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市现代农业体系建设与创新实践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二节 上海都市现代农业的发展成效

1997年以来,按照上海都市现代农业的发展目标,稳步推进农业现代化进程,上海都市现代农业取得了显著的发展成效。

一、农业生产能力稳步提升

表1-1显示出了上海农业生产能力稳步提升的情况。从农业生产总值来看,全市农业总产值从1997年的204.41亿元增加到2016年的286.27亿元,农业总产值最高年份是2013年,达323.48亿元。随着农业生产结构的调整和优化,粮食总产量逐年下降,从1997年的237.85万吨减少到2016年的99.5万吨,但粮食单位面积产量却逐年提高,水稻单产不断创新高,2008年水稻单产548千克,2009年553千克,2010年555千克,2011年559千克,2012年565千克,2013年568千克,2014年570千克,2015年达到573千克。

表1-1 历年上海农业生产情况

资料来源:国家统计局上海调查总队、上海市统计局、上海市农业委员会.《上海农村统计年鉴2017》。

与此同时,域外农业生产也有较快发展,特别是进入2012年以来,上海域外农业总产值从2012年的16.08亿元增加到2015年的25.09亿元。2016年上海域外农业生产及主要农产品产量快速增长,生猪和家禽出栏数、禽蛋产量、水产品产量等的增长速度均在两位数以上(见表1-2和表1-3)。同时,域外农业生产基地从苏北和皖南两个地区向其他地区拓展。2016年在山东、江苏、云南和海南四省先行试点10个规模化蔬菜生产基地,此外,积极开拓国际优质农产品资源和供应渠道。域外农业的快速发展,弥补了因耕地减少带来的地产农产品产量的下降,确保了上海农业生产能力的稳定增长。

表1-2 域外农业总产值 单位:亿元

资料来源:国家统计局上海调查总队、上海市统计局、上海市农业委员会.《上海农村统计年鉴2017》。

表1-3 2016年上海域外农业主要指标发展概况

资料来源:国家统计局上海调查总队、上海市统计局、上海市农业委员会.《上海农村统计年鉴2017》。

上海郊区在粮食播种面积减少的同时,经济作物播种面积占比增加,从1997年占33.8%增加到2015年的52.6%,蔬果、畜禽等副食品生产保持相对稳定(见表1-4),蔬菜、水果、肉类、牛奶、家禽、水产品品种不断丰富,质量不断提高。地产农产品的有效供给,调节和丰富了上海的市场供应,稳定了上海的农产品价格水平。

表1-4 上海地产农副产品生产情况

资料来源:国家统计局上海调查总队、上海市统计局、上海市农业委员会.《上海农村统计年鉴2017》。

二、农业生产结构不断优化

顺应城市化和市场化的快速推进,上海农业生产结构也不断地进行调整和优化。种植业比例下降,从1970年的75.9%下降到2003年最低的39.7%,之后又逐步上升,到2016年占52.1%,并保持相对稳定。林业产值稳中有升,占比从1980年的0.3%上升到2003年的3.3%,再进一步上升到2016年的4.6%。牧业产值在2000年之前比例都在40%以上,2001年开始逐年下降,近几年基本保持在21%左右。渔业产值的比例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相对稳定增长,1990年占11.8%,到2006年最高时占到23.3%,之后略有下降,到2016年占18.4%。另外从2003年起,农业生产服务业有一定的发展,总产值占比也从2003年的2.3%增加到2016年的3.7%(见表1-5)。农业生产结构的这一变化趋势,体现了农业的比较效益、消费水平的升级以及美丽乡村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的需要,体现了农业生产结构的不断优化和升级。

表1-5 历年上海农业生产总产值结构 %

资料来源:国家统计局上海调查总队、上海市统计局、上海市农业委员会.《上海农村统计年鉴2017》。

2016年,随着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推进,上海加大力度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持续调整优化农业结构,重点在调结构、提品质、促融合、降成本和补短板上下功夫。一是调整优化茬口布局,推进水稻早中晚熟品种搭配,中早熟水稻种植面积达到26万亩。在夏熟作物上继续推广“三三制”茬口模式,减少夏熟二麦种植面积,推广立体种养、粮经结合等生产模式,提升地产农产品的品牌、品质和效益。二是建设粮食生产功能区,基本完成了全市88万亩粮食功能区划定工作,并建设了电子信息平台对粮食功能区进行管理。同时结合农林水三年行动计划以及高标准农田建设,聚焦粮食功能区,加大粮食功能区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功能区内粮食综合生产水平。三是促进产业融合发展。拓展农业多种功能,努力打造休闲农业升级版,积极开展农业旅游品牌建设和星级创建工作,进一步优化了上海的农业生产结构。

