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结构同义形式的斟酌
结构同义形式,是指从句法结构层面表现出来的同义修辞形式。不同的结构类型可以表达相同的意义,相同的结构类型但语序不同、成分存略不同或构成要素不同,也可以表达相同的意义。在修辞过程中,如何选择结构同义形式,往往体现出修辞艺术的高下。下面从“成分存略”“语序先后”“异构同素”“异构异素”等方面进行讨论。
一、成分存略同义
在具体运用中,句法结构某个成分可以出现,也可以不出现,而出现与否往往会有表达效果上的差异。
(一)主语的存略
例如:
(1a)秋天,它结下了沉甸甸的种子,便毅然跳进了峡谷的怀抱,献身于那没有阳光的“地下”。(张抗抗《地下森林的断想》)
(1b)秋天,它结下了沉甸甸的种子,种子便毅然跳进了峡谷的怀抱,献身于那没有阳光的“地下”。(人教九年级下《地下森林断想》)
(2a)坡上青翠的小苗讨得阳光喜欢了,便慷慨地抚爱它们。(张抗抗《地下森林的断想》)
(2b)坡上青翠的小苗讨得阳光喜欢了,阳光便慷慨地抚爱它们。(人教九年级下《地下森林断想》)
例(1)原文第二分句主语省略,容易让人误以为是承上句主语“它”(即鱼鳞松)而省,课文增添“种子”,让句义更加明确。例(2)原文也是第二分句省略主语,因主语与前一分句不一致,也容易造成理解上的障碍,课文增添“阳光”是合适的。
(3a)右边的一块,表现全国各阶层人民举着红旗和鲜花,双手捧着水果,欢迎解放军、慰劳解放军的情景。(周定舫《人民英雄永垂不朽》)
(3b)右边的一块,表现全国各阶层人民举着红旗和鲜花,捧着水果,欢迎解放军、慰劳解放军的情景。(人教初一,苏教七年级下《人民英雄永垂不朽》)
(4a)匆忙之中,有时也砸到自己的指头,使他一时感到惊奇的是,石头砸了他的指头他并不觉得很痛。(杰克·伦敦《热爱生命》)
(4b)匆忙之中,有时砸到自己的指头,使他一时感到惊奇的是,他并不觉得很痛。(人教九年级下《热爱生命》)
例(3)“全国各阶层人民”后“举着红旗和鲜花”“捧着水果”都是手的动作,后者增加“双手”,并无特别的修辞用意,显得多余,课文删除是合适的。例(4)原句后段用一个主谓谓语结构来表达,觉得啰嗦,课文删去“石头砸了他的指头”,表达明确简洁。再看:
(5a)当史前人类遭受大洪水的灭顶之灾时,当庞贝城居民被维苏威火山的岩浆吞没时,他们能有什么慰藉呢?地震,海啸,车祸,空难,瘟疫,绝症… …大自然的恶势力轻而易举地把我们或我们的亲人毁灭。(周国平《直面苦难》)
(5b)当史前人类遭受大洪水的灭顶之灾时,当庞贝城居民被维苏威火山的岩浆吞没时,他们能有什么慰藉呢?地震,海啸,瘟疫,绝症… …大自然的恶势力轻而易举地把我们或我们的亲人毁灭。(苏教必修五《直面苦难》)
例(5)教材对原句主语中的局部词项作了删略。这里作者想说的是“面对自然悲剧”,所列的是“大自然的恶势力”,但“车祸”和“空难”不能绝对说是大自然造成的。编者删去是合理的。
(二)谓语的存略
例如:
(1a)我从湖中升起,借着以太的翅膀翱翔、行进。(纪伯伦《浪之歌》)
(1b)我从湖中升起,借着以太的翅膀翱翔。(人教八年级下《组歌·浪之歌》)
(2a)桌子靠里的一面是联合国签字代表团站立的地方,靠外的留给日本代表排列。(朱启平《落日》)
(2b)桌子靠里的一面是联合国签字代表团站立的地方,靠外的留给日本代表。(苏教必修二《落日》)
(3a)人类基因组计划的科学宗旨与“定时、定量、定质”的具体目标,就是测定组成人类基因组的30亿个核苷酸的序列,从而奠定阐明人类基因组及所有基因的结构与功能,解读人类的全部遗传信息,奠定揭开人体奥秘的基础。(杨焕明《人类基因组计划及其意义》)
(3b)… …从而奠定阐明人类基因组及所有基因的结构与功能,解读人类的全部遗传信息,揭开人体奥秘的基础。(苏教必修五《人类基因组计划及其意义》)
例(1)“行进”的语义已蕴含于“翱翔”之中,所以课文予以删略。例(2)说的是处所的分配,说“留给日本代表”,语义已足,“排列”显得多余,况文章紧接着说“桌前左方将排列… …,右方排列… …”更觉重复,故课文予以删除。例(3)前文已经有一个“奠定”,管到“基础”。后一个“奠定”显然是多余的。不过,这个句子较长,若借助介词来重组也许会更好些:“从而为… …奠定基础”。再如:
(4a)小小的争论,才把爸爸的思路引过来,他慢慢地抚摸孩子们的头:“这不是伞,这是白杨树。”(袁鹰《白杨》)
(4b)小小的争论打断了爸爸的思路,他微笑着,慢慢地抚摸孩子们的头,说:“这不是伞,是白杨树。”(人教五年级下《白杨》)
(5a)不止一次把这些诗句悄悄念给你,北大。千言万语,有时只能凝聚为这最浓最浓的几行。(田晓菲《十三岁的际遇》)
(5b)不止一次把这些诗句悄悄念给你听,北大。千言万语,有时只能凝聚为这最浓最浓的几行。(苏教七年级上《十三岁的际遇》)
例(4)原稿没有“微笑”的描写,与下文“爸爸的微笑停止了”缺乏照应。这里写兄妹对窗外所见是“伞”还是“树”的有趣争论,用“微笑着”写爸爸的表情,而下文写白杨树引起爸爸严肃的思考,用“微笑停止”,具有对比的作用。例(5)原句说“念给你,北大”,不言“听”,“听”已在其中,“北大”和“你”语义紧承,且表达简洁,课文增加“听”,将“你”和“北大”隔开,语义的连贯性受到了影响,句子显得笨拙。
(三)定语的存略
例如:
(1a)柳叶儿,是要抢的。低处的,几天就被大人们抢光了。他们在长杆上绑一把镰刀,咔嚓咔嚓把那些能够到的树枝全扳下来,一抱一抱运回家去,树叶儿捋下来吃,树枝儿烧火。高处的,大人没办法,这正好有了我的用武之地。(宋学孟《柳叶儿》)
(1b)柳叶儿,是要抢的。低处的,几天就被大人们抢光了。他们在长杆上绑一把镰刀,咔嚓咔嚓把树枝全割下来,一抱一抱运回家去,柳叶儿捋下来吃,树枝儿烧火。高处的,大人没办法,这正好有了我的用武之地。(苏教七年级下《柳叶儿》)
(2a)安静的心上,此刻一定划过一条美丽的弧线,蝴蝶在她八岁的人生划过一道极其优美的飞行曲线,叙述着飞翔概念。(吴玉楼《触摸春天》)
(2b)此刻安静的心上,一定划过一条美丽的弧线,蝴蝶在她八岁的人生划过一道极其优美的曲线,述说着飞翔概念。(人教四年级下《触摸春天》)
(3a)那时,外祖父家中有不少古玩,我偶尔摆弄,老人也不甚留意。惟独书房里那一幅老干虬枝的墨梅,他却分外爱惜,家人碰也碰不得。(陈慧瑛《梅花魂》)
(3b)外祖父家中有不少古玩,我偶尔摆弄,老人也不甚在意。惟独书房里那一幅墨梅图,他分外爱惜,家人碰也碰不得。(人教五年级上《梅花魂》)
例(1)说“把那些能够到的树枝全扳下来”应该是比较周密的表达,不过前有“低处的”之限定,“那些能够到的”不用,也不至于不周密。例(2)原句前一分句说此刻安静的心上“划过一条美丽的弧线”,紧接着的分句,进一步说是“划过一道极其优美的飞行曲线”,体现了不同的层次,且与“飞翔”相呼应,课文删去“飞行”两字,失去了照应,也失去了层次感,造成分句表达的简单重复。例(3)文中的梅花具有象征意义,“老干虬枝”能突显梅花的品格、灵魂和骨气,体现“梅花魂”的内涵,课文的改动不如原文好。再如:
(4a)中国人可以通过反复测算而为圆周率的π值找到一个相当准确的数据,但却不可能建立一种欧几里得式的几何学体系;中国人可以通过反复实践而建造起天坛祈年殿式的精美建筑,但却不可能建立一种牛顿式的力学体系。(陈炎《文化资源论》)
(4b)古代中国人可以通过反复测算而为圆周率的π值找到一个相当准确的数据,却不可能建立一种欧几里得式的几何学体系;古代中国人可以通过反复实践而建造起天坛祈年殿式的精美建筑,却不可能建立一种牛顿式的力学体系。(苏教必修三《中国与西方的文化资源》)
