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创新创业的定义
创新要摆在国家发展的核心位置。强化创新引领作用,为发展注入强大动力。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必须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李克强(2016年政府工作报告)
一、创新的含义与类型
案例导读
马云,站在创新的巅峰
马云,1964年出生于浙江省杭州市,父母是半文盲。马云英文很好,13岁起,骑自行车载着老外满杭州跑;自幼习武,喜欢打架,受伤缝过13针,挨过处分,被迫转学到杭州八中。18岁,当马云想上北大的时候,他经历了第一次高考落榜,数学只得了1分。失利后,跟表弟到一家酒店应聘服务生,结果表弟被录用,自己惨遭拒绝,老板给出的理由是马云又瘦又矮,长相不好。后来马云做过秘书、搬运工人。再后来,不得不通过父亲的关系,蹬三轮车送书。19岁,再次参加高考,再次落榜。20岁,第三次高考,勉强被杭州师范学院以专科生录取。因专业招生未满,被调配进入外语本科专业。
谁能预料到30年后,这样一个履历丝毫不起眼的人能够成为中国首富?2014年9月,阿里巴巴集团在美国上市,首日市值即达2314亿美元。目前阿里旗下拥有淘宝、一淘、天猫、聚划算等七大事业群,公司员工有2.5万人,全球的注册用户总量数以千万计。其中仅在淘宝网开店的公司数就达900万家,全年销售额占全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重超过10%,年平均利润增长率超过50%。马云个人也荣获了一系列的荣誉,包括全球100位“未来领袖”、美国《商业周刊》杂志“年度商业人物”、全球30位最佳执行长官……
马云成功的关键词就是“创新”。
1995年,互联网还未进入中国之时,马云因一次偶然去美国出差的机会,见识了互联网。从此,他便下决心要从事互联网创业,当时他的朋友们都向他“泼冷水”,因为“这玩意儿太先进,中国人不会买账的”。马云坚信自己的创新方向,创办了“中国黄页”,是互联网上最早出现的以中国为主题的商业信息网站。
经历几次创业的成功与失败后,马云的创新思路逐渐成熟:用电子商务为中小企业服务。1999年春天,马云与其团队在杭州凑了50万元创办阿里巴巴,马云对仅有的18名员工说:“我们要建成世界上最大的电子商务公司,要进入全球网站排名的前十位。”
几个月后,阿里巴巴在互联网上出现了,效果立竿见影。一个青岛商人,每年从韩国进口一种设备,他坚信设备的产地就在中国,但始终无法找到。后来他偶然发现了阿里巴巴,就在上面发了一条求购信息,不料几天之内就同该设备的中国厂家联系上了!令他惊奇的是,该厂家竟然就在青岛!一传十、十传百,阿里巴巴网站在商业圈中声名鹊起。马云到世界各地演讲:“最终将改变全球几千万商人的生意方式,从而改变全球几十亿人的生活!”他在吸引到大量客户的同时也吸引人才和风险投资。
这些年,阿里巴巴都在经历剧烈变化。成立中国供应商、推出诚信通、成立淘宝、成立支付宝、收购雅虎中国、分拆业务、筹备上市、美国纳斯达克成功上市,几乎没有停歇,阿里巴巴员工从几十人发展到几千人,再到几万人。无论是淘宝网还是支付宝,无不在业内掀起一场场重大的变革。
阿里巴巴立足互联网,但不局限于互联网。如今,它更在改变人们的消费习惯和营销模式。阿里金融利用自身积累的庞大客户群体,推出阿里信用贷款等微贷产品,如今阿里金融服务的小微企业已超过13万家。利用第三方支付平台支付宝发展起来的余额宝自2013年6月推出后,仅用200多天的时间就集中了4000多亿元的资金额度。由阿里领衔的网络金融,正掀起一场可能改变传统金融模式的革命。
资料来源:润通集团,搜狐号.马云,站在创新的巅峰 [EB/OL].http://www.sohu.com/a/112196403_465919.
