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崔说字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一节 人与虫

猜猜看,崔老师为何把“人”与“虫”放到一节里?其实“虫”与“人”还有一段因缘。

放眼世界,朗朗乾坤人做主;

笑傲江湖,谁知此虫敢称王!

敢称王的虫,就是“大虫”,这“大虫”乃兽中之王——老虎,所以,此虫称王,也就在情理之中了。按照《现代汉语词典》(第6版)上的解释,“虫子”是“昆虫和类似昆虫的小动物”,那些虫是没有敢称王的。“虫”的古义是“无足动物的总称”,后也泛指所有动物。《辞源》中说“虫”是泛指所有动物,禽为羽虫,兽为毛虫,龟为甲虫,鱼为鳞虫,人为裸虫。《辞海》里也说,“虫泛指动物”。《大戴礼记·曾子大圆》说:“毛虫之精者曰麟,羽虫之精者曰凤,介虫之精者曰龟,鳞虫之精者曰龙,裸虫之精者曰圣人。”不要忘了,人也是动物,是“能制造工具并使用工具进行劳动的高等动物”(《现代汉语词典》第6版)。这样看来,“人”与“虫”自然有情缘了。

一、人——朗朗乾坤人做主

如果有人问我,最喜欢哪个字,我会隆重地推出“人”字。这不仅仅是因为人创造了文字,更在于“人”字形体富有的魅力。端视“人”字,我们会有很多感悟和感动。

“人”只有两笔,却能勾勒出了人的形象。抓住了最有表现力的特征,用最简洁的方式表现出来,以一当十,说明了古人的观察能力、辩证思考问题的能力。“人”由一撇一捺组成,互相支撑,强调的是团结互助、同心协力。“人”两脚着地,端端正正,这不正警示我们做人要脚踏实地、堂堂正正吗?“人”的两笔,努力向前,人总是要向前的,这就是追求真善美。“从”,两人一前一后,虚心接受别人的正确意见,从善如流,当然,我们不能盲从。“众”是三个人,“三”在过去表示多数,三个人自然就是众了。我们抗灾常说的就是“万众一心”“众志成城”。一人说话常在理,二人说话有对比,三人说话见高低,众人说话显真理。

(一)讨论部首

古人造的字,关于“人”的有很多,有正面站立的“大”,有侧面而立的“亻”,有躺着的“尸”,有跪着的“卩”,有女人形的“女”,有老人形的“耂”等。“人”直接作部首的并不多,更多的是以“亻”(“人”在字的左边时,写成“亻”)出现,像人侧立之形,组成的字多与人事有关。

(二)识字记词

【伥】

伥(chāng),形声字,即伥鬼。《太平广记》:“此是伥鬼,被虎所食之人也,为虎前呵道耳。”传说中被老虎咬死的人变成鬼,鬼为了投胎做人,必须找一个人给老虎吃,因而成了老虎的帮凶。常见的成语是“为(wèi)虎作伥”。

【仲】

仲(zhòng),形声字,常见的词语有“伯仲”。“伯”是第一,“仲”是第二。“伯仲”指兄弟的次第,比喻事物不相上下。成语有“不分伯仲”“伯仲之间”等。因为“仲”在兄弟间排行第二,所以“仲春”表示的是春季的第二个月,即农历二月。“仲秋”表示的是秋季的第二个月,即农历八月。

【轻佻】

轻佻(qīng tiāo),注意这个词的读音,它是个贬义词,意思是举止言行不庄重,不严肃。

【倥偬】

倥偬(kǒng zǒng),注意这个词的读音。其义是事情急迫匆忙,成语有“戎马倥偬”。“戎马”本指战马,借指军事;“倥偬”表示繁忙。整个成语的意思是形容军务繁忙。

