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创新创业的方法
正确对待前人理论,学百家之长,自主创新。
——陈国达
一、教育模式——创新与创业协同互融
案例导读
深圳职业技术学院创新创业教育结出累累硕果
2012年9月,深圳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简称深职院)创业学院正式成立,系统地将创新创业教育深度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实现学生多种能力的复合互补,培养创新型创业人才。在创新人才培养内涵上,学校特别注重打通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素质教育的内在联系,让创新创业精神融入大学文化。同时组建了专兼职相结合的创业导师队伍,全方位推动创新创业教育。在扶持创业政策引导上,学校先后设立创新基金和创业基金,鼓励学生开展科技创新、参加专业竞赛。
创业社团的组建为创业学子打开创业的窗户。电子精英训练营的第一任女会长朱瑞勤,现在已是智星空科技有限公司的CEO了。她带领的团队所制造的移动硬盘大小的迷你智能主机,在“双创周”上获得深圳市市长点赞。
“如果没有社团里的锻炼,也就不会有我们的公司,更谈不上让我得意的产品。”如今正在学校第6期创意创业园孵化的朱瑞勤深有感触地说:“电子精英训练营是我人生的转折点和契机。”
像朱瑞勤这样,深受社团“熏陶”的学生还有很多。李光全、陈颂文……一批创业学子都经历过社团的打磨。近年来,学校大力支持学生创建各类创新和创业社团。目前,全校正式注册各类学生创新社团达到155个,拥有会员12500多人,占学生总人数的50%。学生社团创业就业促进会现有会员600多人,组织策划“创业启航”等系列活动,每年为在校生举行创业讲座和沙龙40多场。
首届深圳大学生创新创业交流会(以下简称创交会)也是学校创新创业教育的交流展示平台。今年上半年,首届创交会在深职院上演,29家专业机构合力、48家创投机构融资、40余所境内外高校支持、35名创业导师坐诊、6位创投精英论道、18个专家评审点评、100个大学生创业项目齐聚该校,碰撞出了一场人才、智慧、项目、资本的立体化多方位多触点交流盛宴。
说到创交会上的大赢家,汽车学院毕业生林潮新可当之无愧。他说:“深职院就是我创业梦想启航的地方!”“我的主推项目微商推荐购物平台终于完成天使轮融资了!”上海芯果科技创始人林潮新在创交会上接受了民间投资人注资350万元并当场签约,他的创业资金有了着落。
此外,学校还整合各种社会资源推进创新创业教育,成立“创业学院产学研用指导委员会”,聘请来自政府、行业、企业以及高校的专家,为人才培养把关指导;按照麻省理工学院建设标准打造的深圳Fablab(微观装配实验室)与深圳百旺创意园、深圳大学城创业园、深圳市微游汇孵化器、创意银行等达成战略合作,形成互补对接的孵化模式;与深圳市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局、科创委等有关部门密切配合,为学生创业提供“绿色通道”和奖励补贴、专家会诊、项目推广等“一站式”服务。
深职院创新创业教育的成绩也在全国产生了重要影响和示范效应。学院先后荣获中国十大最具就业力高职院校(2010)、深圳市“创业带动就业孵化基地”(2011)、广东省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示范学校(2015)、全国高校实践育人创新创业基地(2015)等多项荣誉,多家媒体予以报道。
资料来源:李楠.深圳职业技术学院创新创业教育结出累累硕果[EB/OL].中国青年报http://zqb.cyol.com/html/2015-11/10/nw.D110000zgqnb_20151110_2-05.htm.
