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型人才贯通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二节 上海市应用型人才贯通培养试点情况

一、上海中高职教育贯通培养的实施情况

上海从2010年开始中高职教育贯通培养模式的试点工作。该模式是指在上海市教育委员会的统一指导下,相同或相近专业的中等职业学校和高等职业院校在学制、课程和培养模式等各方面实现全方位实质性的衔接,构建中等职业教育与高等职业教育衔接的“立交桥”,加快培养适应本市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知识型、发展型、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中高职教育贯通培养模式不只是学制形式上的衔接,更重视内涵的衔接。

(一)上海中高职教育贯通的产生与发展

上海中高职教育贯通培养模式的产生与发展可以划分为如下四个阶段。

1. 2010年,启动年

首批试点在4所中职学校和3所高职学校进行,包括护理、应用电子技术、汽车技术服务与营销、航空机电设备维修四个专业。第一批4所学校共录取“中高职教育贯通”新生492名,比原计划增招12名(经上海市教委批准,增加的名额为末位同分共进录取)。

2. 2011年,扩招年

在对原有培养方案优化基础上,上海市进一步扩大中高职教育贯通培养模式的招生人数,中高职教育贯通试点学校数量达到10所,招生计划达到1000人。招生方式上也有所变化,增加了面试环节。

3. 2012~2014年,推广年

中高职教育贯通招生学校和专业比往年均有增加。上海市教育考试院公布的中高职教育贯通招生计划显示:

2012年本市有上海商业会计学校等30多所中、高职院校参加“中高职教育贯通”招生,计划共招生1378名。其中,新增招生学校共14所。2012年中高职教育贯通的一大亮点是,两所中职校联合招收一个专业。这意味着报考学生可以多一个选择。

2013年全市计划招收中高职教育贯通3117人,实际招收2930人。

2014年实施中高职教育贯通的试点专业的学校,招生计划总数达到5500名。试点院校又增加了47对。2014年中高职教育贯通的一大亮点是上海市教育考试院实施统一划线,最低投档控制线360分。在2014年之前,由各校按招生计划自行划线。

4. 2015年至今,稳步实施年

经过前几年的探索与实践,上海中高职教育贯通培养模式逐渐成熟,试点院校、试点专业和招生人数根据上海市经济社会发展对技术技能型人才的需求稳步拓展。至2016年,全市开展中高职贯通试点学校51所、专业点100个,在校生规模达到15000多人。

(二)上海中高职教育贯通生源变化

1. 2010年与2011年的投档分数变化

2010年:中高职教育贯通这种新模式在试行的第一年就受到了考生的追捧。当年的480个计划招生名额吸引了超过7000名考生报名,录取的平均分超过普通高中的分数线,平均录取比例高达15∶1。以上海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为例,学院中高职教育贯通班入学分数统计如表1-2所示。

表1-2 上海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2010级中高职教育贯通入学分数统计

上海2010年公办普通高中入学分数线是530分,而上海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中高职教育贯通班中530分以上的学生占了25.3%,这个绝对数字看上去虽然不很靓丽,但是与中学生只有考不上高中才上中专的现状相比,已足以令人欣喜。由此可以看出,近1/4的学生放弃上高中的机会,选择了中高职教育贯通班,表现出了对中高职教育贯通这种学历直通新模式的肯定。

2011年:上海的中高职教育贯通培养进入第二年后遭遇瓶颈。录取分数线意外走低。以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卫生学校(简称交医卫校)护理专业为例,同样是招160名考生,2010年最低投档线为537分,比当年530分的普通高中控分线高出7分;2011年交医卫校护理专业的最低投档线仅525分,分数线比2010年的贯通班招生降低了12分。对比见表1-3。

表1-3 交医卫校护理专业的分数线与普通高中分数线比较

同样的情况也发生在了其他学校。2010年,上海交通学校和上海电子工业学校的分数线“集体跨越”500分。2011年,上海交通学校中高职教育贯通最低投档分为480.5分,上海电子工业学校为485.5分,虽然上海民航中专的控分线依然“坚挺”在500分以上,但515分与上一年的分数相比也跌了不少。有一所招生院校的中高职教育贯通最低分甚至不到普通中专的控分线。另外,招收到的学生之间的分数也相差甚远,给日后的教学带来一定的影响。

