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动物词条释义方式的选择
符淮青[1]认为:指称各种自然事物和社会现象的名物词使用的最主要的释义方式是定义式释义(种=种差+类)。他认为定义式的释义方式典型模式为:m=ew,m为被释义词,e是种差,w是类词语。如:
【黄鳝】鱼,身体像蛇而无鳞,黄褐色,有黄色斑点,生活在水边泥田里。
其实这种释义模式可以概括为:m=we,我们认为这是一种与定义式模式平等的叙述式释义模式,这种模式适用于较长的释文。在选取的119个常用的哺乳动物义位中,其中有83个采用了扩展性释义方式进行释义,5个采用简短的“……的通称”的方式,1个为“……俗称”,其他26个词目中有21个用了完全同义对释的方式,9个义位的释义则在同义对释的基础上进行了陪义的标注:或〈方〉或〈书〉或〈口〉,以此对释义词和被释义词进行了区分。
如果从整体的视角观察系统类别中义位的释义,我们会发现其中的某些义位间释义的系联性。如:
第一,采用完全同义对释的动物义位(a)都是释义词(b)在现代汉语普通话语言系统中的又一叫法,二者在《现汉》中的系联标志为:在b 义位扩展性释义的最后标注也叫“a”,而“a”的释义则为“b”,如:
【雪豹】……也叫艾叶豹。【艾叶豹】雪豹。
第二,采用“……(c)的通称/俗称”作为释义模式的义位(d),二者的系联是:在 c 义位扩展性描写释文的最后标注“通称/俗称d”,如:
【驯鹿】……俗称四不像。【四不像】……②驯鹿的俗称。
第三,采用了“〈方〉+……(e)”方式释义的义位(f),在e义位扩展释义的最后附有:“有的地区叫f”,从而使二者遥相呼应,如:
【鼠】……通称老鼠,有的地区也叫耗子。【耗子】〈方〉老鼠。
以上义位释义间的系联应该是类别释义系统性的表现之一。但是我们也发现了个别非系统的现象:“猫头鹰”义位释义最后是“有的地区叫夜猫子”,但在义位“夜猫子”的释义中却出现了〈口〉的陪义标志;同样,义位“天鹅”释文最后注有“也叫鹄”,但“鹄”的释义没有采用同义注释,而是标注了〈书〉。另有“云豹”释义中标有“又叫猫豹”,而“猫豹”却没有在词典中正式出条;“大虫”的释义为“〈方〉老虎”,而“虎”的释义中却未提及“大虫”。以上的情况,暂不去评论其出现的原因和正误,只从形式和系统性上来看,这都不得不说是一个小小的缺憾。
在研究中,我们还发现即使是83个义位同样都采用了扩展性释义方式,其间也有不同。其中17个义位的释义方式采用的是定义模式:个性义征+类义征,例如:
【警犬】受过训练,能帮助人侦察、搜捕、巡逻、警戒的狗。
适用的对象多是个性特征比较少的义位,主要集中分布于哺乳动物的从属底层聚合群中。66个义位采用的是叙述模式,即类义征(类义征+的一种)+个性义征,例如:
【狗】哺乳动物,种类很多,嗅觉和听觉都很灵敏,舌头长而薄,可散热,毛有黄、白、黑等颜色。是人类最早驯化的家畜,有的可以训练成警犬,有的可以帮助打猎、牧羊等。也叫犬。
这种模式应用于个性区别特征比较长的义位,主要应用于中间的基础层,部分应用于底层义位。从形式上看,《现汉》在野生哺乳动物类别中采取的模式是成系统的,针对不同的释义内容采用了不同的释义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