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 贫困的概念
2.1.1 贫困的定义
贫困一词,在《辞海》中释义为“某些人、某些地区、某个阶级的经济地位和社会生活状况低于规定标准”。由此可见,贫困通常是一种非自愿选择的状态。关于贫困,不同的阶级、学科或思想体系都有不同的解释。特别是在不同的发展阶段,不同的国家和地区,不同的社会历史条件下,人们会从不同的角度来理解和描述贫困一词,从而得出各有差异的定义。
从已有的文献来看,最早对贫困的研究似乎可以追溯到15、16世纪,但直到17世纪末,贫困话题才渐渐进入公众领域。从16世纪开始,空想社会主义者就注意到资本主义制度的弊端,他们从改造人类社会出发,将贫困作为资本主义制度反理性原则的集中表现,曾对贫困做过政治经济学的研究。他们将贫困视为资本主义制度的产物,认为贫困的主要根源是私有制。后来,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通过资本主义商品生产、资本运行的分析,也揭示无产阶级贫困化的制度根源是资本主义私有制。正如恩格斯所说:“在现今社会中造成一切贫困和商业危机的… …可以把所有这些弊病完全归咎于已经不适应当前情况的社会制度。”因此,必须“通过建立新的社会制度来彻底铲除这些弊病”(恩格斯,1995:237)。
一般认为,系统地对贫困问题进行专门研究,则应该始于英国的布什(C. Booth)和朗特里(B.Row ntree),他们最早从社会保障和社会救助的角度研究贫困问题。20世纪初,朗特里(1901)在他的《贫困:城镇生活研究》一书中,最早对贫困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并提出了迄今为止仍被视为经典的贫困定义:“如果一个家庭的总收入不足以维持家庭人口最基本的生存活动要求,那么,这个家庭就基本上陷入了贫困之中”(转引自吴理财,2001a)。他通过同时期在英格兰约克郡生活需要“获得仅够维持体能所需要的最低必需品”的估算,以各种食品的营养成分及它们的当地价格为基础,加上住房、服装、燃料及杂项支出得出了一个“社会可接受的”货币量。这一方法也被其他国家广泛采用。美国的舒尔茨(T.Schultz)也指出:“贫困是作为某一特定社会中特定家庭的特征的一个复杂的社会经济状态”,“现在仍然存在的绝大部分贫穷是大量的经济不平衡之结果”。(舒尔茨,1990:65)英国的汤森(P.T ow nsend)也指出:“所有居民中那些缺乏获得各种食物、参加社会活动和最起码的生活和社交条件的资源的个人、家庭和群体就是所谓贫困的。”(Townsend,1979:53)我国学者尹世洪也认为:“如果一个人在单位时间内所能获得的全部收入不能保证其热能(指的是维持人生存的食物量)的均衡供应,那么无论怎么说他(她)都应该是贫困者。”(尹世洪,1998:5-6)
此外,欧共体委员会也曾经认为:“贫困是指在一定环境(包括政治、经济、社会、文化、自然等)条件下,人们在长时期内无法获得足够的劳动收入来维持一种生理上需求的、社会文化可接受的和社会公认的基本生活水准的状态。”(转引自Scott,1994:14)世界银行1980年给出的贫困定义则是:“当某些人或者某些家庭或者某些群体没有足够的资源去获得他们那个社会承认的,一般都能够接收到的饮食、生活条件、舒适和参与某些活动的机会,就是处于贫困状态。”(世界银行,1980)
以上从朗特里、舒尔茨到汤森,再到欧共体和世界银行时贫困的定义,多是从生存意义上出发的,这种意义上的贫困是指从最原始、最基本的生理需要出发,为维持“生命”或基本的“生存”所予以的界定。从生存的视角定义贫困是国内外一直以来的传统,从学界的研究到政界的扶贫,多以此为主要内容。
实际上,生存意义上的贫困是从经济学角度阐述的,以收入或者说物质财富的多寡来评判是否处于贫困状态。而这样一种单一的标准无疑是片面的,贫困的原因不仅仅是物质的匮乏,更有能力的不足、教育的缺失等等。因此,大多数学者建议在确定生活水平的总体评估情况时将社会指标包括进来。贫困的其他维度,如健康、寿命、读写能力等在20世纪80年代被吸收到贫困的定义中。