(5a)我想:这就是人们为什么把雪称为“瑞雪”的道理吧。(峻青《瑞雪图》)
(5b)我想:这就是人们为什么把及时的大雪称为“瑞雪”的道理吧。(人教十年制、人教五年制九册《第一场雪》)
例(4)说“中国人”如何如何,话语说得过于绝对,过去中国人不能实现的,并不意味着现在和未来的中国人都不能实现。加上“古代”的限定,就显得严密些。不过,两处“不可能”也宜改作“未能”,表达过去时态。例(5)并非凡雪均是瑞雪,课文的限制是必要的。再看:
(6a)“全球化”指的是一种社会文化过程。它不是一种口号、一种主张或者一种信仰。它指的是世界上各种文化更加广泛、更加频繁、更加激烈、更加深入地相互接触和冲撞,并且是多向的、多层次的文化互动和吸纳。(翁乃群《麦当劳中的中国文化表达》)
(6b)… … 它指的是世界上各种文化更加广泛、更加频繁、更加激烈、更加深入地相互接触和冲撞,并且是多向的、多层次的互动和吸纳。(苏教必修三《麦当劳中的中国文化表达》)
前面已有“各种文化”的限定,“文化”两字显得多余,课文删除是合适的。
(四)状语的存略
例如:
(1a)热带雨林中,有很多藤状植物,像蛇一样缠在大树上。雨林里面很是有些幽深,我想晚上走在这里一定是很吓人的!(李舵《美丽的西双版纳》)
(1b)热带雨林中,有很多藤状植物,像蛇一样缠在大树上。雨林很是幽深,我想晚上走在这里一定是很吓人的!(苏教八年级上《美丽的西双版纳》)
(2a)一玩起来,它们不知要摔多少跟头,但是跌倒即马上起来,再跑再跌。(老舍《猫》)
(2b)一玩起来,它不知要摔多少跟头,但是跌倒了马上起来,再跑再跌。(人教四年级上《猫》)
(3a)那么,屏是够吸引人了,“闲倚画屏”、“抱膝看屏山”,也够得一些闲滋味,对恢复紧张的工作疲劳,未始不能起一点文化休憩的作用。(陈从周《说“屏”》)
(3b)屏是真够吸引人的,“闲倚画屏”、“抱膝看屏山”,也够得一些闲滋味,未始不能起一点文化休憩的作用。(人教八年级上《说“屏”》)
例(1)“很是”与“有些”相矛盾,课文删去“有些”。例(2)“即”与“马上”义近,均指紧接着某事发生,课文删去其一。不过此类连用往往有强化意味,并非完全不可。例(3)“恢复紧张的工作疲劳”与“文化休憩”两者相关,但不同一。后者涵容面要大一些,故课文作了删改。再如:
(4a)自碑亭再北,地势陡然高峻,由此上至祭堂前平台,全部砌以宽大的石阶。石阶分为八段,每段三十余步至五十余步不等,共二百九十级。(刘叙杰《巍巍中山陵》)
(4b)自碑亭再往北,地势陡然高峻,由此上至祭堂前平台,全部砌成宽大的石阶。石阶以小平台划分为8段,每段30步至54步不等,共290级。(苏教七年级下《巍巍中山陵》)
(5a)他忽然俯下身,捏住我的脸蛋。(程海《三颗枸杞豆》)
(5b)他忽然俯下身,用手捏住我的脸蛋。(苏教七年级下《三颗枸杞豆》)
例(4)教材增加状语“以小平台”明确了划分的方式;例(5)“捏住”自然用手,课文增加“用手”似可不必。
(五)宾语的存略
例如:
(1a)在芦塘里找到了几根细苇,偷偷地再撕了作业本儿,我们便做起来了。(贾平凹《风筝——孩提纪事》)
(1b)在芦塘里拔几根细苇,再找来几张纸,我们便做起风筝来。(人教三年级上《风筝》)
(2a)从前女子的房中,一般都要有“屏”,屏者障也,可以缓冲一下通道和视线。(陈从周《说“屏”》)
(2b)从前女子的房中,一般都要有屏,屏者,障也,可以缓冲一下视线。(人教八年级上《说“屏”》)
例(1)尽管上文已经说到童年的乐趣是做风筝、放风筝。但所引文字是一段的开头,增加宾语“风筝”似有必要。例(2)宾语是个并列短语,课文删去了一部分。不过从“屏”的作用看,缓冲的除了视线,还有通道。把重要信息删除了,不可取。再如:
(3a)在北京,麦当劳的“快捷”慢了下来,光顾北京麦当劳的中国顾客平均就餐的时间远远长于在美国麦当劳的顾客平均就餐的时间。(翁乃群《麦当劳中的中国文化表达》)
(3b)在北京,麦当劳的“快捷”慢了下来,光顾北京麦当劳的中国顾客平均就餐的时间远远长于美国麦当劳的顾客。(苏教必修三《麦当劳中的中国文化表达》)
(4a)我心里暗自想念着,为着我要穿鞋,累母亲深夜工作不休,心上感到说不出的歉疚,又感到坐着陪陪母亲,似乎可以减轻些心里的不安成分。(邹韬奋《经历》)
(4b)我心里暗自想念着,为着我要穿鞋,累母亲深夜工作不休,心上感到说不出的歉疚,又感到坐着陪陪母亲,似乎可以减轻些心里的不安。(苏教八年级上《我的母亲》)
(5a)科学家从实验里已经感觉到,强子内部有结构。这好比拿起盒子摇一摇,听到了里头有响动的声音,初步可以判定盒子里有东西。(毓麟等《不知道的世界》)
(5b)科学家从实验里已经感觉到,强子内部有结构。这好比拿起盒子摇一摇,听到响动,可以初步判定盒子里有东西。(苏教八年级下《叫三声夸克》)
以上各例,课文均删除了宾语中心语,均有简洁之效。下面的例子,则是增加了宾语中心语:
(6a)他特别喜欢听串街的理发师(“剃头的”)手里那把钳形铁铉。用铁板从中间一抽,就会吱啦一声发出带点颤巍的金属声响,认为很像西洋乐师用的定音叉。(萧乾《吆喝》)
(6b)他特别喜欢听串街的理发师(“剃头的”)手里那把钳形铁铉的声音。用铁板从中间一抽,就会“刺啦”一声发出带点颤巍的金属声响,认为很像西洋乐师用的定音叉。(人教八年级下《吆喝》)
“听铁铉”就是听铁铉的声音,用的是借代法,表达简洁而有新意,因而无须改动。
(六)补语的存略
例如:
(1a)方宏进:在你这么多年的训练中,你觉得什么项目,或者什么事情对你来说是最难熬过去的?(方宏进《作为偶像的杨利伟》)
(1b)记者:在这么多年的训练中,你觉得什么项目,或者什么事情对你来说是最难熬的?(苏教必修四《作为偶像》)
(2a)我们在陈的小学校里吃了晚饭。热气已经退了。太阳落下了山坡,只留下灿烂的红霞在天边,在山头,在树梢。(巴金《鸟的天堂》)
(2b)我们吃过晚饭,热气已经退了。太阳落下了山坡,只留下一段灿烂的红霞在天边。(人教四年级上《鸟的天堂》)
(3a)十八岁使我想起初长彩羽、引吭试啼的小公鸡,使我想起翅膀甫健、开始翱翔于海阔天空的幼鹰,整个世界填满不了十八岁男孩子的雄心和梦。(杨子《十八岁和其他》)
(3b)十八岁使我想起初长彩羽、引吭试啼的小公鸡,使我想起翅膀甫健、开始翱翔于天空的幼鹰,整个世界填满不了十八岁男孩子的雄心和梦。(苏教必修一《十八岁和其他》)
例(1)原文关涉动作及其结果,课文删去补语“过去”,只在意动作本身。例(2)原文补语用排比方式来表达,将红霞出现在天边,映照在山头,映照在树梢的景象表现得非常富有立体感。课文的删略并不成功。例(3)说“幼鹰”翱翔于“海阔天空”,是修辞上的“断取”用法,只取“天空”之意。如张南庄《何典》:“轻骨头鬼听说,便拿了一把两面三刀,飞踢飞跳去了。”“两面三刀”中只有“刀”是文中要表达的意思。在日常生活中偶尔也会有类似用法,如“他养了条拉布拉多,老许养了条金毛,每天一起遛,他们是狐朋狗友呢”,这里只取“狗友”之意,指因狗而结识的朋友。因此,原文这里的表达不能说错。不过这不是常用的修辞手法,所以课文作了改动。再如:
(4a)他端详着这些骨头,它们已经给啃得精光发亮,其中只有一部分还没有死去的细胞泛着粉红色。(杰克·伦敦《热爱生命》)
(4b)他端详着这些骨头,它们已经给啃得干干净净,精光发亮,其中只有一部分还没有死去的细胞泛着粉红色。(人教九年级下《热爱生命》)
(5a)现在,谁还能说出一棵草、一根木头的全部真实。谁会看见一场一场的风吹旧墙、刮破院门,穿过一个人慢慢松开的骨缝,把所有所有的风声留在他的一生中。(刘亮程《今生今世的证据》)
