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马来西亚在“海上丝绸之路”建设中的角色
【摘要】马来西亚把东盟当作外交第一方向,但其对“海上丝绸之路”倡议的态度属于东盟中最积极的国家之一。结合东盟在“一带一路”建设中的重要性,中国可以将马来西亚定位为“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门户、多方共建的重要平台以及合作共赢的良好示范,以加强与东盟互联互通规划对接。中马两国还可以就伊斯兰金融展开合作,并依托马中关丹产业园、巴生港自由贸易园区、依斯干达经济特区等强化国际产能合作,以推动丝路共建、实现互利共赢。
2013年,中国提出了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以下简称“海上丝绸之路”)的倡议;2015年,中国出台了《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的框架性文件。马来西亚对中国的倡议给予了积极的回应,除了明确表示支持和参与“海上丝绸之路”建设之外,还生成和推动了一系列共建项目,并与中国建立全面战略合作伙伴关系。这使得马来西亚有可能成为多方共建的重要平台、合作共赢的良好示范。
马来西亚是东盟的创始成员国之一,还是2015年东盟轮值主席国。2015年,该国GDP位列东盟第三,仅次于印度尼西亚和泰国,人均GDP超过1万美元,位居东盟第二,远高于泰国等其他东盟国家,是名副其实的东南亚地区大国。同时,马来西亚地处东南亚的中心位置,亚洲大陆最南端,扼守马六甲海峡,是“海上丝绸之路”建设的关键区域和重点国家。
马来西亚时任总理纳吉布提出的“亲经济、亲民、亲商、注重环保和重视国家建设”五大发展理念,与“一带一路”着力“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促进互利共赢的合作倡议不谋而合。“一带一路”倡导的“和平合作”精神与马来西亚及东盟提倡的“和平自由中立区”(Zone of Peace,Freedom and Neutrality,ZOPFAN)息息相通。因此,探讨中马两国发展战略对接,提升互联互通和贸易投资便利化水平,有利于打造政治互信、经贸融合、文化包容的利益和命运共同体。
一 马来西亚对“海上丝绸之路”建设的回应
马来西亚是东南亚国家中最早和中国建立外交关系的国家之一,在发展对华关系特别是经贸关系方面,一直持积极态度。与一些东南亚国家普遍的“谨慎和观望”的模糊态度相比,马来西亚政商各界对“海上丝绸之路”建设给予了更多的正面回应和支持,但是同时又清楚表明了自身的诉求和理念。
1.明确支持和参与“海上丝绸之路”建设
2014年9月15日,马来西亚国际贸易与工业部副部长李志亮在第11届中国—东盟博览会上指出,马来西亚政府支持中国提出的“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43];同年11月,马来西亚时任总理纳吉布表示欢迎中国的“海上丝绸之路”战略构想;2015年4月,作为东盟轮值主席国,在东盟峰会期间纳吉布再次强调支持中国的倡议,认为东盟应该与中国政府就“海上丝绸之路”做更多的讨论[44]; 2015年12月,时任马来西亚交通部长廖中莱在出席该国最大港口——巴生港组织的“通过马来西亚促进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论坛时指出:马来西亚是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具有重要战略意义的国家……他希望马来西亚的16个港口都能从“海上丝绸之路”建设中受益[45]。
马来西亚之所以做出上述积极回应,一方面是基于两国紧密的经贸联系,另一方面也是基于良好的传统友谊。1974年,时任总理的阿卜杜勒·拉扎克以极大的远见和勇气推动马来西亚与中国建交,此后中马两国关系实现全面快速发展,而他正是纳吉布总理的父亲。此外,马来西亚公众对中国的印象普遍较好,根据美国研究机构Pew Research Centre的问卷调查:74%的马来西亚受访者对中国持正面态度,在所调查的43个国家中位居第四,仅次于巴基斯坦、孟加拉国和坦桑尼亚[46]。
2.以实现本国经济目标为诉求
