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言
20世纪后期开始逐渐风行国内外的当代大学教育反思浪潮,矛头直指长期以来过分偏重科技知识传授的所谓“工具理性”教育模式(亦称“科学主义教育”模式),要求恢复“价值理性”教育传统,特别是要增强对大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国外叫“人文教育”),以充分体现大学育人之本真,彰显大学精神。
我国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在党和政府高度重视,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强力推动下,大学人文素质教育从试点到普及,迅速地发展了起来。近三十年来,我国大学人文素质教育,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并且形成了自己的一些特色。例如,政府强力推进、统一顶层设计、全国一体化实施的运行体制;针对大学生中存在或暴露出来的问题进行具体施教的所谓问题导向性的课程体系构建;以相关知识课堂传授为主的教育模式,等等。然而,随着这样的教育向纵深发展,这种体制,特别是这种以知识传授为主的被人们称之为“缺啥补啥”的教育模式的不足与弊端越来越显露了出来。实践证明,“缺啥补啥”的知识传授事实上难以如愿以偿,无法真正提升大学生的人文素质。问题的症结在哪里?制约我国大学人文素质教育发展的具体原因是什么?如何才能够将我国大学人文素质教育推向更加富有成效的新的发展阶段?研究解决这些问题,探索破解这些难题的科学路径与方式方法,已成为当前我国大学人文素质教育创新研究的主要任务和热点焦点问题。
近年来伴随复杂性科学和理论的迅速发展,国内外学术界对教育教学复杂性的研究,逐渐形成了许多重要的理论成果和一系列全新的思想观念。人们越来越深刻地认识到,诸如教育、教学以及大学生人文素质的养成等,都是一些典型的复杂性系统,甚至是复杂性巨系统。它们具有当代复杂性科学和理论所说的复杂性问题或复杂性系统所具有的全部特性特征及其存在与运行的机理机制。传统的教育和上述我国“缺啥补啥”的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本质就在于,其秉持和实施的乃是一种以线性思维和还原论思想为特征的简单性教育理念和简单性教育模式。这种传统的简单性教育理念和模式,也许能够满足以科技知识传授为主的所谓“工具理性”教育的要求,但它无法适应和达到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等以素质培育为重心的“价值理性”教育的要求和目标。因为知识是应该被传授和能够直接转移与获取的,但素质只能去培育或必须自我养成。因此,可以说“缺啥补啥”式的传统的简单性教育理念和模式,也正好就是制约和阻碍我国大学人文素质教育进一步发展的关键性症结所在。而基于复杂性视角探索研究我国大学人文素质教育的创新问题,不仅是我国大学人文素质教育走向纵深发展的内在要求,还是适合素质教育本质与运行规律的一种科学选择,更是有望在我国大学人文素质教育理念和模式的变革与创新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的一个待开发宝藏或领域。本书是我们在借鉴和汲取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在这方面所做的尝试性探索,期望能够起到抛砖引玉的效果。
王文奎
2017年11月于西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