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产褥期妇女的护理
情景导入
小王妊娠足月入院待产。入院后第二天经阴道娩出一女活婴,产后生命体征平稳,现产后第二天,宫底脐下1指,恶露无臭味,色鲜红,量中等,会阴切口无水肿、无感染。请问:
1.产妇目前属于什么期?子宫复旧是否良好?
2.你将如何护理?
【概述】
从胎盘娩出至产妇全身各器官(除乳腺外)恢复至正常未孕状态所需的时间,称为产褥期(puerperium),一般定为6周。在产褥期,产妇全身各系统特别是生殖系统有较大的生理变化,同时伴随新生儿的出生,产妇及其家庭经历着心理的和社会的适应过程。
一、产褥期的母体变化
(一)生殖系统的变化
1.子宫 子宫在产褥期变化最明显。在胎盘娩出后子宫逐渐恢复至未孕状态的全过程,称为子宫复旧(involution of uterus),一般为6周。子宫复旧主要变化为宫体肌纤维缩复和子宫内膜的再生,同时还有子宫血管变化、子宫下段和宫颈的复原等。
(1)子宫肌纤维缩复:随着子宫肌纤维不断缩复,子宫体积及重量均发生变化。子宫体逐渐缩小,产后第一天宫底平脐,以后每天下降1~2cm,于产后1周,子宫缩小至约孕12周大小,产后10日子宫降至骨盆腔内,直至产后6周恢复到妊娠前大小。
(2)子宫内膜的再生:胎盘、胎膜从蜕膜海绵层分离娩出后,残留的蜕膜分为两层,表层发生变性、坏死、脱落,形成恶露的一部分自阴道排出,接近肌层的子宫内膜基底层逐渐再生新的功能层,子宫腔表面均由新生的内膜修复。约于产后第3周,除胎盘附着处以外的子宫内膜修复完全,而胎盘附着处全部修复需至产后6周。
(3)子宫血管变化:子宫复旧导致开放的子宫螺旋动脉和静脉窦压缩变窄,数小时后血管内形成血栓,出血量逐渐减少直至停止。若在新生内膜修复期间,胎盘附着面因复旧不良出现血栓脱落,可导致晚期产后出血。
(4)子宫颈及子宫下段:分娩后的子宫颈松软、紫红色、壁薄,宫颈外口呈环状,如袖口。产后2~3日宫口仍可容2指。产后1周子宫颈内口关闭,宫颈管形成,宫口仅容1指尖。产后4周宫颈恢复至正常形态。由于分娩时常在3点和9点处有轻度(1~2cm)裂伤,使初产妇的宫颈外口由产前圆形(未产形),变为产后的“一”字形横裂(已产形)。产后子宫下段收缩逐渐恢复为非孕时的子宫峡部。
2.阴道、外阴及盆底组织 产后阴道壁肌张力逐渐恢复,阴道腔逐渐缩小,约在产后3周重新显现黏膜皱襞,但阴道于产褥期结束时仍不能完全恢复到未孕前的紧张度。
分娩后外阴因高度伸展而发生充血、水肿,产后2~3日内自行消退。会阴部若有轻度撕裂,或会阴切口缝合后,均能在3~4日内愈合。分娩后处女膜被撕裂直达基底部,形成残缺不全的痕迹,称为处女膜痕。
产后1周盆底组织水肿消失,组织张力开始逐渐恢复,极少能恢复原状。若能在产褥期坚持做保健操,盆底肌可恢复至接近未孕状态。若盆底肌及其筋膜发生严重撕裂造成盆底松弛,加之产褥期过早参加重体力劳动;或者分娩次数过多,且间隔时间短,盆底组织难以完全恢复正常,以上均是导致阴道壁脱垂及子宫脱垂的重要原因。
(二)乳房的变化
产后乳房的主要变化是泌乳,包括乳汁的产生和射乳。当胎盘剥离娩出后,由于产妇体内雌激素、孕激素、胎盘生乳素水平急剧下降,解除了对垂体生乳素功能的抑制,在催乳素的作用下,乳汁开始分泌。因为吸吮动作可反射地引起神经垂体释放更多的催乳素和缩宫素,促使乳汁分泌和排出。不断排空乳房也是维持乳汁分泌的重要条件。由于乳汁分泌量与产妇营养、睡眠、情绪和健康状况密切相关,保证产妇休息、足够睡眠和营养丰富的饮食,并避免精神刺激至关重要。
(三)血液循环系统的变化
妊娠期血容量增加和生理性贫血,于产后2~3周恢复至未孕状态。在产后最初72小时内,因胎盘循环终止且子宫缩复,大量血液从子宫涌入体循环,加之妊娠期过多组织间液的回吸收,使血容量增加15%~25%,尤其在产后24小时内心负荷加重,心脏病产妇此时极易发生心力衰竭。