马来西亚是一个高度外向型经济主导的国家,进出口总额相当于该国GDP的1.3倍[47]。在某种意义上,对外贸易不仅反映了马来西亚的经济发展状况,甚至事关马来西亚的国家身份和地位[48]。而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第一货物贸易大国,有7个港口位列全球十大货柜港,还是马来西亚的第一大贸易伙伴,因此积极参与“海上丝绸之路”建设无疑高度符合马来西亚的国情和经济发展利益,其意义不仅仅在于促进中马合作,更在于通过“海上丝绸之路”促进马来西亚与中东、欧洲地区的互联互通和经贸往来,从而最大限度地发挥马来西亚的地缘优势,实现其本国经济发展目标。
马来西亚的地缘位置给其带来了优势,但也带来了激烈的竞争。相邻的新加坡港以弹丸之地成为世界第二大货柜港,人均GDP超过5万美元,是马来西亚的5倍;印度尼西亚与其隔着马六甲海峡相望,近年来提出了“全球海洋支点”(Global Maritime Fulcrum,亦称全球海洋轴柱)战略,该战略与“海上丝绸之路”倡议遥相呼应,旨在将印尼建设成“全球海洋支点”、全球的文明节点,实现“海洋荣耀”(印尼语:Jalesveva Jayamah)[49];位居亚非航线中点的南亚小国斯里兰卡,在中国资金和技术的帮助下,一举将科伦坡港打造成世界第29大货柜港。而马来西亚最大的两个港口——巴生港(Port Klang)和丹绒柏乐巴斯港(Tangjung Pelepas)2014年的货柜装卸量总和才相当于新加坡港的57.5%[50]。为了在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在东南亚乃至全球经济中占据一席之地,实现2020年人均GDP超过15000美元、成为高收入国家的目标,马来西亚需要积极参与“海上丝绸之路”建设。可以说,实现本国经济目标是其参与“海上丝绸之路”建设的内在动机和核心诉求。
3.坚持东盟是外交第一方向
马来西亚一直将东盟(ASEAN)视为其处理外交关系的第一方向、参与区域秩序构建的核心平台。尽管马来西亚参与了亚太经合组织(APEC)、伊斯兰合作组织(OIC)和东盟“10+3”等多边合作机制,但这些合作并没有改变东盟(ASEAN)在其外交政策中的中心地位,而是通过强化东盟国家之间的内部合作来提升马来西亚参与地区和国际事务的话语权。
就在跨太平洋战略伙伴关系协定(TPP)签署的2015年,作为东盟轮值主席国的马来西亚,在首都吉隆坡召开东盟峰会,与会东盟领导人签署了建立东盟经济共同体(AEC)的宣言,希望在该地区创造一个更加自由的贸易和资金流动环境,使东盟十国的政治和经济合作更加一体化。值得注意的是,该宣言提出要提升东盟各国之间交通基础设施和通信的互联互通水平。也得益于这种清晰明确的对外关系原则,马来西亚才没有过多解读“一带一路”倡议,没有过度泛政治化,而是将其作为一个加强各国互联互通和经贸合作的倡议,作为一个能共享发展成果的机会。因此,中国与马来西亚共建“海上丝绸之路”,要在中国—东盟合作框架下进行。而马来西亚在对外交往中“坚持开放性、灵活性和原则性并重,在保持自身核心平台的基础上积极参与各种多边合作机制”,也是十分值得参考和借鉴的。
4.不想成为大国博弈的场所
马来西亚一直在推动“东南亚中立化”和“和平自由中立区(ZOPFAN)”的理念[51]。它不希望本国和东南亚成为大国博弈的场所,这与一些国家奉行“大国平衡”,乐于引入外部势力的做法完全不同。在一些国家,在美国高调“重返亚太”、力推亚太再平衡、南海争端激化的背景下,地缘政治已经影响到经贸合作。最明显的是,中国在东南亚的一些港口、铁路和电厂等投资项目频繁遭遇过度解读和恶意竞争,其动机已经不仅仅是出于经济利益考虑,比如印尼高铁项目和中泰铁路项目。这种情况既是源于区域外大国的影响和干扰,但也与当事国的外交理念和政策有莫大关系。
相比之下,马来西亚拥有清晰、稳健和独立的外交政策,不会轻易受到其他国家的左右。它认为只有保持高度的独立自治,才能实现区域的稳定、繁荣和发展,所以它不希望任何一个外部强国在东南亚有太强的存在。这与“一带一路”倡议的共建原则是高度一致的,也十分有利于中马“海上丝绸之路”共建项目避开外部因素干扰,有利于中国企业在马来西亚的投资经营。
二 马来西亚在“海上丝绸之路”建设中的作用
1.“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门户
从许多方面讲,马来西亚都是“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门户。地理上,该国位于东南亚的中心位置,与新加坡、印尼一道扼守世界上最繁忙的海运通道——马六甲海峡,也是从中国始发的海上丝绸之路过南中国海后的第一个通道;同时,马来半岛地处亚洲大陆的最南端,北接泰国,南临新加坡和印尼,将东南亚最发达的经济体、最大的市场及其他国家连接在一起,是泛亚铁路计划的重要一环。
