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社群主义社会平等思想的基本观点、方法论特征及主要代表人物
社群主义主张社会平等优先于机会平等,以社群整体为出发点,以促进德性、实现美德共同体为目的。社群主义社会平等思想体现了历史主义、整体主义、特殊主义和德性论的基本特征,其主要代表人物有查尔斯·泰勒、阿拉斯戴尔·麦金太尔、迈克尔·桑德尔、迈克尔·沃尔泽、戴维·米勒、阿米泰·依左尼等。
一 社群主义社会平等思想的基本观点
社群主义阵营内部存在着严重分歧,一直以来难以达成共识。不过从总体来看,在平等问题上他们有以下三个共同点:强调社会平等优先,以社群整体为出发点,以促进美德为目的。下面分别予以论述。
(一)强调社会平等优先
社群主义指出,简单平等的实质是形式的机会平等,复合平等[17]的实质是社会平等,社会平等更能体现人们对社会公平的诉求,因此社会平等优先于机会平等。
1.平等是复合的
社群主义认为,罗尔斯的“基本益品”平等过于简单,而平等是复合的。复合平等有以下两个鲜明特点。
第一,反对支配性。复合平等要求,没有任何物品是支配性的,没有人占有支配他人的手段。取消支配性,意味着一个人可以拥有他人没有或者比他人更多的社会物品,但他不可以运用这种社会物品去支配他人,或成为压制他人的工具。社会生活中的人们是彼此平等的。在取消了支配性以后,社会中必然存在一些小的不平等,但不会出现巨大的不平等。一般来说,人们可以包容小的不平等,但不会容忍极端不平等。在复合平等条件下,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优势和劣势,优势与劣势相加的和与其他人相比大体相当。这就保证了每一个人的个性都能得到充分尊重,每一个人的特长都有机会得以发挥,每一个人的人生价值都能得到较为充分的实现。按照社群主义的描绘,一个复合平等的社会比简单平等的社会要更有效率和意义,从而更加和谐并受到人们欢迎。
第二,承认差异性。复合平等反对简单划一,主张保留差别和多样性。平等是开放的,不是封闭的;是鲜活的,不是僵化的;是内容丰富的,不是只存在于字面的;是现实的,不是乌托邦的;是具体的、历史的,不是抽象的、普适的;是实践中的,不是只停留在头脑中的;是动态的,不是静止的。平等意味着没有支配,而不是没有差别。差别并不足惧,可怕的是支配。在社会生活中,人们的需求是多元的,生产的物品也是多元的,因此参与分配的平等物也是多元的。分配方式或标准是多元的。在社会生活中存在多种分配领域,在各个分配领域,参与分配的主体不同,涉及分配的物品有不同的社会意义,因此分配的标准也不同。
2.复合平等的实质是社会平等
社群主义强调的社会平等呈现出两个特点:既反对极端的平等,也反对极端的不平等。下面分别予以论述。
第一,反对极端的平等。“极端的平等”意味着绝对平等,绝对平等是一种抽象的平等,带给人们的是压制、顺从、可怕的单调,这不是人类向往的平等。事实上,强求一致的平等也不可能出现,原因有二:其一,绝对平等在任何时代都不可能,无论是资本主义社会、封建社会,还是社会主义社会都不可能。在任何时代,绝对平等都只是一种梦想。其二,绝对平等在任何一个物品分配领域都是不可能的,世界存在多个领域,每个人都不是万能的,一个人在这个领域的优势,必在另外的领域占劣势。绝对平等是抽象的,这种平等只是字面意义上的平等,没有现实的可能性。
第二,反对极端的不平等。“极端的不平等”意味着承认不平等是合理的,社会不平等是一切社会的常态,只要社会存在,社会不平等就绝对存在。社群主义旗帜鲜明反对这种“极端的不平等”。他们强调,严重的社会不平等绝不是社会的正常态,社会分化带给人们的同样是压迫、专制、歧视和冲突,不是和谐、愉快。这不是人们向往的美好社会。
无论是“极端的平等”,还是“极端的不平等”,在现实中都不能得到合理证明,是完全不可取的。社群主义主张的平等是社会地位的平等。在他们看来,解决社会不平等问题的关键不在于存在一定程度的贫富差距,而在于使每一位社会成员都能过上有尊严的体面生活。一定的差别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差别大到一定程度后带来的无尊严、歧视、屈从和压迫。