(三)辨析异同

【伍什佰】

伍、什、佰,这三个字很有意思,它们的共性都是会意字,而且都与军队有关。

“伍”是古代军队的最小编制单位,五人为一伍,故伍字从五,从人,引申为军队。参军叫入伍,常见的词语有“投身行伍”“行伍出身”。古文有“蹑足行伍之间,而倔起阡陌之中”。引申为同伴,成语有“羞与为伍”,意为不愿与道德低俗的人在一起。

“什”也是古代军队的编制。古代军队以五人为一伍,两伍就是“什”。“什”还有各种的、各样的意思:各种各样东西凑成的食品叫“什锦”,日常应用的衣物及零碎用品叫“什物”。

“佰”是在古代军队中比什更大一级的编制单位,是指以百人为一编制单位。

【从比北化】

从、比、北、化,从古文字来看,这四个字都是表示“二人”,只是由于二人的排列组合方式不同,因而构成了四个不同的义项。

“从”,甲骨文是两个侧立的人形,一人在前面走,一人在后紧跟。“从”要有选择,“从善如登,从恶如崩”啊!要“从善如流”,要“见贤而思齐”,就不能“盲从”,不能“唯命是从”。

“比”,从甲骨文看,也是两个人形组成的字,并肩站立比高低。由肩并肩引申出“挨着”。成语“比比皆是”,就是一个挨着一个、到处都是的意思。“比肩接踵”的“踵”是脚跟,整个成语的意思是“肩挨着肩,脚跟着脚”,形容人多而挤。两家挨着,那就是“比邻”,“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如果是两个人“勾结”,那就是“朋比为奸”。孔夫子有言:“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北”,从甲骨文看,是两个既不相随、也不并列的人,而是背对着背。至于表示方向的“北”是借用来的,后来就再也没还给人家。古时打了败仗叫“败北”,从败北中还可清晰地看出“北”的本义“违背”义项。成语有“追亡逐北”。同学们要注意,这里的“北”是名词,做了“逐”的宾语,由“背离”引申出来的“逃跑”,再引申为“逃跑的人”。

“化”也是由两个人组成的字,只不过这两个人是一反一正,以示变化,成语有“泥(nì)古不化”。“化”作动词不难理解,作名词就要注意了。当“习俗”“风气”讲,如“伤化败俗,大乱之道也”;当“造化”讲,如“修短随化”(王羲之《兰亭集序》)。

(四)巧解妙用

教书问道人从众

教书问“道”。教师修身的最高境界是什么?陶行知先生有句名言,“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咀嚼“学高”“身正”这两个意味深长的词语,我蓦然感受到,这不正是构成一撇一捺的教育人嘛!品味“人”字,敬畏之情油然而生,它高大到顶天立地,却又简单得只有一撇一捺,而这一撇一捺的坚守,竟传承了炎黄五千年的文明,铸成了华夏民族的图腾!伟哉,人字;美哉,汉字!

教书问“人”。那一撇一捺,端端正正,稳稳当当,头略上扬,不卑不亢,耐得住寂寞,守得住清贫——这是师者的尊严。那一撇一捺,相互信任,相互支撑,坚守着“在人生的道路上,就是你背我一程,我背你一程”的信念——这是师者的情操。那一撇一捺,一前一后,披荆斩棘,奋然前行,“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这是师者的开拓。

教书问“从”。一前一后的两个人,翻越了五千年的岁月,画出了一道美丽的风景!我感慨“前”人的率先垂范、无私引领,更欣赏“后”人的见贤思齐、从善如流。他人是一面镜子,“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他人是一块磨刀石,可以砥砺我们的坚强意志;他人是一面旗帜,可以引领我们昂首前行——这是师者的襟怀。三十多年前我见过这样一幅漫画:画中的一个人睁大两只眼睛,而每个眼睛里都是自己,题目是“谁说我目中无人?”那不是师者!师者决不自命清高、唯我独尊;决不盲从屈从、唯命是从!还是孔老夫子说得好,“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教书问“众”。上面的“人”,千万不能自高自大,因为你站在他“人”的肩膀上,要学会感恩;下面的“人”,千万不能妄自菲薄,因为你是基石,缺了你,“众”就会倒塌。众人,分工不同,岗位各异,互相学习,互相支持,三人同心,众志成城。一个众字,鲜活地诠释了什么是合作,什么是和谐,什么是团队。——这是师者的境界!