经济上,马来西亚是东南亚相对发达、稳健的国家,已经建立起比较完善和成熟的市场经济制度。该国的商业、贸易、投资和金融制度均比较完善,使得该国经济充满活力。根据美国传统基金会的评价,2015年马来西亚的经济自由度指数为70.8分,居全球第31位,在亚太地区的42个国家中排名第八,属于“经济自由度最高”的国家[52]。作为一个相对开放和完善的经济体,马来西亚已经成为东亚生产分工制造网络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马来西亚参与“海上丝绸之路”共建,将有利于中马两国在更大范围、更高水平、更深层次上拓展经贸合作,扩大和深化中国的对外开放。
2.“海上丝绸之路”多方共建的平台
《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提出要积极利用现有双多边合作机制,推动“一带一路”建设。马来西亚可以在中国—东盟“10+1”、亚太经合组织(APEC)、博鳌亚洲论坛和中国—东盟博览会等多边合作中发挥重要的平台作用。
作为一个相对开放的经济体,马来西亚还是“海上丝绸之路”产能合作的理想平台。目前,依斯干达经济特区(Iskandar Development Region)[53]已经成为马来西亚和新加坡合作的重要区域,马来西亚丰富的土地资源为新加坡提供了产业转移和拓展的空间;马来西亚还吸引了数百万的外国劳工,其中50%以上来自印尼。
马来西亚可以作为华人经济与伊斯兰经济合作发展的重要平台。从人口结构来看,马来西亚3000多万人口中,马来人占50.1%,华人占22.6%,而信仰伊斯兰教的人口占61.3%[54]。华人经济和伊斯兰文明在马来西亚和谐共处、共生共荣,未来广大华人经济可以通过马来西亚联通伊斯兰经济。比如,马来西亚是世界最重要的伊斯兰金融中心之一,根据英国《金融学家》的统计,该国符合教义(sharia)的伊斯兰银行资产超过银行总资产的五分之一,而穆斯林国家该指标的平均水平仅为12%。马来西亚还是国际标准制定机构——伊斯兰金融服务委员会(Islamic Financial Services Board)所在地[55]。马来西亚的丰隆银行和大华银行等华人银行均获准开办伊斯兰金融业务,未来两岸四地乃至东南亚华人金融业完全可以通过马来西亚进入广阔的伊斯兰金融市场。
3.合作共赢的良好示范
当其他国家对“海上丝绸之路”建设还处在犹豫、观望和试探时,中马两国的合作共建已经硕果累累。政策沟通方面,马来西亚交通部长廖中莱说:中国的规划框架中整合了马来西亚关于“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建议[56]。设施联通方面,两国签署成立了中马港口联盟,中国海军获得马来西亚哥打基纳巴卢港(Kota Kinabalu)的使用权,中国企业还积极参与“隆新高铁”项目;贸易畅通方面,中马“两国双园”模式为双方经济合作提供新动力,中国还在马来西亚设立人民币清算行,使其成为世界十大人民币离岸清算中心之一,同时还向马来西亚提供人民币500亿元(合78亿美元)的人民币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RQFII)额度,以促进两国之间的贸易和投资。2015年11月,中国广核集团有限公司以23亿美元的价格收购马来西亚1MDB的能源资产,此举既有利于1MDB摆脱债务困境,也有利于扩大中国在马来西亚的影响。民心相通方面,两国《高等教育学位学历互认协议》得到全面落实,这是中国与东盟国家签订的第一个类似协议[57]。此举有助于加强两国专家交流与学生往来,以实现2020年中国—东盟“双十万”学生流动计划。
中马两国合作项目的推进与落地,一定会对其他国家形成明显的示范和带动。以设施联通为例,港口是任何一个沿海国家融入全球经济的重要枢纽。东南亚国家竞相发展港口经济,马来西亚几乎是倾全国之力发展巴生港。而世界前10大货柜港有7个在中国[58],与中国港口的合作可以带来不容忽视的竞争优势。中马港口联盟将为两国最好的港口建立紧密的合作关系,这将对其他国家的港口发展形成良好的带动和示范。
三 中—马共建“海上丝绸之路”之路径