社会平等不同于毫无差别的“平均主义”。与简单平等相比,建立于人与人之间互相尊重、平等相待的社会平等前提下的“平等的不平等”更具有合理性。人与人之间存在的自然天赋上的差别总是难免的,只要制度正义能够对由于自然天赋造成的收入差距进行限制,人们的社会地位就是平等的,那么即使人们在收入等基本物品的分配中存在一定差距也是合理的。在一个社会平等的社会里,不允许出现一部分人对另一部分人的控制与支配,人与人之间应该平等相待,互相尊重。
(二)以社群整体为出发点
在关于平等本质的阐释方面,社群主义与罗尔斯为首的新自由主义在方法论上存在着本质区别。罗尔斯的平等以个体为出发点,维护的是个人的自由和平等;社群主义则以整体为出发点,维护的是整体利益与个体利益的有机统一。以社群整体为出发点,阐释平等的理由有以下两点。
1.社群本身就意味着平等
社群主义坚持平等的理由基于客观现实而不是主观同意,客观现实不是从人性出发,是从人的社会性出发。现实中的人离不开具体的社群和社会。下面从两方面予以论述。
第一,人必须依赖于社群集体才能生存,单个人并不能完成任何生产劳动。在社群主义者看来,社群是一个由许多个成员组成的共同体,社群成员与社群之间是相互依存的关系。当代自由主义者们都把社会看作由追逐各自利益的个体构成的工具联合体,认为社会成员聚在一起只需遵循共同的生活规则,而不必追问价值和目的。社群主义指出,正是由于新自由主义从个人出发理解平等,才导致个人之间的利益纷争,引出了正义与平等问题。事实上,只有在一个拥有共同利益和统一价值观念的共同体中,才可能考虑平等与正义。社群主义坚持从社群整体出发理解平等的主要原因在于,人必须依赖于社群集体才能生存,单个人并不能完成任何生产劳动,社群成员之间的平等关系并不是来自那共同的人性,而是来自他们在劳动中共同建立起来的社群性。
第二,社会物品是社群成员共同创造的结果。在社群主义看来,任何物品的生产都是在社会关系中进行的,物品都带有社会性,具有一定的社会意义。人们之所以要求社会的、经济的平等,不是因为他们有共同的人性,而是因为他们共同参与了社会财富的创造过程以及社会生活的全部。世界上不存在超出物质和精神世界的什么“基本益品”,所有物品都来自某个社会,带有某个具体的社会的特征。社会生活必定是一个与他人分享的过程。它应属于社会所有,又服务于社会整体的,不是属于个人独享和私有。当代自由主义者抽掉了物品的社会性,忽视了物品的社会意义,把物品当成最终的目的,颠倒了手段和目的的关系,陷入商品拜物教,这正是现代社会的问题所在。
2.不同的社群对平等有不同的要求
作为一个概念,平等是抽象的;作为一种现实的社会要求,平等又是具体的。关于平等问题的争论总是与某个社群或社会相联系,脱离了某个具体的社群或社会,平等便成为一个空洞的概念。
从社群出发看平等,是社群主义者的共同特征,社群是社群主义观察世界的出发点。在社群与个人之间,社群整体具有优先性,个人不能离开整体独立存在,个人的自我认识、情感归属、价值实现都离不开一定的社群和社会。因此,当个人提出平等要求时,也一定是某个社群或社会的平等,否则便毫无意义。人们只有明确自己在社会物品生产中的关系,才能清楚物品应该怎样分配。在不同的社会条件下,正义的含义不同,则平等的要求也不同。不知道是哪种社会条件下的正义,就不知道所要的是哪种平等。在每一个具体的社群里,平等都有着与众不同的内容,生活在不同社群(社会)的人享有不同的平等。因为在不同的社群,其成员资格不同,成员资格又决定着享有哪种平等。一个人生活在哪种社群,便享有哪种社群的平等。
社群主义从社群整体出发观察平等,与罗尔斯以个人主义为出发点的平等观相比,更能唤醒人们的公共精神,以补自由主义之缺。社群主义看到了当代社会道德堕落带来的恶果,并深深为此而担忧。他们寄希望于社群的重建,以走出人类正经历的黑暗隧道。在社会生活中,人们为什么反对不平等、要求平等?平等的理由是什么?社群主义从整体主义的世界观出发观察平等,回答了“为什么平等”[18]的问题。
(三)以促进美德为目的
罗尔斯的差别原则表达了一种平等主义的正义观,这种平等的制度安排规定了公民在社会合作体系中的义务,而不涉及道德。社群主义却认为社会平等是基于道德的,平等的制度安排以促进美德为最终目标。这主要涉及以下两点。
1.平等问题在道德上不是中立的
