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皇帝制度与中央政府(修订本)上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3.政治世俗化

中国政治制度同外国相比,基本上是一种“入世”型的制度体系。政治中没有给宗教留下支配性的地位。在中国的政治体系中,神为人服务,而不是人为神服务。有人把支配中国政治的儒家思想看作宗教,称为“儒教”。儒教是否成立且不论,即便成立,它的教义也是一种追求此岸世界的世俗教义,与那种追求彼岸世界以求解脱的宗教(如佛教)教义大不相同。

在这种政治思想的指导下,中国的政治重今世,重现实,务实不务虚。中国的政治制度讲实用,讲功利,体现了一种求实特色。有人以儒家的“重义轻利”来论证中国政治缺乏功利追求,其实是绝大的误会。儒家所谓的“重义轻利”“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仁义而已矣,何必曰利”“正其谊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等等,其实质是把“义”看作是更大的“利”和根本的“利”,要求人们弃小利而谋大利。在中国的历史上,从政治指导思想到具体制度内容,都是出自于现实需要,政治凌驾于宗教之上,而不是宗教凌驾于政治之上,绝不允许出世型的宗教教义干扰世俗型的政治统治。

从西周开始,中国政治就走上了世俗化道路,宗教意识受到了世俗政治的压制。殷周相比,“殷人尊神,率民以事神,先鬼而后礼”;“周人尊礼尚施,事鬼敬神而远之,近人而忠焉”(《礼记·表记》)。儒家的始祖孔子则把这种世俗化思想表达得十分明确:“未能事人,焉能事鬼?”“未知生,焉知死?”(《论语·先进》)他的弟子也明确指出:“子不语怪、力、乱、神”(《论语·述而》)。这一思想,成为后来的历代皇帝制定政治统治制度的指导方针。

在政治中不讲宗教精神,起码不以追求彼岸世界的宗教教义支配政治(以儒教的入世教义支配政治则是另一回事),使中国的政治制度史十分“实在”,具有极高的实用价值。“中土素无国教矣……国民常性,所察在政事日用,所务在工商耕稼。志尽于有生,语绝于无验。”[12]中国历代的政治制度,在保证皇权专制的前提下,充分满足了普通国民的这种心理。在各项政治性的制度规范中,首要的,也是主要的内容,是有关维持农业社会基本秩序的规定。政治机构的设置,官员的选拔和配备,都带有很强的实用性。政治决策的制定,政令的推行,国家事务和社会事务的处理,都以服从实际需要为宗旨。当然,这种实际需要首先是专制统治的需要,其次才是社会的需要。但是,其实用性却是无可置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