自从“海上丝绸之路”倡议提出以来,中马两国已经先后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与马来西亚政府经贸合作五年规划》(2013—2017年)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和马来西亚建立外交关系40周年联合公报》两个文件,为未来合作指明了方向,明确了双边经贸合作的路线图,对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海上丝绸之路”建设取得了共识。鉴于两国良好的政经关系,笔者认为应该在“海上丝绸之路”建设的各个重点领域全面开展合作,主要是从“五通”入手。
1.加强“海上丝绸之路”建设的政策沟通与协调
“海上丝绸之路”建设涉及多个领域、多个国家,多方意见、多种利益错综复杂。中马两国应该加强政策层面的沟通协调,探索建立规范透明的“海上丝绸之路”建设合作机制,才能保证双方合作的顺利进行。
时至今日,中国仅由国家发改委、商务部和外交部联合发布了一份框架性的愿景与行动文件,涉及“一带一路”的各个地方省市出台了相应的方案,除此之外没有公开和明确具体的机制和行动规划,更没有与其他国家共同制定合作协议。这就使得相关国家处在一种“信息不对称”状态,不利于共商、共建、共享。正如马来西亚智库战略与国际问题研究所(ISIS Malaysia)的高级分析员Shahriman Lockman所言:马来西亚在缺乏详细信息的情况下,给予了“海上丝绸之路”倡议相当积极的回应[59]。马来西亚国会议员、国防部长和巫统副主席希山慕丁在东盟商务论坛对话上指出:不希望马来西亚和东盟只是“海上丝绸之路”中“安静的政策执行者”……不希望中国手握指挥棒,一路前进而无视其他国家[60]。
因此,笔者建议中国和马来西亚签订一个框架性协议,明确两国共建“海上丝绸之路”的目标、原则、分工合作机制、利益分配模式、主要建设项目和争端解决机制。另外,支持马来西亚发起和主导“海上丝绸之路”共建项目,比如对马来西亚提出的“一带一路”港口联盟,中国应该给予全力支持和配合。只有提高“海上丝绸之路”建设的规范性和透明度,提高参与各方的地位,才能够有效调动各国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加强互联互通合作
互联互通是“一带一路”建设的优先领域,是中马经贸合作的利益契合点,也是当前马来西亚对华最为积极的领域。当前可行的方式是推动东盟互联互通总体规划(AMPC)在马来西亚的落实。
第一,加强“海上丝绸之路”与东盟互联互通总体规划(AMPC)的对接。该规划的目标之一是促进东盟内部的互联互通,这有利于整合扩大东盟市场规模,也有利于扩大中国—东盟贸易。同时这个规划比较成熟,自2009年以来经历过一系列高级别谈判和技术工作组会议,已经形成和正在进行一些重要项目。日本及其主导的亚洲开发银行已经参与到相关项目建设中。2015年11月举行的东盟交通部长会议也邀请了中日韩三国参与。相比之下,“海上丝绸之路”建设尚处于起步阶段,也缺乏相应合作伙伴,因此和AMPC对接无疑是较为合适的选择,这样也有利于取得东盟成员国对“海上丝绸之路”建设的信任和好感。
第二,加大资金支持力度。根据亚洲开发银行的测算,AMPC所需资金的50%左右需要从外部渠道获得[61]。仅东盟高速公路网络就包括23条路线,里程达38400公里,需要庞大的资金投入。中国主导成立的亚投行(AIIB)、丝路基金和国内富有实力的基建企业可以提供部分资金。但前提是依据市场化原则,保证项目的收益和资金安全。资金应该重点投向马来西亚与其他国家的互联互通项目,如马新高铁,还有马来西亚港口连接其他东盟港口的滚装码头项目(ASEAN RORO NETWORK)。
第三,加大项目参与程度。其实AMPC的进展并不是很顺利,除了资金问题外,技术能力不足也是重要的难题[62]。各成员国参差不齐的发展水平和利益诉求导致跨国项目进展缓慢。中国应该利用自己强大的基建能力,积极参与到AMPC的项目建设中。
3.创新资金融通合作
第一,人民币国际化。马来西亚央行行长Zeti强调:亚洲,包括马来西亚必须为人民币国际化做好准备[63]。马来西亚已经是人民币国际化的重要合作伙伴,其央行是第一个与中国央行签订本币互换协议的央行,是第一家成为QFII投资者的亚洲央行,马来西亚林吉特是第一种与人民币直接交易的新兴国家货币;2013年两国央行签订跨境担保协议,2014年东盟第二家人民币清算行落户吉隆坡。今后中马应该增加人民币在贸易结算中的比重,推动马来西亚企业以本国作为人民币交易结算的中心,推出更丰富的以人民币计价的金融产品,鼓励中国企业赴马来西亚上市和发行债券。