三、农业规模化专业化经营水平不断提高

适度规模化经营是农业现代化发展的必然趋势之一,而规模化经营的前提是土地流转和相对集中。早在2009年,上海就制定了《关于进一步稳定完善农村土地承包关系,建立健全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市场的指导意见》,提出了采取“确权确地”与“确权确利”相结合的办法,既兼顾城市发展需要,又保障农民土地承包经营权益。在人均耕地相对较多的地区,坚持确权确地;在人均农地低于半亩等原暂缓延包的地方,落实农户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确地确有困难的,则采取确权确利的办法,切实保障农民土地承包权益。至2016年底,全市已有1068个村基本完成确权登记颁证工作,占全市应开展登记总村数的99.2%,全市农户确权登记率达到了99.2%。上海加快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促进土地相对集中,为规模化生产、专业化经营打下了基础。2016年,继续推进农村土地流转交易公开市场建设,农村土地流转率达75%。建立健全“上海市农村土地承包经营信息管理系统”平台,运用系统预警功能,实时监测流转动态,全面提高本市农村土地流转的信息化管理水平。农户委托村集体统一流转的承包地面积达129.7万亩,委托率为97.8%。引导土地承包经营权有序流转,探索建立规范有序、信息快捷、网络健全、公平合理的农村土地流转公开交易市场。到2016年底,全市已有74个建立了农村土地流转公开交易市场,已有218个村的承包土地进入公开市场流转交易,流转交易承包土地976宗,涉及承包地面积9.57万亩,实现交易金额2.59亿元。

上海农村土地的规范流转推动了新型农业生产经营主体的培育和发展,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业企业有了较快的发展,推动了农业的规模化、专业化和现代化。2016年,上海累计发展家庭农场4243户,其中粮食类3990户,占全市郊区水稻常年种植面积的44.67%。其中,松江、宝山和闵行区的规模化经营水平较高,粮食家庭农场户均经营面积均超过百亩。松江区粮食家庭农场户数966户,占全区粮田面积的95%。宝山区粮食生产规模化率达到100%,闵行区累计组建粮食类家庭农场68家,超过全区粮食生产总面积的70%,全区规模化经营比例达到90%以上。土地的规范流转也显著促进了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农业龙头企业的发展。2011年,上海市共有农民专业合作社2950个,2015年发展到3216个,2016年本市具有一定规模的合作社达到3202家,销售额1000万元以上的合作社213家。全市认定区级以上合作社示范社470家,其中市级示范社178家,国家级合作社示范社78家。2007年以来,上海以增强竞争能力、完善利益连接机制为重点,推进农业龙头企业发展。已在农产品生产、加工、流通等领域形成了一批具有相当规模和市场影响力的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2011年底,全市各类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达到405家,其中包括光明乳业、高榕食品、孙桥开发区等国家级农业龙头企业20家,市级龙头企业65家。2016年,全市农业龙头企业383家,全年实现销售收入1350亿元,利润总额23.33亿元,为支持本市农业重点龙头企业做强做大,评定出区级重点龙头企业180家,市级重点龙头企业96家,成功推荐国家级重点龙头企业20家。

可见,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有序流转,促进了新型农业生产经营主体的发展,促进了农业的适度规模经营,提高了农业组织化程度,提升了农业标准化水平,提高了农业生产率和劳动生产率,促进了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

四、农业现代化水平不断提高

(1)设施农业建设加快。借助大都市雄厚的技术力量和财政实力,上海农业的基础设施建设加快,高水平粮田、设施菜田、标准化养殖场、农田水利设施建设有序推进。2016年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完善设施农用地管理支持设施农业健康发展的通知》,设施农业的发展进入快车道。至2016年底,全市累计建成设施粮田面积86.53千公顷,市级蔬菜标准园150家,标准化畜禽养殖场304家,标准化水产养殖场270家。开展标准化水产养殖场建设是上海在全国率先提出并组织实施的一项渔业基础设施建设项目,也是一项重要的支渔惠渔政策。设施农业的发展改变了农业靠天吃饭的局面,确保了农业的高产稳产。

