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欲望是一条看不见的灵魂锁链
画,远看则美。
山,远望则幽。
思想,远虑则能洞察事物本末。
心,远放则可少忧少恼。
……
在某些情境之下,距离是能够产生美的,对名利的疏远尤甚,能够给人带来清明的心智与洒脱的态度。
“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从古至今,多少人在混乱的名利场中丧失原则,迷失自我,百般挣扎反而落得身败名裂。古人说得好:“君子疾没世而名不称焉,名利本为浮世重,古今能有几人抛?”
这世上的人,有几人能够在名利面前淡然处之,泰然自若?
“人人都说神仙好,唯有功名忘不了”,这是《红楼梦》里的开篇偈语,这一首《好了歌》似乎在诉说繁华锦绣里的一段公案,又像是在告诫人们提防名利世界中的冷冷暖暖,看似消极,实则是对人生的真实写照,即使在数百年后的今天依然如此。世人总是被欲望蒙蔽了双眼,在人生的热闹风光中奔波迁徙,被身外之物所累。
那些把名利看得很重的人,总是想将所有财富收到自己囊中,将所有名誉光环揽至头顶,结果必将被名缰利锁所困扰。
一天傍晚,两个非常要好的朋友在林中散步。这时,有位小和尚从林中惊慌失措地跑了出来,俩人见状,并拉住小和尚问:“小和尚,你为什么如此惊慌,发生了什么事情?”
小和尚忐忑不安地说:“我正在移栽一棵小树,却突然发现了一坛金子。”
这俩人听后感到好笑,说:“挖出金子来有什么好怕的,你真是太好笑了。”然后,他们就问,“你是在哪里发现的,告诉我们吧,我们不怕。”
和尚说:“你们还是不要去了吧,那东西会吃人的。”
两人哈哈大笑,异口同声地说:“我们不怕,你告诉我们它在哪里吧。”
于是和尚只好告诉他们金子的具体地点,两个人飞快地跑进树林,果然找到了那坛金子。好大一坛黄金!
一个人说:“我们要是现在就把黄金运回去,不太安全,还是等到天黑以后再运吧。现在我留在这里看着,你先回去拿点儿饭菜,我们在这里吃过饭,等半夜的时候再把黄金运回去。”于是,另一个人就回去取饭菜了。
留下来的这个人心想:“要是这些黄金都归我,该有多好!等他回来,我一棒子把他打死,这些黄金不就都归我了吗?”
回去的人也在想:“我回去之后先吃饱饭,然后在他的饭里下些毒药。他一死,这些黄金不就都归我了吗?”
不多久,回去的人提着饭菜来了,他刚到树林,就被另一个人用木棒打死了。然后,那个人拿起饭菜,吃了起来,没过多久,他的肚子就像火烧一样痛,这才知道自己中了毒。临死前,他想起了和尚的话:“和尚的话真对啊,我当初就怎么不明白呢?”
人为财死,鸟为食亡。可见,“财”这只拦路虎,它美丽耀眼的毛发确实诱人,人一旦骑上去,又无法使其停住脚步,最后必将摔下万丈深渊。
名利,就像是一座豪华舒适的房子,人人都想走进去,只是他们从未意识到,这座房子只有进去的路,却没有出来的门。枷锁之所以能束缚人,房子之所以能困住人,主要是因为当事人不肯放下。放不下金钱,就做了金钱的奴隶;放不下虚名,就成了名誉的囚徒。
庄子在《徐无鬼》篇中说:“钱财不积则贪者忧;权势不尤则夸者悲;势物之徒乐变。”追求钱财的人往往会因钱财积累不多而忧愁,贪心者永不满足;追求地位的人常因职位不够高而暗自悲伤;迷恋权势的人,特别喜欢社会动荡,以求在动乱之中借机扩大自己的权势。而这些人,正是星云大师所说的“想不开、看不破”的人,注定烦恼一生。
权势等同枷锁,富贵有如浮云。生前枉费心千万,死后空持手一双。莫不如退一步,远离名利纷扰,给自己的心灵一片可自由驰骋的广袤天空,于旷达开阔的境界中欣赏美丽的世间风景。
名利不过是生命的尘土
有一位高僧,是一座大寺庙的住持,因年事已高,心中思考着找接班人。
一日,他将两个得意弟子叫到面前,这两个弟子一个叫慧明,一个叫尘元。高僧对他们说:“你们俩谁能凭自己的力量,从寺院后面悬崖的下面攀爬上来,谁将是我的接班人。”
慧明和尘元一同来到悬崖下,那真是一面令人望而生畏的悬崖,崖壁极其险峻、陡峭。
身体健壮的慧明,信心百倍地开始攀爬。但是不一会儿他就从上面滑了下来。
慧明爬起来重新开始,尽管他这一次小心翼翼,但还是从悬崖上面滚落到原地。
慧明稍事休息后又开始攀爬,尽管摔得鼻青脸肿,他也绝不放弃……
让人感到遗憾的是,慧明屡爬屡摔,最后一次他拼尽全身之力,爬到一半时,因气力已尽,又无处歇息,重重地摔到一块大石头上,当场昏了过去。高僧不得不让几个僧人用绳索将他救了回去。
接着轮到尘元了,他一开始也和慧明一样,竭尽全力地向崖顶攀爬,结果也屡爬屡摔。
尘元紧握绳索站在一块山石上面,他打算再试一次,但是当他不经意地向下看了一眼以后,突然放下了用来攀上崖顶的绳索。然后他整了整衣衫,拍了拍身上的泥土,扭头向着山下走去。
旁观的众僧都十分不解,难道尘元就这么轻易地放弃了?大家对此议论纷纷。只有高僧静静地看着尘元的去向。
尘元到了山下,沿着一条小溪顺水而上,穿过树林,越过山谷,最后没费什么力气就到达了崖顶。
当尘元重新站到高僧面前时,众人还以为高僧会痛骂他贪生怕死、胆小怯弱,甚至会将他逐出寺门。谁知高僧却微笑着宣布将尘元定为新一任住持。众僧皆面面相觑,不知所以。
尘元向其他人解释:“寺后悬崖乃是人力不能攀登上去的。但是只要在山腰处低头看,便可见一条上山之路。师父经常对我们说‘明者因境而变,智者随情而行’,就是教导我们要知伸缩退变啊!”