产褥早期血液仍处于高凝状态,有利于胎盘剥离面迅速形成血栓,减少产后出血量。血纤维蛋白原、凝血酶、凝血酶原于产后2~4周降至正常。红细胞计数及血红蛋白值日渐增加,白细胞总数于产褥早期仍较高,可高达(15~30)× 109/L,淋巴细胞稍减少,中性粒细胞及血小板增加。红细胞沉降率于产后3~4周降至正常。
(四)消化系统的变化
产后1~2日内常感口渴,喜进流质或半流质,但食欲欠佳,以后逐渐好转。产褥期活动少,肠蠕动减弱,加之腹直肌及盆底肌松弛,容易发生便秘。
(五)泌尿系统的变化
妊娠期体内潴留的多量水分主要经肾排出,故产后1周内尿量明显增多。尿中氨基酸、肌酐、肌酸增加,约产后1周恢复正常。妊娠期发生肾盂、输尿管扩张于产后2~8周恢复正常。在产褥期,尤其在产后24小时内,由于膀胱肌张力降低,对膀胱内压的敏感性降低,加之外阴切口疼痛、不习惯卧床排尿、器械助产、区域阻滞麻醉,均可能增加尿潴留的发生。
(六)内分泌系统的变化
月经复潮及排卵时间受哺乳影响。不哺乳产妇平均产后6~10周月经复潮,约产后10周恢复排卵。哺乳产妇平均产后4~6个月月经复潮,可同时排卵,部分妇女在哺乳期间月经一直不来潮,但在首次月经来潮前可有排卵,故哺乳产妇未见月经来潮也有受孕可能。
(七)腹壁的变化
妊娠期出现的下腹正中线色素沉着,在产褥期逐渐消退。初产妇腹壁紫红色妊娠纹变成银白色陈旧妊娠纹。腹壁皮肤因为子宫增大的影响,部分弹力纤维断裂,腹直肌出现不同程度的分离,产后腹部明显松弛,腹壁紧张度需在产后6~8周恢复。
(八)产褥期妇女的心理变化
新生儿的出生使家庭在结构、功能上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产妇的角色也发生改变,产妇需要从妊娠、分娩的疲劳中恢复,树立做母亲的信心。Rubin在1960年提出产后妇女对新角色的适应要经过的三个时期,分别是依赖期、依赖—独立期及独立期。
【护理评估】
(一)健康史
评估分娩过程中有无阴道出血多、会阴撕裂、新生儿窒息等。认真查阅此次妊娠及分娩的记录及用药史,特别注意异常情况及处理经过。
(二)身体状况
1.一般状况
(1)评估生命体征:产后的体温多数在正常范围内。体温可在产后最初24小时内略升高,一般不超过38℃,可能与产程延长致产妇过度疲劳有关。产后3~4日出现乳房血管、淋巴管极度充盈,乳房胀大,伴37.8~39℃发热,称为泌乳热(breast fever),一般持续4~16小时,体温即下降,不属于病态,但需排除其他原因尤其是感染引起的发热。产后由于胎盘循环停止和卧床休息等因素,脉搏可略缓慢,约60~70次/分,1周后恢复正常。产后腹压降低,膈肌下降,由妊娠期的胸式呼吸变为腹式呼吸,使呼吸变深而慢,14~16次/分。产褥期血压维持在正常水平,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的产妇,产后血压可有较大幅度降低。产后24小时内应密切观察体温、脉搏、呼吸、血压的变化。一般住院期间每日测体温、脉搏、呼吸、血压2次,若发现体温超过38℃和脉率明显增快等异常情况及时通知医生。
(2)产后宫缩痛:产褥早期因宫缩引起下腹部阵发性剧烈疼痛称产后宫缩痛。一般于产后1~2日出现,持续2~3日后自然消失,经产妇多见。评估产后妇女对宫缩痛的反应、能否忍受等。
(3)褥汗:产褥早期,皮肤汗腺排泄功能旺盛,借以排泄孕期体内所积贮的水分,故排出大量汗液,尤以夜间睡眠及初醒时出汗更多,不属病态。于1周后逐渐好转。评估褥汗出现的时间及多少。
