遗产·旅游·现代性:黔中布依族生态博物馆的人类学研究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前言

这是一本描述中国西南少数民族村寨在旅游语境中的现代性表述的专著,也是一部围绕着传统、习俗与文化遗产而展开的人类学民族志。本书是根据对中国西南地区贵州省贵阳市下辖的一个布依族村寨的实地考察写成的。同大多数中国农村一样,这个村庄正经历着文化变迁的过程。本书旨在阐释在现代化的浪潮下,在特定地理环境与人文体系中,旅游对这个西南少数民族村寨的影响,及其与此社区的社会结构的关系。

本书所关注的研究对象——镇山布依族生态博物馆,具有地理、文化和经济上的多重意义。镇山村作为一个地理和行政概念是贵州省贵阳市下辖的布依族村寨;作为经济和文化概念,按照我国生态博物馆的理念,镇山布依族生态博物馆即整个村寨。同时,生态博物馆之于镇山村,还可以看作是一种保护当地文化的理念和一个发展旅游的事件。

生态博物馆作为一种新博物馆形式在我国有着特殊意义和时代特点。一方面,生态博物馆采用博物馆理念对少数民族村寨的民族文化遗产进行整体的、动态的和当地的保护;另一方面,生态博物馆所在地区的欠发达又使其承载了发展民族经济的责任,而旅游成为其中的重要形式之一。

本书审视镇山布依族生态博物馆现代性表述的切入点是旅游。选择旅游为切入点是基于田野点的特殊性——与贵州其他生态博物馆社区不同,旅游早在生态博物馆项目之前即进入镇山村,目前已经取代农业成为镇山布依族的主要生计方式,也正在悄然影响着宗教信仰和家庭结构等不易被改变的文化核心要件。

本书的研究主题是村落文化的现代性表述,主要以生计方式、亲属关系、宗教信仰和节庆文化四个方面论述文化诸方面所呈现出的现代性。之所以选择这四个方面加以论述,是因为生计方式、宗教信仰、亲属关系在人类学中被认为是文化的核心要素。节庆文化则是镇山村宗教信仰、亲属关系,甚至生计方式变迁集中而又直观的表现形式,通过田野调查发现,节庆文化受旅游活动的影响很大——或因其娱乐性和观赏性被开发为旅游活动,被重视、宣传、放大、娱乐化和现代化;或因其不能被开发为旅游节庆、带来直接的经济收入,而被淡化、逐渐衰落,甚至被遗忘。

笔者主要运用人类学参与观察的方法,以整体观分析生态博物馆(村落)文化的现代性表述。“亦汉亦夷”的班李家族世居于镇山村,依靠着花溪河谷两岸的农田繁衍生息,并且历史上世代为官,是地方上的旺族。由传统到现代是一个渐进的过程,但在镇山村有两个历史阶段对传统的变迁影响深远——20世纪60年代花溪水库的建成改变了村落空间布局,随后“文革”期间终止了几乎全部旧有的传统;20世纪90年代至今的大众旅游不断挤压村落空间,传统进一步变迁。

在全球化和工业化的背景下,民族旅游若想成功,少数民族在追求现代生活的同时还要保持一定的民族特色,以满足游客的需求。因此,镇山布依族生态博物馆(村落)内呈现出传统到现代的过渡态,其现代性表述为:生计方式由传统农耕向旅游业转化;亲属关系的联结减弱,大家族逐渐分化;宗教信仰的世俗化;传统节庆的再造和舞台化。由传统到现代的历史进程同时伴随着日益显著的民族国家意识、传统的变革、工业化、矛盾和冲突等现代性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