2. 分数线降低原因分析

分数线大幅降低的原因可能有以下两个方面。

(1)在校生和社会各界的口碑。出于对新鲜事物的期待和不了解,考生及家长必然会通过各种渠道探听中高职教育贯通班的特色和前景。因为中高职教育贯通班已经有了一届在校生,在校学生及其家长的感受,社会各界的评论必将成为日后各界考生的关注点。因此,有关部门和贯通试点院校对贯通班的建设将是“贯通”成功的关键因素。否则,“贯通”将因缺乏内涵流于形式而失败。

(2)有贯通班招生人员反映,2011年新增的“面试关”是原因之一。根据规定,2011年考生必须面试合格后,方可填报“中高职教育贯通志愿”,但是有相当一批考生想报考学校,却错过了面试时间。另外,面试时间结束过早也是影响学校招生的一个因素。

3. 2012~2014年:中高职教育贯通招生学校和专业比往年均有增加

以2014年为例。2014年中高职教育贯通开始由上海市教育考试院实施统一划线,改变了之前由各校自行划线的纷乱格局。上海中高职教育贯通最低投档控制线高于上海普通中专的最低投档控制分数线。统一划线后,部分专业可能会出现生源不足现象,从而导致其退出中高职教育贯通教育的行列。因此,可以说统一划线是部分调整专业并保证生源质量的一种政府调控手段。但是,就如同家长培养子女,只有成年后的子女能够自立成人,家长的培养才算成功。中高职教育贯通也必须在招生、培养、就业和升学等几个环节形成自身的良性循环才算是一种成功的人才培养模式。

二、上海“中职—应用本科”贯通培养的实践经验

在中高职贯通培养的基础上,2014年上海市教委启动了首批中本贯通的试点培养工作,首批试点共招生120人,3所中职学校与2所大学对接开展贯通培养,分别为上海信息技术学校、上海石化工业学校的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对口上海应用技术学院,上海工业技术学校的机械工程(数控技术)专业对口上海第二工业大学。2015年试点范围进一步扩大,有15所中职学校与12所大学对接开展贯通培养,试点专业13个,招生人数为520人左右。2016年中本贯通试点专业为26个,招生近1000名。

中本贯通学生在完成3年中职阶段学习之后,参加转段考试,合格后方可升入本科院校。转段考试由文化课考试和技能水平测试组成,两者成绩各占50%,文化课考试由市教育考试院统一组织、命题和评卷,技能水平测试由本科院校单独实施。

三、上海“专科高职—应用本科”贯通培养的实施情况

上海高本贯通培养试点尚处起步阶段。2017年,共有2所高职院校(上海城建职业学院和上海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分别与上海应用技术大学开展土木工程专业和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数据应用安全)的高本贯通培养,首届招生共计76人。

上海市高本贯通试点专业的学习年限一般为5年,前3年主要在高职院校学习,后2年主要在本科院校学习。在这5年培养周期内,学生将进行3.5学年理实一体的专业学习和不少于1学年的企业实践。试点专业纳入高职院校高考招生专业目录,通过秋季全国统一高考招生。招收对象为符合当年度高考报名条件的考生,招生计划由上海市教委统筹安排。

在培养模式上,由本科院校牵头,高职院校、行业企业共同参与,根据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和行业企业相关岗位要求,结合国家相关职业(行业)标准和职业资格鉴定考核要点,融入国际水平职业资格标准,一体化设计专业人才贯通培养方案,包括培养目标、培养模式、课程体系、课程标准、教学计划、考核要求、资源配置等。

在学籍管理上,前3年按高职院校全日制学生学籍管理规定,由高职院校对学生进行管理与服务。学生入学1年后由高职院校组织考核,对不符合“高本贯通”考核要求的学生,予以转入高职院校平行专业或相近专业学习,不再进行“高本贯通”培养;学生修满教学计划所设定的前3年课程、学习成绩合格、能力水平达到相关要求,并通过“专升本”考试后,升入相应的本科院校进行后2年本科专业学习。后2年按本科院校相关学籍管理规定,由本科院校对学生进行管理与服务。