分析点评
马云的创业史、阿里巴巴的成长史,说到底就是一部创新发展的历史。马云从一个只有几万元的创业者变成中国首富,这惊人变化的背后,创新成为关键秘诀。马云的蓝图是创新的蓝图,马云的模式是创新的模式,马云的传奇是创新的传奇。创新让马云战胜了一个又一个看似不可战胜的难题,创新让马云实现了一个又一个看似不可思议的梦想。马云的故事是个案例,却让人们看到了一个大世界、悟出了一个大道理:创新是发展的源泉,创新是发展的动力;依靠创新,机遇无限。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民族复兴的中国梦,必须善于创新,必须勇于创新,只有不断弘扬创新精神、推进创新举措,才能开创越来越广阔的发展前景。
(一)创新的含义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一个政党永葆生机的源泉。”这是江泽民同志总结20世纪世界各国政党,特别是中国共产党兴衰成败的历史经验和教训得出的结论。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科技创新的重要讲话也告诉人们:“科技是国家强盛之基,创新是民族进步之魂。”
近代以来人类文明进步所取得的丰硕成果,主要得益于科学发现、技术创新和工程技术的不断进步,得益于科学技术应用于生产实践中形成的先进生产力,得益于近代启蒙运动带来的人们思想观念的巨大解放。可以这样说,人类社会从低级到高级、从简单到复杂、从原始到现代的进化历程,就是一个不断创新的过程。不同民族发展的速度有快有慢,发展的阶段有先有后,发展的水平有高有低,究其原因,民族创新能力的高低是主要因素之一。
什么是创新?简单地说就是利用已存在的自然资源或社会要素创造新的矛盾共同体的行为,或者可以认为是对旧有的一切所进行的替代、覆盖。一般意义上,创新是指在判断或改变旧事物的过程中做出新的发现、提出新的见解、开拓新的领域、解决新的问题、创造新的事物,或者能够对前人、他人已有的成果为了某种目的进行创造性应用。简单地说,创新就是创造新事物。这里的“新事物”,包括新产品、新技术、新思想、新方法、新的教育方法、新的管理模式、新的用人机制、新的经济体制等,涵盖了所有有形事物、无形事物、物质文明成果和精神文明成果。
1.创新的定义
创新是以新思维、新发明和新描述为特征的一种概念化过程,起源于拉丁语。它原意有三层含义:更新、创造新的东西、改变。创新是人类特有的认识能力和实践能力,是人类主观能动性的高级表现形式,是推动民族进步和社会发展的不竭动力。一个民族要想走在时代前列,就要一刻也不能停止理论创新。创新在经济、商业、技术、会计学以及建筑学等领域的研究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在口语中,经常用“创新”一词表示改革的结果。既然改革被视为经济发展的主要推动力,促进创新的因素也至关重要。
创新概念起源于经济学家熊彼特1912年出版的《经济发展概论》。熊彼特提出,创新是指把一种新的生产要素和生产条件的“新结合”引入生产系。它包括4种情况:引入一种新产品,引入一种新的生产方法,开辟一个新的市场,获得原材料或半成品的一种新的供应来源。熊彼特的创新概念包含的范围很广,如涉及技术性变化的创新及非技术性变化的组织创新。
到20世纪60年代,新技术革命迅猛发展。美国经济学家华尔特·罗斯托提出了“起飞”六阶段理论,将“创新”的概念发展为“技术创新”,将“技术创新”提高到“创新”的主导地位。
1962年,由伊诺思J L在《石油加工业中的发明与创新》一文中首次明确地对“技术创新”下了定义:“技术创新是几种行为综合的结果,这些行为包括发明的选择、资本投入保证、组织建立、制订计划、招用工人和开辟市场等。”伊诺思是从行为的集合的角度来下定义的。而首次从创新时序过程角度定义技术创新的林恩G.认为技术创新是“始于对技术的商业潜力的认识而终于将其完全转化为商业化产品的整个行为过程”。
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National Science Foundation, NSF)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组织对技术的变革和技术创新的研究,迈尔斯和马奎斯作为主要的倡议者与参与者,在其1969年的研究报告《成功的工业创新》中将创新定义为技术变革的集合,认为技术创新是一个复杂的活动过程,从新思想、新概念开始,通过不断地解决各种问题,最终使一个有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的新项目得到实际的成功应用。到20世纪70年代后半期,他们对技术创新的界定范围大大扩宽了,在NSF报告《1976年:科学指示器》中,将技术创新定义为“将新的或改进的产品、过程或服务引入市场”,明确地将模仿和不需要引入新技术知识的改进作为最终层次上的两类创新划入技术创新定义范围。
