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编者的话

孟子(约前372——前289年),名轲。战国时代思想家。出生于邹国(今山东省邹县),父亲早逝,靠母亲抚养成人。孟母非常贤惠,流传下“断织教子”“三迁教子”等故事。孟子学成之后,曾经两次出国,游说齐、魏(梁)、宋、滕、鲁等国诸侯,宣传仁政思想。后来,他专心教育和著述,跟弟子们深入研究《诗》《书》与孔子学说,并总结自己的主张,写成《孟子》七篇传世。

孟子在中国儒学史和思想史上都具有突出地位,后世“孔孟”并称,以孔子为“至圣”,以孟子为“亚圣”。孟子的人性理论、民本思想、教育思想等,都对后世影响巨大。孟子的主要思想,可以用“内圣外王”四字概括。

内圣,是以“性善论”为核心。孟子把人类为善的本性叫作“良知”“良能”,它们是培养“仁、义、礼、智”等道德的基础。他特别强调环境与教育对人性的影响。他认为加强道德修养,就可以培养善性;进而认为,只要扩充善良的本性,推己及人,就可以达到圣人的境界,实现天下太平。他特别强调培养“浩然正气”。

外王,就是实行王道(仁政)。孟子从政治、经济以及教育方面,描绘了王道政治的蓝图。孟子王道政治的核心是民本主义:“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他认为君臣关系是对等的关系,如果君主成为残害人民的独裁者,就可以推翻,甚至可以杀掉。他主张国家之间要和平相处,反对不义战争。孟子王道经济理论的核心是“制民之产”,即百姓人人拥有“五亩之宅”和“百亩之田”,当权者要关心农民,“不违农时”。他主张积极发展商业、手工业,保护环境。

孟子强调教育在推行王道方面的重大作用,包括形成和谐的社会关系、培养出社会的精英——“士”。士应该肩负自己的社会责任,具有独立地位和高尚人格,“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孟子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也是不容忽视的。他的散文富有雄辩性,风格犀利,气势磅礴。他的散文善于运用比喻和寓言故事说理,这些譬喻与故事,有许多都成为后世人们所熟悉的成语,丰富了祖国的文学语言。如:“缘木求鱼”“水深火热”“揠苗助长”“为渊驱鱼”“一曝十寒”“专心致志”“舍生取义”“杯水车薪”“引而不发”“顿开茅塞”“五十步笑百步”“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