分析点评
在这样一个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时代,我国的高校正致力于培养一批像刘晓圳、朱瑞勤这样有专业、接地气的草根创业者,只因热爱,就能全身心投入创业的大潮。只要有梦想,谁都能站上创业的舞台,在自己的创业道路上,走得更远。
创业与创新有着密切的联系。离开创业,探讨创新就失去了意义和目的;而不先弄清楚科学的创新理论、创新能力及其开发问题,创业也就缺失了理论支持和灵魂。创新的职业和行业是由科学、技术、理论、制度、管理、市场等的创新引起的,如果没有这些方面的创新,不可能有新的创业出现。有的创新,本身就会带来一个新的产业的出现,和创业没有截然的界限。进入20世纪以来,由创新带动创业已成为世界范围内规模空前、备受关注的“运动”,与国家、民族和个人息息相关;创新与创业之间从来没有现在这样亲密无间。
创业和创新是一对既紧密联系又互不相同的概念。一方面,创业需要创新,创新是创业的源泉,创业通过创新拓宽商业视野,推进企业成长。虽然创新不是创业的唯一途径,但是,创新特别是可持续创新可以不断创造竞争优势,进而推动创业的成功。另一方面,创新必须注意市场需求,并有创业的需要。因为创业为创新的成功创造了条件,并且推动创新成果产业化,继而产生经济效益。新技术或发明能不能转化为产品,能不能产业化、市场化,还要有一个创业的过程。创新只完成了一半,如果没有创业,这一半就可能半途而废。创业和创新之间的概念性关系在各文献中已经被讨论多年。在众多文献里,创业和创新被视作一对密切相关的词汇,近几年很多研究都侧重于创业和创新之间本性上的无法分割的关系。研究表明企业的创新和创业相辅相成。二者之间的关系呈正相关,在目前变幻莫测的环境中,二者的结合以及相互作用对于组织成功极为重要。同时,研究还指出创业和创新的结合并非仅仅存在于新企业的启动阶段,而是整个创业和创新的过程中的一个动态的过程。
因此,搞好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就必须要把创新和创业知识与技能结合起来。
(一)专业课教师要更新课程理念,改革教学方法
目前,许多高校已经认识到问题的紧迫性,开展了多种形式的创业思想教育课程,培养大学生的创业理念。但这项工作的组织者和开展者,绝大多数是高校的思想政治教师、学生工作处教师、就业指导教师、辅导员等,专业课教师参与的程度不高,甚至少部分专业课教师认为那不是自己的工作。实际上,从普通的基础教育到专业教育,再到今后的从业,专业课教师的作用非常关键,具有无可替代性。专业课教师是将学生从学习生涯带到职业生涯的领路人,是社会和学校沟通的桥梁,是大学生今后工作的引导者和示范者。从现实的经验看,专业课教师的思想和认识对学生从业观念和今后成长的过程,影响巨大。大学生对所学专业的理解和认识、今后从业所应具备的知识能力和素质,这些信息的第一个来源就是其专业课教师。这些都是由专业课教师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点点滴滴灌输给他们的。
现阶段许多高校在课程设置模式上还在采用传统的三段式的学科式教育模式,即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课程设置与社会需求脱节。教学方式还采用理论课加实训课的模式,理论课上教师“满堂灌”,技能实践课上学生“拼命练”,理论和实践缺乏有机融合。毕业找工作时,学生背了很多书,拿了很多证书,面对各类职业岗位提出的要求,还是茫然不知所措。
由于传统的教学方式存在着很大的局限性,融入创业教育思想的教学方法必须具有新思维、新突破,打破以往教学方式的束缚。各门专业课教师都应该根据其专业的内容和教学特点,在教学环节的设计中,有机渗透创业意识、创业能力的教育与培养等信息,将创新思维、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的教育和培养与专业课程的教学融为一体,同步进行,这样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专业课教师要更新课程理念,改革教学方法,具体应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专业教学的内容不能拘泥于书本,要紧跟时代需求,作相应的调整和扩充。专业教师要对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有充分的认识和了解,要将专业技术前沿的动向和信息及时传达给学生;专业教学所采用的项目、真实的生产实践,专业教师要跟踪新技术发展,不断更新教学内容,努力把生产一线正在使用和短期内将推广的技术以及现有技术存在的问题引进课程教学中。
其次,教学方式要灵活,教学手段要多样化,实现教学方法与手段的创新。例如,采用“启发式教学法”“探究式教学法”“集体讨论式”“优秀生示范式”“合作式教与学”等多种教学方法,借助网络资源与多媒体手段进行教学;引入师生互动的平台,使教学由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以知识为中心逐步向以学生为中心、以实践为中心、以能力为中心转移。
最后,考核、评价学生的方式要全面立体,不把考试分数作为衡量学生学习成果的唯一标准。例如,专业课程成绩的构成可采取“考试(50%)+上课(10%)+作业(20%)+创新(20%)”的模式,作业多以综合性分析、调研报告、信息搜寻、构思方案等形式布置,把创新能力纳入考核中,使只会机械记忆书本知识的学生的学习成绩最高不超过良,激发学生的创新欲望。
除了专业课程教学要采用灵活有效的多种形式外,教师还应把专业教学的活动场所延伸到课堂外、实验室外和学校外。在学生毕业论文的写作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科研及创新能力,促进大学生科研创新能力的提高。
(二)发挥共青团文化育人作用,营造良好的创新创业校园氛围
1.以校园文化活动为载体,积极营造创新创业的校园环境
共青团组织要积极弘扬校园文化的育人功能,唱响主旋律,用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营造良好的创新创业校园文化环境。通过组织“科技文化艺术节”“青年创业论坛”“校园营销精英挑战赛”等活动,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高品位校园文化艺术活动,陶冶大学生的高尚情操,使创新创业意识、创新创业精神成为校园文化、校园精神的重要内容。
