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德禄:迈向全球化的创新版图
(咨询专家、北京市长城企业战略研究所所长)
作者:1988年成都开始筹建高新区。成都地处西南内陆的区位劣势加上时序的落后,导致成都高新区的全球化进程显得滞后,如1997年,当全国的对外贸易进出口总额已达3251.6亿美元时,成都高新区外贸进出口额仅1500万美元,在成都市同期外贸进出口总额中所占比例很小。但是在2018年上半年,成都高新区的外贸进出口已经达到了1511亿元,占到了四川外贸出口的“半壁江山”。在这个提升的过程中,您觉得成都高新区的开放路径是如何克服发展劣势的?
王德禄:成都高新区的开放之路走得很好,充分发挥了社会组织力量,不断深化国际化的特色合作,为西部内陆地区国际科技创新交流合作树立了一个典范。我觉得成都高新区的开放路径在以下三个方面做得很好:一是支持社会组织参与和开展国际合作。与成都欧盟项目创新中心合作,加快“中国—欧洲中心”等一系列平台、载体建设,形成非常积极的开放合作氛围。二是组织有影响力的国际活动。全力打造欧洽会等中欧合作品牌,推动中欧企业在资本、品牌经营、市场拓展、跨国技术转移与交易、项目开发等方面开展全方位合作,打出成都对外交往的名片。三是搭建国际合作园区载体。以菁蓉汇项目为依托建设中韩创新创业园,搭建创新创业服务平台,为合作项目落地提供扎实保障。
作者:您认为“英特尔效应”对成都高新区产业发展的意义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
王德禄:2001年,全球第一大芯片制造商英特尔与成都高新区开始接触,在2003年8月27日,英特尔宣布投资3.75亿美元在成都高新区设立芯片封装测试工厂。由此产生的“英特尔效应”,实际上是龙头企业对区域产业引领作用的最好例证。通过龙头企业入驻,成都高新区看清了自身产业发展的比较优势;通过龙头引领,成都高新区找到了自身产业发展的重点与方向;通过龙头带动产业链聚集,成都高新区摸索出了自身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的特色道路。
作者:2003年“英特尔效应”后,尤尼森、宇芯、莫仕等知名跨国企业不断落户成都高新区。到2018年,成都高新区已集聚京东方、富士康、戴尔、德州仪器等电子信息产业领域大咖,美敦力、赛诺菲等生物医药产业领域的翘楚,并形成完整产业链。您认为成都高新区是如何打破低端价值链困境,而后发挥出产业优势的?
王德禄:成都高新区打破低端价值链困境,第一件事就是做出新的产业,打造全国领先的产业。在成都高新区新的发展规划中,产业是最为关键的。产业中,又是创新能力强的产业最为关键。通过产业迭代与创新,通过创业培育,高新区不断涌现出行业地位重要、价值链位势高端、产品/服务附加值高的企业,并在高新区良好的产业生态环境中不断发展壮大。30年来,成都高新区的产业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效,至今出现一批全国举足轻重的新产业,如新一代电子信息技术、生物医药、文创游戏产业等。
这些产业成功打破低端价值链困境,如电子信息等产业成为高端产业的一分子。在未来的产业发展中,高新区依然要重视发展创新产业,在创新产业上加大投入,争取创造有影响力的新产业,这样才能诞生影响全国产业格局、具有世界影响力的公司,从而打破低端价值链困境,创造新的商业模式。
作者:成都高新区多年的对外开放,形成跨国公司龙头企业主导产业体系,本地创新企业补充配套体系网络。在这种情况下,本地企业该如何自主创新,提高自身竞争力,从价值链低端向高端转移?