(2)农产品标准化水平提高。上海以“三品一标”认证为抓手,不断提高农产品标准化水平。截至2016年底,全市通过“三品一标”认证的农产品产量已达442.12万吨,约占地产农产品上市量的72.8%,崇明白山羊等13个农产品地理标志获得农业部颁发的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证书。产业分布上,粮油类三品认证率达94%,果品类65.55%,畜产品79.85%,蔬菜类70.85%,水产类51.6%,西甜瓜33.2%。生产企业上,全市“三品”生产企业达1671家,产品7289个。全市有1670家企业、7289个产品获得“三品一标”农产品认证。其中,绿色食品证书使用企业209家,绿色食品305个,无公害农产品证书使用企业1450家,无公害农产品6957个。

(3)农业机械装备水平提高。2016年上海主要农作物综合机械化率达到87%,处于全国领先水平。其中,水稻机械化种植面积达到90万亩,二麦机条播面积比例超过25%,水稻高效植保示范面积达15000亩,粮食烘干能力达到16550吨。为加强市级蔬菜机械化示范点建设,全市遴选出17个绿叶菜机械化生产示范点。拓展秸秆利用新途径,秸秆综合利用率达到93%。农机社会化服务覆盖面达到70%。举行了“上海市3·15农民维权暨放心农资农机下乡现场会”,深化18个“平安农机”示范点创建,保障农机生产安全。在提升农业机械装备水平的同时,加强农机的社会化服务。

(4)农业科技水平明显提高。上海通过出台一系列完善农业科技管理政策和不断加大农业科技投入,通过贯彻实施科技兴农战略,深化农业科技创新中心建设,聚焦上海农业重点项目,重点领域和重点区域,在科技创新成果转化、技术引进吸收和科技人才培养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取得明显的成效。2010年上海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60%,2015年上升到70%。

表1-6 主要年份上海农业科学技术应用和综合开发情况

资料来源:国家统计局上海调查总队、上海市统计局、上海市农业委员会.《上海农村统计年鉴2017》。

由1-6可见,上海农业生产机耕面积从2000年的23.46万公顷增加到2015年的33.97万公顷;粮食机种面积占粮食播种面积从2000年的23.5%提高到2015年的37.7%,增加了14.2个百分点,粮食机收面积占粮食收获面积比重从2000年的63.4%提高到2015年的94.4%;喷、滴管灌溉面积从2000年的0.43万公顷提高到2015年的1.07万公顷;同时,化肥、农药的施用量不断减少,分别从2000年的82.54万吨和1.10万吨减少到2015年的33.66万吨和0.44万吨;农用塑料薄膜使用量和地膜覆盖面积略有减少;2016年,全市推广绿肥种植47万亩,推广商品有机肥23万吨,应用测土配方肥160万亩次,缓释肥2.8万亩次,全年实施水肥一体化4.2万亩次。继续加强专业统防示范点建设,推广应用新型植保机械。全年推广应用高效低毒农药300万亩次,应用光诱、色诱、性诱、食诱和防虫网等“四诱一网”绿色防控技术面积达19.5万亩次。这说明,一方面农业机械化水平不断提高,大大减轻了劳动强度,提高了劳动生产率,另一方面,通过轮作、测土配方等方式,施用绿肥、有机肥等,减少了化肥、农药的使用量,提高了农产品质量和环境质量,有效控制了农业面源污染。

此外,依靠雄厚的科技力量,上海的种源农业稳步发展,种源农产品销售额不断上升,从2011年的68841万元上升到2015年的71703万元(见表1-7),充分发挥了上海生产高科技、高端农产品的优势,提高了单位土地面积的产值。

