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波文学百年(1908—2008)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一章 20世纪初期的宁波文学概述(1908—1919)

20世纪初的宁波文学,无论是创刊于上海的《宁波小说七日报》,还是本埠的报纸副刊《四明日报·文苑》《时事公报·新月》《时事公报·闲云》等副刊,虽然其作品内容无法彻底摆脱旧文学窠臼,其文学语言也文白相间,但整体看,这时期的宁波文学是与整个文坛同步的。从发表的作品看,一方面执着于传统的救国救民拯世济时的文学观念;另一方面,也呈现出开放的心态,翻译介绍外国文学作品,为此后宁波文学的发展,打下一个坚实的基础。

一、沪上宁波人与《小说七日报》等

20世纪初期的宁波文学,如果要找到一个起点的话,可以从倪轶池等1908年6月(清光绪三十四年五月)在上海创办的《宁波小说七日报》开始此前在1904年由上海宁波同学会创办《宁波白话报》、1916年袁荷龄等创办《宁波新报》等,但这两种均非文学类报刊。。该刊主编倪轶池,撰稿人有倪豫立、陈荇荪、庄禹梅等人。“本报以辅助教育,改良社会为宗旨。除同人分任撰述外,仍广征海内名著。”“名儒硕彦,如有札记、谐文、唱歌、乐府、插画、灯谜等,愿附本社刊者,拜嘉后当视文字之优劣,酬以相当之利益。”《宁波小说七日报·本社征文广告》。

《宁波小说七日报》每册有50页,定价1角,总发行所设上海新学会社,宁波各书局均有出售,并远销南洋群岛。

在由冠万执笔的《宁波小说七日报·序》中,冠万指出:“民智之低窳,社会之堕败,至今日而殆达极点矣。……小说者,有左右社会之力者也,并名法而名家者也,郢书燕说不得冒其名,腐词烂语不得窃其似。神圣而高尚,宝贵而堪珍!”冠万:《宁波小说七日报·序》,《宁波小说七日报》第1期。倪轶池在发刊词中,同样对小说的作用给予极高评价:“现今世界,有辟天悸地駥目荡魄之第一大教科书,为我国民描写数千年黑暗腐败之社会,现形表襮几百辈崭特雄迈之英豪历史,警醒无量数瞢腾沉鼾之醉梦痴魂。宗旨之诙谐,史笔无此兴味也;材料之丰腴,舆图无此观念也;词华之顽艳,理科无此比例也。以开通风气为经,以范围道德为纬,以辅助教育之普及为要素,意奇而语妙,旨远而辞文,有美必臻,无体不备,其光闪闪,其气蓬蓬,与群治相关系,为文明之利器,懿欤铄哉!斯何物耶?则予请为之斩钉截铁,一言以蔽之曰:说部!”蛟西颠书生(倪轶池):《宁波小说七日报发刊词》,《宁波小说七日报》第1期。

《宁波小说七日报》封面及第1期目录

显然,《宁波小说七日报》的创办者们,与当时诸多有志有识之士一样,力图通过小说,通过文学来拯世济时。“昔泰西哲学家曰,有改良一说部胜于十万小学校,又曰世界有改良之说部,乃有改良之风俗。此皆小说界援以自豪之语也。亮哉斯言,旨哉斯言!”蛟西颠书生(倪轶池):《宁波小说七日报发刊词》,《宁波小说七日报》第1期。

《宁波小说七日报》第2期目录

第二期中豫立所作《宁波小说七日报·序》再次强调了小说的重要意义——


今日议为立宪制要素,有两大端焉。一曰新政治,一曰新风俗。顾欲新政治而在上者之朽旧如故,欲新风俗而在下者之腐败仍如故,此无他,民智之窒塞已久,其由来非伊朝夕矣。

民智何以开,必自新小说始。

新小说者,可以为习俗之针砭而文明之鼓吹也。其寄托遥深,能使学士文人感念交加,殷然引国民为己任。其语词激刺能令田野父老神经偶触,忽焉结团体于同群。一纸风行,万方雷动,以视夫诲盗诲淫诸小说相去奚翅霄壤耶。豫立:《宁波小说七日报·序》,《宁波小说七日报》第2期。


尽管《宁波小说七日报》打着“小说”的旗号,且蛟西颠书生,即倪轶池在《发刊词》中明确指明了《宁波小说七日报》的创办是因为“自横滨《新小说》报创行后,……而由是《新新小说》《绣像小说》《新世界小说》《月月小说》《小说林》《竞立小说》各丛报,已相继出现。……今年春,沪上又新流行一《小说七日报》《小说七日报》创办于1906年(一说1908年),由上海《小说七日报》社发行。……”等,但从其征文广告等来看,创办者或出于对“小说”的认识,或出于“辅助教育,改良社会”的宗旨等等,该刊并没有局限于“小说”。从各期目录看,除小说外,“札记、谐文、唱歌、乐府、插画、灯谜”、时事新闻、宁波新闻、人物介绍等均可刊载。就《宁波小说七日报》总计11期就笔者所掌握的《宁波小说七日报》,共计有12期,其中第9期已经不存。的内容看,该刊发表了十里花中小隐主的连载小说《黑海回澜》和《怨海》,病骸、豫立等的短篇小说《留学生》《拒款会》《关帝显圣》《立宪》《无形之教育》《潮州烈妇》《官吏与贼》《荡子棒》《特别之嗣续》《烟火学》《某县令》《迷信团》《董不全》《大冤桶》《医谑》《杯弓蛇影》《渔父冒险记》等,社会小说《中国社会谈》《道德爱情》,戏剧《冰炭记》《新上海传奇》,以及大量旧体诗词、札记、评论等。从其发表的作品内容看,尽管创办者们的初衷是拯世济民,但囿于当时的社会文化环境与价值标准,所发表作品难以摆脱旧文学窠臼,爱情小说也带有浓厚的才子佳人小说风格。