王德禄:我认为,成都高新区企业价值链位势提升,重点是要对大企业进行四大改造:智能化改造、平台化改造、数据化改造和硬科技改造。这四大改造处于同等重要的地位,缺一不可。
一是智能化改造。智能化改造就是企业利用信息技术提升精益生产水平,让企业的研发设计、生产和管理实现信息化、自动化和智能化。
二是平台化改造。与传统组织不同,平台型组织不是埋头自己发展,而是通过提供创新平台,连接、开放、共享一切资源,连接价值链的各个环节,并以“互利共生”的方式与平台上的个体“协同进化”,在成就别人的同时成就自己。其中,搭建专业化众创空间成为大企业进行平台化改造的主流做法。对创业者而言,可以低成本地获得支持服务,提高创业成功率;对大企业而言,可在减少项目搜寻成本的前提下获得优质投资项目,打造产业创新创业生态圈。
三是数据化改造。当今时代已经进入到一个“数据为王”的时代,数据成为新经济时代的基础设施,谁掌握了数据,谁就掌握了话语权和行业标准,谁就可以赢得市场。成都高新区应顺应趋势,针对各大传统产业,打通数据生产、流通、应用的产业链条,聚合行业数据,延伸产业链、提升价值链,驱动传统产业创新发展。
四是硬科技改造。互联网、新经济企业爆发成长的基础离不开芯片和光纤通信等硬科技的率先突破。因此,硬科技是科技创新实力的重要体现,也是创新驱动发展的重要环节。在互联网时代有“互联网+”,因此未来在科技领域也会有“硬科技+”,二者有诸多类似之处,其实质还是对传统产业进行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国际竞争力。
作者:对于成都高新区而言,招商引资是发展产业规模、提高经济质量的重要途径。请您谈谈成都高新区在招商引资方面的成就?
王德禄:过去的“招商引资”只是传统的招商模式,被当时的人戏称为“拉项目”。随着名称的变更,新一轮发展来临,传统的招商模式已经不适用于区域经济的发展。于是新的招商模式顺应而生,“招商引资”变成了“引才引智”,成都高新区的经济也因此迎来了新一轮的发展。在发展模式变更的过程中,成都高新区以构建创新创业生态为核心目标,以新经济企业西南地区布局为契机,以平台招商、科技招商、新业态招商三大模式开展工作。通过组建一支市场化运作、与国际化接轨的专业招商引资队伍,提升成都对龙头企业的引力,为西部市场化程度较低、吸引力较弱地区做出了示范。
作者:招商引资很关键,人才优势也很重要。对于成都高新区海外人才的引进举措,您如何看?
王德禄:成都高新区高质量发展与创新创业生态建设中很重要的是开放和高端引领。开放有了,高新区还需要有新的引领者,武汉在这方面做得不错。武汉有一个词叫“楚才回家”,意思是动员从湖北走到世界各地的企业家回湖北发展。武汉光谷在这方面做了很多工作,他们引进小米的雷军、360的周鸿祎在光谷做天使投资。
成都也做得不错,成都创新创业生态核心要解决的就是引领者问题。现在世界200多家独角兽企业,要尽量吸引他们来成都落户,希望成都高新区能够链接全球的独角兽企业,特别是海内外川籍的独角兽企业创始人。通过吸引这些独角兽企业业务在成都衍生和天使投资,带来流量,同时也带来新观念、新思想和新业务。成都对海外人才的引进,尤其是建立海外人才离岸基地的做法,值得推广和借鉴。
作者:2006年,欧盟在中国的首个、也是唯一个项目孵化中心落户在成都高新区,相当于欧盟把经济、商贸、技术与文化展示的窗口放在了成都,这是对成都、对成都高新区的肯定。那么,成都高新区是如何在更大范围、更广领域和更高层次上参与国际经济技术合作和竞争,充分利用国内国外市场,拓宽发展空间?