在社群主义看来,社会平等的实现以促进美德共同体为目的,一个实现了社会平等的和谐的共同体必然是一个美德共同体。社会不平等的危害不在于使个人利益的受损,而在于损害了整体利益,败坏了道德风气,腐蚀了人们的心灵。拯救人们的心灵,这才是平等问题的落脚点。社群主义强调,从不同的道德观出发,会得出不同的平等观,每一种不同的平等观都牵涉不同的道德观。自由主义从个人主义出发,必然把个人自由看得至关重要;社群主义从整体主义出发,必然把社群整体的公共利益和美德作为最终的追寻。
2.社会平等的目标在于实现一个美德共同体
当代社会最大的危机是信仰危机,超越信仰危机依赖于美德共同体的重建。社群主义认为,市场和金钱的泛滥带来了社会和经济的不平等,也摧毁了人们的精神家园。有的人任凭生活被金钱所左右,人们的精神与灵魂失落了,社群美德被弱化,出现了严重的信仰危机。如果对金钱的应用领域不加以限制,它会改变物品的社会意义,同时会排挤掉公共精神,摧毁人们的责任意识和道德。在一个拜金主义泛滥、人人为己的社会里,没有相互尊重和平等意识,谈何社会平等?重建信仰,拯救道德,必须从限制社会不平等入手;限制社会不平等,就必须对市场交易进行限制,明确哪些物品是金钱可以买到的,哪些物品是金钱买不到的。对金钱的适度约束也是对私欲的控制,不仅有利于缓解社会不平等,还有利于重新找回物品的社会意义,找回人们的精神家园,拯救人们的道德,帮助人们找到灵魂的归宿,使人们学会互相尊重,平等待人,使人们精神生活充实和丰富。实现社会平等,离不开美德共同体的重建。
究其实质,社群主义与自由主义的根本分歧在于世界观。社群主义从整体主义世界观出发看平等,认为社会平等的实现不仅需要一个强有力的支持性政府,还需要具备团结互助、乐于奉献精神的公民。人们聚在一起不是为了互惠合作以实现个人利益,而是追求共同体的共同善。
二 社群主义社会平等思想的方法论特征
社群主义在批判以罗尔斯为首的新自由主义过程中产生与发展,在回答正义与平等问题时有着不同的视角。自由与社群之间的本质区别,不在于是否要平等与正义,也不在于要什么样的平等,而在于以何种方法和视角来观察平等。社群主义平等体现了以下四个特点。
第一,坚持历史主义的观点。社群主义的平等体现了历史主义的方法论特征。他们认为,无论是自由、民主,还是正义与平等,如果离开了一定的社群环境,便是抽象的、空洞的。在不同的社群条件下,社群成员对平等的要求是不同的。如桑德尔指出,亚里士多德的平等是不包括奴隶和女人的,而在亚里士多德看来,这样的平等是合理的,符合当时希腊城邦的正义。“对亚里士多德而言,公正就是一种适合。分配权利也就是为了寻找社会制度的目的,是为了使人们符合那些适合于他们的、能够使他们实现自己本性的职责。给予人们其应当所得的,就意味着给予他们所应得的职务和荣誉,以及那些与他们的本性相符合的社会职责。”[19]但这样的平等显然是现代社会不能接受的。在不同的时代,人们评价正义与平等都有不同的标准。古代人的平等,在现代人看来恰恰是最大的不平等。
第二,立足于整体主义的视角。社群主义与自由主义之争,主要体现在方法论上。阿米泰·依左尼指出,“自由主义者并不明确反对特殊的义务,问题在于他们没有考察这些义务之所以正当的理由。相反,社群主义者,却始终以某种特殊的社群或社会共同善为核心来考量”[20]。社群主义观察社会平等问题的方法是整体主义的。
整体主义的方法论源远流长,起源于古希腊哲学时期的亚里士多德,后经斯多葛派等哲学家的阐释,历经中世纪、近现代的漫长发展,又在当代社群主义思想中重现。亚里士多德关于整体与个体关系的分析篇幅较多,在其文中随处可见。后来,西塞罗、塞内卡、阿里安、奥勒留等又做了深刻阐述。奥勒留认为,人应当服从整体的利益,在这个整体中每个人都应按照自己的本性行事。他说:“不管宇宙是原子的集合,还是自然界是一个体系,我们首先要肯定,我是自然所统治的整体的一部分;其次,我是在一种方式下和与我自己同种的其他部分密切联系着。”[21]“分给每一个人的是无限的、不可测的时间中的多么小的一部分!它立刻就被吞没在永恒里。还有,分给每一个人的是整个实体的多么小的一部分!是普遍灵魂的多么小的一部分!你匍匐在上面的是整个大地上的多么小一块土壤!想到这一切,就要认定:除了按照你的本性所领着你的去作,以及忍受共同本性所带给你的东西之外,就没有伟大的事情了。”[22]从这些论述中可以看出,在西方政治思想史中,有关个人依赖于整体的整体主义思维方式也是源远流长的。