高僧满意地点了点头说:“若为名利所诱,心中则只有面前的悬崖绝壁。天不设牢,而人自在心中建牢。在名利牢笼之内,徒劳苦争,轻者苦恼伤心,重者伤身损肢,极重者粉身碎骨。”随后,高僧将衣钵锡杖传交给了尘元,并语重心长地对大家说:“攀爬悬崖,意在勘验你们的心境,能不入名利牢笼,心中无碍,顺天而行者,便是我中意之人。”
不去追求虚假的得益,实实在在地施为,高僧传达的正是这个意旨。在这个世界上,名与利通常都是人们追逐的目标。虽然人人都道“富贵人间梦,功名水上鸥”,可真正要一人放弃对名利的追求,如自断肱骨,是难而又难的。对于名利的追求,已经渗入我们的骨髓了。谁不爱名利呢?名利能给人带来优越的生活,显赫的地位。
然而,谁又能保证这种“心想事成”的梦幻生活,能保持5年、10年、甚至更久?13岁的李叔同就能写出“人生犹似西山月,富贵终如草上霜”的诗句,佛意十足。他自己也真正视名利如浮云,飘然出家。
出家,不过出的是家门,人仍在红尘内,名与利仍然如炎夏的蔓藤伸出小而软的触手,纠缠不清。做和尚也是有三六九等的,普通僧人青灯古卷,寒衣草履,有权势的僧人也会出入高屋庙堂与政要周旋,来往前呼后拥,排场十足。弘一法师对此深感惋惜,而他自己对功名利禄则是毫无兴趣。
弘一法师出家后,极力避免陷入名利的泥沼自污其身,因此从不轻易接受善男信女的礼拜供养。他每到一处弘法,都要先立三约:一不为人师,二不开欢迎会,三不登报吹嘘。他谢绝俗缘,很少与俗人来往,尤其不与官场人士接触。
那时弘一法师在温州庆福寺闭关静修时,温州道尹张宗祥慕名前来拜访。能与道尹结交,是一般人求之不得的事情,弘一法师却拒不相见。无奈张宗祥深慕法师大名,非见不可,弘一法师的师父寂山法师只好拿着张宗祥的名片代为求情,弘一央告师父,甚至落泪:“师父慈悲!师父慈悲!弟子出家,非谋衣食,纯为了生死大事,妻子亦均抛弃,况朋友乎?乞婉言告以抱病不见客可也!”
张宗祥无奈,只好怏怏而去。
一个人,心要像明月一样皎洁,像天空一样淡泊,才能做到与人无争、与世无争。人世皆无争,才能安心做一名淡泊名利的人。心安定了,才能专注于修行。弘一法师研修律宗,最后能成为一代宗师,与他淡泊名利的心境是分不开的。
慧忠禅师曾经对众弟子说:“青藤攀附树枝,爬上了寒松顶;白云疏淡洁白,出没于天空之中。世间万物本来清闲,只是人们自己在喧闹忙碌。”世间的人在忙些什么呢?其实不外乎名、利两个字。万物自闲,全是因为人们自己在争名夺利。不入名利牢笼,才能专注于眼前事、当下事,没有烦忧,达到洒脱的精神境界。
尘世浮华如过眼云烟
人生像一场梦,无定、虚妄、短促,还要承受某些无法避免的痛苦。人生就像天气一样变幻莫测,有晴有雨,有风有雾。无论谁的人生,都不可能一帆风顺,况且,一帆风顺的人生,就像是没有颜色的画面,苍白枯燥。
一个经历过苦难的人,即使他现在的生活依旧被困境所包围,他的内心也不会有太多的痛苦,苦难之于他,早已化为过去的云烟。生命的诞生即是体味困苦的开始,而因为惧怕苦痛而躲避在尘世之外,则永远也尝不到真正的快乐。
等人老了的时候,回过头看看自己走过的路,开心的、伤心的,不都成了过眼云烟吗?一路走过来,难免会有许多辛酸的泪水,难免会有许多欢乐的笑声,当一切成为过去,谁还记得曾经有多痛,曾经有多快乐。
按照这种思路想来,一切都会过去的。那么,对于眼前的不幸,又何必过于执着?尘世的一切荣华富贵,或是苦难病痛,最终都会如云烟般消散,既然如此,无论是幸或不幸,便没有了执着的缘由。
上帝经常听到尘世间万物抱怨自己命运不公的声音,于是就问众生:“如果让你们再活一次,你们将如何选择?”
牛:“假如让我再活一次,我愿做一只猪。我吃的是草,挤的是奶,干的是力气活,有谁给我评过功,发过奖?做猪多快活,吃罢睡,睡了吃,肥头大耳,生活赛过神仙。”
猪:“假如让我再活一次,我要当一头牛。生活虽然苦点儿,但名声好。我们似乎是傻瓜懒蛋的象征,连骂人也都要说‘蠢猪’。”
鼠:“假如让我再活一次,我要做一只猫。吃皇粮,拿官饷,从生到死由主人供养,时不时还有我们的同类给它送鱼送虾,很自在。”
猫:“假如让我再活一次,我要做一只鼠。我偷吃主人一条鱼,会被主人打个半死。老鼠呢,可以在厨房翻箱倒柜,大吃大喝,人们对它也无可奈何。”
鹰:“假如让我再活一次,我愿做一只鸡,渴了有水喝,饿了有米吃,住有房,还受主人保护。我们呢,一年四季漂泊在外,风吹雨淋,还要时刻提防冷枪暗箭,活得多累呀!”
鸡:“假如让我再活一次,我愿做一只鹰,可以翱翔天空,任意捕兔捉鸡。而我们除了生蛋、报晓外,每天还胆战心惊,怕被捉被宰,惶惶不可终日。”
女人:“假如让我再活一次,一定要做个男人,经常出入酒吧、餐馆、舞厅,不做家务,还摆大男子主义,多潇洒!”
男人:“假如让我再活一次,我要做一个女人,上电视、登报刊、做广告,多风光。即使是不学无术,只要长得漂亮,一句嗲声嗲气的撒娇,一个蒙眬的眼神,都能让那些正襟危坐的大款们神魂颠倒。”
上帝听后,大笑起来,说道:“一派胡言,一切照旧!还是做你们自己吧!”