20世纪七八十年代,有关创新的研究进一步深入,开始形成系统的理论。厄特巴克在20世纪70年代的创新研究中独树一帜。他在1974年发表的《产业创新与技术扩散》中认为:“与发明或技术样品相区别,创新就是技术的实际采用或首次应用。”缪尔赛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对技术创新概念进行了系统的整理分析。在整理分析的基础上,他认为“技术创新是以其构思新颖性和成功实现为特征的有意义的非连续性事件”。
著名学者弗里曼把创新对象基本上限定为规范化的重要创新。他从经济学的角度考虑创新,认为技术创新在经济学上的意义只是包括新产品、新过程、新系统和新装备等形式在内的技术向商业化实现的首次转化。他在1973年发表的《工业创新中的成功与失败研究》中认为:“技术创新是一个技术的、工艺的和商业化的全过程,其导致新产品的市场实现和新技术工艺与装备的商业化应用。”其后,他在1982年的《工业创新经济学》修订本中明确指出,技术创新就是指新产品、新过程、新系统和新服务的首次商业性转化。
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也开始了技术创新方面的研究,傅家骥先生对技术创新的定义是企业家抓住市场的潜在赢利机会,以获取商业利益为目标,重新组织生产条件和要素,建立起效能更强、效率更高和费用更低的生产经营方法,从而推出新的产品、新的生产(工艺)方法、开辟新的市场,获得新的原材料或半成品供给来源或建立企业新的组织,它包括科技、组织、商业和金融等一系列活动的综合过程。此定义是从企业的角度给出的。彭玉冰、白国红也从企业的角度为技术创新下了定义:“企业技术创新是企业家对生产要素、生产条件、生产组织进行重新组合,以建立效能更好、效率更高的新生产体系,获得更大利润的过程。”
进入21世纪,在信息技术推动下,知识社会的形成及其对技术创新的影响进一步被认识,科学界进一步反思对创新的认识:技术创新是一个科技、经济一体化的过程,是技术进步与应用创新“双螺旋结构”(创新双螺旋)共同作用催生的产物,而且知识社会条件下以需求为导向、以人为本的创新2.0模式进一步得到关注。《复杂性科学视野下的科技创新》在对科技创新复杂性分析基础上,指出了技术创新是各创新主体、创新要素交互复杂作用下的一种复杂涌现现象,是技术进步与应用创新的“双螺旋结构”共同演进的产物;信息通信技术的融合与发展推动了社会形态的变革,催生了知识社会,使传统的实验室边界逐步“融化”,进一步推动了科技创新模式的嬗变。完善科技创新体系急需构建以用户为中心、以需求为驱动、以社会实践为舞台的共同创新、开放创新的应用创新平台,通过创新双螺旋结构的呼应与互动形成有利于创新涌现的创新生态,打造以人为本的创新2.0模式。《创新2.0:知识社会环境下的创新民主化》进一步对面向知识社会的下一代创新,即创新2.0模式进行了分析,将创新2.0模式总结为以用户创新、大众创新、开放创新、共同创新为特点的,强化用户参与、以人为本的创新民主化。
2.创新的内涵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根本在于劳动概念,而创新是劳动的基本形式,是劳动实践的阶段性发展。基于科学的人类进化、自我创造的发展学说的经济学思想,是来自人类自我内在矛盾创造的实践思想。劳动价值论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核心,揭示社会发展的本质变量。其在广义上是一切社会存在的基本决定要素。
创新劳动是劳动的阶段性发展,是对于同质劳动的超越。劳动的基本矛盾关系是生产工具与劳动力,劳动力与生产工具的发展推动生产力整体的革命性进步。创新是人类对于实践范畴的扩展性发现、创造的结果,创新在人类历史上首先表现为个人行为,在近代科学发展起来后,创新在不同领域就不断成为一种集体性行为。但个人的独立实践对于前沿科学的发现及创新依然起到引领作用。创新的社会化推动社会生产力整体的进步。
(1)人类创造自我的行为就是以发现、创新的质变到重复、积累的量变。对自然及社会的发现是创新的前提条件。人类来自自然物质世界,以创新自我的物质形态为起源,对社会本身的发现与创造构成新的社会关系。在个人的发现及创新以各种信息系统传播形成社会化的大生产后就形成以普遍的人民主导的生产力体系。这个体系主要是重复新生产技术的生产过程,同时积累财富与实践。在某个时期后被一个新的劳动者发现新的领域及新的生产方式所超越,这是一个质变与量变交替发展的阶段。
(2)在经济领域,创新是劳动的一个重要的阶段性成果,是生产力发展的阶段性标志。其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前置因素,是形成规模性效益的源泉。创新与积累劳动形成经济发展两大矛盾性劳动根源。创新的价值在于以新的生产方式重新配置生产要素形成新的生产,创造新形式的劳动成果或者更大规模的生产;在于创新成果社会化过程对于经济领域的路径选择或者创造新的路径。创新价值是从个别主体的垄断价值向社会再生产的普遍价值转化。
(3)创新行为的社会化与创新成果的社会化是相辅相成的。创新社会的形成依赖创新成果的有效社会化。创新成果的有效社会化同时也是创新劳动的社会价值的体现。同时其创造了创新理念的社会化。从社会历史发展的过程看,创新社会化的根本是创新劳动行为的社会化。创新行为的社会化与分工的社会化结合在一起形成总体对于简单劳动的超越性发展。