以罗尔斯为首的新自由主义与社群主义,都承认当代社会平等问题的重要性,都认为分配平等的必不可少。二者的本质区别在于审视平等问题的方法论。自由主义坚持个人主义的,而社群主义强调整体主义的。从个人主义出发,看待一切问题都以个人和个人利益为起点;从整体主义出发,则看待一切问题都以社群整体和公共利益为起点。当自由主义者强调应向富人多征税,以补偿弱势群体时,他们想到的是,由于个人运气,处于不利处境的人与处于优势地位的人相比较拥有较差的自然天赋,这是不公平的,分配平等要求那些天赋较好的人做出牺牲。而当社群主义强调向富人征税时,他们考虑的是,无论富人还是穷人,每个人都离不开一定的社群和社会,个体只有在整体中才能形成自己的个性和价值认同,个体只有参与到社群的实践中才能实现自身的价值和人生意义。个体离不开整体,个人利益的实现离不开整体利益。因此,个体积极参与社群生活,努力为社群整体利益做贡献,是作为社群成员的应尽义务,同时是个人价值得以实现的必经途径。社群主义从整体主义出发,构建了“嵌入式自我”,而自由主义从个人主义出发,构建的是“无负累的自我”,前一种自我强调了自我与社群的统一,后一种自我则体现了自我与整体的疏离及原子化的自我。自由主义的自我与差异原则体现的分配平等要求相矛盾,最终陷入“无主体的自我”,也留下了招致多方批评的把柄。而社群主义的自我虽带有一定的理想色彩,但为分配平等提供了更好的注解。
第三,社群主义平等是特殊主义的而不是普遍主义的。在政治价值的选择上,自由主义最鲜明的特征是坚持一种普遍主义的原则和个人自主。而社群主义是特殊主义的。社群主义无论谈正义还是平等,都离不开社群的特殊,而自由主义却抛开了社群的具体,企图建立一种普适的原则或标准。
社群主义认为,每个人都生活在这个或那个特殊的社群中,个人享有的权利与义务都是与社群的特殊性分不开的。在某个社群中,只有社群成员才享有社群的平等权利,而非社群成员则不会享有社群的权利。所谓平等,也是指某个社群成员之间的平等,而不是社群成员与非社群成员之间的平等。社群成员资格不同,则享有的平等也就具有不同的含义。
第四,德性目的论的。社群主义继承了亚里士多德的传统,认为社群生活是有目的的,这个最高的目的就是实现社群生活的公共善,而公共善的实现离不开社群成员的美德实践。因此,社群成员是否具备一定的美德品质,又是共同善能否实现的关键。从这个视角出发,社群主义者在观察正义与平等时,就把能否促进美德实践看作评价一个社会是否正义与平等的标准。在社群政治生活实践中,选择哪种平等观和政策措施并不是最终目的,最终目的是看能不能促进公民美德,能不能利于实现社群的公共利益。
社群主义并不反对罗尔斯正义理论的平等倾向,他们最大的不满在于罗尔斯提出平等问题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如桑德尔所说,“我们会选择什么样的原则来治理社会和经济的不平等呢?为了避免我们自己身处极度贫困的危险,我们可能一开始会想着要支持一种收入和财富的平等分配政策。然而,我们可能接着会想到,我们可以做得更好,甚至是为了那些社会底层的人。假设我们通过允许某些不平等,如给医生所支付的工资要高于汽车驾驶员的工资,可以改善最不利者的境况——如为穷人增加医疗机会。考虑到这种可能性,我们就可能接受罗尔斯所说的‘差异原则’:只有当社会和经济的不平等能够有利于社会最不利者的利益时,它们才是可允许的。”[23]在对罗尔斯的差异原则进行分析比较后指出,“无论他的公正理论最终能否成功,它都代表了美国政治哲学中迄今为止所提出的、最具说服力的、支持一个更加平等的社会的理由”[24]。
社群主义不仅抨击了当代社会的不平等现象,揭露了社会不平等带来的恶果,分析了社会不平等产生的原因,以独特的方法论视角回答了好社会应追求什么样的平等,还提出了“我们需要多大程度的平等”问题。
在社群主义者看来,平等从来不是绝对的完全的,总是相对而言的。如桑德尔所说:“没有任何一个社会是完全平等的,因此,强迫的危险,总是存在于人们在劳动力市场中所作出的选择。我们需要多大程度的平等,来保证市场的选择是自由的而不是被迫的?社会背景条件的不平等,在何种程度上破坏了那些基于个人选择的社会制度(如志愿兵)的公平性?在什么条件下,自由市场才是真正的自由?”[25]除了桑德尔,市场社会主义的社群主义者戴维·米勒对此也做了回答。
三 社群主义社会平等思想的主要代表人物