人们总渴望获得那些本不属于自己的东西,而对自己所拥有的不加以珍惜。其实,每一个生命的个体之所以存在于这个世界上,自有它存在的意义;每一个人所得的上帝一样不会少给,不该得的,绝不会多给。因此,安心做自己,才是智慧的人。
只有安心做自己的人,才能领会放下的大意境,明天在不断更新,何必总是着眼于过去呢?其实,一切事物都是不增不减的,它有它自然循环的道理。繁华的世态看似好,让人可以过享尽荣华富贵的生活,所以人们不遗余力地追求,但它背后的真实不过如此,为了追求它,人们在不留神之际便沦陷成名利的玩物,失去快乐的生活。在这里,并不是要人们面对幸福和易于得来的金钱而不去享用,只是把这些看得透彻些,活在当下,自在自然,坦然接受所拥有和能够拥有的一切,面对贫富的变迁少一些迷茫,多一些坦然,真正的幸福才能不请自来。
最长久的名声也是短暂的
看看周围那些你熟知的人,他们之中的一部分可能没有目标,做着一些对自己、对别人都毫无益处的事情,却不明白自己身上真正的本性是怎样的,有一点虚名就会沾沾自喜。这样的做法是不明智的,相反的,在做事情之前,我们一定要弄清楚自己的本性是什么,之后遵从自己的本性,只做属于自己本性的事情。一定要记住,你做的每一件事都要以这件事情的本身价值来进行判断,不要过分注意那些鸡毛蒜皮的小事,你将会对命运的安排和生活的赐予感到满足。
过去熟悉的一些词语现在已经不用了。同样,那些声名显赫的名字如今也被忘却了,例如卡米卢斯、恺撒、沃勒塞斯、邓塔图斯以及稍后一些时候的西庇阿、加图,然后是奥古斯都,还有哈德里安和安东尼。这些事情很快就过去了,变成了历史,甚至有可能被有些人忘记了。上面提到的这些乃是在历史留下丰功伟绩的人,那么其他的人,一旦呼吸停止了,别人就不会再提起他了。如果这样的话,所谓的“永恒的纪念”是什么呢?只是虚无罢了。所以,认识到了本性的人,早就放弃了对名利的追求,即使他们偶然获得了荣誉,也完全不放在心上,只会淡化自己对于名利的渴望和与人攀比的虚荣。
居里夫人因取得了巨大的科学成就而天下闻名,她一生获得各种奖金颇多,各种奖章16枚,各种名誉头衔117个,但她对此全不在意。
有一天,她的一位朋友来访,发现她的小女儿正在玩一枚金质奖章,而那枚金质奖章正是大名鼎鼎的英国皇家学会刚刚颁给她的。这位朋友不禁大吃一惊,忙问:“居里夫人,能够得到一枚英国皇家学会的奖章是极高的荣誉,你怎么能给孩子玩呢?”
居里夫人笑了笑说:“我是想让孩子从小就知道,荣誉就像玩具,只能玩玩而已,绝不能够永远守着它,否则将一事无成。”
1921年,居里夫人应邀访问美国,美国妇女为了表示崇拜之情,主动捐赠1克镭给她,要知道,1克镭的价值是在百万美元以上的。
这是她急需的。虽然她是镭的母亲——发现者(但她放弃为此而申请专利),但她买不起昂贵的镭。
在赠送仪式之前,当她看到《赠送证明书》上写着“赠给居里夫人”的字样时,她不高兴了。她声明说:“这个证书还需要修改。美国人民赠送给我的这1克镭永远属于科学,但是假如就这样规定,这1克镭就成了我的私人财产,这怎么行呢?”
主办者在惊愕之余,打心眼儿里佩服这位大科学家的高尚人品,马上请来一位律师,把证书修改后,居里夫人这才在《赠送证明书》上签字。
居里夫人的成就在科学史上是空前的,可是她早就看淡了名利,这并不是每个人都能做到的。人的行为都是受欲望支配的,可欲望是无穷的,尤其是对于外部物质世界的占有欲,更是一个无底深渊。现实生活中,到处都是诱惑,人的占有欲往往就这样被强烈地激发出来。但是,虽然人们承认欲望的客观存在,并不代表肯定欲望本身,欲望的永无休止只会给我们带来更深重的灾难,所以我们竭力要避免和舍弃的东西正是在欲望的支配下对名利无休无止的渴望。
可以有欲望,但不可有贪欲
伊索有句话说:“许多人想得到更多的东西,却把现在所拥有的也失去了。”对于生活,普通的老百姓没有那么多言辞来形容,但是他们有自己的一套语言。于是,老人们会在我们面前念叨:“做人啊,要本分,不要丢了西瓜捡芝麻。”这个道理其实与文化人伊索说的是一样的。
的确,人生的沮丧很多都是源于得不到的东西,我们每天都在奔波劳碌,每天都在幻想填平心里的欲望,但是那些欲望却像是反方向的沟壑,你越是想填平,它就越向下凹得越深。
欲望太多,就成了贪婪。贪婪就好像一朵艳丽的花朵,美得你兴高采烈、心花怒放,可是你在注意到它的娇艳的同时,却忘了提防它的香气,那是一种让你身心疲惫却永远也感受不到幸福的毒药。从此,你的心灵被索求所占据,你的双眼被虚荣所模糊。
年轻的时候,艾莎比较贪心,什么都追求最好的,拼了命想抓住每一个机会。有一段时间,她手上同时拥有13个广播节目,每天忙得昏天暗地,她形容自己:“简直累得跟狗一样!”
事情总是对立的,所谓有一利必有一弊,事业愈做愈大,压力也愈来愈大。到了后来,艾莎发觉拥有更多、更大不是乐趣,反而成为一种沉重的负担。她的内心始终有一种强烈的不安笼罩着。
1995年,“灾难”发生了,她独资经营的传播公司日益亏损,交往了7年的男友和她分手……一连串的打击直奔她而来,就在极度沮丧的时候,她甚至考虑结束自己的生命。
在面临崩溃之际,她向一位朋友求助:“如果我把公司关掉,我不知道我还能做什么?”朋友沉吟片刻后回答:“你什么都能做,别忘了,当初我们都是从‘零’开始的!”
