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言
八年前,一个冬天的夜晚,我一个人站在惠新西桥上注视着北京这座城市。耳机里Starry Starry Night(《繁星点点》)的旋律响起,一种想哭的冲动油然而生。
因为我觉得无论如何,肯定考不上北京的大学了。那种没有办法被这座城市接纳的绝望,几乎把我拽入心底的深渊。那种寒意,远大于零下十度的天气。
果不其然,我高考落榜。
家人劝我别再折腾,安安分分地选择一个分数够的地方学校凑合把大学上了。
我拒绝了。
落榜的那个夏天,我只身前往被录取的学校,把录取通知书撕成碎片,扔进大海。
我可以接受穿不那么合心意的衣服,可以凑合吃不太可口的饭菜,但就是无法接受去不心仪的城市,随随便便地找一所学校,过凑合的日子。
后来我经常想,也许就是因为这种不愿凑合,才让我一次次走出困境,一步步靠近自己想变成的样子。
我带着这种不凑合的执念来到北京,从对这座城市茫然无知,到随便走到哪条街道就可以帮人指路。用这份执念,求学、求职,做人生每一个重大的决定。
因为再也无法忍受每月将自己辛苦收入的相当一部分奉给房东,却仍过着被骚扰的生活,我咬牙在北京买了第一套属于自己的房子。
尽管它很小,却花光了我所有的存款,甚至还让我背上了高额的贷款。
于是,日子再次变得拮据起来,我不得不为生活费精打细算,为入不敷出担惊受怕。但我却觉得特别有动力,就像回到了初到北京的时候。
正当我兢兢业业地经营着自己想要的生活时,我猛然发现,身边熟悉的人谈论的话题,从喜欢的歌、喜欢的电影、喜欢的文字、喜欢的城市变成了什么时候结婚、有没有买房、年薪几何、有没有打算要二胎……
这些话题永恒不变,萦绕在我们的谈话之间。大家乐此不疲,不管是认为生活本该如此,还是被逼无奈,不得不在对的年纪做“对”的事。
我一时间不禁感叹,原本千差万别的生命个体,竟变得如此相似,就像一个个标配的零部件,履行着所谓的“使命”,哪怕它的体验并没有那么好,只是凑合。
我不要“标配”的生活,我还有很多事要做。
当我把这样的话说给朋友听之后,他们都带着一种“再过几年你就懂了”的眼神,告诉我,不是每个人都有资格去追求梦想,也不是每个活着的人都有机会活好。过自己想要的生活都是有钱人的浪漫提法,大部分人只能过着“标配”的生活。他们笑话我还太年轻。
适逢那时和一个朋友聊天,跟她讲起了我的故事,她不禁被感动,鼓励我应该把自己的故事写下来,用这些活生生的正能量去鼓励更多需要帮助的人。
于是,我便开始坐在花光我所有存款并为之背上沉重贷款的小房子里,梳理自己的这八年。这八年间,我摆过地摊,教过英语,在国贸开过餐馆,做过互联网……从一个二流学校的不起眼学生,一步步往自己想要变成的样子靠近。有人说,七年就是一辈子,人一生的每个七年,都会或多或少地发生一些变化。
写这本书的时候,也是我人生旅途经历重要变化的时期。即将跨入而立之年,经历岁月洗刷,沉浮于人海,我对未来茫然无知却依然固执地用执念支撑生活。
与其说我是在梳理这八年间的变化和成绩,倒不如说我在用自己的方式告诉自己,告诉周围的人,虽然现实是“骨感”的,梦想是用来支撑生活的,但是未来还是有很多值得期许的事情。
人活着需要一份执念。执念或许无法使你立刻获取什么、赢得什么,也许有时候还会折磨你、考验你,但是执念可以推动你一步步变成想要的自己。
这些是我从一座偏远的小城镇来北京,怀着梦想却对前途一筹莫展时,所不知道的。
所以,我希望用这本书,把这种人生态度推荐给很多对未来慌张、迷茫却怀有希望,需要鼓励、支持和认可的普通人。希望这本书能够给这些和我一样的人,带来一份鼓舞和力量。
舒文
2018年7月10日于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