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安精神与文化建设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一 人民大众是文化创造的主体

唯物史观认为人民大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毛泽东在《论联合政府》中指出:“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2]人民大众不仅是社会物质文化的创造者,而且是精神文化的创造者。

马克思主义理论向来重视劳动阶级,恩格斯曾指出:“自从阶级产生以来,从来没有过一个时期社会上可以没有劳动阶级而存在的。这个阶级的名称、社会地位改变了,农奴代替了奴隶,而他自己又被自由工人所代替……但是有一件事情是很明显的,无论不从事生产的社会上层发生什么变化,没有一个生产者阶级,社会就不能生存。”[3]因为人们只有满足最基本的物质生存条件,才能进行精神创造。

人民大众在创造物质文化的同时也创造着精神文化,因为“思想、观念、意识的生产最初是直接与人们的物质活动,与人们的物质交往,与现实生活的语言交织在一起的。人们的想象、思维、精神交往在这里还是人们物质行动的直接产物。表现在某一民族的政治、法律、道德、宗教、形而上学等的语言中的精神生产也是这样。”[4]“思想的历史除了证明精神生产随着物质生产的改造而改造,还证明了什么呢?”[5]

毛泽东认为“民众就是革命文化的无限丰富的源泉。”[6]他进一步分析指出,人民生活是一切种类的文学艺术的唯一的源泉,“作为观念形态的文艺作品,都是一定的社会生活在人类头脑中的反映的产物。革命的文艺,则是人民生活在革命作家头脑中的反映的产物。人民生活中本来存在着文学艺术原料的矿藏,这是自然形态的东西,是粗糙的东西,但也是最生动、最丰富、最基本的东西;在这点上说,它们使一切文学艺术相形见绌,它们是一切文学艺术的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唯一的源泉。”[7]毛泽东认为人民群众还是精神文化的直接创造者,“夏天的晚上,农夫们乘凉,坐在长凳子上,手执大芭蕉扇,讲起故事来,他们也懂得胡适之先生的八不主义,他们不用任何典故,讲的故事内容却是那么丰富,言辞又很美丽。这些农民不但是好的散文家,而且常是诗人。民歌中便有许多好诗。我们过去在学校工作的时候,曾让同学趁假期搜集各地的歌谣,其中有许多很好的东西。”[8]“老百姓唱的歌,民间故事,机关里的墙报,战士吹牛拉故事,里面都有艺术。”[9]

毛泽东在主张文艺来源于生活的同时,也强调文艺高于生活,“文艺作品中反映出来的生活却可以而且应该比普通的实际生活更高,更强烈,更有集中性,更典型,更理想,因此就更带普遍性。”因而“革命的文艺,应当根据实际生活创造出各种各样的人物来,帮助群众推动历史的前进。”[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