这句话让她恍然大悟,也让她勇气再生:“是啊!我们本来就是一无所有,既然如此,又有什么好怕的呢?”就这样念头一转,她不再沮丧。没想到,在短短半个月之内,她连续接到两笔很大的业务,濒临倒闭的公司起死回生。
历经这些挫折后,艾莎体悟到了人生“无常”的一面:费尽了力气去强求,虽然勉强得到,最后留也留不住;而一旦放空了,随之而来的可能是更大的能量。她学会了“舍”。为了简化生活,她谢绝应酬,搬离了150平方米的房子,索性以公司为家,挤在一个10平方米不到的空间里,淘汰不必要的家当,只留下一张床、一个小茶几,还有两只为她做伴的小狗。
艾莎这才发现,原来一个人需要的其实那么有限,许多附加的东西只是徒增无谓的负担而已。
人人都有欲望,都想过美满幸福的生活,都希望丰衣足食,这是人之常情。但是,如果把这种欲望变成不正当的欲求,变成无止境的贪婪,那无形中就成了欲望的奴隶。
在欲望的支配下,我们不得不为了权力、为了地位、为了金钱而削尖了脑袋向里钻。我们常常感到自己非常累,但仍觉得不满足,因为在我们看来,很多人生活得比自己更富足,很多人的权力比自己的大。所以我们别无出路,只能硬着头皮往前冲,在无奈中透支着体力、精力与生命。
这样的生活,能不累吗?被欲望沉沉地压着,能不精疲力竭吗?静下心来想一想:有什么目标真的非要实现不可,又有什么东西值得我们用宝贵的生命去换取?
放弃生活中的“第四个面包”
非洲草原上的狮子吃饱以后,即使羚羊从身边经过,也懒得抬一下眼皮;瑞士的奶牛也是一样,只要吃饱了肚子,它就会闲卧在阿尔卑斯山的斜坡上,一边享受温暖的阳光,一边慢条斯理地反刍。
有一位作家非常赞赏瑞士奶牛和非洲狮子的生存哲学。他说,假如你的饭量是三个面包,那么你为第四个面包所做的一切努力都是愚蠢的。
王立有一个做医生的朋友,几年前王立到一个宾馆去开会,一眼瞥见领班小姐,貌若天仙,便上前搭讪。小姐莞尔一笑,用一种很不经意的口气说:“先生,没看见你开车来哦!”他当即如五雷轰顶,大受刺激,从此立志加入有车族。后来朋友和王立在一起吃饭,几杯酒下肚之后,朋友告诉王立,准备把开了一年的“昌河”小面包卖掉,换一辆新款的“爱丽舍”,然后又问王立买车了没有?王立老老实实地回答,还没有,而且在看得见的将来也没有这种可能性。他同情地看着王立:“唉!一个男人,这一辈子如果没有开过车,那实在是太不幸了。”
这顿饭让王立吃得很惶惑。因为按他目前的收入水平,买辆“爱丽舍”,他得不吃不喝地攒上好几年。更糟糕的是,若他有一天终于买上了汽车,也许在他还没有来得及品味“幸福”滋味的时候,一个有私人飞机的家伙对他说:“作为一个男人,没开过飞机太不幸了!”那他这辈子还有救吗?
这个问题让王立坐立不安了很长时间。如何挽救自己,免于堕入“不幸”的深渊,让他甚为苦恼。直到有一天,他无意中看到这样一段话:有菜篮子可提的女人最幸福。因为幸福其实渗透在我们生活中点点滴滴的细微之处,人生的真味存在于诸如提篮买菜这样平平淡淡的经历之中。我们时时刻刻拥有着它们,却无视它们的存在。
王立恍然大悟。原来他的朋友在用一个逻辑陷阱蓄意误导他:没有汽车是不幸的。你没有汽车,所以你是不幸的。但这个大前提本身就是错误的,因为“汽车”与“幸福”并无必然的联系。
在一个成功人士云集的聚会上,王立激动地表达了自己内心深处对幸福生活的理解:“不生病,不缺钱,做自己爱做的事。”会场上爆发了雷鸣般的掌声。
成功只是幸福的一个方面,而不是幸福的全部。人们对“成功”的需求是永无止境的,没完没了地追求来自外部世界的诱惑——大房子、新汽车、昂贵服饰等,尽管可以在某些方面得到物质上的快乐和满足,但是这些东西最终带给我们的是患得患失的压力和令人疲惫不堪的混乱。
两千多年前,苏格拉底站在熙熙攘攘的雅典集市上叹道:“这儿有多少东西是我不需要的!”同样,在我们的生活中,也有很多看起来很重要的东西,其实,它们与我们的幸福并没有太大关系。我们对物质不能一味地排斥,毕竟精神生活是建立在物质生活之上的,但不能被物质约束。面对这个已经严重超载的世界,面对已被太多的欲求和不满压得喘不过气的生活,我们应当学会用好生活的减法,把生活中不必要的繁杂除去,让自己过一种自由、快乐、轻松的生活。
过多的欲望会蒙蔽你的幸福
人很多时候是很贪心的,就像很多人形容的那样:吃自助的最高境界是:扶墙进,扶墙出。进去扶墙是因为饿得发昏,四肢无力,而扶墙出则是因为撑得路都走不了。人愿意活受罪是因为怕吃亏。而有些时候,人总是对自己不满,还是因为太贪心,什么都想得到。
很多人常常抱怨自己的生活不够完美,觉得自己的个子不够高、自己的身材不够好、自己的房子不够大、自己的工资不够高、自己的老婆不够漂亮,自己在公司工作了好几年了却始终没有升职……总之,对于自己拥有的一切都感到不满,觉得自己不幸福。真正不快乐的原因是:不知足。一个人不知足的时候,即使在金屋银屋里面生活也不会快乐,一个知足的人即使住在茅草屋中也是快乐的。
剑桥教授安德鲁·克罗斯比说:“真正的快乐是内心充满喜悦,是一种发自内心对生命的热爱。”不管外界的环境和遭遇如何变化,都能保持快乐的心情,这就需要一种知足的心态。知足者常乐,因为对生活知足,所以他会感激上天的赠予,用一颗感恩的心去感谢生活,而不是总抱怨生活不够照顾自己。
有一个村庄,里面住着一个左眼失明的老头儿。
老头儿9岁那年一场高烧后,左眼就看不见东西了。他爹娘顿时泪流满面,一个独生的儿子瞎了一只眼睛可怎么办呀!没料他却说自己左眼瞎了,右眼还能看得见呢!总比两只眼都瞎了要好!比起世界上的那些双目失明的人,不是要强多了吗?儿子的一番话,让爹娘停止了流泪。
老头儿的家境不好,爹娘无力供他读书,只好让他去私塾里旁听。他的爹娘为此十分伤心,他劝说道:“我如今也已识了些字,虽然不多,但总比那些一天书没念,一个字不识的孩子强多了吧!”爹娘一听也觉得安然了许多。
后来,他娶了个嘴巴很大的媳妇。爹娘又觉得对不住儿子,而他却说和世界上的许多光棍汉比起来,自己是好到天上去了!这个媳妇勤快、能干,可脾气不好,把婆婆气得心口作痛。他劝母亲说:“天底下比她差得多的媳妇还有不少。媳妇脾气虽是暴躁了些,不过还是很勤快,又不骂人。”爹娘一听真有些道理,怄的气也少了。
老头儿的孩子都是闺女,于是媳妇总觉得对不起他们家,老头儿说世界上有好多结了婚的女人,压根儿就没有孩子。等日后我们老了,5个女儿女婿一起孝敬我们多好!比起那些虽有儿子几个,却妯娌不和,婆媳之间争得不得安宁要强得多!
