经济条件是制约和推进临港区域空间优化的重要因素。其过程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经济投资制约着前期规划过程中临港区域改造的新功能定位,建设过程中保证项目的进行和质量,完工后港区新功能的有效运转等临港区域空间优化全过程。因此,在保证将临港区域打造为公共服务的良好环境的同时,考虑规划功能的投资规模和赢利性,是顺利推行临港区域改造的重要因素,也是临港区域在行使新功能的过程中获得再发展,重新焕发青春活力的重要方面。
6.城市综合发展
1977年的《马丘比丘宪章》指出:“城市规划必须在不断发展的城市化进程中,反映出城市及其周围区域之间基本动态的统一性,并且要明确邻里与邻里之间、地区与地区之间以及其中城市结构单元之间的功能关系。”临港区域的功能定位受城市的综合影响,不能就港区改造论港区改造。以城市长期规划目标为临港区域更新改造背景,结合临港区域自身特点,定位临港区域功能,联动城市各方面协调发展。对于沿海旅游城市,海岸线滨水景观打造是树立城市形象和推动旅游经济发展的重要方面。临港区域在海岸线景观界面处于重要位置,临港区域的新功能选择应考虑城市景观形象,在发挥经济效益的同时,不以牺牲环境为代价,选择绿色清洁型可持续发展产业,并根据城市海岸线整体风格特征,规划港区产业风貌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