(5b)现在,谁还能说出一棵草、一根木头的全部真实?谁会看见一场一场的风吹倒旧墙、刮破院门,穿过一个人慢慢松开的骨缝,把所有所有的风声留在他的一生中?(苏教必修一《今生今世的证据》)
例(4)课文增加了补语“干干净净”,不过,原文“精光发亮”中,已包含“干干净净”,其实无须增添。例(5)课文增加补语“倒”,具有强化结果和协调语音的双重作用。
二、语序先后同义
同一句法成分,在句中次序不同会有不同的意义和效果,修辞过程中这种语序的先后值得仔细斟酌。
(一)主语的先与后
(1a)晚饭时从企鹅岛写生回来,她走进餐厅,不禁一愣:餐桌上摆着丰盛的酒菜,象是要举行宴会。(黄传会《三个太阳》)
(1b)傍晚,从企鹅岛写生回来,走进餐厅,她不禁一愣:餐桌上摆着丰盛的酒菜,像是要举行宴会。(苏教七年级下《三个太阳》)
(2a)我觉得有脚步向我走来,以为是母亲,我立刻伸出双手。一个人握住了我的手,把我紧紧地抱在怀中。(海伦·凯勒《假如给我三天光明》)
(2b)我觉得有脚步向我走来,我以为是母亲,立刻伸出双手。可是,一个陌生人握住了我的手,把我紧紧地抱在怀中。(人教八年级下《再塑生命》)
(3a)所以经书上的道理是可以“推之于四海,传之于万世”的。这种观点,经验告诉我们,是不能适用于现在的世界的。(丁肇中《应有格物致知精神》)
(3b)所以经书上的道理是可“推之于四海,传之于万世”的。经验告诉我们,这种观点是不适用于现在的世界的。(人教九年级上《应有格物致知精神》)
例(1)文章写南极考察队中唯一的女性队员、画家,在艰难的环境中受到考察队全体成员的关爱,在她不知情的情况下,考察队准备了丰盛的酒菜为她庆祝生日。叙述中原文主语“她”出现于第二分句,教材移至第三分句。主语后移有区分语义层次的作用,前两个分句是铺垫,是背景句,第三分句写眼前出现意外情景,是前景句,主语出现在这个分句中具有突显的作用。例(2)主语“我”出现在第二分句和第三分句的差异,在于前者强调“我”的主观感觉而后者强调“我”的行动,客观上也有体现语义层次的作用,从分句语义关系看,后两个分句联系似更紧密。例(3)原句主谓之间有插入语,句法结构显得松散,课文将主语“这种观点”后移,让“经验告诉我们”用于句首,语义更顺畅,结构也更紧凑。再如:
(4a)就在这时,他突然接到了美国移民局的通知,勒令他不准他离开美国,并以判刑和罚款加以恐吓!移民局还搜查并扣压了他的全部科学书籍和笔记本,诬蔑他企图运送机密的科学文件回国。(刘敬智《钱学森——中国人民的骄傲》)
(4b)就在这时,他突然接到美国移民局的通知。移民局不准他离开美国,并以判刑和罚款加以恐吓!还搜查并扣压了他的全部科学书籍和笔记本,诬蔑他企图运送机密科学文件回国。(苏教八年级上《始终眷恋着祖国》)
例(4)原文两句话表达两层意思,前一句说他接到移民局的通知,勒令他不准离开美国并加以恐吓;后一句是说移民局对他采取了野蛮的行为。“勒令”分句承前省略主语。课文编者断为三句,将“移民局”前移,意在让原句第二分句的主语显性化。从语义上讲,改动后的前两句应是一个整体,但因后两句在形式上共用主语“移民局”,倒有较强的整体性。这倒不如原句表达的层次感强。
(二)谓语的先与后
例如:
(1a)我想我孙子。我特别想。一小是我们两口子给弄大的,我整天抱着他玩去,下了班,累得什么似的,一见孙子,来来来,爷爷不累,这就不累了。(温秋阳、王惠敏《白发的期盼》)
(1b)我想我孙子。我特别想。孙子从小是我们两口子给带大的,我整天抱着他去玩,下了班,累得什么似的,一见孙子,来来来,爷爷不累,这就不累了。(苏教必修四《白发的期盼》)
(2a)石拱桥自身的结构就很美:圆的桥洞、方的石块、弧的桥背,方、圆之间相处得体、和谐,力学的规律往往与美感的规律相拍合。(吴冠中《桥之美》)
(2b)石拱桥自身的结构就很美:圆的桥洞、方的石块、弧的桥背,方、圆之间相处和谐、得体,力学的规律往往与美感的规律相拍合。(人教八年级上《桥之美》)
(3a)一声深沉的、骄傲的嗥叫,从一个山崖回响到另一个山崖,荡漾在山谷中,渐渐地消失在漆黑的夜色里。(奥尔多·利奥波德《像山那样思考》)
(3b)一声深沉的、骄傲的嗥叫,从一个山崖荡漾到另一个山崖,回响在山谷中,渐渐地消失在漆黑的夜色里。(苏教必修一《像山那样思考》)
例(1)谓语动词的语序作了调整。这里关涉到两种格式的运用。“去+动词”,“去”表示施动者的位移趋向,“去”和动词之间是目的关系。“动词+去”情形比较复杂一些,但例中这类现象,语义与“去+动词”格式接近,动词和“去”之间同样是目的关系,因而可以替换。不过仔细分辨还是有细微区别的。强调目的一般多用“去+动词”,强调位移一般多用“动词+去”。还有,口语中多用“动词+去”,书面语中“去+动词”用得较多。这是一段纯口语表达,编入课本时略作书面化的加工,如“一小”改作“从小”,“弄”改作“带”;这里“玩去”改作“去玩”情况也差不多。例(2)以“得体”与“和谐”来形容石拱桥各构成要素之相处关系,课文对两者的语序作了调整。“和谐”指要素之间的协调;“得体”指关系的恰如其分,后者进一步突出协调的程度。例(3)说“嗥叫”声“荡漾在山谷中”未始不可,但说“从一个山崖回响到另一个山崖”就不很恰当了,因“回响”指回声,声音的回旋震荡。课文将并列谓语结构中的两个动词互换位置,先说“荡漾到另一个山崖”,再说“回响在山谷中”,更合乎事理逻辑,语义也更加熨帖。再如:
(4a)碑的正面(北面)在一块六十吨重、十四点七公尺长的碑心石上,雕刻着毛主席题写的“人民英雄永垂不朽”八个镏金大字,这八个字是碑的主题,在阳光照耀下闪闪发光。(周定舫《人民英雄永垂不朽》)
(4b)碑的正面朝北,在一块60吨重、14.7米高的碑心石上,毛主席题的“人民英雄永垂不朽”8个镏金大字,闪闪发光。这8个字是碑的主题。(苏教七年级下《人民英雄永垂不朽》)
原文将碑的视觉所见分为前后两句来表述,中间插入了碑的主题说明。课文将前句存现宾语调整为主语,将“闪闪发光”前移充当谓语,同时删去“雕刻着”,表达层次更加分明。
(三)定语的先与后
(1a)即使看不到狼的踪迹,也听不到它的声音,它也是暗含在许多小小的事件中的:深夜里一匹驮马的嘶鸣,滚动的岩石的嘎啦声,逃跑的鹿的砰砰声,云杉下道路的荫影。(奥尔多·利奥波德《像山那样思考》)
(1b)即使看不到狼的踪迹,也听不到它的声音,它也是暗含在许多小小的事件中的:深夜里一匹驮马的嘶鸣,滚动的岩石的嘎啦声,逃跑的鹿的砰砰声,道路上云杉的阴影。(苏教必修一《像山那样思考》)
(2a)陈先生:老年人的精神赡养就是指外界用很好的表达方式去满足老年人的精神需求,从而保持老年人持续的一种完好的精神状态。(温秋阳、王惠敏《白发的期盼》)
(2b)陈先生:老年人的精神赡养就是指外界用很好的表达方式去满足老年人的精神需求,从而保持老年人持续的完好的一种精神状态。(苏教必修四《白发的期盼》)
(3a)记得童年与家人纳凉庭院,母亲总要背诵“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的唐人诗句,够销魂了。(陈从周《说“屏”》)
(3b)记得童年与家人在庭院纳凉,母亲总要背诵唐人“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的诗句,其情境真够令人销魂的了。(人教八年级上《说“屏”》)