可是,他家确实贫寒得很,妻子实在熬不下去了,便不断抱怨。他说:“比起那些拖儿带女四处讨饭的人家,饱一顿饥一顿,还要睡在别人的屋檐下,弄不好还会被狗咬一口,就会觉得日子还真是不赖。虽然没有馍吃,可是还有稀饭可以喝;虽然买不起新衣服,可总还有旧的衣裳穿,房子虽然有些漏雨的地方,可总还是住在屋子里边,和那些讨饭维持生活的人相比,日子可以算是天堂了。”
老头儿老了,想在合眼前把棺材做好,然后安安心心地走。可做的棺材属于非常寒酸的那一种,妻子愧疚不已,而老头儿却说,这棺材比起富贵人家的上等柏木是差远了,可是比起那些穷得连棺材都买不起、尸体用草席卷的人不是要强多了吗?
老头儿活到72岁,无疾而终。在他临死之前,对哭泣的老伴说:“有啥好哭的,我已经活到72岁,比起那些活到八九十岁的人不算高寿,可是比起那些四五十岁就死了的人,我不是好多了吗?”
老头儿死的时候,神态安详,脸上还留有笑容……
老头儿的人生观,正是一种乐天知足的人生观,永远不和那些比自己强的人攀比,用自己的拥有与那些没有拥有的人进行比较,并以此找到了快乐的人生哲学。人生不就这样吗?有总比没有强多了。
很多时候,我们就缺少老头儿的这种心境,当我们抱怨自己的衣服不是名牌的时候,是否想到还有很多人连一套像样的衣服没有;当我们抱怨自己的丈夫没有钱的时候,可否想到那些相爱但却已阴阳两重天的人;当我们抱怨自己的孩子没有拿到第一的时候,是否想到那些根本上不起学的孩子;当我们抱怨工作太累的时候,可否想到那些在街上摆着小摊的小贩们,他们每天起早贪黑,他们根本没有工夫去抱怨……其实,我们已经过得很好了,我们能够在偌大的城市拥有着自己的房子,哪怕只是租的,我们不用为吃饭发愁,我们拥有体贴的妻子、可爱的孩子,有着依旧对自己牵肠挂肚的父母……实际上我们已经拥有的够多了,还有什么不满意的呢?快乐也是在知足中获得。
过重的名誉会压断你起飞的翅膀
有一篇《蜗牛的奖杯》的文章。讲的是蜗牛原先善于飞行,在一次飞行比赛中荣获冠军,得到了一个奖杯,便成天背在身上,日久天长,奖杯成了外壳,翅膀也退化了,它只能慢慢爬行。做人也是一样,不能永远背着荣誉的外壳,要学会淡忘曾经的荣誉,才能走得更远,飞得更高。
信陵君杀死晋鄙,拯救邯郸,击破秦兵,保住赵国,赵孝成王准备亲自到郊外迎接他。唐雎对信陵君说:“我听人说:‘事情有不可以让人知道的,有不可以不知道的;有不可以忘记的,有不可以不忘记的。’”
信陵君说:“你说的是什么意思呢?”唐雎回答说:“别人厌恨我,不可不知道;我厌恨人家,又不可以让人知道。别人对我有恩德,不可以忘记;我对人家有恩德,不可以不忘记。如今您杀了晋鄙,救了邯郸,破了秦兵,保住了赵国,这对赵王是很大的恩德啊,现在赵王亲自到郊外迎接您,我们仓促拜见赵王,我希望您能忘记救赵的事情。”信陵君说:“我谨遵你的教诲。”
唐雎叫信陵君谦虚谨慎,淡忘功劳,这的确是高明的处世哲学。其实不仅仅是做人,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同样需要淡泊曾经的功劳。
有资料称,每当年终岁末,日本的企业都要召开“忘年会”。会议上没有领导们的长篇总结报告和工作布置,也没有典型发言和表彰先进,只有简短的新年致辞:忘记昨天,新的一年继续努力吧!“忘年会”的内涵提示人们,成绩也好,荣誉也罢,代表的都是过去,在前进的道路上必须甩掉这些包袱,减轻“行囊”创造新的业绩。与日本的“忘年会”相比,我们有些企业正好相反,总是念念不忘过去那些成绩荣誉。要么躺在荣誉上面睡大觉,满足于已有的成绩,不思进取,要么沾沾自喜地背着“过去”前进,信赖“老办法”、“老套路”,对新鲜事物视而不见或拒不接受,以致销售对象总是几个老客户,管理核算还是以前的老方法,资金运作依赖贷款开场的老路子。
社会在与时俱进,市场瞬息万变,要发展就必须要创新。要创新,就得将装有“成绩”、“荣誉”之类的“行囊”减轻直至甩掉,不断地从新的“零”开始,在“白纸”上画新的图画。没有了“包袱”,解放了思想,放开了手脚,在技术创新、体制创新、管理创新、理论创新、经营理念创新等诸多创新中,一定能有所作为,一定能再创辉煌。
同样,在人生旅途中,我们可能会遇到坎坷和不幸,如竞争的失败、家道的中落、不测的病痛和突发的灾难;可能会遇到无端的误解和不公允的际遇;可能会有名利得失和荣辱毁誉;可能会有历史的伤痕和岁月的沧桑;可能会听到无中生有的流言蜚语,捕风捉影、飞短流长的小道新闻……
如果一切都是不可避免的,那我们不妨挥一挥衣袖,学会淡忘,淡忘应该淡忘的一切。淡忘功名利禄,那将使你不会高高在上,不会拥有那种孤独的高处不胜寒的悲凉;淡忘曾经的痛楚,那将有助于你寻找到另一份真正属于自己的幸福;淡忘曾经的仇恨,那将帮助你开辟另一条通往成功的大道;淡忘曾经的成功,那将有助于把你带往人生新的高峰。
给自己的欲望打折
人,是有欲望的,所以永远得不到满足,永远在为自己攫取着,最后终于沦为私欲的奴隶,把自己的心灵变成了地狱。而当一个人的人生走向终点时,他才会发现,人,是不会从他过多拥有的东西中得到乐趣的,而这些东西却总是以一种魔力引诱着人去追逐,失去理智也在所不辞。于是世界上成千上万的人带着这些东西走向了坟墓,悲哀而无奈。
一位虔诚的教徒受到天堂和地狱问题的启发,希望自己的生活过得更好,他找到先知伊里亚。
“哪里是天堂,哪里是地狱?”伊里亚没有回答他,拉着他的手穿过一条黑暗的通道,来到一座大厅。在大厅的中央放着一口大铁锅,里面盛满了汤,下面烧着火。整个大厅中散发着汤的香气。大锅周围已挤满两腮凹进、带着饥饿目光的人,都在设法分到一份汤喝。