表1-7 种源农业生产和销售情况 单位:万元

资料来源:国家统计局上海调查总队、上海市统计局、上海市农业委员会.《上海农村统计年鉴2016》。

(5)“互联网+”农业快速发展。上海推进“互联网+”现代农业发展,重点支持农业电子商务平台建设,拓宽农产品流通渠道。已初步架构了电子商务交易配套服务体系,上海农业电子商务发展基础得到了进一步发展。2016年培育与产生了一批农业电子商务企业。根据上海市农业农村信息化发展“十三五”规划要求,孵化培育了一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为代表的微商企业,通过指导培训,提升农业微商企业的电子商务应用能力,推动了农产品、农业生产资料、休闲农业等相关产品的线上营销。在政府的鼓励扶持下,部分农业微商企业开办了网定点取、生鲜微店、智慧菜场等。

农业物联网工程建设和应用也取得显著成效。进一步推动物联网技术在上海农业生产、加工、流通环节中的运用,进一步促进了农业生产的标准化种植规模,提高了对农业生产与产品流通的信息化和精准管理能力。2016年,在蔬菜、水产、畜牧、水肥一体化等方面,产生一批较好的节本增效应用模式案例。蔬菜生产方面,在多利农庄示范园,产量提高10%,人工成本节约20%;水产养殖方面,在奉贤区集贤农民专业合作社基地,南美白对虾亩产增加27%,成虾死亡率下降2.15%;生猪养殖方面,在上海祥欣种猪场示范场饲养每万头猪需用工人,从原先20~30人降低到8~12人;水肥一体化灌溉应用方面,农药化肥使用减少20%,草莓自动化肥水灌溉每亩产值提高1.5万元,利润增加1万元。2016年11月,上海4家农业物联网企业同台亮相第十四届中国国际农产品交易会。农业信息服务推广迅速。仅2016年,上海12316“三农”服务热线全年咨询服务总量达4855人次,下乡进社区活动共263场次,其中开展12316信息惠农36场,接受《噶讪胡》电视节目采访录制8次。编制出版《上海三农服务热线历年问答精选》。开发了上海12316“三农”服务手机App应用。研究部署信息进村入户工作,开展全市益农信息建设和农民手机应用技能培训。全年完成265台第四代为农综合信息服务平台设备更新。

(6)农业生产安全监管体系不断完善。建立健全可追溯体系、“三品一标”认证、检验检测体系、风险评估研究、投入品管理、准入准出制度、监管队伍培育等监管工作机制。建立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构建了由市区镇村四级网络组成,覆盖9个涉农区和93个涉农乡镇的监管网络。积极推进“三品一标”农产品质量安全认证,截至2016年底,全市“三品”生产企业1631家,产品7590个,通过“三品”认证的农产品产量已达471.38万吨,占地产农产品上市量的72.1%。深化农产品质量安全专项整治,从源头控制入手,强化过程监管和行政执法,告知承诺制、标准化生产、网格化管理和体系化追溯等工作机制得以有效实施。切实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建设,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种植业产品方面,检测地产水果、食用菌等产品共1618个样品,合格率达99.3%;开展蔬菜产品例行监测共5907件样品,合格率达98.7%;畜产品方面,完成兽药残留监测666批次,合格率达99.7%;生鲜乳质量安全监督抽查2200批,合格率达100%;水产品方面,检测地产水产品样品630份,合格率达100%。地产农产品质量安全总体可控、趋势向好,检测合格率持续保持较高水平。

五、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推动农业功能扩展

上海结合美丽乡村建设,着力推进以农业与农村旅游融合为重点的农村一、二、三产业发展,围绕农业和乡村资源,发展集农业生产、农产品加工、农村风景、食宿、农村特色娱乐于一体的农村综合产业。其中金山区作为全国产业融合发展的典型之一,被国家发改委、农业部等七个单位认定为国家农村产业融合发展试点示范区。

为更好更快推进农业与农村旅游产业融合发展,2016年启动了《上海市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设施布局规划(2016—2040年)》编制工作,进一步研究上海乡村旅游用地供应机制,为上海休闲农业健康规范发展提供了基本服务设施用地保障。金山区、青浦区、松江区、嘉定区等农业休闲旅游大区基本完成了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设施用地专项规划。同时,选定松江雪浪湖生态园、青浦联怡枇杷乐园等4个项目进行相关推进试点。推进郊区产业融合和休闲农业用地政策的完善大大推动了郊区休闲农业的发展。在松江区,2016年规模以上的景点发展至39个,年接待各类游客129.6万人次,年收入达1.54亿元,带动当地农产品销售4099万元。金山区全区已形成廊下、亭林、金山工业区三个农产品加工集聚区,亭林镇树莓园等部分农民专业合作社已经成为产业融合发展综合体。优质稻米、绿色蔬菜、特种养殖、名优瓜果四大主导产业基本确立,“一葡二桃三莓四瓜”品牌效应不断扩大。