如果说学生是“人”中的一撇,那老师就该是那一捺,让师者的生命成为学生生命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如果说学生是“从”中的一个,那老师就是另一个人,做“前”人,就指导迷津,做“后”人,就保驾护航;如果说学生是“众”上面的人,那老师就是下面的人,与家长一起,把孩子成长的责任扛在我们的肩上,用双手放飞明天的太阳!一人为人,二人为从,三人为众,众志成城。

教书问道人从众,自然法则木林森!

(五)诗画文字

1.诗说文字

【直与值】

你啊“直”立得如此伟岸,

把“人”的价“值”,

伟岸成一份庄严!

〖点评〗此诗巧妙地借用了“值”的构件“亻”和“直”,诠释了人的价值,用“伟岸”来状写“直”的崇高,具象壮美而瑰丽,旨意切近而深远。人是有脊梁的,刚直不阿,宁折不弯,否则只能是奴颜媚骨,而奴颜媚骨表现在举止上就是卑躬屈膝。还是古人说得好,“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贫贱不能移”。

【愧与傀】

心怀鬼胎,处事岂能无愧?

屈从于鬼,做人必是傀儡。

〖点评〗“愧”“傀”二字都有“鬼”:心(忄)怀鬼胎,构成一个“愧”,处事自然有愧;人(亻)屈从于鬼,构成一个“傀”,做人当然是傀儡。一个说处事,一个谈为人,为人处事都有“鬼”,“鬼鬼”必然“祟祟”,“祟”原指鬼怪或指鬼怪害人,借指不正当的行动。原来如此,“祟”竟然也是出来害人的鬼!

2.画说文字

【上图】“骑单车”。巧妙地把图形和字体结合起来,特别是“骑”字,马部左下角用车轮替代,“车”用繁体,整体风格和谐,有种灵动感。

【上图】节约用“水”、用“电”。节水标识由红色丝带扎住自来水管来体现。节约用电的标识主体是一个“节”字,又像电线,头上接一个“插头”。“请节约用水”,“请节约用电”,指向明确,形象生动。

(图片来自网络)

(六)汉字故事

你可知道代表女性的“她”字是谁创造的?

1918年8月,周作人在《新青年》的一篇译文按语中透露了刘半农的一个设想:白话文兴起,再加翻译介绍外国文学作品骤增,第三人称代词使用频繁,笼统地同用一个“他”字,语言表达很不方便。刘半农便提出用“她”字来作为女性第三人称代词。

这在文化界引起了强烈反响。其时刘半农正在英国伦敦大学深造,得知国内一些辩论情况,就写了一篇《她字问题》,发表在上海《时事新报·学灯》上。他还写了一首别开生面的歌词《教我如何不想她》,流传甚广。据说有位十分喜爱这首歌曲的青年竟然猜想,作者一定是位风流倜傥的才子,很想一睹风采。有一次他到语言学家赵元任家去探问,恰好刘半农也在,赵元任就向那位青年介绍道:“这位就是刘半农先生。”这位青年看到刘半农颇具老态,不禁惊呼:“原来是个老头啊!”惹得满座大笑。

后来刘半农为此事还风趣地写了一首打油诗:“教我如何不想她,请进门来喝杯茶。原来如此一老叟,教我如何再想他!”