就北京首都图书馆所藏《宁波小说七日报》看,该刊在出至第12期后休刊。

《宁波小说七日报》的创办,拉开了宁波20世纪文学史的序幕。

二、报纸副刊《四明日报·文苑》等的小说连载与翻译与《时事公报·新月》和《时事公报·闲云》等副刊

《四明日报》于1910年6月30日(清宣统二年五月二十四日)创刊,由蔡琴荪、董翔遂、李霞城等创办,王东园、张申之等曾任经理。历任主笔有吴铁花、张楚钰、叶伯允、陈布雷、李琯卿、陈辟邪等。日出2张,初用油光纸印刷,后改用白报纸。就现存的《四明日报》看,《四明日报》曾设有《文苑》《四明艺苑》等副刊,发表一些文言短篇小说如《衣冠仆》《长蛇毒》及旧体诗词、杂记等,并刊载了由“芙”翻译的法国大仲马的《薤痕小传》等。

《四明日报·文苑》

《四明日报·艺苑》

《时事公报》于1920年6月1日在宁波江北岸同兴街16号(今中马路17号)创刊,1948年10月24日被国民党当局饬令停刊(抗战期间被日伪盗名4年多),是新中国成立前宁波出版时间最长、发行量最多、社会影响最广的报纸。

《时事公报》的创办者金臻庠(1896—1966),浙江宁波镇海城关人。五四运动爆发后,他积极参加各种爱国活动,结识了不少志同道合者。由于当局对运动的限制和《四明日报》对爱国青年的冷嘲热讽,金臻庠决心另办一份“敢为民众喉舌”的报纸,以宣传爱国思想、唤醒民众。在他的努力下,一份由五四运动催生且继承五四精神的报纸——《时事公报》终于在1920年6月1日创刊。

《时事公报》创刊后,乌一蝶被聘为主笔。乌一蝶(1894—1965),浙江宁波镇海乌隘(今江北区甬江街道压赛村)人。原名乌统远,笔名一蝶、天鸣、半符,后以一蝶名世。《时事公报》提出的办报宗旨是:“以战士姿态,本无畏精神、不偏不倚态度、公理正义立场、披荆斩棘作风,为民众作喉舌,为文化充前驱。”乌一蝶每天撰写一篇白话评论,这在之前的宁波报纸中绝无仅有。每逢元旦、6月1日(报纸创刊纪念日)等,他还发表长篇文章,总结一年来的工作,提出新的建议等。

乌一蝶兼编《时事公报》副刊。在当时的宁波,出版对开报纸的还不多,副刊的编辑更没有现成经验。他边编辑边摸索,尽力使副刊能为读者喜爱。初期副刊名为“碎锦录”,刊登短小随笔;后改为“散花场”,新旧文字兼收;再改为“新月”和“闲云”。前者输入新思想,提倡新文化,介绍新学说;后者类似“散花场”,刊登短小散文随笔。后又改为“珊瑚网”“五味架”,反映五味杂陈、五彩缤纷的社会生活。1937年抗战爆发,副刊改名为“挺进”,寓万众一心,投身民族战争,奋勇挺进之意。乌一蝶主编的副刊多取学生、青年职工的来稿,在为青年们提供精神食粮的同时也成为他们练习写作、记叙见闻的园地。

《时事公报·新月》

乌一蝶在《时事公报·新月》上连载的小说《睡前的光景》

《时事公报·闲云》

三、乌一蝶的杂论、散文

乌一蝶的杂论结集出版的有《水泡》和《鸱吻集》两种(均由上海光华书局出版)。

《水泡》收入了作者早期在报纸上发表的60篇文章,“是十年前每天在报上发表的短文的一小部分”乌一蝶:《鸱吻集·序》,上海光华书局1936年版,第2页。。《鸱吻集》(上海光华书局,1936)共192页,收作者早期杂记等42篇,包括《给如如》《新秋》《蛇》《散步》《中秋》等。另有一组总题《在L村》的散文13篇,写的都是生活中所见所闻及身边的琐事,文笔如行云流水,流畅自然,完全没有从文言转型语体的那种苦涩。《给如如》,是写给7岁的小女孩儿如如的,文章以父亲的口吻,娓娓道来,笔致清新舒缓。《在L村》中的《十月二十六日》主题是纪念亡母,却娓娓述说了个人的成长历史,反映了清末民初贫农挣扎奋发的史实。

鸱吻是龙之九子之一,善于守望,中国旧式金字顶的房子,常把它塑于屋脊作守护神。乌一蝶自比鸱吻,守在社会某一角,默默地观察山河之变异,“会说话的,便慷慨而登坛;会做文章的,便激昂而挥毫;会哭泣的,便嚎啕而淋漓”乌一蝶:《鸱吻集·序》,上海光华书局1936年版,第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