但那勺子太长太重,饥饿的人们贪婪地拼命用勺子在锅里搅着,但谁也无法把汤送到自己的嘴里。有些鲁莽的家伙甚至烫了手和脸,还溅在旁边人的身上。于是大家争吵起来,人们竟挥舞着本来为了解决饥饿的长勺子大打出手。
先知伊里亚对那位教徒说:“这就是地狱。”
他们离开了这座房子,再也不忍听他们身后恶魔般的喊声。他们又走进一条长长的黑暗的通道,进入另一间大厅。这里也有许多人,在大厅中央同样放着一大锅热汤。就像地狱里所见的一样,这里勺子同样又长又重,但这里的人营养状况都很好。大厅里只能听到勺子放入汤中的声音。这些人总是俩人一对在工作:一个把勺子放入锅中又取出来,将汤给他的同伴喝。如果一个人觉得汤勺太重了,另外的人就过来帮忙。这样每个人都在安安静静地喝。当一个人喝饱了,就换另一个人。
先知伊里亚对他的教徒说:“这就是天堂。”
被私欲蒙蔽心智的人在地狱中。因为只想满足自己的私欲所以谁也不懂得分享的美好,无论是谁都喝不到锅里的汤。如果你心里只有自己,就只能下地狱。这就是内心充满私欲的结局,实在是可怜。你自己的私欲往往就是你亲手为自己掘的一座坟墓。
私欲是一切生物的共性,所不同的是其他生物的私欲是有限的,人的私欲是无限的。正因为如此,人的不合理的私欲必须要受到社会公理、道义、法律的制约,否则这个社会就不属正常的社会。
要求人一点儿私欲都没有是不可能的:我们总是在做我们内心想做的事情。从这个角度说,每个人都是自私的,但自私并不都那么可怕,可怕的是私欲太盛,利令智昏,时时处处以自己为中心,以损公肥私和损人利己为乐事,一切围着自己想问题,一切围着自己办事情,在满足其一己之私的过程中,不惜损害公益事业,不惜妨害他人利益。这样的人谁不怕?怕的时间长了,也就如同瘟疫一样,人们避之唯恐不及;怕的人多了,也就如过街老鼠一样,人人见之喊打。这样的人即便是比别人多捞取了一些利益,也不会获得真正意义上的幸福。如果说,他们也侈谈什么成功,充其量不过是鸡鸣狗盗的成功,没有任何值得骄傲和自豪的。
“点燃别人的房子,煮熟自己的鸡蛋。”英国的这句俗话,形象地揭示了那些妨害他人利益的自私行为。而这样的人,等待他们的只有自酿的苦果。
远离名利的烈焰,让生命逍遥自由
古今中外,为了生命的自由、潇洒,不少智者都懂得与名利保持距离。
惠子在梁国做了宰相,庄子想去见见这位好友。有人急忙报告惠子:“庄子来了,是想取代您的相位吧。”惠子很恐慌,想阻止庄子,派人在梁国搜了三日三夜。不料庄子从容而来拜见他,说:“南方有只鸟,其名为凤凰,您可听说过?这凤凰展翅而起。从南海飞向北海,非梧桐不栖,非练实不食,非醴泉不饮。这时,有只猫头鹰正津津有味地吃着一只腐烂的老鼠,恰好凤凰从头顶飞过。猫头鹰急忙护住腐鼠,仰头视之道:‘吓!’现在您也想用您的梁国相位来吓我吗?”惠子十分羞愧。
一天,庄子正在濮水垂钓。楚王委派的两位大夫前来聘请他:“吾王久闻先生贤名,欲以国事相累。”庄子持竿不顾,淡然说道:“我听说楚国有只神龟,被杀死时已三千岁了。楚王珍藏之以竹箱,覆之以锦缎,供奉在庙堂之上。请问大夫,此龟是宁愿死后留骨而贵,还是宁愿生时在泥水中潜行曳尾呢?”两位大夫道:“自然是愿意在泥水中摇尾而行了。”庄子说:“两位大夫请回去吧!我也愿在泥水中曳尾而行。”
庄子不慕名利,不恋权势,为自由而活,可谓洞悉幸福真谛的达人。
人活在世界上,无论贫穷富贵,穷达逆顺,都免不了与名利打交道。《清代皇帝秘史》记述乾隆皇帝下江南时,来到江苏镇江的金山寺,看到山脚下大江东去,百舸争流,不禁兴致大发,随口问一个老和尚:“你在这里住了几十年,可知道每天来来往往多少只船?”老和尚回答说:“我只看到两只船。一只为名,一只为利。”一语道破天机。
淡泊名利是一种境界,追逐名利是一种贪欲。放眼古今中外,真正淡泊名利的很少,追逐名利的很多。今天的社会是五彩斑斓的大千世界,充溢着各种各样炫人耳目的名利诱惑,要做到淡泊名利确实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情。
旷世巨作《飘》的作者玛格丽特·米切尔说过:“直到你失去了名誉以后,你才会知道这玩意儿有多累赘,才会知道真正的自由是什么。”盛名之下,是一颗活得很累的心,因为它只是在为别人而活着。我们常羡慕那些名人的风光,可我们是否了解他们的苦衷?其实大家都一样,希望能活出自我,能活出自我的人生才更有意义。
世间有许多诱惑:桂冠、金钱,但那都是身外之物,只有生命最美,快乐最贵。我们要想活得潇洒自在,要想过得幸福快乐,就必须做到:学会淡泊名利,割断权与利的联系,无官不去争,有官不去斗;位高不自傲,位低不自卑,欣然享受清心自在的美好时光,这样就会感受到生活的快乐和惬意。否则,太看重权力地位,让一生的快乐都毁在争权夺利中,那就太不值得,也太愚蠢了。
当然,放弃荣誉并不是寻常人具有的,它是经历磨难、挫折后的一种心灵上的感悟,一种精神上的升华。“宠辱不惊,去留无意”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却十分困难。红尘的多姿、世界的多彩令大家怦然心动,名利皆你我所欲,又怎能不忧不惧、不喜不悲呢?否则也不会有那么多的人穷尽一生追名逐利,更不会有那么多的人失意落魄、心灰意冷了。只有做到了宠辱不惊、去留无意方能心态平和,恬然自得,方能达观进取,笑看人生。
莫为名利诱,量力缓缓行
懂得知足的人往往会量力而行。即使前面有很多诱惑,但是他仍然能够不为所动,仔细斟酌自己一天至多能行多远。他深思熟虑之后才去安排行程。尤其是在一条从没走过的道路,他会花费更多的心思去衡量:何处崎岖、何处坎坷、何处严寒、何处酷热,他都要弄得一清二楚。不管别人给他施加多少压力,或者前方有多少诱惑,他都不急不躁,沿着既定的路线缓缓而行。