第二,伊斯兰金融。“一带一路”沿线特别是“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分布着许多穆斯林国家,日益蓬勃的伊斯兰金融业和石油美元使得非伊斯兰国家和地区也纷纷开展伊斯兰金融,比如英国、俄罗斯、新加坡、中国香港、日本、文莱和泰国。但是中国的金融开发程度及其他条件还不够成熟,应该与马来西亚一起开展伊斯兰金融合作。可以让国内银行与马来西亚伊斯兰银行合作,通过其开设伊斯兰金融窗口;可以推动马来西亚向中资银行发放相关牌照,让国内银行赴马来西亚开设伊斯兰金融机构,以便拓展业务、积累经验;可以利用马来西亚的优势,联合开展伊斯兰金融教育,为中国培养伊斯兰金融人才。
4.推动国际产能合作
中国是马来西亚第一大贸易伙伴,而马来西亚是中国在东盟的第一大贸易伙伴。但是中国对马来西亚的投资却比较少,远低于新加坡、日本和美国的投资。今后应该鼓励中国企业赴马来西亚投资,开展国际产能合作。特别是马中关丹产业园、巴生港自由贸易园区和依斯干达经济特区等均为中国企业提供了广阔的投资机遇。
马中关丹产业园是马来西亚政府重点扶持的第一个国家级特区,也是中国在“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国家设立的第一个产业园区,被列入国家“一带一路”规划重大项目和跨境国际产能合作示范基地。要运用亚投行、丝路基金等鼓励企业入园,促进产业集聚发展,构筑现代制造业集群和物流基地,打造亚太地区投资创业的新高地、“海上丝绸之路”经贸合作的示范区。要推动广西北部湾国际港务集团对关丹港的升级改造,加快开发新港区,尽快开工建设第二个深水码头,使关丹港成为马来西亚东海岸区域性枢纽港和辐射中国及东南亚的中转及物流中心。同时,推进“两国一检”通关模式,促进中马两国港口通关、通航便利化。
巴生港自由贸易区(简称PKFZ)发挥巴生港[64]国际航运转口物流的优势,吸引以中国商家为主体的各国出口厂商在园区内开展各类转口贸易、生产加工,打造“以清真产业为主要发展方向的区域性国际贸易与物流中心”。马来西亚的清真产业认证国际通用,在PKFZ加工包装的清真食品和用品可直接销售到任何一个伊斯兰国家,由此可以帮助中国清真企业打开54个伊斯兰国家的超过18亿人口市场。目前已有大量中国企业进驻。中国政府应引导宁夏、新疆等相关省份,着力推动对该园区的投资,将其拓展成中马乃至“海上丝绸之路”经贸合作的一个崭新平台。
依斯干达经济特区跨坐于马六甲海峡和南中国海的三座重要港口之上,位于全球贸易网络的支点,并有在建的延伸到新加坡和吉隆坡的铁路系统(“隆新高铁”),区位优势独特且显要。应推动中国(福建或广东)自由贸易试验区与其对接,推动中马、中新贸易投资便利化。同时,引导中国的跨国公司将依斯干达经济特区作为其全球制造网络的重要组成部分,打造“海上丝绸之路”生产价值链,加快“走出去”步伐,形成“海上丝绸之路”国际产能合作新高地。
5.发挥马来西亚华人的桥梁作用
马来西亚有600多万华人,在该国经济社会发展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华商大企业行业分布广泛,保有强大实力;华商中小企业数量庞大,发展空间广阔,在马来西亚经济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根据《福布斯》统计,马来西亚前50大富豪中有38个是华人[65]。应该以马来西亚华人企业、侨领、华人社团、华文教育机构和华文媒体为五大主体,发挥其独特优势,参与到“海上丝绸之路”建设中来。以华人企业和华文教育机构为例,马来西亚的华人企业实力在东南亚比较突出,在金融、基建、能源、贸易等各个领域具有较强实力。这些华人企业是国际产能合作的重要对象,如怡保工程、金务大、杨忠礼电力等马来西亚华人企业,他们均位列全球华商1000强,主要业务是公路、铁路、隧道、桥梁、港口、机场、房屋、发电厂的建设和运营等,市场范围遍及中国大陆、东南亚和中东等地,未来他们可以在“海上丝绸之路”互联互通中发挥重要作用。而马来西亚的华文教育更是备受关注,这里是除中国大陆、台湾、香港和澳门之外唯一拥有从幼儿园、小学、中学到大专院校完整华文教育体系的国家。马来西亚已经有1200多所华文小学,60所华文独立中学,3所大专院校[66]。这些华文教育机构对于传播中华文化,弘扬丝路精神,促进民心相通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