例(1)“云杉下道路的荫(阴)影”,表意有些不明晰。道路的阴影,可指道路上的阴影,也可指道路投射的阴影(当然,凭经验,后一理解的可能性相对较小);而作前一理解时,可以是云杉的阴影,而未始不可以还有别的什么的阴影。课文改作“道路上云杉的阴影”,表意就明晰了。例(2)“精神状态”前有多个定语。多层定语的排列在语用中尽管有一定弹性,但有一个基本语序。这里,“持续”和“完好”均为谓词性词语,一般要求紧邻排列,原文在中间插入数量定语“一种”,有些不谐。因此课文作了调整。数量定语的位置相对较为灵活,可以出现在谓词性定语之前,也可以出现在其后。例(3)“唐人”是领属性定语,这类定语通常要排列在多层定语的最前面,故课文将其前移,以合乎一般规律。再如:
(4a)他周围全是生命,不过那是强壮的生命,非常活跃而健康的生命,同时他也知道,那只病狼所以要紧跟着他这个病人,是希望他先死。(杰克·伦敦《热爱生命》)
(4b)他周围全是生命,不过那是强壮的生命,非常健康而活跃的生命,同时他也知道,那只病狼所以要紧跟着他这个病人,是希望他先死。(人教九年级下《热爱生命》)
(5a)我望着陌生而又熟悉的你,北大,两年里积攒下来的那么多话,竟全部悄悄沉淀了下来。(田晓菲《十三岁的际遇》)
(5b)我望着熟悉而又陌生的你,北大,两年里积攒下来的那么多话,竟全部悄悄沉淀了下来。(苏教七年级上《十三岁的际遇》)
(6a)一个结实而矮的日本中年人——内山老板走了过来。(阿累《一面》)
(6b)一个矮小而结实的日本中年人——内山老板走了过来。(人教初一,苏教七年级下《一面》)
以上三例定语都是用“而”连接的联合短语。现代汉语中“而”继承古汉语的用法,有表并列、承接、递进、转折等多种功能。例(4)“健康”不一定活跃,而“活跃”多半是健康的。“健康”“活跃”语义有递进关系,故课文调整两者的语序。例(5)的“而”表转折,“我”已是北大三年级的学生了,对于北大是熟悉的,但北大这条“生命饱满的河流”并不是短短两年的时间可以充分认识的,因而又是陌生的。语序的调整是必要的。例(6)的“而”也表转折,说“结实而矮”,语义重点落实在“矮”上,说“矮小而结实”,语义重点落实在“结实”上,依据礼貌原则,课文的语序为是。再如:
(7a)整整两天,老信客细声慢气地告诉他附近四乡有哪些人在外面,乡下各家的门怎么找,城里各人的谋生处该怎么走。说到几个城市里的路线时十分艰难,不断在纸上画出图样。(余秋雨《信客》)
(7b)… …说到城里几条路线时十分艰难,不断在纸上画出图样。(人教八年级上《信客》)
“几个城市里的路线”,表明城市不止一个,“城里几条路线”,则表明路线不止一条。从老信客的经历来看,应该是城市不止一个,路线也不止一条。因而此处还是不改为好。
(四)状语的先与后
例如:
(1a)我年纪轻一点的时候,就在那儿消磨了好些光阴,像和风一样地在湖上漂浮过,我先把船划到湖心,而后背靠在座位上,在一个夏天的上午,似梦非梦地醒着,直到船撞在沙滩上,惊动了我,我就欠起身来,看看命运已把我推送到哪一个岸边来了。(梭罗《瓦尔登湖》)
(1b)我年纪轻一点的时候,就在那儿消磨了好些光阴,像和风一样地在湖上漂浮。一个夏天的上午,我先把船划到湖心,而后背靠在座位上,似梦非梦地漂流着… …(苏教必修一《神的一滴》)
(2a)忽然,在架上我看见横排着一列中文的《毁灭》。(阿累《一面》)
(2b)忽然,我看见架上横排着一列中文的《毁灭》。(人教初一,苏教七年级下《一面》)
(3a)8时50分,乐声又响彻上空,盟军最高统帅麦克阿瑟将军到。他也是坐驱逐舰从横滨来的。尼米兹在舰面上迎接他,陪他进入位于上层甲板的将领指挥室休息。舰上升起他的五星将旗,和尼米兹的将旗并列。军舰的主桅杆上,这时飘起一面美国国旗。(朱启平《落日》)
(3b)… … 这时,军舰的主桅杆上飘起一面美国国旗。(苏教必修二《落日》)
例(1)几句,从“漂浮过”之后,由泛写转入特写,时间状语“在一个夏天的上午”的管辖范围当始于此。原文将其用于两个分句之后,易造成阅读障碍,课文调整后,更为顺畅些。例(2)处所状语“在架上”提到主语之前,一般来说,状语提前有强调突出的意味,书店中的书都在架上,因而无须特别强调,课文将处所状语后移至寻常的位置较合适。例(3)末句既有时间词,又有处所词,原文时间词“这时”居次,课文将其移至处所词前。《日落》一文,选取若干场景,以时间为序来组织语篇,甚至具体到分钟,以突出这个历史性的时刻。时间词前移,有突显的作用,课文的处理是合适的。再如:
(4a)这白杨树从来就是这么直,这么高大。哪儿需要它,它很快就在那儿生根、发芽,长出壮实的枝干。(袁鹰《白杨》)
(4b)白杨树从来就是这么直。哪儿需要它,它就在那儿很快地生根发芽,长出粗壮的枝干。(人教五年级下《白杨》)
(5a)连环画一类的小书又渐渐不能使我满足了,我又发现了一块“绿洲”——小镇上兴办的文化站有几百册图书!(叶文玲《我的“长生果”》)
(5b)渐渐地,连环画一类的小书已不能使我满足了,我又发现了一块“绿洲”——小镇的文化站有几百册图书!(人教五年级上《我的长生果》)
例(4)“在那儿”前移,可以突出处所,与“哪儿”形成呼应。例(5)由爱看小人书到不能满足,是一个较长的渐变过程,“渐渐地”前移有强化的作用。再如:
(6a)面对这位多年来为了训练一直“关”在基地里,说起话来直率真诚的军人,我在提问和倾听的同时,其实还在心里思量,把眼前这个人和亿万人喜爱的偶像如何聚合起来。(方宏进《作为偶像的杨利伟》)
(6b)面对这位多年来为了训练一直“关”在基地里,说起话来直率真诚的军人,我在提问和倾听的同时,还在心里思量,如何把眼前这个人和亿万人喜爱的偶像聚合起来。(苏教必修四《作为偶像》)
(7a)为什么我养鸟啊?我孙子要是小的话,我能带他到处玩去,我就不养鸟了,拿鸟当孙子了。(温秋阳、王惠敏《白发的期盼》)
(7b)我为什么养鸟啊?我孙子要是小的话,我能带他到处玩去,我就不养鸟了。我这是拿鸟当孙子了。(苏教必修四《白发的期盼》)
例(6)“如何”表示方式,出现的位置不同,辖域也不一样,课文的处理是合适的。例(7)“为什么”表示原因,用于主语前,含有为什么我这样而别人不这样,用于主语后则表示我为什么这样。文中的意思应该是后者。
(五)宾语的先与后
例如:
(1a)人们在河边涮洗着新摘下来的青菜和衣服;每当傍晚时分,酷爱清洁的女人们就会来到河里洗澡… …(李舵《美丽的西双版纳》)
(1b)人们在河边涮洗着衣服和新摘下来的青菜;每当傍晚时分,酷爱清洁的女人们就会来到河里洗澡… …(苏教八年级上《美丽的西双版纳》)
(2a)那位好心的大婶仍然安慰着,劝她去碰碰看;一面轻轻地帮助年轻的妈妈拍拍裹得紧紧的孩子,好象那孩子快要从沉睡中被惊醒。(袁鹰《渡船》)
(2b)那位好心的大婶仍然安慰着年轻的妈妈,劝她去碰碰看,一面轻轻地帮她拍拍裹得紧紧的孩子,好象那孩子快要从沉睡中被惊醒了。(人教五年制十册1、2《渡船》)
(3a)解放以来,党和国家一直对陵园十分关注,除了设立专门的管理机构以外,还对整个陵区进行了维护和整修,使得这位伟大革命家的安息之所,始终保持着整齐、宁静、肃穆的景象。(刘叙杰《巍巍中山陵》)
(3b)建国以来,党和国家一直对陵园十分关注,除了设立专门的管理机构以外,还对整个陵区进行了全面的整修和精心的维护,使得这位伟大革命家的安息之所,始终保持着整齐、宁静、肃穆的景象。(苏教七年级下《巍巍中山陵》)
例(1),两个名词并列,前有修饰语,共用与否容易造成歧解,调整后可减轻理解的负担。例(2)原文“安慰”后省略的宾语以及“劝”的宾语“她”,都指“年轻的妈妈”。课文将“年轻的妈妈”前移,后面用“她”来指称,表达更为顺畅。例(3)“进行”的宾语两项并列,从逻辑语义上看,以先“整修”,再“维护”为宜。再如:
(4a)相传孙中山先生在一九一二年三月辞去临时大总统的职务以后,曾到钟山来打猎,看到周围的风景优美,地势也很开阔,就表示了身后要埋葬在这里的愿望。(刘叙杰《巍巍中山陵》)