2.加强职业生涯教育,引导学生树立创新创业价值目标
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是创新创业教育的一个重要载体。与最初的职业指导相比,生涯教育已不只是指导学生选择职业或就业,而是重在以正确的人生观、人才观和职业观引导学生,让他们能从社会需要出发,结合自己的特点,掌握合理选择职业方向的能力。生涯教育既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创业意识,还可以引导学生追求以创新创业为自我价值取向和行为方式,帮助学生逐步建立创新创业价值目标。
二、教学方法——理论与实践协同互动
(一)搭建创新创业素质训练平台,培育大学生创新创业精神
1.以科技竞赛为抓手,培养大学生科技创新与创业意识
课外科技作品竞赛是高校共青团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立足点,也是培养大学生创业兴趣的有效途径,并在工作实践中形成了体系。例如,“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竞赛、“挑战杯”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大赛、青年创意创业计划大赛3个在全国影响较大且具有普遍意义的科技创新创业类竞赛,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校园营销精英挑战赛、电子设计竞赛以及电子商务竞赛等不具有普遍意义的竞赛在学生中都极有影响。要在竞赛过程中推动学生参与科研活动,培养大学生创新创业的兴趣,增强青年学生的创业主动性。
2.以社会实践为依托,激发青年大学生的创新创业热情
共青团通过组织暑期、寒假社会实践活动,坚持把大学生社会实践与创新创业教育紧密结合,力争在实践中不断激发青年学生的创新创业热情,强化创业内驱力。在高年级团员青年中开展“学业、就业、创业、事业”为主题的大学生社会实践主题活动,进行有目的、有计划的创新创业培训,锻炼其执行能力,提升综合素质,为他们将来有效地创新创业打下坚实的基础。
3.以勤工助学为纽带,提升在校大学生的创新创业动力
随着高校勤工助学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开始从事经营型、管理型勤工助学工作,甚至有一部分学生开始从事科研型勤工助学工作,创办勤工助学企业,提前走上自主创业的道路。参与勤工助学实践活动是培养创新精神和提升创业动力的一条重要途径。大学生通过参与智力型、管理型、经营型、服务型等类型的勤工助学活动,运用自己的聪明才智和知识能力,不断推陈出新,创造性地解决工作中的各种问题,敢于和愿意承担风险,尝试做一些具有创新性质的事情,感受创业的艰难和快乐,在这个过程中,创新创业意识就会不知不觉地培养,创新动力在不断实践中得到增强。
(二)完善创新创业教育服务体系,提高大学生创新创业的能力
1.建立一支创新创业教育导师团队,加强对青年学生创新创业实践活动的指导
一方面,通过集中培训,使教师了解创业教育、具备创业教育的基本知识;另一方面,在一些与实践结合密切的学科中,通过开展“产、学、研一体化”活动,使教师深入高新技术企业,体验创业过程,积攒创业案例教学经验。高校在政策上鼓励有能力的教师进行创业,造就一批创业者兼学者,同时在政策上也吸引成功的创业者成为高校教师。在师资队伍的结构上,学习美国的经验,将兼职教师和专职教师相搭配,主动吸纳社会优秀青年企业家和政府官员作为兼职教师为学生讲授课程,这样既弥补了高校创业教育教师数量的不足,也实现了创业教师个性、能力、学识和经验的互补,优化了师资结构。
同时,学校应完善创新创业激励和扶持机制,积极筹措资金,通过“青年成才发展基金”、小额担保贷款等渠道,健全大学生创新创业的促动机制,促进学生的职业自立,塑造大学生的创新创业理念,推动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活动向纵深发展,培育一批团员青年创新创业典型,打造一批创新创业的领军人物,逐步提升大学生整体创新创业的水平。
2.建设一批创新创业实训基地,培养大学生创新创业实战技能
实施创新创业教育还要增加投入和改善软硬环境,组建坚实的创新创业教育实践训练基地。其一是共青团组织主动与企业联姻,通过走产学研相结合的道路,以校企联合的模式,建立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实践训练基地,实行真项目、真操作、真环境的见习模式,使学生的创新创业活动与企业之间形成良好的互动。其二是共青团组织牵头建立创新创业基金会、创新创业协会等组织机构,为学生提供创新创业的实战演习场所,以项目化的运作手段,保证学生实践训练活动的开展,促进大学生与创业企业、创业者建立互动关系,体验创业过程,提升创业企业的运行管理能力。其三是通过其他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创新创业实践活动,推动学生参与科研,为学生提供创新创业的实践平台,提高他们的创新创业能力,为将来的创新创业积累有益经验。
企业的人才储备和技术创新离不开高校的支持,而企业是学生创新创业实践的重要阵地,并且拥有丰富的创新创业教育资源。企业只有以更主动的姿态参与大学创新创业教育,才能更好地发现人才、培养人才和储备人才。一是发挥资金优势,设立“种子基金”“天使基金”“创投基金”等,与大学创业项目对接,扶持和培育一批优秀的项目和企业;二是发挥人力资源优势,选派一些经营管理精英到高校担任学生创新创业导师,为学生提供创新创业指导和实训,使学生少走弯路,规避风险,成功创业;三是和高校开展“订单式培养”,共同参与适合企业人才的培养,把企业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实习实践基地,同时在与高校的科研互动中为企业的技术创新寻找机遇,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思考与测试
1.试述创业能力、创新精神和创新素质的关系。
2.简述创业和创新的关系。
3.试述创新的基本方法。试着用其中的一种或几种方法提出创新设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