(七)相关部首

【大】

有个谜语很有意思:天没它大,人有它大。谜底是“一”。而这个“大”在甲骨文里像人的正面形,是汉字部首之一。从“大”的字往往与人类或人事有关。“夫”甲骨文像头上插着一个簪子的正立人形。古时,男子二十要束发加冠,以簪固定,表示成年。“大”组成的字,往往形容体积、面积、数量、力量、规模、程度等方面超过一般或超过所比较的对象,如“奢”是“浪费过度”,“夸”本义是“奢侈”,后发展为“言过其实”。

【尸】

不要以为现在有“死尸”“尸体”的词条,就以为“尸”在古代表示的是死人,其实,“尸”是古代祭祀时代表死者受祭的活人。古人祭祀先人,不可能见到先人,于是常让臣子或死者的晚辈穿上被祭祀者的服装代表死者受祭祀。而“尸体”是引申而来的。“屎”“尿”“尾”“尻”都跟死人没有关系。后来祭祀逐渐改为牌位、画像,就不用“尸”了。

(八)思考练习

1.“女”作为汉字的一个部首,有着很强的造字能力。请查阅《现代汉语词典》,看看用“女”字作部首的字的意义,大体可以归为几类,从造字的角度,说明了什么。

2.有人认为“娱”“耍”“婪”“嫉”“妒”“嫌”“佞”“妄”“妖”“奴”“妓”“娼”“奸”“姘”“婊”和“嫖”,对女性是侮辱,对识字的孩子是污染、误导,所以需要修改。请谈谈你的看法。

二、虫——谁知此虫敢称王

翻开《现代汉语词典》的部首目录,就会发现,动物几乎都在这里出现,犬、马、牛、羊、豕、豸、兔、鹿、虎、虫、鼠、鸟、隹、鱼、龙等等,而敢称王的是“大虫”,“长虫”“老虫”就没有这份胆量了。“大虫”者,乃百兽之王老虎也,哪个不怕?

(一)讨论部首

“虫”有学者说像昂首曲身的蛇形,而繁体的“蟲”则是个会意字,像是很多小虫子聚在一起蠕动的样子。我们常说的“昆虫”,就是很多喜欢聚集在一起的虫子,“昆”的意思是众多。众多的虫子如何区分呢?古人说:“有足谓之虫,无足谓之豸。”放在一起称为“虫豸”。后来“虫”的义项已超出了昆虫的范围,泛指所有动物了,甚至把人也包括其中了,所以才有“糊涂人”为“糊涂虫”的称谓。而我们现在所说的“虫”一般是指昆虫,词义明显是缩小了。

(二)识字记词

有“虫”的字,绝大多数都与昆虫、蛇等有关,诸如“蟋蟀”“蜈蚣”“蚯蚓”“蚂蚁”“蝴蝶”“蟒蛇”等。

【蛊】

蛊(gǔ),“蛊惑人心”这个成语我们都熟悉,但如果问问“蛊”是什么意思,就未必都知道了。古代传说把许多毒虫放在器皿里使之互相吞食,最后剩下不死的毒虫叫“蛊”。这真是弱“虫”强食!说得冠冕堂皇些,就是优胜劣汰,剩下的自然就是最毒的虫。“蛊”传说是人工培育的,专门用来害人的。看来养“蛊”之人,比“蛊”还毒啊!

【蜃】

蜃(shèn),一要注意这个字的读音,二要注意这个字的义项。“蜃”是大蛤蜊(gé í l),常见的组词有“蜃景”“海市蜃楼”。“海市蜃楼”原指海边或沙漠中,由于光线的反射和折射,空中或地面出现虚幻的楼台城郭,古人误认为是“蜃”吐气而成,所以也叫“蜃景”,现多比喻虚无缥渺的事物。