(4b)相传孙中山先生在1912年3月辞去临时大总统的职务以后,曾经到钟山来打猎,看到周围地势开阔,风物优美,气概雄伟,景象万千,就表示了身后要埋葬在这里的愿望。(苏教七年级下《巍巍中山陵》)
例(4)在课文编者看来,“地势开阔”与“风景优美”,作为陵园之址前者更显得重要和突出,更能吸引中山先生,因而调整了语序。
三、异构同素同义
构成语句的成分要素相同或基本相同,但因结构不同,修辞意义和效果也会有细微的差别,运用时需要仔细琢磨。异构同素同义的类型主要有主谓与动宾同义、主谓与偏正同义、动宾与偏正同义、偏正与述补同义等。
(一)主谓与动宾同义
主谓结构与动宾结构因构成的成分要素相同或基本相同,形成同义修辞形式。例如:
(1a)东东,人到了中年便时有闲愁,怪不得词人会感叹年华一瞬,容销金镜,消残壮志,我也不免有些感触。(杨子《十八岁和其他》)
(1b)东东,人到了中年便时有闲愁,怪不得词人会感叹年华一瞬,容销金镜,壮志消残,我也不免有些感触。(苏教必修一《十八岁和其他》)
(2a)做离心机训练,我们一个手拿着一个对答的按键,一个手拿着一个报警器,如果你感觉不舒服或者身体实在承受不了的时候,你可以按报警器,这样马上就可以停下来,减轻自己的痛苦。(方宏进《作为偶像的杨利伟》)
(2b)做离心机训练,我们一只手拿着对答的按键,一只手拿着报警器,如果感觉不舒服或者身体实在承受不了,你可以按报警器,这样马上就可以停下来,自己的痛苦就减轻了。(苏教必修四《作为偶像》)
例(1)“容销金镜”是主谓结构,“消残壮志”是动宾结构,两者不很对应;课文改作“壮志消残”,也成了主谓结构,意思基本相同,但有了对称的效果。例(2)“减轻自己的痛苦”是动宾结构,课文改作主谓结构“自己的痛苦就减轻了”。结构不同,侧重也略有差异。前者偏重于外力的作用,后者偏重于自身的变化。再如:
(3a)如今,秋风又起,树枝树叶交织出金色的穹隆。落叶遍地,踩上去很柔软,好像此时此刻不胜凉意的心情。(田晓菲《十三岁的际遇》)
(3b)如今,秋风又起,树枝树叶交织出金色的穹隆。落叶遍地,踩上去很柔软,此时此刻我的心情也不胜凉意。(苏教七年级上《十三岁的际遇》)
(4a)旁的花儿,大抵是春暖花才开。她却不一样,愈是寒冷,愈是风欺雪压,花儿便开得愈精神、愈秀气。(陈慧瑛《梅花魂》)
(4b)旁的花,大抵是春暖才开花。她却不一样,愈是寒冷,愈是风欺雪压,花开得愈精神,愈秀气。(人教五年级上《梅花魂》)
例(3)原文加点部分是充当谓语的动宾结构,整个句子是一个本体喻体倒置的“倒喻”句。表现秋景、秋意给人的一种秋的感怀,由景到情,十分自然。课文或许觉得,原文的比喻句过于特别,改作了独立的主谓结构来表达。语句中规中矩,但不如原文富有灵气。例(4)“花才开”是主谓结构,承前“旁的花儿”说,还以“花”作主语,结构上似有些不谐,课文改作动宾结构显得更自然一些。
(二)主谓与偏正同义
主谓结构与偏正结构中的定中短语因构成的成分要素相同或基本相同,形成同义修辞形式。例如:
(1a)巴黎罗浮宫玻璃金字塔是法国密特朗时代最辉煌的建筑。整个建筑只有塔尖露出地面,别具匠心的设计被公认为当代建筑艺术最伟大的奇迹。(余玮《贝聿铭展示华夏文化魅力》)
(1b)巴黎罗浮宫玻璃金字塔是法国密特朗时代最辉煌的建筑。其设计别具匠心,整个建筑只有塔尖露出地面,被公认为当代建筑艺术最伟大的奇迹。(苏教七年级下《展示华夏文化魅力》)
(2a)我为寻你爬上了高高的山岭,原只是因为好奇,却想不到你如此强烈地震动了我的心怀。我不愿离去了。我望见涧底闪烁的泉水,我明白那是你含泪的微笑。(张抗抗《地下森林的断想》)
(2b)… …我望见涧底泉水闪烁,我明白那是你含泪的微笑。(人教九年级下《地下森林断想》)
(3a)你试想想,秋收过后,河流边三五家人家会聚在一道的一个小村子里,门对长桥,窗临远阜,这中间又多是树枝槎桠的杂木树林;在这一幅冬日农村的图上,再洒上一层细得同粉也似的白雨,加上一层淡得几不成墨的背景,你说还够不够悠闲?(郁达夫《江南的冬景》)
(3b)你试想想,秋收过后,河流边三五人家会聚在一个小村子里,门对长桥,窗临远阜,这中间又多是树枝槎桠的杂木树林… …(苏教必修一《江南的冬景》)
例(1)原文“别具匠心的设计”是个偏正结构,充当句子的主语。仔细推敲,“被公认为当代建筑艺术最伟大的奇迹”的,应该是“整个建筑”。课文考虑到这一点,在语序和结构上都作了调整,将原偏正结构改作主谓结构,前移独立成为分句,这样,就让“整个建筑”充当后一分句的主语,表意更加周密。例(2)原文“望见”的宾语是“闪烁的泉水”,是中心语为“泉水”的偏正结构,但紧承着的是一个比喻“是你含泪的微笑”,“泉水”与“微笑”之间缺乏相似点,比喻不很恰当。课文改作主谓结构“泉水闪烁”,就十分贴切。例(3)“三五家人家会聚在一道的一个小村子”是偏正结构,这是静态的描写,言小村子只有三五家人家,足见其小;课文改作主谓结构“三五人家会聚在一个小村子”,是动态的描写,是说三五家人家会聚在一个小村子,似乎这村子并不一定只有三五家人家。从整段文字看,这几句是这幅“江南农村冬景图”的起笔,是静态的背景勾勒,至于动态的描写,是紧接着的句子所要表现的,再说,“小村子”是这一幅画图中体现江南水乡重要特征的关键一笔,因此,综合地看,还是不改为好。再如:
(4a)我爱我的母亲,怎样爱?我说不出。在我想作一件讨她老人家喜欢的时候,我独自微微地笑着;在我想到她的健康而不放心的时候,我欲落泪。言语是不够表现我的心情的,只有独自微笑或落泪才足以把内心揭露在外面一些来。我爱北平也近乎这个。(老舍《想北平》)
(4b)… …我之爱北平也近乎这个。(苏教必修一《想北平》)
(5a)蛇在许多文学作品中充当寓言家,同时,它也是个生活中的几何爱好者:盘踞时螺旋上升的圆,沙漠中它的“S”形移动,草丛里的蛇像一条线那样笔直地滑入深处。(周晓枫《斑纹》)
(5b)蛇在许多文学作品中充当寓言家,同时,它也是个生活中的几何爱好者:盘踞时它呈螺旋上升的圆,沙漠中它作“S”形移动,草丛里它像一条线那样笔直地滑入深处。(苏教必修五《斑纹》)
(6a)墓道北端有一倾斜台地,东、西侧各建面阔三间的硬山卷棚小屋一所,为过去守陵卫士的驻所。正面建陵门,高十五米,宽二十四米,深八米,蓝琉璃单檐歇山顶。屋身用花岗石砌成无梁殿式样,正中拱门楣上镌刻着中山先生手书“天下为公”几个金光大字。(刘叙杰《巍巍中山陵》)
(6b)墓道北端有一倾斜台地,东、西侧各有一个面阔三间的小屋,为过去守陵卫士的驻所。正面的陵门,高15米,宽24米,深8米,蓝琉璃单檐歇山顶… …(苏教七年级下《巍巍中山陵》)
例(4)作者由“我爱我的母亲”之“如何爱”,来比况“我爱北平”。原文主谓结构作主语,具有动态性,与“我爱我的母亲”同构呼应;课文加“之”变为偏正结构,强化了作为主语的指称性功能。例(5)表现“蛇”作为“几何爱好者”的特点,作者用了三个小句。原文前两个小句均用偏正结构,第三小句用主谓结构,略有不谐之感,课文分别将前两个小句也改作主谓结构,值得肯定。例(6)原文对于墓道四面的表达均用主谓结构,“正面建陵门”的表达显得有点拙。课文将其改作偏正结构,用作主语,使句法有了变化。
(三)动宾与偏正同义
动宾结构与偏正结构因构成的成分要素相同或基本相同,形成同义修辞形式。有动宾结构与状中结构同义和动宾结构与定中结构同义两种情况。前者例如:
(1a)海面上舰船如林,飘扬着美国国旗。舱面上人影密集,都在向“密苏里”号舰注视着。(朱启平《落日》)
(1b)海面上舰船如林,飘扬着美国国旗。舱面上人影密集,都在注视着“密苏里”号舰。(苏教必修二《落日》)