(4)创新劳动的价值论在于创新成果的分配过程,分配又看所有制。从社会关系的发展史看,财富的流通过程就是形成社会各个主体间关系的直接路径。但社会财富的生产过程的生产分工才是分配最根本的决定通道,决定分工的竞争要素根本上取决于劳动者的劳动素质。所以一项创新的价值直接来源于财富的分配、流通,从根本上反映了劳动者本人的劳动素质。
(5)创新劳动的根本特征是创新劳动者自我,劳动者的劳动是对于自我的劳动素质的创造。来自自然却是自我创造了自我的人格与生命的统一。人的内在矛盾要素都是人的自我创造,并处于有意识的连续发展中。人在一定实践范畴中,却无时不在超越已有的生命经历。
(6)社会创新是社会人对于社会关系的创新性发展。其对于社会关系的内在本质和范畴的发现及创新是对于人类自我解放的自觉实践的反映。只有人类自我自觉地进行自我解放才可能完成真正的社会创新,才可能形成整体的社会革命性创新。社会的革命性创新路径依赖的是生产力的解放,是劳动人民内在自我解放能力的提升,是劳动科技中劳动者素质及工具的整体进步。其最终表现为所有劳动者的社会化总体生产力的提升与劳动者作为人的存在的发展。
(二)创新的类型
创新虽有大小、层次之分,但无领域、范围之限。虽然创新的种类是无穷尽的,但是若按大的属性划分,可以粗略地分为知识创新、技术创新、管理创新和方法创新四大类。
1.知识创新
知识创新就是对现有知识的构成要素进行新的组合或分解,是在现有知识基础上的进步或发展,是在现有知识基础上的发明或创造。知识是人们在探索、利用或改造世界的实践中所获得的认识和经验的总和。人们一般将知识分为自然科学知识和社会科学知识两类。因此,知识创新也可以进一步划分为自然科学知识创新和社会科学知识创新。
(1)自然科学知识创新。自然科学是研究自然界的各种物质或现象的科学。自然科学主要包括物理学、化学、动物学、植物学、矿物学、生理学、数学等。自然科学知识是人们在探索或改造自然界的各种物质或现象的实践中获得的认识和经验的总和。换言之,自然科学知识是人们在探索或改造自然的实践中获得的对物理学、化学、动物学、植物学、矿物学、生理学、数学等方面的各种物质或现象的认识和经验的总和。
自然科学知识创新就是对现有自然科学知识构成要素进行新的组合或分解,是在现有自然科学知识基础上的进步或发展,是在现有自然科学知识基础上的发明或创造。
(2)社会科学知识创新。社会科学是研究各种社会现象的科学。社会科学主要包括哲学、法律学、管理学、历史学、文艺学、美学、伦理学等。社会科学知识是人们在探索或改造社会的各种现象的实践中获得的认识和经验的总和,是人们在探索或改造社会的各种现象的实践中获得的对哲学、法律学、管理学、历史学、文艺学、美学、伦理学等方面的各种现象的认识和经验的总和。
社会科学知识创新就是对现有社会科学知识构成要素进行新的组合或分解,是在现有社会科学知识基础上的进步或发展,是在现有社会科学知识基础上的发明或创造。
2.技术创新
技术创新就是对现有技术构成要素进行新的组合或分解,是在现有技术基础上的进步或发展,是在现有技术基础上的发明或创造。“技术”一词一般有两层含义:第一层含义是指人们在探索、利用和改造自然界与社会的各种物质或现象的过程中积累并在生产劳动或社会实践中体现的经验和知识。第二层含义是泛指各种操作技巧。技术一般可以分为自然科学技术和社会科学技术两大类。技术创新也可以进一步分为自然科学技术创新和社会科学技术创新。
(1)自然科学技术创新。自然科学技术是人们在探索、利用和改造自然界的各种物质或现象的过程中积累并在生产劳动中体现的经验、知识和操作技巧。具体地说,自然科学技术就是人们在探索、利用和改造自然界的各种物质或现象的过程中积累并在生产劳动中体现的物理学、化学、动物学、植物学、矿物学、生理学、数学等学科领域的经验、知识和各种操作技巧。
自然科学技术创新就是对现有自然科学技术构成要素进行新的组合或分解,是在现有自然科学技术基础上的进步或发展,是在现有自然科学技术基础上的发明或创造。自然科学技术创新包括物理学、化学、动物学、植物学、矿物学、生理学、数学等学科领域的技术的创新。
(2)社会科学技术创新。社会科学技术是人们在探索、利用和改造社会的各种现象的过程中积累并在社会实践中体现的经验、知识和操作技巧。也就是说,社会科学技术就是人们在探索、利用和改造社会的各种现象的过程中积累并在社会实践中体现的哲学、法律学、管理学、历史学、文艺学、美学、伦理学等学科领域的经验、知识和各种操作技巧。
社会科学技术创新就是对现有社会科学技术构成要素进行新的组合或分解,是在现有社会科学技术基础上的进步或发展,是在现有社会科学技术基础上的发明或创造。社会科学技术创新包括哲学、法律学、管理学、历史学、文艺学、美学、伦理学等学科领域的技术的创新。
知识创新与技术创新作为人类创新活动的主要方面,互相之间存在复杂的交互作用。知识创新是技术创新的基础,技术创新是知识创新的应用与发展。
3.管理创新
管理创新就是对现有管理构成要素进行新的组合或分解,是在现有管理基础上的进步或发展,是在现有管理基础上的发明或创造。“管理”一词一般有3个方面的含义:①负责某项工作,使其顺利进行;②保管和料理;③照管并约束。但是从本质上看,管理的主要构成要素是管理知识、管理方法。管理创新也可以进一步分为行政管理创新、企业管理创新、事业管理创新、团体管理创新和个人管理创新。