【蠹】

蠹(dù),注意这个字的读音。“蠹”作名词,表示“蛀蚀器物的虫子”,如“蠹虫”“书蠹”等;作动词,表示“蛀蚀”,成语有“流水不腐,户枢不蠹”。

(三)辨析异同

【大虫长虫老虫】

“大虫”者,老虎也。这“大虫”威风凛凛,目中无人。常言道“老虎屁股摸不得”,看来,还是敬而远之为好。在《水浒》中有写到:“近因景阳冈大虫伤人,但有过往客商可于巳午未三个时辰结伙成队过冈,请勿自误。”以及武松在景阳冈醉卧大青石上时,“只听得乱树背后扑地一声响,跳出一只吊睛白额大虫来”(参见《水浒传》第23回:横海郡柴进留宾,景阳冈武松打虎)。这里,武松打的可是大老虎,而不是大虫子。否则,那不是佳话,而是笑话了。

“长虫”,即“蛇”的俗称。蛇是十二生肖之一,我们中一定有属蛇的吧?蛇多跟“狠毒”联系在一起,所以,属蛇的人有时不说自己是属“蛇”,而说是属“小龙”。当然,这只是生肖而已,丝毫不能表明该人的品行。蛇年也叫“巳年”,按《说文》的说法,“巳”也是蛇。

“老虫”,是所谓的四害之一——老鼠,“老鼠过街,人人喊打”。说起来,我倒喜欢一种老鼠,那就是“米老鼠”,是美国动画影片的动物明星。圆耳朵,大眼睛,戴白手套,蹬黑皮靴,穿时髦服装,可神气了。它善良,聪明,快乐,天真,淘气,谁能不爱呢?

【蜡腊】

“蜡”和“腊”这两个字,很容易写错,其实,只要注意部首“虫”和“月”,就不会记错、写错了。“蜡”是用“虫”表义的字,本义是动物或矿物质产生的某些油质,如蜂蜡、石蜡等,也可做蜡烛。

“腊”是用“月”表义的字,“月”作部首时,一般有两个义项,一是月亮,如明朗、朦胧等;二是表示与人体或肉有关系。一般用在字的左边写作“月”,如肝胆、肌肤等,用在字的下部则写作“”或“肉”。“腊肉”是指冬天腌制后风干或熏干的肉,“腊月”是指农历十二月,古代在农历十二月做腊肉。

(四)巧解妙用

虫与人

本人向来不喜欢虫子,反思了一下自己,原因实在不在我而在虫!你看看那虫子的形象,不是身上都是毛,就是腹下全是腿,哪有一点让人看着舒服的!咱就掰着手指头数一数:绦虫、蛔虫,都是寄生虫;血吸虫,吸人血,让人深恶痛绝;臭虫,你听听这名,就知道不是什么好东西!总之,都是“害人虫”!别说,也有不那么害人的,我想到了“应声虫”,为了讨得别人的喜欢,以便得到点残羹冷炙,便“应声”阿谀,也够可怜的了——这没骨气的东西!“萤火虫”,我倒挺喜欢的!在黑暗中能给人带来光明,虽然那光只是“萤火”!查了查词典,发现有一种虫叫“护谷虫”,原来是青蛙的别名!青蛙当然喜欢了,有人比我还喜欢,辛弃疾就陶醉在“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之中。

“虫”在古时是动物的总称,那人自然也在其中了。如果要问我,人这种“虫”喜不喜爱,那我只能说“想说爱你不容易”啊!爱也好,不爱也罢,总之,不能做是非不辨、不明事理的“糊涂虫”;不能做贪吃贪睡的“懒虫”;不能做曲意逢迎、溜须拍马的“跟屁虫”!

(五)诗画文字

1.诗说文字

【习】

折断我一只羽翅,折不断我的梦想,

在知识的长空,我依然高翔!

〖点评〗一个司空见惯的“习”字,竟如此意气风发,斗志昂扬!“习(習)”字的本义是小鸟扇动着翅膀反复地试飞。两个“习”组成一个“羽”,“羽”是鸟的那对羽翅,羽的一半——“习”会让人联想到折断的一只翅膀。小诗紧扣“习”字的本义,又紧扣其常用义“学习”,塑造了一个志存高远的斗士形象。还把带有羽字的“翅”和“翔”运用到诗中,更增添了诗歌的意蕴。

【士】

“一”心一意,“十”全十美。

享此殊荣的志“士”啊,你是否愧对?!