(2a)争名于朝,争利于市,一事当前先替自己打算,对个人得失斤斤计较,是难以与他人和睦相处的。(郭安凤《多一些宽容》)
(2b)争名于朝,争利于市,斤斤计较个人得失,是难以与他人和睦相处的。(苏教八年级下《多一些宽容》)
(3a)翠绿的颜色明亮地在我们的眼前闪耀,似乎每一片树叶上都有一个新的生命在颤动。(巴金《鸟的天堂》)
(3b)那翠绿的颜色,明亮地照耀着我们的眼睛,似乎每一片绿叶上都有一个新的生命在颤动。(人教四年级上《鸟的天堂》)
这三例均是原文使用状中结构,课文改作动宾结构。例(1a)前者用介词“向”表示动作的方向,相比之下(1b)动作对于对象更为直接,更有聚焦的效果。例(2)上文说互让就是彼此谦让,“不计较个人名利得失”,课文编者或许考虑到以对应的句式突出对比的效果,因而作了调整。例(3)文章表现榕树的生命力,说翠绿的树叶“在我们的眼前闪耀”,应该是得体的,“闪耀”与“颤动”还相呼应。课文改作“照耀着我们的眼睛”,突显叶子之“明亮”有点过了,况“我们”见到榕树是在“太阳落下了山坡”的时候。再如:
(4a)记得童年与家人纳凉庭院,母亲总要背诵“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的唐人诗句,够销魂了。(陈从周《说“屏”》)
(4b)记得童年与家人在庭院纳凉,母亲总要背诵唐人“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的诗句,其情境真够令人销魂的了。(人教八年级上《说“屏”》)
例(4)“纳凉庭院”是处所词充当宾语的动宾结构,“纳凉”是一个动宾式合成词,在汉语的历史上,动宾式合成词极少带宾语,或许是出于这样的考虑,编者把它改作偏正结构“在庭院纳凉”。不过,很少使用,并非一定不可使用,由于这种结构具有简洁、新鲜的效果,近些年来,使用较为普遍,势头较强。因此还是不改为好。
再看动宾结构与定中结构同义的例子:
(5a)我先把船划到湖心,而后背靠在座位上,在一个夏天的上午,似梦非梦地醒着,直到船撞在沙滩上,惊动了我,我就欠起身来,看看命运已把我推送到哪一个岸边来了。(梭罗《瓦尔登湖》)
(5b)一个夏天的上午,我先把船划到湖心,而后背靠在座位上,似梦非梦地漂流着,直到船撞在沙滩上,惊醒的我才欠起身来,看看命运已把我推送到哪一个岸边来了。(苏教必修一《神的一滴》)
(6a)你也许听过、读过父母干涉儿女婚姻一类的故事,譬如反对爱女嫁给穷小子等等,无论你怎样指责这一类的行为,你依然不能抹煞它根本的动机——关怀子女幸福的爱。(杨子《十八岁和其他》)
(6b)… …你依然不能抹煞它根本的动机——关怀子女的幸福。(苏教必修一《十八岁和其他》)
例(5)“惊动了我”与“惊醒的我”,一个是动宾结构,一个是定中结构,前者是陈述,强化过程,后者是指称,着眼结果。例(6)原文用的是以“爱”为中心语的偏正结构,因为这里的“爱”,具体而言就是“关怀子女的幸福”,所以教材作了改动,结构也发生了变化。再如:
(7a)到处都是密密簇簇排列着身穿咔叽制服、持枪肃立的陆战队士兵,军衣洁白、折痕犹在、满脸笑容的水兵,往来互相招呼的军官以及二百多名来自各国记者。(朱启平《落日》)
(7b)到处都是密密簇簇排列着的身穿咔叽制服、持枪肃立的陆战队士兵,军衣洁白、折痕犹在、满脸笑容的水兵,往来互相招呼的军官。来自世界各国的记者有200多名。(苏教必修二《落日》)
(8a)刚从远处看到那个笔直的山峰,就站在巫峡口上,山如斧削,俊秀婀娜。(刘白羽《长江三日》)
(8b)刚从远处看到的那个笔直的山峰,就站在巫峡口上,山如斧削,俊秀婀娜。(苏教必修三《长江三峡》)
例(7)“排列着”之后是个长宾语,但这个句子的主要动词为“是”,“排列着… …”是动宾结构,这样使用在语法上存在问题。课文在“排列着”之后加一个“的”让其充当定语,整个结构由动宾短语变成了偏正短语,充当“是”的宾语,语句就通畅了。例(8)原文“看到那个笔直的山峰”为动宾结构,但紧接着是对“那个笔直的山峰”的陈述,语脉不够顺畅,课文加“的”变成了偏正结构,让其直接充当主语,就顺畅了。
(四)偏正与动补同义
偏正结构与动补结构由于构成的成分要素相同或基本相同,从而形成同义修辞形式。例如:
(1a)有一次,他在昏迷中给一个贴着他耳朵喘息的声音惊醒了。那只狼一跛一跛跳回去,它因为身体虚弱,一失足摔了一跤。(杰克·伦敦《热爱生命》)
(1b)有一次,他在昏迷中给一个贴着他耳朵喘气的声音惊醒了。只见那只狼一跛一跛地往回跳,它因为身体虚弱,一失足摔了一跤。(人教九年级下《热爱生命》)
(2a)看了她的神气,想到自己的在故乡地下卧着的母亲,我真想哭!(季羡林《怀念母亲》)
(2b)看到她的神情,我想起自己长眠于故乡地下的母亲,真想哭!(人教六年级上《怀念母亲》)
(3a)苍翠的林海与山巅紫红色的页岩相互映衬在蓝色的天幕下,形成了一幅十分鲜丽而又和谐的大自然图画。(刘叙杰《巍巍中山陵》)
(3b)蓝色的天幕下,山腰苍翠的林海与山巅紫红色的巉岩相互映衬,形成了一幅十分鲜丽而又和谐的大自然的图画。(苏教七年级下《巍巍中山陵》)
例(1)“往”表示动作的方向,立足于“他”的视角,“往回跳”较合适;“跳回去”偏于狼的角度。例(2)两种表达在风格色彩上有差异。课文用词和结构均带有文言色彩,与所表达的庄重话题较为适切。例(3)正如作者说的,所表现的对象如同一幅“大自然图画”。在这幅图画中,“蓝色的天幕”是背景,“林海”与“页岩”是前景,它们相互映衬,艳丽和谐。从认知过程看,背景通过状语出现于前,然后突显前景,有利于感知接受,在大脑中形成画面感。再如:
(4a)“啊!”大家都欢喜地叫起来,“雨来没有死!雨来没有死!”(管桦《小英雄雨来》)
(4b)“啊!”大家都高兴得叫起来,“雨来没有死!雨来没有死!”(人教五年制十册1、2,人教四年级下《小英雄雨来》)
(5a)想到我在这一生中,将永远不能再见伯父的面,不能听到他的谈话声音,不能再受到他慈爱抚摸… …泪珠也点点地从腮边掉下来了。(周晔《伯父鲁迅的二三事》)
(5b)想到我永远见不到伯父的面了,听不到他的声音了,也得不到他的爱抚了,泪珠就一滴一滴地掉下来。(人教六年级上《我的伯父鲁迅先生》)
(6a)而在它的叫声、步态、吃相中,更表示出一种傲慢之气。(丰子恺《白鹅》)
(6b)鹅的高傲,更表现在它的叫声、步态和吃相中。(人教四年级上《白鹅》)
例(4)“欢喜地叫起来”,是偏正结构,重心是“叫起来”,“高兴得叫起来”是动补结构,重心是“高兴”。大家都以为雨来已经被鬼子打死了,结果却是出乎意料地“在芦苇丛里,水面上露出个脑袋来”。这时,大家的“高兴”和“叫”是相伴随的。原文侧重于“叫”,就用偏正结构,课文侧重于“高兴”,就用动补结构。例(5)原文用偏正结构“不能(再)V(到)”表达的形式,课文均改作动补结构“V不到”来表达。两者都是对可能性的否定,语义上没有太大的区别。课文的表达在形式上更加简洁、一致,铺排的效果更明显。例(6)丰子恺的《白鹅》入选教材时改动较大。本句所引内容之前原文有一段是对鹅头的对比描写,说“鹅的头在比例上比骆驼更高,与麒麟相似,正是高超的性格的表示”。紧承此句,用状中结构来表达是很顺畅的。课文则删去了“鹅头”一段的描写,让这一句紧承开头“姿态高傲”的描写,并且作为总领句引出下文。所以调整为以“鹅的高傲”为话题,用动补结构来陈述。处理是得当的。
(五)其他不同结构同义
以上我们讨论了四组较为常见的异构同素同义结构。不同结构的同义形式还有多种,这里再简略地举例分析。
偏正结构与“的”字结构同义,例如:
(1a)在许多同类虫子之间,我看见一只娇小的虫子从小洞里跑出来,迎接远归者。(郭枫《草虫的村落》)