随着上海农业与乡村旅游的进一步融合,农业的观光休闲功能更加突显,既增加了农民的收入,美化了乡村,也为城市居民提供了旅游休闲的好去处。2016年,上海休闲农业共接待游客1946.86万人次,其中年接待规模万人以上的休闲农业旅游景点100个,涉农旅游总收入达13.92亿元,其中农副产品销售收入4.07亿元,解决当地就业30138人(其中节日期间新增就业6064人)。全年举办各种特色休闲农业节庆活动20多次,初步形成了农家乐型、休闲农庄型、观光农园型、农业园区型、生态园林型、民俗文化型六大类发展模式。浦东新区旗杆村、金山区中华村、中洪村被认定为“中国最美休闲乡村”。全市农业旅游景点共有15家荣获星级称号,其中五星级2家:西来农庄、小木屋休闲农庄;四星级6家:管家苑、马陆葡萄主题公园、芳心园农庄、西岸氧吧、西沙水秀舫休闲农庄、聚银庄园;三星级7家:上海亨嘉庄、华亭哈密瓜主题公园、新义农庄、江南三民文化村、大指头休闲农庄、崇明老鸭农庄、湖西农庄。上海闻道园荣获2016年度“全国十佳休闲农庄”称号,上海凯博休闲农庄、上海都市菜园荣获2016年度“中国最美休闲农庄”称号。

六、农民收入结构多元化并持续增长

随着现代农业的发展,上海郊区农民收入呈多元化趋势,收入持续增长。除了农业经营收入外,通过积极促进农民非农就业,稳妥推进农村土地制度和集体经济组织产权制度改革,推进农村综合帮扶,进一步完善“造血”机制,使农民的务工收入、财产性收入和转移支付收入增加,多渠道实现了农民增收,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继续缩小。上海市农村居民收入增速连续八年快于城镇居民,2012—2016年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名义增速分别高于城镇居民0.3、1.3、1.5、1.1和1.1个百分点。2016年,上海市城乡居民收入比由2015年的2.28∶1缩至2.26∶1(见表1-8),城乡居民的收入差距继续缩小。

表1-8 主要年份城乡居民家庭人均收入情况

资料来源:上海市统计局.上海统计年鉴2017[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7.

在农民收入逐步增加的同时,收入结构也发生了变化。在农民的收入中,工资性收入也就是务工收入仍然是农民的主要收入来源,家庭经营纯收入即务农收入比重下降,从1990年占32.4%下降到2016年的5.5%,与此同时,转移性和财产性收入增加(见表1-9)。

表1-9 主要年份农民家庭收入结构

资料来源:上海市统计局.上海统计年鉴2017[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7.

此外,上海农业保险有了很大的进展,险种增加,保险覆盖面扩大,弥补了极端灾害天气造成的损失,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农民的后顾之忧,确保农民收入的稳定增长。2016年,全市农业保险实现保费收入5.87亿元,同比增长19.22%,其中种植业保险3.65亿元,同比增长9.58%,养殖业保险2.06亿元,同比增长42.4%;全年总赔款2.91亿元,简单赔付率为49.6%。2016年上海水稻、小麦、油菜、生猪、能繁母猪、奶牛六大中央补贴险种的投保覆盖率接近100%。继续完善绿叶菜淡季成本价格保险和露地气象指数保险试点工作。据统计,2016年,淡季绿叶菜价格保险共计承保20.48万亩次,保费收入2833.79万元。其中“冬淡”青菜成本价格保险共投保面积7.87万亩次,保费收入1417.79万元,赔款3485万元,简单赔付率为245.8%;“夏淡”绿叶菜成本价格保险的投保面积达12.7万亩次,保费收入1416万元,保险赔款发生935万元,简单赔付率为66%。2016年露地气象指数保险共投保面积2.4万亩次,保费收入288万元,赔款262万元,简单赔付率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