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新之光:一个国家级高新区的三十年华丽蜕变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周涛:新经济的驱动力是科技创新与资本

(全国青联常委,电子科技大学大数据研究中心主任)


作者:新经济是区别于传统经济的一种经济现象。在20世纪90年代,《商业周刊》的一篇文章中提出新经济是以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为基础的知识经济的说法,90年代的新经济便是以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为主要驱动。您觉得就我国而言,现阶段新经济的驱动力是什么?

周涛:任何一个时代都有所谓的新经济,我们现在谈的六大经济形态主要来自于四个方向的重要驱动力。第一是技术的突破,如数字经济、智能经济,实际上就是颠覆性的技术突破;第二是新的商业模式、新的商业,如共享经济、流量经济,就是诞生的新的商业模式;第三是国家政策、重大战略的变化,如党的十九大召开后,环保经济、绿色经济的上升空间就很大;最后是消费升级,只有消费升级了,才会有创意经济。


作者:2016年国务院政府报告中明确提出新经济的概念后,各个城市均对新经济展开相关动作,成都是全国第一个提出全面发展新经济的城市,并率先成立全国首个新经济委。对比其他城市,您觉得成都及成都高新区在新经济发展上有些什么优势?

周涛:成都的独角兽企业十有八九应该在成都高新区,就是说十家独角兽企业,至少八家或九家可能在高新区。因此,高新区的优势很明显。首先,区位优势的聚集性比较强,人才都愿意在高新区发展;其次,可支配的财政收入比较高,包括政府的创投产业基金,这就能够针对一些重点项目做有目的性的投资,能够强有力地孵化出一批企业。


作者:过去30年,成都高新区引进了大批大型企业,在促进高新区发展上起到重要作用,同时,高新区也培育了一批本土企业,如今发展新经济,于高新区而言,如何让大型企业、本土企业、独角兽企业实现有序发展?政府如何进行新经济产业布局?

周涛:对于产业方面,要么就引进一个板块公司,如,一个公司的游戏板块或者文创板块的公司总部在高新区,高新区就可以对它开放很多本地的资源。哪怕它现在还没上市,但是依托于大的资源优势,高新区可能很快就能培育出本地的上市公司,而且是垂直板块的公司。

要么引进一个大公司,能够和本地的国资、民营公司共同发展,成立合资公司。这些公司落户高新区,高新区内其他公司就可以借鉴他们的先进经验,加快自身的发展。所以,引进一定要有的放矢,必须从总部基地引进,最好引进垂直板块产业。现在,成都高新区的资源缺乏导致本地缺少大型龙头企业、科技型的独角兽企业。对于未来的发展来说,高新区一定要想办法走出去,培育更多独角兽企业。


作者:有学者认为,自主创新是区域新经济发展的核心驱动力,对此您怎么看?您认为核心驱动力是什么?

周涛:我认为,新经济的核心驱动力应该有两点:一是科技创新,比如日本基本上没有什么太多自主创新,但它在科技创新方面做得很好,科技创新曾推动了日本飞速发展。二是资本,如果能提高资本的聚集性和活跃性,那么这个驱动力就可以推动许多企业发展,成为新经济发展的主要力量。

此外,还有一些要素禀赋也可作为驱动力,比如优质的人才、良好的营商环境以及政府打造的应用场景,这类要素很多,但核心的两股力量还是科技创新和资本。


作者:您之前也提过,目前国家的人才计划“千人计划”“万人计划”等主要针对于科技类人才,而产业的发展是需要多元化的人才,您觉得就成都高新区的产业发展现状,成都高新区对于人才的选择应该注重哪些方面?

周涛:成都的高校资源比较好,这是因为本地的优秀学校很多,如四川大学、电子科技大学、西南财经大学等。但是抛开这些学校,我们会发现,像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甚至一些国外大学的人才很少选择在成都工作。所以从人才的性价比来看,成都高新区及成都的顶尖人才依然太少。我们提倡发展独角兽企业,首先必须要有一个顶尖团队,不然独角兽企业发展会艰难,这是一个客观存在的问题。

同时成都的人才计划往往比较强调技术性,基本上都是围绕着技术专家而来,这就使得高新区在引进企业和产业发展的过程中,注重发挥技术专家的作用。不过,产业发展需要多元化的人才,金融、法务、审计、人力资源管理、运营管理方面的人才都需要,成都及成都高新区应该培育或引进多元化的人才,这也需要时间。

成都现在对海外人士的吸引力很大,如何进一步加大吸引力,让更多顶尖人才来到成都发展?我认为教育与医疗很重要,让外来人才有兴趣,有信心在成都发展,同时要做到自己培养人才,鼓励本土学生到北京、上海读书,甚至到国外读书,然后回来建设成都。


作者:30年来,成都高新区重点发展都是电子信息产业等高新技术产业,那么在这一轮的新经济浪潮中,您觉得如何继续推动高新技术企业发展,传统企业又应该如何发展呢?

周涛:总体来说,有些传统企业依然属于落后产能,新经济的浪潮会对其有很大影响。第一种是劳动密集型的企业,它必须依靠低成本劳动力才能发展。第二种是外部性特别强的企业,破坏环保,破坏户外环境,外部的负面效应特别大。未来这些企业的资本通道会越来越窄,随着科创板发展,他们都将被淘汰,机构和散户投资的钱慢慢地将向高新企业聚合,让金融尽可能去帮助高校的企业发展,这才是长期趋势。

所谓的高新技术企业,往往有新技术、新模式,特别是新技术。政府对这类企业与传统企业的扶持是不一样的,比如一家传统饮料企业,政府给予要素禀赋包括低成本劳动力、低价格的土地、减免税收等,传统企业就能发展得很好。但是高新技术企业不一样,它的市场不成熟,需要打开市场,这时,政府和传统企业就是它重要的应用场景。比如遥感技术可以用来辨别河流水体是否干净,以前没有人做,现在成都市政府第一个买单,就创造了一种应用场景。再举一个传统企业的例子,某钢铁企业用计算机视觉来看表面钢材的缺陷,原本一年人工服务费大约700万元,如今使用新技术不仅高效节约,而且提高了精确度,企业自然愿意使用新技术。这就是把传统企业固定的冷市场或本身的需求,开发成一个能够让新技术落地的应用场景。如果说没有这种传统企业和政府的扶持,新技术就找不到落脚点,可能一部分产品迟早要被淘汰。因此,我觉得高新技术企业和传统企业的合作会使两方都得利,只要心态足够开放。

访谈者简介:周涛,2005年获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学士学位,2010年获瑞士弗里堡大学物理系哲学博士学位。2011年获得第十二届中国青年科技奖(最年轻获奖者),2014年获得四川省科技进步一等奖、中国计算机学会自然科学奖。2015年当选2015年度中国十大科技创新人物,同年担任全国青联常委。2017年5月,获得全国创新争先奖。现任电子科技大学大数据研究中心主任、国信优易数据有限公司首席科学家。他的成果发表在PNAS, Nature Communications, Physics Reports, KDD和ICDM等国际顶尖期刊和会议上,其中8篇论文入选ESI高引用论文,H指数为57,2014和2015连续两年入选Elsevier最具国际影响力中国科学家名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