(1b)我看见在许多同类虫子中间,一只娇小的从小洞里跑出来迎接远归者。(人教六年级上《草虫的村落》)
课文承前文状语,省略偏正结构的中心语“虫子”,表达更为简洁。
偏正结构与联合结构同义,例如:
(2a)两岸山势奇绝,连绵不断,巫山十二峰,各峰有各峰的姿态,人们给它们以很高的美的评价和命名。(刘白羽《长江三日》)
(2b)两岸山峰奇绝,连绵不断,巫山十二峰各有各的姿态,人们给它们以很高的评价和美的命名。(苏教必修三《长江三峡》)
原文“评价和命名”前有两个定语,是一个歧义结构,至少可以有两种理解,一是两个定语都修饰“评价”,二是用“很高”修饰“评价”,“美”修饰“命名”。课文将偏正结构改为联合结构,确定为第二种理解,避免了歧义。下面例子的差异表现为成分的共用与否,也可看作是偏正与联合同义:
(3a)她是最有品格、有灵魂、有骨气的呢!几千年来,我们中华民族出了许多有气节的人物,他们不管历尽多少磨难、受到怎样的欺凌,从来都是顶天立地,从来不肯低头折节。他们,就像这梅花一样。一个中国人,无论在怎样的境遇里,总要有梅花的秉性才好。(陈慧瑛《梅花魂》)
(3b)她是最有品格、最有灵魂、最有骨气的!几千年来,我们中华民族出了许多有气节的人物,他们不管历尽多少磨难,不管受到怎样的欺凌,从来都是顶天立地,不肯低头折节。他们就像这梅花一样。一个中国人,无论在怎样的境遇里,总要有梅花的秉性才好!(人教五年级上《梅花魂》)
原文在三个并列项中只有开头出现副词状语“最”,属成分共用现象;课文在后两项中分别加了“最”,强化了排比的语势,还避免了作非共用理解的歧义。
动宾结构与动补结构同义,例如:
(4a)我们陆续跳在一只船上,一个朋友解开了绳子,拿起竹竿一拨,船缓缓地动了,向河中间流去。(巴金《鸟的天堂》)
(4b)我们陆续跳上一只船。一个朋友解开了绳,拿起竹竿一拨,船缓缓地动了,向河中心移去。(人教四年级上《鸟的天堂》)
“跳在一只船上”表示动作发出者完成一个位移,“跳上一只船”还有登程出发之意。作为起始句,后者为优。
主谓内部不同结构同义,例如:
(5a)孩子你想不想啊?(温秋阳、王惠敏《白发的期盼》)
(5b)你想不想孩子啊?(苏教必修四《白发的期盼》)
这两句都是主谓结构。原文“孩子”是宾语提前作话题主语,有突出“孩子”之意。这是记者在吴老师谈及他在美国的孩子时问的话,无须特别强调“孩子”,因而课文编者调整了语序和结构,用寻常的主动宾形式来表达。
动宾内部不同结构同义,如前文“形貌”一节曾举到过的一个例子:
(6a)据地质学家化验证明,这些浮雕至少能耐久八百年到一千年。(周定舫《人民英雄永垂不朽》)
(6b)据地质学家化验证明,这些浮雕至少能耐800年到1000年之久。(苏教七年级下《人民英雄永垂不朽》)
“耐久”是个动宾式结构的不及物动词,直接带宾语,不很常用,但作为离合词,它可离析使用,与插入成分一同构成动宾关系。我们认为两种表达都是可接受的,只是效果略有不同。
偏正内部不同结构同义,例如:
(7a)现在想来,才感觉到母亲的情感的丰富,并觉得她的讲故事能那样地感动着妹仔,如果母亲生在现在,有机会把自己造成一个教员,必可成为一个循循善诱的良师。(邹韬奋《经历》)
(7b)现在想来,才感觉到母亲的情感的丰富,并觉得她讲的故事能那样地感动着妹仔,如果母亲生在现在,有机会把自己造成一个教员,必可成为一个循循善诱的良师。(苏教八年级上《我的母亲》)
(8a)秋蝉的衰弱的残声,更是北国的特产;因为北平处处全长着树,屋子又低,所以无论在什么地方,都听得见它们的啼唱。在南方是非要上郊外或山上去才听得到的。这秋蝉的嘶叫,在北平可和蟋蟀耗子一样,简直象是家家户户都养在家里的家虫。(郁达夫《故都的秋》)
(8b)… …这嘶叫的秋蝉,在北平可和蟋蟀耗子一样,简直像是家家户户都养在家里的家虫。(人教必修二《故都的秋》)
(9a)C曾问我想不想留在法国,他的市长可以办成这件事,他的父亲与法国总理也是好朋友。(韩少功《我心归去》)
(9b)C曾问我想不想留在法国,他的市长朋友,可以办成这件事,他的父亲与法国总理也是好朋友。(苏教必修一《我心归去》)
例(7)两项都是定中结构,但内部有差异。“她的讲故事”是主谓结构加上“的”,其功能由述谓变成了指称,整个结构具有了名词性的特征,充当句子的主语。但尽管如此,由于其中心语“讲故事”是谓词结构,本身仍保留着动态性特征,“感动着妹仔”的应是她讲故事这件事情,包括故事的内容、她讲故事的方式、语气、情态等。改作“她讲的故事”,中心语是“故事”,变成了只是故事的内容感动了妹仔,下文的“循循善诱”的“良师”假设也失去了着落。这个改动是失败的。例(8)的情形与例(7)有些相似,都是定中结构,但成分换位,构成也有细微变化。“秋蝉的嘶叫”作为主语,与下文说“和蟋蟀耗子一样”像“家虫”不对应。课文的改动是必要的。例(9)用领属式定中结构来表达“他”和“市长”的角色关系不合适,课文改作“他的市长朋友”,以“朋友”为中心语就合理了。
有时同一个词语可作句中不同词语的定语,或者既可作状语也可作定语,都可构成同义结构,例如:
(10a)太阳已经落下去。蓝色的天上飘着一块一块的浮云象红绸子,照在还乡河上,河水里象开了一大朵一大朵的鸡冠花。(管桦《小英雄雨来》)
(10b)太阳已经落下去。蓝蓝的天上飘着的浮云像一块一块红绸子,映在还乡河上,像开了一大朵一大朵鸡冠花。(人教四年级下《小英雄雨来》)
(11a)愿意站在广告栏前,一张一张细细地读那些五颜六色的海报,为的是永不厌倦地重温北大清新自由的气氛。(田晓菲《十三岁的际遇》)
(11b)更愿意站在广告栏前,细细地读那一张张五颜六色的海报,为的是永不厌倦地感受北大清新自由的气氛。(苏教七年级上《十三岁的际遇》)
例(10)原文“一块一块”修饰“浮云”,“红绸子”未作修饰,呈现给读者的形象有些模糊,课文将“一块一块”改作“红绸子”的修饰语,形象更加清晰起来,也与下文“一大朵一大朵鸡冠花”的比喻有了照应。例(11)原文“一张一张”作状语,修饰“读”,表情状,说明读得细致,课文把它改作定语,修饰“五颜六色的海报”,表数量,说明海报之多。作状语更能体现“重温”北大气氛的“永不厌倦”。因此可以不改。
下面的例子表现为构式的不同,例如:
(12a)人们立即动手,翻来覆去,把土都掘遍了,但,一点铁罐的影子也没有。(黄瑞云《陶罐和铁罐》)
(12b)人们立即动手,翻来覆去,把土都掘遍了,但是,连铁罐的影子也没见到。(人教三年级上《陶罐和铁罐》)
(13a)原来枪没响以前,雨来就趁鬼子不防备,冷不防扎到河里去。鬼子慌忙向水里打枪,我们的小英雄雨来已经从水底游到远处去了。(管桦《小英雄雨来》)
(13b)原来枪响以前,雨来就趁鬼子不防备,一头扎到河里去。鬼子慌忙向水里打枪,可是我们的小英雄雨来已经从水底游到远处去了。(人教五年制十册2,人教四年级下《小英雄雨来》)