(1)行政管理创新。行政管理一般有两层含义:①行使国家权力的管理;②机关、企业、团体等内部的管理,但其管理的原理、规律和方法是相同或相似的。因此,这里探讨的行政管理既包括行使国家权力的管理,又包括机关、企业、团体等内部的管理。
行政管理创新是对现有行政管理构成要素进行新的组合或分解,是在现有行政管理基础上的进步或发展,是在现有行政管理基础上的发明或创造。行政管理创新既包括行使国家权力的管理创新,又包括机关、企业、团体等内部的管理创新。行政管理创新是行政管理知识创新、行政管理制度创新、行政管理技术创新和行政管理方法创新的总称。
(2)企业管理创新。企业管理是指从事生产、运输、贸易等经济活动部门(如工厂、矿山、铁路、贸易公司等)的管理。企业管理的共性是企业部门按照经济核算的原则,独立计算盈亏。
企业管理创新是对现有企业管理构成要素进行新的组合或分解,是在现有企业管理基础上的进步或发展,是在现有企业管理基础上的发明或创造。企业管理创新是企业管理知识创新、企业管理制度创新、企业管理技术创新和企业管理方法创新的总称。
(3)事业管理创新。事业管理是指没有生产收入、由国家经费开支的部门(如学校、科研机构等)的管理。事业管理的共性是事业部门不进行经济核算。
事业管理创新是对现有事业管理构成要素进行新的组合或分解,是在现有事业管理基础上的进步或发展,是在现有事业管理基础上的发明或创造。事业管理创新是事业管理知识创新、事业管理制度创新、事业管理技术创新和事业管理方法创新的总称。
(4)团体管理创新。团体管理是指对由有共同的目的、志趣的人所组成的集体的管理。团体管理一般都具有行政管理、企业管理和事业管理的综合特征。
团体管理创新是对现有团体管理构成要素进行新的组合或分解,是在现有团体管理基础上的进步或发展,是在现有团体管理基础上的发明或创造。团体管理创新是团体管理知识创新、团体管理制度创新、团体管理技术创新和团体管理方法创新的总称。
(5)个人管理创新。个人管理主要是指对个人的管理,如家庭中的管理。个人管理具有灵活性和多样性特征。个人管理创新就是对现有个人管理构成要素进行新的组合或分解,是在现有个人管理基础上的进步或发展,是在现有个人管理基础上的发明或创造。
4.方法创新
方法是指人们在探索、利用或改造世界的实践中积累的观察问题、分析问题或解决问题的途径、程序或诀窍等。虽然人类已有的方法和未来的方法的种类是无穷无尽的,但是它们的本质却是相同或相似的。
方法创新就是对现有方法构成要素进行新的组合或分解,是在现有方法基础上的进步或发展,是在现有方法基础上的发明或创造。方法创新就是人们观察问题、分析问题或解决问题的途径、程序或诀窍的创新的总称。方法创新是永无止境的,方法创新的种类也是无穷无尽的。
二、创业的含义与类型
案例导读
河南澄通电子科技公司的创业团队
姜军,黄河水利职业技术学院信息工程系网络工程专业2006届毕业生。
2008年,姜军联系大学同窗好友王天鹏、李涛,三个充满激情的年轻人,带着共同创业的梦想,一起组建了爱情密码情侣礼品店,短短一年时间,三个人凝心聚力、分工合作赚得了创业路上的第一桶金。
随着对事业和对人生价值的更高追求,2009年,三人共同成立了河南澄通电子科技公司,公司主营LED显示屏,包含销售、安装、调试、售后服务一系列工作。公司创立初期,三人明确目标和分工,姜军、王天鹏对做业务感兴趣。大学期间姜军曾任学生会主席、王天鹏曾任学生会办公主任,锻炼了与人沟通和交际的能力,负责开展业务和营销推广。而李涛更喜欢钻研技术,所以负责安装调试和售后服务。
创业是件艰难的事,但是大家都有共同的梦想,想出成绩、创业绩,彼此之间相互信任,所以累并快乐着,这种彼此的心理支持让他们更有动力。最初,没有实力打入市政项目中,三人就以最原始的办法开拓市场,那就是跑个体门店做一些小项目,天天大街小巷去推销,每天奔波几十千米甚至上百千米。每到一个城市先买一张地图,开始规划线路,先部署线路再按线路行动。付出就有回报,半年下来公司赚到了一部分利润,但为了更长远的发展,三人开始规划进行进一步分工,开始扩大团队招入一批新生力量。公司发展到今天,团队成员不断增多,分工更加明确,并建立起一套科学、规范、严谨的管理制度。
经过团队齐心协力,2010年,河南澄通电子科技公司的显示屏成功打入河南移动公司,单个项目就签了226万元的合同,这为公司进入市政项目奠定了基础。同年,渠道建设也取得了一定成果,在河南省18个地市建立了代理经销商,公司销售额突破1000万元。2015年,公司相关产品中标河南省政府及部分省级重要单位,年销售额突破4000万元。
资料来源:刘卫锋.大学生创业基础[M].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16:27-28.
分析点评
姜军和他的河南澄通电子科技公司是众多草根创业的典型。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时代,诞生底层创业者的概率越来越大,而且社会给予他们的支持和空间也越来越大,创业离人们并不遥远。
(一)创业的含义
创业是指某个人发现某种信息、资源、机会或掌握某种技术,利用或借用相应的平台或载体,将其发现的信息、资源、机会或掌握的技术,以一定的方式,转化、创造成更多的财富、价值,并实现某种追求或目标的过程。
