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章 庄子 人间世 (三)
庄子《人间世》这篇在于讲述,在难行的人世间,如何用最高的智慧(知晓道运行的规律),最高的处世艺术去行世,保全自身,实现生命应有的价值。
第一章通过颜回与孔子的对话,讲入世做人处事的方法,先存诸己,而后存诸人,端虚勉一,内直外曲,成而上比。提出最好的方法是心斋。
续接读书笔札庄子人间世第二篇第一章
仍分小点注释:
30.颜回曰:回之未始得使,实自回也;得使之也,未始有回也,可谓虚乎?
颜回受教,几日后见孔子说:未闻心斋前,我固有"我"的观念;明白心斋之理后,达到忘我的境界,这是否是虚空的心斋境界?
31.夫子曰:尽矣!吾语若:若能入游其樊而无感其名,入则鸣,不入则止。无门无毒,一宅而寓于不得已则几矣。
孔子说:心斋之理,尽于此!我再告诉你:你如能入世为事,做到虚怀忘己,不为名利而教化世人。入世则谏言,遁世则止言,无法门无谋略,心灵安于寄寓体内,如此,修养的功夫就差不多了。
32.绝迹易,无行地难。为人使易以伪,为天使难以伪。
不留行迹容易,脱离天地的影映,却不能。为他人做事易产生虚伪,为天做事则很难虚伪。
33.闻以有翼飞者矣,未闻以无翼飞者也;闻以有知知者矣,未闻以无知知者也。
听说有翅而飞的,未听说没翅也能飞。听说有智慧方能了解事物,未听说没有智慧也可了解事物。
35.瞻彼阕者,虚室生白,吉祥止止。夫且不止,是之谓坐驰。
观照虚空的境界,空明的心境可以产生自性光明,充满吉祥。如果内心无法宁静,是谓形坐而心驰。
36.夫徇耳目内通而外于心知,鬼神将来舍,而况人乎!
使耳目感官向内通达,用心感知外界,鬼神都愿依附,何况人呢。
37.是万物之化也,禹、舜之所纽也,伏戏、几蘧之所行终,而况散焉者乎!
心斋是万物化育之道,是禹、舜内圣外王修养的关键,也是伏羲、几蘧所始终遵循的道统,何况普通人。
第二章
庄子借由叶公子高出使齐国,孔子说出臣与君相处之道,及外交之道的寓言故事,提出虚心安命,忘身、养中、乘物游心的处世之道。
分小点注释:
1.叶公子高将使于齐,问于仲尼曰:王使诸梁也甚重。齐之待使者,盖将甚敬而不急。匹夫犹未可动也,而况诸侯乎!吾甚栗之。
叶公子高将出使齐国,他向孔子请教:楚王派我出使齐国,责任重大。齐国接待外来使节,表面恭敬而内心怠慢。平常百姓尚且不易说服,何况是诸侯,我很胆怯。
2.子语诸梁也曰:凡事若小若大,寡不道以欢成。事若不成,则必有人道之患;事若成,则必有阴阳之患。若成若不成而后无患者,唯有德者能之。
您常对我说:凡事无论大小,很少有不符合道而结果圆满的。事若办不成,则必会遭世俗的侮辱;事若办成,则会忧喜交集酿出病害。无论成功与否都不会留下祸患,唯有道德高尚的人才能做到。
3.吾食也执粗而不臧,爨无欲清之人。今吾朝受命而夕饮冰,我其内热与!
我素来粗食淡饮,无欲清净之人,今晨接受这一使命,至晚上仍需饮冰水,以解内心的焦灼。
4.吾未至乎事之情而既有阴阳之患矣!事若不成,必有人道之患,是两也。为人臣者不足以任之,子其有以语我来!
我还未知道岀使齐国此事的真相结果,就已有忧喜交加所致的病患;事若不成,必有俗世的谴责,这两种忧患俱在,为人臣子的我不足以担此重任,先生,您有什么可教导我的?
5.仲尼曰:天下有大戒二:其一命也,其一义也。子之爱亲,命也,不可解于心;臣之事君,义也,无适而非君也,无所逃于天地之间。是之谓大戒。
孔子说:天下有两大戒律,一是天命,一是道义。儿女敬爱双亲,是自然的天性,无法从内心割舍;臣子侍奉国君,是人为的道义,无所适从,非君子所为,普天之下莫非王土,不可逃避。这是两大戒律。
6.是以夫事其亲者,不择地而安之,孝之至也;夫事其君者,不择事而安之,忠之盛也;
侍奉双亲者,无论什么样的境地都要使双亲安适,这是孝心的最高表现;侍奉国君者,无论办什么样的事都要让国君放心,这是尽忠的极点。
7.自事其心者,哀乐不易施乎前,知其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德之至也。
注重内心修养的人,哀乐情绪不易表露在外。知道世事无可奈何,却能安于处境、顺应自然,这就是道德修养的最高境界。
8.为人臣子者,固有所不得已。行事之情而忘其身,何暇至于悦生而恶死!夫子其行可矣!
为人臣者,定有不得已的事情。做事舍身忘我,哪还有贪生怕死的念头。你这样去做就可以了。
待续
备注:此篇整理于二0二0年三月中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