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河南省农村流通体系的现状和问题
一 河南省农村流通体系的现状
2016年,河南省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为17618.35亿元,比上年增长11.9%,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11.6%。分城乡看,城镇14399.86亿元,增长11.7%;乡村3218.49亿元,增长12.8%。分行业看,批发业1898.79亿元,增长10.6%;零售业13259.08亿元,增长12.0%;住宿业139.70亿元,增长9.0%;餐饮业2320.78亿元,增长12.7%。河南省贸易和流通取得了重大进步,具体如下:
(一)流通规模
改革开放以来,河南省农村流通规模得到了大幅度提升,从1990年的97.25亿元上升到2015年的2853.81亿元,年平均增长率达到14.89%,如表3-1所示。河南省1990—2015年农村消费品零售总额变化如图3-1所示。
表3-1 河南省农村消费品零售总额 单位:亿元、%
图3-1 1990—2015年河南省农村消费品零售总额
(二)从业人员
表3-2和图3-2显示了2006—2015年河南省农村流通体系从业人员的变化情况,可以看出十年来,河南省农村流通体系从业人员从2006年的451.54万人上升到2015年的592.42万人,平均年增长率为3.31%,尽管增长率不高,但是仍不失为吸纳农村就业的重要渠道。
表3-2 2006—2015年河南省农村流通体系从业人员变化 单位:万人
(三)固定资产投资
表3-3和图3-3显示了河南省十年来农村流通体系(包含批发零售业,交通运输、仓储邮政业,住宿、餐饮业)的固定资产投资变化情况,可以看出自2007年以来,河南省农村在流通体系的固定资产投入变化不大、增长缓慢,年平均增长率仅有1.5%,2015年,河南省农村住户固定资产投资额为709.1元,而投资在交通运输、仓储邮政业上的投资只有31.2亿元,这反映出农村流通体系的投资不足的状况。
图3-2 2006—2015年河南省流通体系从业人员变化
表3-3 2007—2015年河南省农村流通体系固定资产投资(农户)单位:亿元
图3-3 2007—2015年河南省农村流通体系固定资产投资(农户)
二 河南省农村流通体系存在的问题
(一)流通基础设施薄弱,流通效率低
尽管随着经济的发展,河南省农村的道路、水电等基础设施得到了较大的改善,但道路未硬化、电压不稳、无自来水等现象仍在很多农村地区存在。据河南省地调队的数据显示:截至2014年年底,全省只有893个乡镇实现了村村通自来水,有1076个乡镇实现了村村通公共交通,有1448个乡镇实现了村村通有线电视。也就是说,仍有51.4%、41.5%、21.3%的乡镇没有实现村村通自来水、公共交通和有线电视。同时,全省有1359个乡镇燃气普及率不足50%,占乡镇总数的73.9%;有180个乡镇所有村没有一个实现垃圾集中处理,占乡镇总数的9.8%;有1018个乡镇所有村没有一个实现污水集中处理,占乡镇总数的55.4%。[1]流通基础设施的不健全,不仅影响农产品的生产和销售,而且严重影响着农村消费品流通效率,抑制了农民的消费热情。
(二)流通主体弱小,组织化程度低
河南省农村流通主体弱小,普遍存在的是路边摊、夫妻店、个体户等流通主体,缺乏大型连锁企业集团、大型商场等组织化程度较高的流通主体。河南省乡镇拥有市场9455个,平均每个乡镇5个,比2013年增长了3.3%; 50平方米以上超市达到64184个,平均每个乡镇35个,比2013年增长了5.2%;流通组织化程度低的结果就是在流通主体与其供应商谈判的过程中,议价能力较低,致使无法购得质优价廉的商品。农村流通主体的信息化程度较低,多数商店没有POS机结算系统,流通主体的小、散、弱状况给监管带来了困难。
(三)商品质量低劣,流通环境差
由于农村流通主体监管方面存在的困难,加之农民由于认知的限制难以判断商品的质量,所以在农村流通市场中存在大量假冒伪劣的商品,侵害了农村消费者的合法权益,这导致农民在购买大件消费品时只能跑到距离较远的乡镇或县城去,损失了效率且带来诸多不便。由于缺乏精致的商品陈设、良好的购物环境和完善的售后服务,较差的流通环境损伤了农民的消费积极性。据孙保营(2016)调查显示,只有12.5%的人认为农村商品质量“很不错”,回答“比较一般”和“不是很好”的分别达到65.5%和22.0%;对于商品的售后服务质量,回答“很不错”的只有6.5%,而回答“很一般”和“不是很好”的分别为49.3%和44.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