创业就是创业者对自己拥有的资源或通过努力能够拥有的资源进行优化整合,从而创造更大经济或社会价值的过程。
创业就是利用创造创新的思维和方法,创造出某种对人类、对社会或者对个人有益的具体成果。创业是理论创新或科技创新等成果向实际生产力的转化,由实际过程和具体结果来体现。这里所说的创业结果,是指各种各样的企业和事业,而且具有好的经济效益和(或)社会效益。
通常意义上,创业是人类社会生活中最能体现人的主体性的一项社会实践活动。它是一种劳动方式,是一种需要创业者组织,运用服务、技术、器物作业的思考、推理、判断的行为。创业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创业是指社会生活各个领域里人为地开创新的事业所从事的社会实践活动,其突出强调的是主体在能动性的社会实践中所体现的一种特定的精神、能力和行为方式。狭义的创业是一个经济学的范畴,是指主体以创造价值和就业机会为目的,通过组建一定的企业组织形式,为社会提供产品服务的经济活动。
创业成功带来的财富是巨大的,不仅是个人能力的体现,而且还能够为一部分人提供就业岗位,这也是对社会做出的贡献。而根据杰夫里·提蒙斯所著的创业教育领域的经典教科书《创业创造》的定义,创业是一种思考、推理和行为的方式,它为机会所驱动,需要在方法上全盘考虑并拥有和谐的领导能力。
创业具有以下4个特点:①创造具有“更多价值的”新事物的过程;②需要贡献必要的时间,付出极大的努力;③承担必然存在的风险,如财务、精神、社会风险等;④能够获得报酬,如金钱、独立自主、个人满足。
创业是一种劳动方式,是一种“无中生有”的财富现象。创业过程充满了艰辛和挫折,而且还要坚持不懈地付出努力。渐进的成功也会给创业者带来无穷的欢乐与幸福。
创业作为商业领域的行为,致力于寻求创造新事物(新产品、新市场、新生产过程或材料,组织现有技术的新方法)的机会,以及运用各种方法加以利用和开发。科尔1965年将创业定义为发起、维持和发展以利润为导向的企业的有目的性的行为。史蒂文森、罗伯茨和苟斯拜客提出,创业是一个人——无论是独立的还是在一个组织内部——追踪和捕捉机会的过程,这一过程与当时控制的资源无关。
(二)创业的类型
1.创业者的类型
《科学投资》研究了国内上千例创业者案例,发现国内创业者基本可以分成以下几种类型。
(1)生存型创业者。此类创业者大多为下岗工人、失去土地或因为种种原因不愿困守乡村的农民,以及刚毕业找不到工作的大学生。这是我国数量最大的一批创业人群,清华大学的调查报告指出这一类型的创业者,占中国创业者总数的90%。其中许多人是为了谋生被“逼上梁山”,一般创业范围均局限于商业贸易,少量从事实业,但也基本是规模不大的加工业。当然也有因为抓住机遇成长为大中型企业的,但数量极少。仅仅想依靠机遇成就大业,早已经成为不切实际的幻想。
(2)变现型创业者。过去在党、政、军、行政、事业单位掌握一定权力,或者在国有、民营企业担任经理人期间聚拢了大量资源的人,在机会适当的时候,跣足下海,开公司办企业,实际是将过去的权力和市场关系变现,将无形资源变现为有形的货币。20世纪80年代末至90年代中期,第一类变现型创业者最多,现在则以第二类变现型创业者居多。但第一类变现型创业者当前又有抬头的趋势,而且相当一部分人受到地方政府的鼓励。例如,一些地方政府出台鼓励公务员带薪下海、允许政府官员创业失败之后重新回到原工作岗位的政策,都在为第一类变现型创业者创造机会。这是一种公然破坏市场经济环境、人为制造市场不公平竞争的行为。
(3)主动型创业者。主动型创业者包括两种类型:一种是盲动型创业者;另一种是冷静型创业者。盲动型创业者大多极为自信,做事冲动。有人说,这种类型的创业者,大多同时是博彩爱好者,不太关注成功概率。冷静型创业者是创业者中的精华,其特点是谋定而后动,不打无准备之仗,或是掌握资源,或是拥有技术,一旦行动,成功概率通常很高。
2.创业起步方式的类型
不同类型的创业者由于不同的动机而走上创业的道路,个人背景、生活经历等方面的差异会让他们选择不同的创业类型,也就是不同的起步方式。调查发现,创业类型主要包括以下几种。
(1)离职创立新公司。新公司与创业者原来任职公司属于不同行业,但也面临激烈的市场竞争。
(2)新公司由原行业精英组成,集合众家之长,发挥竞争优势。
(3)创业者运用原有的专业技术与顾客关系创立新公司,能够提供比原公司更好的服务。
(4)接手一家营运中的小公司,快速实现个人创业梦想。
(5)创业者拥有专业技术,能预先察觉未来市场变迁与顾客需求的新趋势,把握机会,创立新公司。
(6)针对特定的市场需求,自己创办公司,使之具有服务特殊市场的专业能力与竞争优势。
(7)创业者为创办新企业,在一个刚萌芽的新市场中从事创新,企图获得领先创新的竞争优势,但相对地,不确定性风险也比较高。
(8)离职创立新公司,产品或服务和原有公司相似,但是在流程与营销上有所创新,能提供让顾客更满意的产品与服务。
3.创业模式的类型
以上主要是创业者的创业起步方式。就过程来看,根据创业者对市场的不同认识,人们多会采用以下4种创业模式。
(1)复制型创业。复制原有公司的经营模式,创新的成分很低。例如,某人原本在某餐厅担任厨师,后来离职自行创办了一家与原服务餐厅类似的新餐厅。新创公司中属于复制型创业的比例虽然很高,但由于这类创业的创新贡献率太低,缺乏创业精神的内涵,因此不是创业管理主要研究的对象,很少会被列入创业管理课程中学习。