在证书授予上,对在学校规定学习年限内,完成前3年专业教学计划规定课程、考试成绩合格,达到学校毕业要求的,授予高职院校毕业证书。对在规定学习年限内修满“高本贯通”培养计划所有学分、考试成绩合格,达到学校毕业要求的,学校应当准予毕业,并发给毕业证书,符合学位授予条件的,学位授予单位颁发学位证书。

四、上海“应用本科—专业硕士”贯通培养的实施情况

应用本科与专业硕士贯通培养的路径上,目前大学已进行了尝试,其中不乏复旦大学这样的985/211强校。以下是上海财经大学的“财经E+e”实践项目案例。

上海财经大学探索实施了“财经E+e”的新教育实践项目是原先面向金融学院金融实验班本科生开展的“金融E+e职业导航计划”的试点升级。其中“E”代表上海财经大学的EMBA(高层管理人员工商管理硕士)学生,“e”代表上海财经大学本科生(elite,意为未来的“精英”)。

该项目以培养健全人格的财经领域精英人才、构建和传播商业文明为旨归,将本科生与专业硕士(EMBA)培养相衔接,充分调动双方学习热情,高效利用双方资源优势,为高效人才培养提供积极的探索创新。

可以看到,上海财经大学的该项目目的在于培养金融精英人才,同时上海财经大学属于高等教育中普通教育体系,因此该案例不属于职业教育体系中“专业硕士”的培养。从现有培养实践看,本市高校的专业硕士培养与学术性硕士的培养的区别不大,同时由于举办单位为传统的大学,而非应用型大学,因此可以说职业教育体系中专业硕士的培养基本上没有,“应用本科—专—专业硕士”这一段的路径并未打通。

五、上海应用型人才贯通培养的经验与启示

(一)贯通专业选择的重要性

不是所有专业都适合学制较长的贯通教育,遴选专业需要根据市场调研和专业分析做出判断。一些技能不易过时、就业比较稳定的专业适合中、高职打通,而一些就业随市场变化较快的专业就不适合。比如,护理、机电一体化技术等专业适合贯通,因为其技能习得后多年不变,并且技能越熟练越有利于日后的工作,因此长学制比较适用于该专业。但动漫等专业的衔接就较难,贯通需要5~6年的学制,等到毕业时学生所学的一些动漫知识可能早已过时。

(二)一体化培养的设计与实施

一体化建设应当包含机构、制度一体化、优化共同的人才培养方案、重构课程体系和教材设计一体化。这几方面的一体化建设是中高职教育贯通在内涵上的本质体现,是中高职教育贯通的实质性内容。对于两个或几个完全独立的贯通院校,只有实现一体化建设,才能实现真正的贯通。首先,其重点是人才培养的一体化设计与实施。因此中职、高职或本科院校均在这一思想指导下,通过行业、企业调研,明确人才培养目标,并根据这一目标,制订人才培养方案,将职业资格标准、岗位能力要求融入其中。其次,一体化设计与实施的重点在于课程的一体化,因此双方应通过对原有课程的梳理、重构,形成贯通的课程体系,以及与之配套的过程性的评价方法,使知识和技能的发展逐步递进,学生综合职业能力逐步提升。

(三)贯通院校资源的统筹安排

在有了一体化建设方案之后,必须合理统筹安排各方资源,才能保证方案的顺利实施。资源统筹安排的重点是师资和实训场所的统筹安排。贯通培养双方按照教学要求配备了专兼职结合的师资队伍,以联合教研室的形式确保了师资队伍教研活动的开展,确保了学习质量。同时双方实习实训资源共享,尤其是校企合作实习的企业资源,能够实现共享,有助于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

1. 师资的统筹安排

由于实施一体化课程设计,贯通学生在前一阶段(如中高贯通的中职阶段)就开始学习一些后一阶段(如中高贯通的高职阶段)课程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而中职教师无力承担部分高职课程的教学,这就需要高职教师进入中职校担任部分教学任务,继而产生了一系列教学管理问题。例如,课时安排、授课费用的计算、特殊原因调课、教学质量的监督、后续师资的培养等。对此,是按照高职的规定还是采用中职的法则,抑或制订新的规则,是需要中高职协商解决的问题。此类问题也同样发生在高本贯通培养试点中。