〖点评〗数始于一,终于十,一言以蔽之:“士”。此诗把“士”拆成“一”和“十”,又镶嵌到两个成语“一心一意”“十全十美”当中,显示了“士”应有的高风亮节,这个高风亮节又体现在“志”上,“志”是有“心”的“士”。把“士”放在“心”上,对他人要礼贤下士;把“心”放在“士”下,对自己要心怀大志。志士、斗士、勇士……那是民族的栋梁和脊梁。拷问“享此殊荣”的志士,是否有其名而无其实?让我们都来笃志修身吧,争做仁人志士。

2.画说文字

【左图】“冬”字。冬天让人联想到雪花、雪人,经过艺术化设计以后,可使文字形象变得情境化、视觉化,强化了语言效果。

【右图】“春”字。以绿色的草地为底色,形象地构成“春”字,再用“蝴蝶”“小花”“藤蔓”稍加点缀,绿色盎然,春意盎然。

(图片来自网络)

(六)汉字故事

“琵琶”不是这“枇杷”

明朝有个官吏叫袁太冲,很喜欢吃枇杷。有一年袁太冲过生日,女婿为了巴结岳父,就准备了一筐枇杷送去。这个女婿的礼帖中竟写出:无甚孝敬,谨奉琵琶一筐。袁太冲有个老朋友叫莫延韩,喜欢舞墨弄笔,又爱诙谐打趣。他看到礼帖上“谨奉琵琶”的字样,以为送的是乐器琵琶,可是打开竹筐一看,却是一筐枇杷。为此十分好笑,顺手在礼帖上写了一首打油诗:

琵琶不是这枇杷,只因主人识字差。

若是琵琶能结果,满城弦管尽开花。

袁太冲的女婿看后,羞得满脸通红,饭也不吃了,偷偷溜回了家。

(七)相关部首

【羽】

羽(yǔ),甲骨文字形像鸟的长翎(íl ng)形,其本义是鸟毛,特指鸟的长毛,从“羽”的字多与羽毛有关。一是表示鸟及鸟身上之物的名称,如“翎”“翅”“翘”;二是表示鸟的动作行为。

翕(xī),从羽,其本义是闭合、收拢。“翱”(áo)从羽,其本义是翅膀上下扇动而回旋地飞,“翔”(xiáng)从羽,其本义是翅膀平直不动盘旋地飞。现在翱与翔常一起用为“翱翔”。“翩”(piān)从羽,本义是鸟疾飞的样子,动作轻疾或体态生动,常见的词语有“翩若惊鸿”“翩翩起舞”。

(八)思考练习

1.余光中先生说:一个方块字是一个天地,美丽的中文不老。许多汉字自身的构成就能诠释含义、激发联想。请仿照示例拆拼汉字,并用富有文采的语言描述它。要求:至少运用一种修辞方法。

【例1】墨:大地滋养出一个黑色的精灵,在古朴的宣纸上翩翩起舞。

【例2】鸿:江边盘旋的那只孤独的鸟啊,每一声哀鸣都在诉说游子的心曲。

(1)尘:

(2)舒:

(注:此题为2010浙江高考语文试题。)

2.好高“骛”远,还是好高“鹜”远?下面是有“马”的“骛”,还是有“鸟”的“鹜”?请你从造字的角度来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

A.“骛”的本义应该是奔驰,引申为追求,所以应该写作有马的“骛”。

B.“鹜”的本义应该是高飞,引申为追求,所以应该写作有鸟的“鹜”。

C.“骛”的本义应该是高大,引申为追求,所以应该写作有马的“骛”。

D.“鹜”的本义应该是敏捷,引申为追求,所以应该写作有鸟的“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