(2)模仿型创业。这种形式的创业无法带来新价值的创造,创新的成分也很低,但与复制型创业的不同之处在于,创业过程对于创业者而言还具有很大的冒险成分。例如,某纺织公司的经理辞掉工作,开设了一家当下流行的网络咖啡店。这种形式的创业具有较高不确定性,学习过程长,犯错机会多,代价也较高昂。这种创业者如果具有适合的创业人格特性,经过系统的创业管理培训,掌握正确的市场进入时机,还是有很大机会获得成功的。
(3)安定型创业。这种形式的创业虽然为市场创造了新的价值,但对创业者而言,本身并没有面临太大的改变,从事的也是比较熟悉的工作。这种创业类型强调的是创业精神的实现,也就是创新的活动,而不是新组织的创造,企业内部创业即属于这一类型。例如,研发单位的某小组在开发完成一项新产品后,继续在该企业部门开发另一项新品。
(4)冒险型创业。这种形式的创业,除了对创业者本身带来极大改变,个人前途的不确定性也很高;对新企业的产品创新活动而言,也将面临很高的失败风险。冒险型创业是一种难度很高的创业类型,有较高的失败率,但成功后所得的报酬也很惊人。这种形式的创业如果想要获得成功,必须在创业者能力、创业时机、创业精神发挥、创业策略研究拟订、经营模式设计、创业过程管理等各方面,都有很好的搭配。
想创业,首先必须深入地了解创业,通过调查与学习,人们才能拥有自己的经验,才能为以后的创业工作铺平道路。了解创业的类型,为自己选择一条合适的出路,也就是为自己选择适合的生活。
三、创新与创业的关系
案例导读
女记者逆袭做摩拜单车两年创办估值百亿公司
浙江姑娘胡玮炜造了“一台史无前例的单车”,正以上海为中心,逐渐改变上亿中国城市人群的生活方式。其使用非常简单:手机定位找车、APP支付解锁,骑上就走,到了就锁车走人。
胡玮炜正是摩拜单车的创始人、公司总裁。胡玮炜出生于浙江东阳,2004年,她毕业于浙江大学城市学院新闻系,随后便进入《每日经济新闻》经济部成为一名汽车记者。后来她北上进入北京的《新京报》,随后又跳槽到《商业价值》和极客公园做与汽车相关的报道,这一干就是10年。她把少女最美好的时光给了媒体,给了汽车。和其他大学生一样,胡玮炜参加工作也是从4位数的月薪干起,而传统媒体行业因为受到互联网和新媒体的冲击,她的收入一直没有质的飞越。于是,2014年,她辞职了。有一天,她和一些投资人在一起聊天,当时一个天使投资人说:“哎,你有没有想过我们做共享单车呢?用手机扫码开锁的那种。”此话说出之后,遭到在场的人的反对,因为在中国几乎每个拥有自行车的人都有过自行车被偷过的经历,“共享”肯定不可能!胡玮炜听了这句话后,有一种立刻被击中的感觉,她马上说:“我可以做这个。”机会就是这样,当很多人都觉得是机会的时候,那一定不是机会,而是危机;只有在被人看不懂、看不起、不想做、不敢做的时候,这才是机会。于是,胡玮炜成了摩拜单车的创始人,而提这个建议的人,成了她的天使投资人。
从2015年1月开始做这件事,到2017年春天,她和天使投资人把车铺到上海城区的大街小巷,只花了一年半时间。一开始遭遇的质疑很多。一名年轻的女记者,真能带着公司做到这件事情吗?怎么看都不靠谱吧?胡玮炜说:“我可能比较‘轴’,会主动排斥掉所有这些跟我说不靠谱的东西,你说做不到,我现在没办法证明,我最后会做出来给大家看。”她找过好几个人设计摩拜单车,因为一开始对这辆单车有太多想法。当时的目标是不需要人工干预——不会坏掉,不会爆胎,不会掉链子,而且还不能生锈。“街上太多公共自行车锈迹斑斑,为什么?都是用钢做的。但摩拜单车全部用全铝车身。”胡玮炜说。他们找到了国内最强的自行车生产企业,发现他们已经不太愿意创新了。他们说:“工业是有惰性的,造自行车100年不变都能赚钱,我为什么要去改变呢?他们没有那么大的动力去改变。”
2015年1月成立了摩拜科技公司,而之前,胡玮炜已完成了摩拜单车D轮融资,在这轮融资中共获得2.15亿美元股权融资,约合人民币15亿元。这意味着,到2017年1月底,摩拜单车的估值已经超过100亿元!两年,仅仅只有两年,她一个“85后”的女子,就把一个企业从0做到了估值高达100亿元,实现从0位数暴增到11位数的逆袭。而实现这一目标的滴滴用了3年(2010—2013年),阿里巴巴用了6年(1998—2004年)。
公开信息显示,自创办至今,摩拜已经拥有数十项专利技术。尤其是在共享单车智能锁扫码开锁、机动传动等关键技术领域,摩拜所拥有的专利数量占共享单车行业的90%以上。
满满的“黑科技”,让摩拜单车成了网红和“街红”。在早些时候的2017年美国SXSW科技展上,摩拜单车亮相会场,吸引了众多外国友人的浓烈兴趣,更有大量用户扫码骑行,成为奥斯汀街头一道独特的橙色风景。而在此前G20各国科技部长论坛上,摩拜单车因为全球首创的智能共享单车模式,获得来自美国、德国、日本、加拿大等多个国家嘉宾的一致点赞。摩拜单车不仅为城市居民的短途出行中提供了更便捷的交通工具,更倡导着健康、低碳的生活方式,也悄然推动着城市向自行车友好城市演进。
资料来源:杨威.女记者逆袭做摩拜单车两年创办估值百亿公司.楚天金报[EB/OL].http://news.cnhubei.com/xw/jj/201702/t3785722.shtml.