2. 实训基地的统筹安排

相比较教师资源的共享来说,实训实习资源特别是校企合作资源的统筹安排更为困难。其中的原因主要有:一是院校间专业设置存在同质现象,在就业上存在一定程度的相互竞争;二是地理位置的距离,带来资源共享上的不便。如何协调双方共同使用的实训基地资源,是否建立规章制度,专门机构管理;如何充分利用已有实训基地和开发新的实训基地,实现资源的周密安排,确保各项工作有序开展,这些都需要贯通院校在实践中不断开拓新思路。

在对上海中高职贯通试点17所高职院校、6所中职校进行问卷调查后发现,绝大多数高职院校和中职校对贯通院校资源共享程度都感到满意,其中16所高职院校选择了“较高”,只有1所学院选择了“一般”;5所中职校选择了“较高”,1所选择了“一般”。共享资源要素均选择的主要是“实习场所”“师资”“设备”和“信息”,但在“资金”共享上大家普遍认为不高,只有1/3的院校选择了较高。

(四)人才培养的一体化管理

贯通培养的人才培养方案落实离不开中职、高职或本科院校共同实施的一体化管理。在贯通培养过程中,中职和高职、本科院校签订合作协议,以契约形式确保人才培养质量。双方共同成立校际层面的贯通培养领导小组、教学管理工作小组、联合教研室、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等,共同开发、实施一体化的人才培养方案,制订相应的教学管理制度和机制确保实施的顺畅运行。贯通的双方联合制订、实施甄别制度,保证贯通的学生质量。在具体的制度设计与实施过程中,需要考虑到以下几个方面的矛盾(以中高职贯通为例)。

1. 高职对高质量生源的需求与转段规则的矛盾

贯通培养的学生在入学三年后转成高职学籍,但在入学一年的甄别中没有被分流的学生事实上已具有了高职的身份,只不过要等到三年后才可以办理有关转段手续。这种管理方式有利于培养方案的一体化设计,但是与高职院校对高质量生源的需求之间存在一定矛盾。从生源跟踪情况来看,学生在入学一年后学习动力减退,在第二、第三年学习成绩将会进一步分化。

2. 扩大贯通规模与保证生源质量的矛盾

从2010年至今,随着上海市贯通专业数目的持续增加,如何保证生源质量不会有所下滑,并能持续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对构建起可持续发展的现代职教体系提出了新的课题。

3. 长学制与学习热情之间的矛盾

中高职教育贯通模式仍然未能解决学制过长的问题。几年的中高职教育贯通实践表明,由于学习年限比较长,学生会存在学习逐年倦怠的问题。而一些学生“准大学生”身份让其觉得无后顾之忧,从而在学业上产生懈怠的行为也时有发生。如果没有新激励,学生会失去兴趣,产生倦怠情绪。

4. 贯通班和非贯通班并存的问题

贯通班的学生来源是初中毕业生,对于高中毕业生生源,由于知识体系缺乏贯通,不适合插班进入贯通班学习,所以在高职教育阶段,相同的专业中,可能会存在贯通班和非贯通班并存的问题,这将使得教学和管理变得复杂。

(五)政策与制度的顶层设计

通过对上海中高职贯通试点17所高职院校、6所中职校进行问卷调查发现,贯通试点院校对于中高职贯通人才培养模式普遍持认可态度,对中高职贯通培养出来的学生也普遍持肯定态度,均认为中高职贯通培养出的学生“专业基础知识和技能更扎实”“专业技术应用能力更强”“获得同等级的职业资格证书的比率更高”。在“对中高职贯通培养试点的整体评价”上,7所高职院校选择了“非常满意”,10所选择了“基本满意”,2所中职校选择了“非常满意”,4所选择了“基本满意”。

但是同时被调研的中、高职院校均认为中高职教育贯通培养模式还需要进一步完善,对“政策和制度”“教学质量监控”“上级指导与协调”“联合工作机制”“效果反馈”“学籍管理”“招生政策”“学生甄别”等提出了迫切的政策需求。部分院校建议,要加强制度方面的顶层设计,加强质量监控,认真实施,严格规范管理,审慎推进,从政策和制度上给予中高职贯通专业更多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