(4)泌尿增多和排尿困难:产后应重视评估膀胱充盈情况及第一次排尿。产后2~3日内,产妇往往多尿,且因分娩过程中膀胱受压使其黏膜水肿充血,肌张力下降,会阴切口疼痛,易出现排尿困难。产后第一次排尿后需评估尿量,若尿量少应再次评估膀胱充盈情况,预防尿潴留。
(5)体重减轻:分娩后因胎儿、胎盘、羊水等排出,加上出汗、排尿、子宫复旧等,体重可减轻11~14kg。
2.生殖系统状况
(1)评估子宫复旧过程:胎盘娩出后,子宫收缩变得圆而硬,宫底在平脐或脐下一横指,产后第一天因宫颈外口升至坐骨棘水平,使宫底稍上升,以后每天下降1~2cm,产后10天子宫降至骨盆腔内,耻骨联合上方摸不到子宫底。每日在同一时间评估子宫复旧情况。评估前,嘱产妇排空膀胱,平卧,双膝稍屈曲,腹部放松,按摩子宫刺激宫缩,在腹部触诊子宫底后用手测或尺测宫底高度,以了解子宫复旧情况。正常产后子宫圆而硬,位于腹部中央。若子宫质地软,要考虑有无产后宫缩乏力;若子宫偏向一侧,要考虑有无尿潴留。
(2)评估恶露情况:产后随着子宫蜕膜的脱落,血液、坏死蜕膜组织经阴道排出称为恶露(lochia)。正常恶露有血腥味,但无臭味,持续4~6周,总量为250~500ml。恶露分为3种:①血性恶露:含大量血液,色鲜红,量多,有时有小血块及坏死的蜕膜组织和少量胎膜。血性恶露约持续3~4日。如血性恶露持续2周以上者,常提示胎盘或胎膜残留、子宫复旧不全。②浆液性恶露:含多量的浆液,色淡红,有较多的坏死蜕膜组织、宫腔渗出液、宫颈黏液,并有细菌。浆液性恶露约持续10日左右。③白色恶露:黏稠,色泽较白,含大量白细胞、坏死蜕膜组织、表皮细胞及细菌。白色恶露约持续3周干净。每日应评估恶露量、颜色、气味。正常恶露有血腥味,但无臭味。若子宫复旧不全,恶露增多,色红且持续时间延长,提示子宫复旧不全、宫缩乏力或胎盘残留。若恶露有臭味且子宫有压痛提示有宫腔感染。
(3)评估会阴局部:阴道分娩者产后会阴有轻度水肿,多于产后2~3日自行消退,若有会阴切口或撕裂修补,会阴部会有疼痛。评估发现疼痛严重,局部有肿胀、发红、皮肤温度高,要注意有无会阴切口感染。
3.乳房 具体评估内容见本章第二节“母乳喂养的护理”。
(三)心理—社会支持状况
评估产妇对分娩的不同感受、对产后形体变化的看法及母亲护理孩子知识的掌握程度。产褥期是产妇生理和心理变化较大的一个阶段。身体不适及社会角色的转换使产妇易出现情绪波动,甚至会出现产后精神抑郁症。评估产妇的支持系统如医院的护士、丈夫、家人等的关心,良好的支持系统如丈夫及家人的理解和帮助有助于产妇的心理适应。
【常见护理诊断/问题】
1.舒适改变 与产后宫缩、会阴部切口、褥汗等有关。
2.知识缺乏 与缺乏护理孩子的知识和技能有关。
3.亲子依附关系改变 与产后疲惫、会阴疼痛有关。
4.有感染的危险 与产后体质虚弱、生殖道有创面及自然防御功能下降有关。
【护理目标】
1.产妇诉舒适感增加。
2.产妇在护理孩子时表现出自信与满足。
3.产妇体温正常,恶露无异常,会阴伤口愈合良好。
【护理措施】
(一)一般护理
1.提供良好的环境 室内有充足的阳光,空气新鲜,经常通风换气,保持床单位的清洁、整齐、干燥。
2.饮食 产后1小时可给产妇流质或半流质,以后给予普通饮食。食物应富含营养、足够的热量和水分。哺乳者,应多进蛋白质和多吃汤汁饮食,并适当补充维生素和铁剂。
3.休息与活动 正常分娩后24小时内卧床休息为主,24小时后鼓励产妇下床活动。会阴切开或剖宫产的产妇,可适当推迟活动时间。早期下床活动有利于子宫复旧、恶露排出、会阴伤口愈合及大小便通畅,可预防下肢静脉血栓形成。
4.清洁卫生 产褥期应每天梳头刷牙,要勤用热水擦身或淋浴,勤换衣裤、会阴垫及床单等。
5.排尿 产后4~6小时要鼓励产妇及时排尿,防止尿潴留。若排尿困难,除鼓励产妇坐起排尿外,还可选用以下诱尿方法:①置热水袋于下腹部刺激膀胱肌收缩。②用热水熏洗外阴,温开水冲洗尿道外口周围诱导排尿。③针刺关元、气海、三阴交、阴陵泉等穴位。④肌注新期的明1mg或加兰他敏注射液2.5mg,兴奋膀胱逼尿肌促其排尿。经上述处理无效,应在无菌操作下导尿,必要时留置导尿管1~2日,并给予抗生素预防感染。