分析点评
共享单车是一项创新之举,目前,以摩拜等公司为代表的新模式新业态正不断涌现。崇尚创新,国家才有光明前景,社会才有蓬勃活力。创新发展是全民参与、全民推动的宏伟事业。倡导敢为人先、勇于冒尖的创新自信,使创新成为全社会的一种价值导向、一种生活方式、一种时代气息。我们要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鼓励发展众创、众包、众扶、众筹空间,让每个有创新意愿的人都有机会和空间,加速形成人人崇尚创新、人人希望创新、人人皆可创新的社会氛围。
(一)创新与创业本质的一致性
虽然创业与创新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但是这两个范畴之间却存在本质上的一致性:内涵上的相互包容和实践过程中的互动发展。第一个提出了创新概念的熊彼特认为,创新是生产要素和生产条件的一种从未有过的新组合,这种新组合能够使原来的成本曲线不断更新,由此会产生超额利润或潜在的超额利润。创新活动的这些本质内涵,体现着它与创业活动性质上的一致性和关联性。创新是创业的基础,而创业推动着创新。
创业和创新在本质上具有一致性,即都具有“开创”的性质,只不过,创新一般多指理论、思维方面的创造活动,是整个创造活动的第一阶段;创业是实际活动中的创造,是创新思维、理论和技法的应用与现实体现,属于创造活动的第二阶段,也是创新的终极目的。
总体上说,科学技术、思想观念的创新,促进着人们物质生产和生活方式的变革,引发了新的生产和生活方式,进而为整个社会不断地提供新的消费需求,这是创业活动之所以源源不断的根本动因;另外,创业在本质上是一种创新性实践活动。无论是何种性质、类型的创业活动,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特征,就是创业是主体的、一种能动的、开创性的实践活动,是一种高度的自主行为。在创业实践的过程中,主体的主观能动性将会得到充分的发挥和张扬,正是这种主体能动性充分体现了创业的创新性特征。
创新最早是一个经济学概念。狭义理解的创新概念是立足于把技术和经济结合起来,即创新是从新思想的产生到产品设计、试制、生产、营销和市场化的一系列行动。广义理解的创新概念是力求将科学、技术、教育等与经济融汇起来,即创新表现为不同参与者和机构(包括企业、政府、大学、科研机构等)之间交互作用的网络。在这个网络中,任何一个节点都可能成为创新行为实现的特定空间。创新行为因而可以表现在技术、体制或知识等不同的侧面。随着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和社会经济的发展以及人们创新意识的加强和创新水平的提升,创新已不再仅指经济现象,而是扩展到政治、科技、文化、军事、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出现了许多新的创新概念,如科技创新、产业创新、技术创新、体制创新、管理创新、金融创新、知识创新、政治创新、军事创新、教育创新、文化创新、观念创新、理念创新、企业创新和社会创新等。简而言之,创新就是将新的观念和方法付诸实施,创造出与现存事物不同的新事物,从而改善现状。只要是新的事物、观念,付诸实施,并得到认可,推动人类、社会进步的过程就是创新。
创业实际上就是一种经济投资,主要表现为经济领域的活动,使没有的职业或行业开创出来,使已有的行业和职业做大做强。经济领域内的创业的基本类型:①按创业主体的性质划分,可分为个人独立创业和公司附属创业;②按创业的不同起点划分,可分为创建新企业和公司再创业;③按制度创新层次划分,可分为基于产品创新而创建企业、基于市场营销模式创新而创建企业和基于企业组织管理体系创新而创建企业。很明显,这几个方面的工作都与创新紧紧相连。但是本书中的创业,还涵盖行政、事业等各个领域,只要在这些范围内利用创新的理论和手段取得良好的结果,就是创业。
可以看出,创新与创业都是开创有别于其他的、新颖的、能产生积极作用的做法或结果。创新精神或创新意识,作为一种意识形态,能够指导和作用于人的行动,即可以用创新精神或创新意识来推动创业行为的实施,并为其提供智力支持。创业者只有具备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才能为创业竭尽全力。
(二)创新与创业的关联性
首先,创新是指理论、方法或技术等某一方面的发现、发明、改进或新组合。创业是一种思考、推理和行动的方法,在于把握机会,创造性地整合资源,从而创办新的企业或开辟新的事业。将创新的思想或成果用于产业或事业中,开创新的领域或新的局面,就是创业。
其次,创新重视的是所得到的结果,而创业不仅重视可能得到的结果,还重视其结果实现的条件。
最后,创业比创新更加关心结果的可实现性以及可能带来的经济效益。由此可见,创业是在创新的基础上将创新的思想或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一种社会活动。也就是说,创业是具有创新精神的个体与有价值的商业机会的结合,是开创新事业的活动,其本质在于把握机会,创造性地整合资源、创新和超前行动。创业的本质是创新,是变革。
人类社会不断发展,科技不断进步,社会分工越来越细,这是发展的必然。分工越细,产生的行业就越多,专业化的岗位也会更多,这就需要人们不断利用创新精神提升创业能力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从第一、第二、第三产业的划分标准看,人类大的行业还要继续发展下去。有人已经提出,在第三产业服务业出现后,已经又有了第四产业——信息业。第五、第六产业也要依靠创新产生。
(三)创业与创新的相互作用
创新是创业的本质与源泉。熊彼特曾提出:“创业包括创新和未曾尝试过的技术。”创业者只有在创业的过程中保持持续不断的创新思维和创新意识,才可能产生新的富有创意的想法和方案,才可能不断寻求新的模式、新的思路,最终获得创业的成功。
创新的价值在于创业。从一定程度上讲,创业者的价值就在于将潜在的知识、技术和市场机会转变为现实生产力,实现社会财富的增长,造福人类社会。而实现这种转化的根本途径就是创业。创业者可能不是创新者或是发明家,但必须具有能发现潜在商机的能力和敢于冒险的精神;创新者也并不一定是创业者或是企业家,但是创新的成果则是经由创业者推向市场的。使潜在的价值市场化,创新成果才能转化为现实生产力。这也从侧面体现了创新与创业的相互关联。
创业推动并深化创新。创业可以推动新发明、新产品或是新服务的不断涌现,创造新的市场需求,从而进一步推动和深化各方面的创新,因而也就提高了企业或是整个国家的创新能力,推动经济的增长。
由于创新与创业关系密切,高等院校的创业与创新教育应该相互渗透融合,弘扬创新创业精神,健全创新创业机制,完善创新与创业的环境,加强产学研结合,并且不断地在实践中结合,从而推动社会的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