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8章 庄子 杂篇 徐无鬼(八)
第十五章
提出返归人的自然本真最为可贵。
1.句践也以甲楯三千栖于会稽,唯种也能知亡之所以存,唯种也不知其身之所以愁。
勾践以三千士兵困守会稽山,唯文种知晓将亡时求生存的方法,也唯文种不知自身的忧患。
2.故曰:鸱目有所适,鹤胫有所节,解之也悲。故曰:风之过,河也有损焉;
故说:猫头鹰的眼睛只能适应夜晚,仙鹤有修长双腿,截断则感悲哀。故说:风吹过,河水有所减损;
3.日之过,河也有损焉;请只风与日相与守河,而河以为未始其撄也,恃源而往者也。
太阳照过,河水也有所减损;假如风与太阳一并盘桓河上,而河水未曾减少,是因靠源头之水不断流注。
4.故水之守土也审,影之守人也审,物之守物也审。
故,水依附土地流动时是审慎的(考虑保持土地原貌),影子依附人是审慎的(不离开独立存在),各物依附各物也是审慎的(维持平衡和谐)。
5.故目之于明也殆,耳之于聪也殆,心之于殉也殆,凡能其于府也殆,殆之成也不给改。
故,眼睛过于求明则有危险,耳朵过于求聪则有危险,心智过于求通则有危险,能力过于消耗则有危险,损害一旦形成,则不能悔改。
️6.祸之长也兹萃,其反也缘功,其果也待久。
祸患滋长聚集,想返归自然状态(无忧无虑的可贵)则需修养之功,达到一定成果则需长久坚持。
7.而人以为己宝,不亦悲乎!故有亡国戮民无已,不知问是也。
而人们以耳目、心智、能力为宝贵,岂不可悲?故,亡国戮民的情况从未停止,是因不知探问以上根由的缘故。
第十六章
提出"天贯通,地化解,万物感应天地,大自然无私给予,万物各自体现德性,依恃大道的监督主宰,天下则大定。"的无为而治的哲思,同时也是大不惑的境界。
1.故足之于地也践,虽践,恃其所不蹍而后善博也;
故,足所踏的地很小,虽小,依恃所不曾踏过的地,而后才能去往更广博旷远之地;
2.人之知也少,虽少,恃其所不知而后知天之所谓也。
人所认知很少,虽少,依恃所不知的,而后才能知晓天地自然所展现的无限。
3.知大一,知大阴,知大目,知大均,知大方,知大信,知大定,至矣!
知天道统畴,知大地造物,知万物有感,知天地无私,知万物显德,知自然规律,知由道主宰,此为认知的最高境界!
4.大一通之,大阴解之,大目视之,大均缘之,大方体之,大信稽之,大定持之。
天贯通,地化解,(造化)
万物感应天地,大自然无私给予,万物各自体现德性,依恃大道的监督主宰,天下则大定。
5.尽有天,循有照,冥有枢,始有彼,则其解之也似不解之者,
万物有(道)自然规律的存在,依循自然规律发展变化,冥冥中有枢纽存在,万物初始已有对立面,则事物理解了又好似没理解,
6.其知之也似不知之也,不知而后知之。其问之也,不可以有崖,而不可以无崖。
认知了又好似不知,不知之后方会寻得真知。(谦虚问学)
探问事物,不可有界限,又不可没界限。
7.颉滑有实,古今不代,而不可以亏,则可不谓有大扬搉乎!
万象变化多端却有它的根本,古今不可代换,且古今一切不可缺少,如此,怎能不说蕴涵着妙理!
8.阖不亦问是已,奚惑然为!以不惑解惑,复于不惑,是尚大不惑。
何不追问这一妙理,疑惑为何如此!以不惑之理(见3 4 5点论述)解释疑惑,回到不惑的状态,如此才能达到大不惑的境界。
备注:此篇整理于二0二四年四月读书笔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