王德禄:成都高新区经过30年的建设发展,创新能力显著增强,区内产业越来越多地参与国际竞争且形式不断丰富、层次日益提高。从20世纪90年代初承接跨国企业生产制造转移、以出口加工为主要方式融入全球产业链开始,成都高新区国际化发展内涵不断丰富,先后出现了生产制造全球化、技术全球化、人才全球化、资本全球化等多种趋势。随着内生型企业逐渐走出国门,以及国际化创新要素资源不断向区内汇聚,成都高新区现已全面进入产品和服务国际化、组织国际化、要素国际化“三化并存”的新发展阶段,国际化成为高新区新一轮发展的主要动力。
在新的历史阶段,成都高新区进一步在国际化发展方面取得新突破,从高端链接和以“一带一路”为重点的对外辐射方面入手。高端链接方面,跨国并购是帮助企业获取先进技术资源的重要途径,其助力企业实现跨越式发展的积极效应越来越明显;对外辐射方面,科技园区合作是值得重点关注的新方式,以科技园区为合作平台,充分把握国际化发展机遇,实现成都高新区空间扩张辐射,建立两地创新创业生态链接,为产业原创辐射创造良好条件。
作者:2002年,欧洽会作为中欧创新交流合作的盛会首次选在中国的首都北京举办。2006年,欧洽会的举办地点从北京“移师”位于中国西部的天府之国成都,欧盟项目孵化中心扎根成都高新区,中欧开启合作新篇章。到了2018年,第十三届欧洽会在成都高新区举行。请你谈谈欧洽会这样的对外交往平台,对成都高新区建设世界一流高科技园区的意义?
王德禄:欧洽会是成都做好国际合作的示范项目,因为国际合作才能提升成都的发展水平,才能在全球化视野中寻找发展机会。成都应该和世界一流园区进行更密切的合作,深入与全球创新高地、世界一流科技园区开展创业合作,让成都的创业者到全球创新高地走一走,也吸引全球的创业者到成都创业。未来成都全球链接的重点是以人为核心、以创业为动力、以创新生态联系为本质实现区域高端链接,出现能够改变世界的伟大的创业者。
作者:引进外资企业,学习世界先进的技术与支持,成都高新区洋为我用,迅速搭建产业体系,实现了跨越式的发展。而依托欧盟,成都高新区的高新技术产业也走出国门。2012年,“地奥心血康”作为我国的中药产品首次以“药品”身份进入欧盟药品市场,敲开了“中药国际化的大门”。成都本土的创新企业在国际上也活跃起来。请你谈谈成都高新区迈向国际化的版图中,如何处理好“引进来”和“走出去”的关系?
王德禄:跨区域创业活动是发展中国家地区产业升级,产业发展集聚,参与国际竞争的关键路径,也是成都高新区迈向国际化版图的必由之路。
成都高新区发展新产业不能闭门造车,要和世界同步,就要跨出国门。新技术产业的崛起和经济全球化两大趋势是相互促进的,这是新经济发展的时代规律。要融入全球生产体系当中,新产业要进行全球布局。具体来说,要借鉴新竹、班加罗尔等产业集群的经验,不仅仅局限于吸引海外留学生、创业者回国创业,更要大胆地利用这些跨区域企业家、创业者的技术、专业、经验和人脉网络,从产业发展的远景出发,以占领国际产业价值链的高端为追求,将跨区域企业家、创业者转化为新产业发展和产业链升级的平台,在起步阶段就实现和国际的接轨。
同时,成都高新区国际化不能仅仅强调“走出去”,跨区域创业的过程是“走出去,引进来”同步带动过程,是国际化的更高形式。跨区域创业的本质,在于生产要素的全球化配置,就是新兴产业推动下的全球分工。新兴产业的优势不仅在于其技术先进性,更在于其全球优势资源配置的高效率,得以将来自不同国家的资本、人员、技术和市场间的藩篱打破。新兴产业经济模式下的国际化,已经不再是传统的外贸、跨国公司和简单的原料产地和生产地、消费地的国际分工。中国新兴产业的国际化关键,不仅仅在于在国外设立了多少分支机构,占领了多少市场份额,更在于能否创造有效的要素流动渠道,真正实现跨区域的双向创业。
访谈者简介:王德禄,北京市长城企业战略研究所所长,北京市政府顾问,清华大学中国科学技术政策研究中心资深顾问研究员、中国商业联合会专家委员,咨询专家。曾获得科技部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建设20年先进个人、中关村科技园区20周年突出贡献奖、2009年度中国管理咨询年度人物等荣誉。编著有《硅谷中关村人脉网络》《中国增长级》《创新中国丛书》《知识管理的IT实现》等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