6.排便 鼓励产妇早期下床活动及做产后体操,多饮水,多吃含纤维素的食物,以保持大便通畅。若发生便秘,应服用缓泻剂,或开塞露塞肛,或肥皂水灌肠。
(二)局部护理
1.会阴护理 保持外阴清洁,用2‰苯扎溴胺(新洁尔灭)或0.5%碘附冲洗或擦洗会阴,每日2次。产后产妇会阴切口疼痛剧烈或有肛门坠胀感,应及时检查,排除阴道壁及会阴血肿。会阴水肿者,用50%硫酸镁或95%酒精湿热敷。产后24小时后可用红外线照射外阴。会阴部有侧切伤口者取健侧卧位,勤换会阴垫。一般产后3~5天拆线,使用可吸收缝线者则不必拆线。若伤口感染应提前拆线引流。产后7~10日后可行高锰酸钾溶液坐浴。
2.子宫复旧护理 每日在同一时间手测宫底高度,以了解子宫复旧过程,测量前嘱产妇排尿,并按摩子宫使其收缩后测量。每日观察恶露量、颜色、气味。正常恶露有血腥味,但无臭味。若子宫复旧不全,恶露增多,色红且持续时间延长,应及时给予宫缩剂。若合并感染,恶露有臭味且子宫有压痛,应给予抗生素控制感染。
3.乳房护理 详见本章第二节。
(三)心理护理
1.热情沟通,建立良好关系 产妇入休息室后,热情接待,让产妇充分休息。耐心倾听,积极回答。了解产妇对孩子及新家庭的想法,尊重风俗习惯,提供正确的产褥期生活方式。
2.提供帮助 产后3日内,主动帮助或指导产妇家人帮助完成产妇及孩子的日常生活护理,避免产妇劳累。让产妇更多地接触孩子,逐渐参与孩子的日常生活护理,培养亲子感情。
3.提供自我及孩子护理知识 指导产妇新生儿喂养、新生儿沐浴和抚触。同时给予产妇自我护理指导,如对常见问题褥汗、乳房胀痛、宫缩痛等的护理指导,以减少产妇无助感。
(四)健康教育
1.饮食起居 合理、均衡地安排食谱,保证自身的营养需要及泌乳的需要。居室应安静、清洁、通风,以保证产妇的休息。冬天应防感冒,夏天应防中暑。
2.计划生育指导 产褥期内禁止性生活。产后42日起应采取避孕措施。原则是哺乳者以工具避孕为宜,未哺乳者可选用药物避孕。哺乳期无月经者也要坚持避孕。
3.产褥期保健操
(1)产褥期保健操的作用:产褥期保健操能促进腹壁、盆底肌肉张力的恢复及加强,防止尿失禁、膀胱直肠膨出及子宫脱垂;促进血液循环、预防血栓性静脉炎;促进肠蠕动,增进食欲和预防便秘。
(2)指导产褥期保健操:①腹式深呼吸,②缩肛运动,③抬腿运动,④抬臀运动,⑤仰卧起坐,⑥转腰运动,⑦全身运动。一般在产后第2天开始进行产褥期保健操。产妇应该根据自己的情况,由弱到强、循序渐进地进行,避免过于劳累。运动时有出血或不适感时,应立即停止。剖宫产妇女可先执行促进血液循环的项目,如深呼吸运动,其他项目待伤口愈合后再逐渐执行。
4.产后复查 包括产后访视和产后健康检查。产后访视至少3次,分别在出院后3日内、产后第14日、产后第28日。主要了解产妇及新生儿健康状况,包括产妇饮食、睡眠、大小便、子宫复旧及恶露、哺乳、会阴或剖宫产腹部伤口愈合情况等,发现异常及时给予指导。产后42日应到医院做产后健康检查。包括:①一般检查:测血压、体重,查血、尿常规,腹壁紧张度检查以及剖宫术后腹壁切口愈合情况。②妇科检查:会阴伤口愈合情况,阴道创口有无肉芽组织增生,阴道分泌物及其性状,宫颈是否闭合,子宫大小、位置,会阴及盆底组织恢复情况等,若有异常,及时给予处理。
【护理评价】
1.产妇诉身体舒适,会用正确方法减轻疼痛,睡眠良好。
2.产妇喂养婴儿方法正确,新生儿体重增长理想。
3.产妇体力恢复,具有一定的自我护理及婴儿护理的知识和技能。
4.产妇恶露正常,体温处于正常范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