例(12)“一点铁罐的影子也没有”和“连铁罐的影子也没见到”,分别用的是“一点×也没有”格式和“连×也没有”格式。两种格式都表达周遍性语义,都是小夸张形式,起强调效果,但在用法上有差异。“一点×也没有”的格式,通过对事物的最小限度的否定来否定整体。比如,“一点关系也没有”,是对“关系”的最小量的否定,来否定一切关系;“一点矛盾也没有”,是对“矛盾”的最小量的否定,来否定一切矛盾。“连×也没有”格式,以焦点标记“连”来标举一个系列的“端点”,通过否定端点来强化否定。如“连喘气/抽袋烟/喝口茶/大小便的工夫都没有”,以否定时间短暂的“喘气”等时间(工夫)系列的端点,来否定任何时间。“影子”相对于“铁罐”实体来说,是事物“最小量”的极致表达,已是一个系列的端点,再用“一点”似不合适。因而,这个意思更合适于用“连字句”。例(13),在汉语中,“以前/之前”可以用在某个动词或动词短语之后,以其所表示的事件作为参照标准来表示时间,如“吃中饭以前”、“回学校以前”,这种用法我们可用“VP以前/之前”来标示,这种时间表示法有肯定和否定两种形式,否定式可以标示为“没VP以前/之前”。两种格式的语义既有同一,又有互补,是一组正反同义格式。就如“好容易/好不容易”“非×才行/非×不行”“差点儿×/差点儿没×”“难免×/难免不×”等的情况差不多。“枪响以前”表示客观的时间概念,指接近“枪响”发生的这个时点;“枪没响以前”兼表状态和时间,指“枪响”没有实现的状态和时段。一般地说,“VP以前/之前”,表示靠近动作发生的时间,“没VP以前/之前”则表达离动作发生较远的时间。雨来是何时跳进水里的,文中没有具体交代,是在枪响前的一刹那跳进去的,还是较早就跳进去了,不得而知,似乎也并不十分重要。不过用“枪响以前”,略有突显惊险之效。
四、异构异素同义
异构异素同义,是指结构不同、构成的成分要素也不相同,但基本意思相同或相近的一组形式。这类修辞形式多为广义的同义形式,结构形式多样,几乎是任何两种不同结构,都可以构成同义,这给修辞选择和调整以更大的创造空间。下面分常式同义与变式同义两类来说明。
(一)常式同义
常式同义,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形式均为常式结构的同义现象。例如:
(1a)后来每次读到诗词中咏“屏”的佳句,见到古画中的“屏”,更令人向往。(陈从周《说“屏”》)
(1b)后来每次读到诗词中咏屏的佳句,见到古画中的屏,便不禁心生向往之情。(人教八年级上《说“屏”》)
(2a)我乘着慢步给脑子一个思索的机会:“昨天读到什么地方了?那女孩不知最后嫁给谁?那本书放在哪里?左角第三排不错。… …”走到三阳春的门口,便可以看见书店里仍像往日样地挤满了顾客,我可以安心了。但是我又担忧那本书会不会卖光了?因为一连几天都看见有人买,昨天好像只剩下一两本了。(林海英《窃读记》)
(2b)我边走边想:“昨天读到什么地方了?那本书放在哪里?左角第三排,不错… …”走到门口,便看见书店里仍像往日样地挤满了顾客。我可以安心了。但是我又担忧那本书会不会卖光,因为一连几天都看见有人买,昨天好像只剩下一两本了。(人教五年级上《窃读记》)
(3a)旧木棚里这点美丽的淡蓝色荧光,是用一个美丽女子的生命和信念换来的。(梁衡《跨越百年的美丽》)
(3b)这点美丽的淡蓝色的荧光,融入了一个女子的美丽生命和不屈的信念。(人教六年级下《跨越百年的美丽》)
以上各例尽管a、b两式结构不同,但都属于常规的语言形式,两者大意相同,而有细微的区别。例(1)原文“令人向往”是兼语结构,课文改作主谓结构“心生向往之情”。从语境看,上文说到母亲背诵唐人“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的诗句,其情境“令人销魂”,紧承这个说法用“令人向往”形式上有些单调,教材的表达避免了雷同;从表意看,“令人向往”是写一般人的可能感受,而这里讲作者读到咏屏佳句、见到画屏时的直接感受,“心生向往之情”更紧扣作者的情感表达;从结构看,两者都承前省略主语,但教材与前句的主语一致,语脉显得顺畅一些。例(2)原文“乘着慢步给脑子一个思索的机会”,课文改作“边走边想”四字,表达更为简洁。但上文说,“转过街角,看见饭店的招牌,闻见炒菜的香味,听见锅勺敲打的声音,我放慢了脚步”,“乘着慢步”承继这话来说,有呼应作用,同时也可看出,放学后只是“急匆匆地”赶路,“思索”下文所描写的内容是在“我放慢了脚步”之时发生的,“边走边想”未能体现这层意思。不过原文的表达会让人觉得“给脑子一个思索的机会”是“放慢脚步”的目的,这并不准确。两相权衡,或许第三种表达更合适:“乘着慢步思索着”。例(3)放射性元素镭的发现,倾注了居里夫人毕生的心血和不屈的信念。原文“用… …换来的”这个格式来表达未尝不可,下文就说居里夫人的美名“是她用全部的青春、信念和生命换来的荣誉”。课文改成“融入了… …”,让人觉得这“美丽的淡蓝色的荧光”里有生命的存在,富有情感色彩,也避免了与下文表达格式的雷同。再如:
(4a)爸爸的微笑停止了,换上了严肃的神色。(袁鹰《白杨》)
(4b)爸爸的微笑消失了,脸色变得严肃起来。(人教五年级下《白杨》)
(5a)有一天,妈妈见雨来从外面进来,身上一丝不挂,浑身的水锈,被太阳晒得油黑发亮。(管桦《小英雄雨来》)
(5b)有一天,妈妈见雨来从外面进来,光着身子,浑身被太阳晒得黝黑发亮。(人教十年制、人教五年制十册2,人教四年级下《小英雄雨来》)
例(4)由轻松的话题转为严肃的话题,爸爸的脸色也随之发生了变化。原文的说法让人觉得爸爸表情的变化比较机械,有些刻意,课文的说法则显得自然些。例(5)“身上一丝不挂”、“光着身子”结构不同但意思基本相同。前者是说光得彻底,格式有强化意,且略带书卷色彩,后者白描,偏于口语化。可以不改。
(二)变式同义
变式同义,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形式其中存在变式结构的同义现象。例如:
(1a)做一个蝴蝶样儿的吧,做一个白鹤样儿的吧;我们精心地做着,把春天的憧憬和希望都做进去;然而,做起来了,却是个什么样儿的都不是的样子了。但我们依然快活,便叫它是“幸福鸟”。(贾平凹《风筝——孩提纪事》)
(1b)做一个蝴蝶样儿的吧。我们精心地做着,心中充满了憧憬和希望。风筝做好了,却什么也不像了。我们依然快活,把它叫做“幸福鸟”。(人教三年级上《风筝》)
(2a)可是当你看到静静的夜间天空中温柔地吐着寒光的小星星的时候,说不定你会以为这些小星星是萤火虫或什么小动物哩。(郑文光《飞出地球去》)
(2b)可是当你看到静静的夜空中闪烁着寒光的小星星的时候,说不定还会把它们当做萤火虫呢。(苏教七年级上《宇宙里有些什么》)
例(1)原文承上文的“做一个蝴蝶样儿的吧,做一个白鹤样儿的吧”,运用了拈连的修辞手法,将“做”顺势拈来,异常的搭配使表达显得更加艺术,更加耐人寻味。课文的表述平实规范,但缺乏灵气。例(2)原文“温柔地吐着寒光”运用转喻的艺术手段,变异的形式明显带有较强的主观情感色彩,课文改作“闪烁着寒光”较为平实,是实用性的客观介绍。本文是科普说明文,后者更得体一些。再如:
(3a)一边吃着饭,一边望望坐在旁边的爸爸的鼻子,一边又望望伯父的鼻子,不由得我说道:“大爹(我对伯父的称呼),你和爸爸的相貌很象,可是奇怪,却有一点不同。”(周晔《伯父鲁迅的二三事》)
(3b)我望望爸爸的鼻子,又望望伯父的鼻子,对他说:“大伯,您跟爸爸哪儿都像,就是有一点不像。”(人教六年级上《我的伯父鲁迅先生》)
(4a)我靠在一棵树上,静静地,以树的眼睛看周围的树,我发现每一棵树都在看我。我闭上眼睛,我真的变成了一株树了。(李汉荣《山中访友》)
(4b)我靠在一棵树上,静静地,仿佛自己也是一棵树。(人教六年级上《山中访友》)
例(3)原文用转折句,是常式表达,课文改用“舛互”的修辞格,是变异表达,属逻辑变格。按常理,说“哪儿都像”,那就没有不像的地方,但偏又说“就是有一点不像”,这样,以突破逻辑常规的方式使表达内容得以对比强调。例(4)“我真的变成了一株树了”是变异的表达,属语法变格,课文改作“仿佛自己也是一棵树”,是常式表达。前者物我交融,后者物我两分,存在“隔”与“不隔”的差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