蒋方初到广州时,曾为找工作奔波了好长一段时间,起初他见几个跑业务的同学业绩不俗,赚了不少钱,学中文专业的他便找了家公司做业务员,然而,辛辛苦苦跑了几个月,不但没赚到钱,人倒瘦了十几斤。同学们分析说:“你能力不比我们差,但你的性格内向,不爱与人交谈、沟通,不善交际,因此不太适合跑业务……”
后来蒋方见一位在工厂做生产管理的朋友薪水高、待遇好,便动了心,费尽心力谋到了一份生产主管的职位,可是没做多久他就因管理不善而引咎辞职了。之后,蒋方又做过公司的会计、餐厅经理等,最终出于各种原因都被迫离职。
最后,蒋方痛定思痛,吸取了前几次的教训,不再盲目追逐高薪或舒适的职位,而是依据自己的爱好和特长,凭借自己的中文系本科学历和深厚的文字功底,应聘到一家刊物做了文字编辑。这份工作相比以前的职位,虽然薪水不高,工作量也大,但蒋方却做得非常开心,工作起来得心应手。几个月下来,他就以自己突出的能力和表现让领导刮目相看,器重有加。回顾以往的工作历程,蒋方深有感触地说:“无论是工作还是生活,我们都应当根据自己的能力找到合适自己的位置。一味地追逐高薪、舒适的工作,曾让我吃尽了苦头,走了不少弯路。事实上,我们无论做什么事都应结合自身条件,依据自己的爱好和特长去选择相应的事来做。放弃那些不适合自己的生活,只有这样我们才会快乐。”
就如同故事里的蒋方,很多人都是受到了生活的诱惑,总觉得自己有能力可以获取更多,可是事实是我们还不具备那么多的力量,贪图诱惑,朝着更大的目标行进,只会加大我们的压力,让自己无法适从。
生活中,有人看到了巨大的利益,所以不停地调整自己的路线,甚至急躁地想要直奔利益的终点,可是急于求成的人往往会事倍功半。还有一些人,他们整天都在为了未来的事情操心,可能几十年以后才可能面对的难处,他们现在就开始忧心忡忡了。但是命运只肯按照现实的样子向我们展示,根本不可能因为我们的急躁就提前向我们展开未来的画卷。所以,我们只能按照自己既定的生活之路,一步一步地为未来打开局面。
放弃复杂欲求,恢复简单生活
生活在当下,我们是否应该回头看一看现代人的生活?所有人都莫名其妙地忙碌着,被包围在混乱的杂事、杂务,尤其是杂念之中,一颗颗跳动的心被挤压成了有气无力的皮球,在坚硬的现实中疲软地滚动着。也许是因为在竞争的压力下我们丧失了内心的安全感,于是就产生了担心无事可做的恐惧,所以才急着找事做来安慰自己。这样不知不觉中,我们已经陷入了一种恶性循环,离真正的快乐、甚至真正的生活越来越远。
在20世纪末,人类对自然的征服可谓达到了顶峰,人们恨不得把地球上能开发的地方都开发出来以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消费需求?我们深深地被工业、电子、传媒、科技等人工风景紧紧地包围着。信息的汹涌和浩大正如大海的波涛一样,我们每一个人都在这海里沉浮着,在一层层海浪的推举下荡来荡去。也许我们并没失去什么,却凭空地感到凄凉。现代人已经很难找到宁静和从容,找到自己内心的真实。
很多时候,并不是我们在行动,而是大海的力量左右我们的行动。但如果我们认识到自己的处境,从而奋力反抗时势的捉弄,还有可能获得抵达遥远彼岸的希望。可怕的是,我们并没有充分认识到这一点,我们的心已被时代蒙住,看不到自我行动的艰难,而思想的虚弱顺理成章,又极易把被动错认成自由。
也许是我们真的太累了。在追逐生活的过程中,我们也应该尝试着放弃一些复杂的东西,还原生命的本源,让一切都恢复简单的面孔。其实生活本身并不复杂,复杂的只是我们的内心。所以,要想恢复简单的生活,必须重新开始。
艳羡别人,不如珍惜自己的生活田园
生活中有些人羡慕那些明星、名人日日淹没在鲜花和掌声中,名利双收,以为世间苦痛都与他们无缘。这是羡慕别人的盲区,也是一些人老是羡慕别人光鲜处的原因。事实上,走进明星、名人真正的生活,他们同样有着不为人知的心酸。
俗话说,人生失意无南北,宫殿里也会有悲恸,茅屋里同样也会有笑声。只是,平时生活中无论是别人展示的,还是我们关注的,总是风光的一面,得意的一面,这就像女人的脸,出门的时候个个都描眉画眼、涂脂抹粉、光艳亮丽,这全是给别人看的。回家以后,一个个都素脸朝天。于是,站在城里,向往城外,而一旦走出了围城,就会发现生活其实都是一样的,有许多我们一直在意的东西,在别人看来也许根本就不算什么。所以,我们根本就没必要将自己的眼光一直投放到别人的生活上,多关注一下自己,欣赏一下自己的人生才能让你真实体会到生活的快意。
故事一:
在一条河的两岸,一边住着凡夫俗子,一边住着僧人。凡夫俗子们看到僧人们每天无忧无虑,只是诵经撞钟,十分羡慕他们;僧人们看到凡夫俗子每天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也十分向往那样的生活。日子久了,他们都各自在心中渴望着:到对岸去。
一天,凡夫俗子们和僧人们达成了协议。于是,凡夫俗子们过起了僧人的生活,僧人们过上了凡夫俗子的日子。
几个月过去了,成了僧人的凡夫俗子们就发现,原来僧人的日子并不好过,悠闲自在的日子只会让他们感到无所适从,便又怀念起以前当凡夫俗子的生活来。
成了凡夫俗子的僧人们也体会到,他们根本无法忍受世间的种种烦恼、辛劳、困惑,于是也想起做和尚的种种好处。
又过了一段日子,他们各自心中又开始渴望着:到对岸去。
可见,在你眼中他人的快乐,并非真实生活的全部。每个生命都有欠缺,不必与人作无谓的比较,珍惜自己所拥有的一切就好。
故事二:
一青年总是埋怨自己时运不济,生活不幸福,终日愁眉不展。
这一天,走过一个须发俱白的老人,问:“年轻人,干吗不高兴?”