以“贫困问题”为主题的1990年《世界发展报告》将贫困定义为“缺少达到最低生活水准的能力”,同时用“营养、预期寿命、5岁以下婴幼儿死亡率和小学入学率”等其他一些指标来补充以消费为基础的贫困测定方法的不足(世界银行,1990)。从“能力”视角出发的贫困定义得到了1998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阿玛蒂亚·森的支持,他提出应以一个人所具有的可行能力,“即一个人所拥有的、享受自己有理由珍视的那种生活的实质自由,来判断其个人的处境。根据这一视角,贫困必须被视为基本可行能力的被剥夺,而不仅仅是收入低下,而这却是现在识别贫困的通行标准”。(森,2002:85)
联合国开发计划署(U NDP)对能力贫困的定义和世界银行对能力贫困的定义侧重点有所不同,前者强调的是人类的选择权利,这种选择代表着一种自由度。它认为,贫困是指无法获得包括物质福利在内的人类发展的机遇和选择的权利,贫困不仅仅是收入缺乏的问题,它是一种对人类发展的权利、长寿、知识、尊严和体面生活标准等多方面的剥夺(联合国开发计划署,1997:38)。这些关于贫困的定义,实质是相同的,因为它们都是受到能力贫困的启发,认为贫困是一种自由选择的缺乏,这一认识使得人们更加深入全面地了解了贫困产生的原因,从而制定更加科学的反贫困战略和政策。
随着社会进步,贫困的内涵进一步扩大。人们关注到不同群体面对灾难、意外、失业等不利环境下的承受能力,或者说抗风险能力和脆弱性。这是从发展的层面关注贫困的产生,一部分边缘人群是由于缺乏发展的机会而导致生活陷入困境的。因此,发展意义上的贫困是指在整个人类发展过程中,总有一部分人由于没有发展的机会和手段,而被排斥在社会的边缘从而导致贫困。
世界银行在2000年和2001年的《世界发展报告》指出,贫困不仅仅意味着低收入和低消费,而且还意味着缺乏受教育的机会、营养不良、健康状况差,即贫困意味着无权,没有发言权、脆弱和恐惧。这主要反映在两个方面,一是明显的脆弱感,亦即对收入风险和波动的担心,“贫困不仅是一种一无所有的状态,而且是一个人仅有的一点点东西也很容易失去”;二是缺乏政治权利,政治权利的缺乏表现出来的是无权无势和经济上的边缘化(世界银行,2001)。
国内学者童星和林闽钢则是这样解释贫困的,“贫困是经济、社会、文化落后的总称,是由低收入造成的缺乏生活必需的基本物质和服务以及没有发展的机会和手段这样一种生活状况”。(童星、林闽钢,1994)屈锡华和左齐也是这样认为的,“贫困是因种种发展障碍和制约因素造成的生存危机和生活困境;一定层面的贫困是一种社会状态,这种状态不被改善将是恶性循环的”。(屈锡华,左齐,1997)
坎波尔(R.Kanbur)和斯奎尔(L.Squire)在对贫困思想演变进行的专题性研究中指出:“贫困的定义最初强调对市场上可以买到的物品的支配能力(收入),现在则扩大到包括生活标准在内的其他方面,诸如寿命、读写能力和健康等。随着我们对穷人的了解不断增加,我们从他们那里学到的东西也不断增多,贫困的概念已经进一步发展到反映一种对脆弱性和风险的关心,对没有权力和缺少发言权的担心。”(坎波尔、斯奎尔,2003:131)事实上,贫困是一个复杂的问题,随着经济发展和社会变迁,社会常规生活标准的不断提高,人们界定贫困的标准也会不尽相同,这势必引起对其理解的片面性。对贫困的界定,必须根据贫困在历史发展中的特定规律和在特定社会的表现形式,确定一种反映贫困的标准,对所有不同类型和不同表现形式的贫困现象都能予以揭示和概括。
在一般意义上,我们认为,贫困是指个人和家庭在一定社会文化背景下,由于物质、能力和精神等必要资源的匮乏,以及参与经济、政治、文化活动等社会权利的缺失,持续性地处于一种低于“正常生活标准”的生存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