“我不明白我为什么老是这么穷。”“穷?我看你很富有啊!”老人由衷地说。“这从何说起?”年轻人问。老人没有正面回答,反问道:“假如今天我折断了你的一根手指,给你1000元,你干不干?”“不干!”年轻人回答。“假如斩断你的一只手,给你一万元,你干不干?”“不干!”“假如让你马上变成80岁的老翁,给你100万,你干不干?”“不干!”“这就对了,你身上的钱已经超过了100万呀!”老人说完,笑吟吟地走了。
由此看来,那些总是认为自己太差的人,他们心灵的空间挤满了太多的负累,从而无法欣赏自己真正拥有的东西。
永远不要眼红那些看上去幸福的人,你不知道他们背后的悲伤。这个社会上,达官显贵不知平凡,他们的外表实在都令人羡慕,但深究其里,每个人都有一本很难念的经,甚至苦不堪言。
所以,不要再去羡慕别人,好好珍惜上天给你的恩典,你会发现你所拥有的绝对比没有的要多出许多,而缺失的那一部分,虽不可爱,却也是你生命的一部分,接受它且善待它,你的人生会快乐豁达许多。爱你的生命,它会焕发出更明亮的光。
学会控制不合理的欲望
合理、有度的欲望本是人奋发向上、努力进取的动力,但倘若欲望变质了我们就容易上当、受骗。人的欲望一旦转变为贪欲,那么在遇到诱惑时就会失去理性。
一个顾客走进一家汽车维修店,自称是某运输公司的汽车司机。她对店主说:“在我的账单上多写几个零件,我回公司报销后,有你一份好处。”但店主拒绝了这样的要求。顾客继续纠缠道:“我的生意很大,我会常来的,这样做你肯定能赚很多钱!”店主告诉她,无论如何也不会这样做。顾客气急败坏地嚷道:“谁都会这么干的,我看你真的是太傻了。”店主火了,指着那个顾客说:“你给我马上离开,请你到别处谈这种生意。”谁知这时顾客竟露出微笑并紧紧握住店主的手说:“我就是这家运输公司的老板,我一直在寻找一个固定的、信得过的维修店,我终于找到了,你还让我到哪里去谈这笔生意呢?”
面对诱惑不动心,不为其所惑,虽平淡如行云,质朴如流水,却让人领略到一种山高海深,让人感到放心,这样的人也是真正懂得如何生存的人。
荀子说:“人生而有欲。”人生而有欲望并不等于欲望可以无度。宋学大家程颐说:“一念之欲不能制,而祸流于滔天。”古往今来,因不能节制欲望,不能抗拒金钱、权力、美色的诱惑而身败名裂,甚至招至杀身之祸的人不胜枚举。诱惑能使人失去自我,这个世界有太多的诱惑,一不小心往往就会掉入陷阱。找到自我,固守做人的原则,守住心灵的防线,不被诱惑,你才能生活得安逸、自在。
1856年,亚历山大商场发生了一起盗窃案,共失窃8只金表,损失16万美元,在当时,这是相当庞大的数目。就在案子尚未侦破前,有个纽约商人到此地批货,随身携带了4万美元现金。当她到达下榻的酒店后,先办理了贵重物品的保存手续,接着将钱存进了酒店的保险柜中,随即出门去吃早餐。在咖啡厅里,她听见邻桌的人在谈论前阵子的金表失窃案,因为是一般社会新闻,这个商人并不当一回事。中午吃饭时,她又听见邻桌的人谈及此事,他们还说有人用1万美元买了两只金表,转手后即净赚3万美元,其他人纷纷投以羡慕的眼光说:“如果让我遇上,不知道该有多好!”
然而,商人听到后,却怀疑地想:“哪有这么好的事?”到了晚餐时间,金表的话题居然再次在她耳边响起,等到她吃完饭,回到房间后,忽然接到一个神秘的电话:“你对金表有兴趣吗?老实跟你说,我知道你是做大买卖的商人,这些金表在本地并不好脱手,如果你有兴趣,我们可以商量看看,品质方面,你可以到附近的珠宝店鉴定,如何?”商人听到后,不禁怦然心动,她想这笔生意可获取的利润比一般生意优厚许多,便答应与对方会面详谈,结果以4万美元买下了传说中被盗的8块金表中的3块。
但是第二天,她拿起金表仔细观看后,却觉得有些不对劲,于是她将金表带到熟人那里鉴定,没想到鉴定的结果是,这些金表居然都是假货,全部只值几千美元而已。直到这帮骗子落网后,商人才明白,从她一进酒店存钱,这帮骗子就盯上了她,而她听到的金表话题也是他们故意安排设计的。骗子的计划是,如果第一天商人没有上当,接下来他们还会有许多花招准备诱骗她,直到她掏出钱为止。
贪婪自私的人往往鼠目寸光,所以他们只瞧见眼前的利益,看不见身边隐藏的危机,也看不见自己生活的方向。贪欲越多的人,往往生活在日益加剧的痛苦中,一旦欲望无法获得满足,他们便会失去正确的人生目标,陷入对蝇头小利的追逐。贪婪者往往自掘坟墓而不自知。我们一定要随时提醒自己,控制自己不合理的欲望,因为你的贪欲很可能让你失去一切。
金钱本身不代表财富,唯有具备与金钱价值相等的东西才是真正的财富。财富是无所不在的。金钱、土地、股票、债券是财富,但是水、空气、太阳、山、海、树木、花草、爱与帮助也是财富。凡是大自然所赋予人类的一切均为财富,若能充分享受这些恩惠,才能算得上是一个内心充盈的人、一个最富有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