社群主义的主要代表人物有阿拉斯戴尔·麦金太尔(Alasdair Macintyre)、迈克尔·桑德尔(Michael.J.Sandel)、迈克尔·沃尔泽(Michael Walzer)、查尔斯·泰勒(Charles Taylor)、戴维·米勒(David Miller)、阿米泰·依左尼(Amitai Etzioni)。其中,依左尼被称为晚近的新社群主义者,而其他代表人物则被称为早期的社群主义者。英国学者亚当·斯威夫特进行过这样的区分。他把早期的社群主义称为“哲学的共同体主义”,把依左尼等晚近以来的社群主义者称为“政治的共同体主义”[26]。本课题研究中指称的社群主义社会平等思想的主要依据来自以上几位代表人物的著述。下面分别介绍除依左尼之外的五位代表人物。
(一)查尔斯·泰勒(1931— )
泰勒是加拿大哲学家,社群主义的主将。曾任牛津大学齐切里哲学与伦理学讲座教授、加拿大基尔大学哲学与政治科学教授。20世纪70年代,泰勒对西方社会出现的严重社会不平等、道德堕落等现象进行了揭露与分析,对自由主义的原子主义自我观进行批判,强调回归社群与道德重建,提倡承认的政治和协商文化,强烈地影响着西方思想界。
查尔斯·泰勒的主要代表作有:《黑格尔与现代社会》(Hegel and Modern Society,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79),《自我的根源:现代认同的形成》(Sources of Self:The Making of the Modern Identity,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89),《本真性的伦理学》(The Ethics of Authenticity,Cambridge: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91),《现代社会想象》(Modern Social Imaginaries,Durham and London:Duke University Press,2004),《世俗年代》(A Secular Age,Cambridge:The Belknap Press of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2007)。
目前,随着国内学者对泰勒思想的研究逐步深入,泰勒的著作已大部分译成中文,如译林出版社先后出版了《自我的根源:现代认同的形成》《黑格尔》,近来《本真性的伦理》《现代社会想象》《黑格尔与现代社会》及大量论文也已有了中译本,国外对泰勒思想的研究性著作《查尔斯·泰勒》也已被译成中文出版(2013年)。
泰勒对当代西方社会的批判与反思集中体现在“三个隐忧”:一是意义和目标的消解。在前现代社会,人们受着等级秩序的禁锢,在反封建的进程中,原有秩序被打破,现代自由产生了。但随之而来的是,英雄感也不见了,人们高喊着“上帝死了”的口号步入了一个世俗化的时代,一个信仰缺失的时代,心中再也没有什么值得以死相趋的东西。意义和目标的消解,使现代社会陷入了新的危机之中。二是个人主义的泛滥成灾。意义的消解和旧秩序的打破为个人主义扫清了障碍。不再追求什么目标,要求价值中立,强调自由选择,而这些只是个人至上价值观的借口。相对于个人而言,个人之外的他者都成了追求个人利益的工具。工具理性占据了上风,个人主义开始疯狂。三是自由的丧失。意义的消解和个人主义泛滥,使得社会成为一盘散沙,再也不见为共同利益而集体行动的凝聚力。于是,共同秩序的维护越来越依赖于官僚机器和国家权力,自由只是徒有其表,实际上,人们越来越使自己束缚在一个制度的铁笼里。自由并没有增加,而是正在丧失。在泰勒看来,自由主义的错误在于,它导致个人在自我放纵和轻薄的陶醉中迷失了自己,忘记了自我之外的他者,忘记了自己的社会性。
如何走出现代社会的困境和工具理性的铁笼?泰勒认为,首要的是重新认识自己,找回那个真正的本真性自我,找回初心。寻找自我的根源成了他构建哲学和政治思想体系的核心命题。泰勒的自我观以批判原子式自我为起点,这种反驳以亚里士多德的名言为理据,“人是社会的动物”这一论断使原子主义不攻自破。在建构社群主义自我观的过程中,又吸收了黑格尔自我观中的辩证法思想。
在泰勒的思想体系中,自我观是个理论基石。在这个基础上,从自我认同的形成,可推演出个体对社群生活的依赖,个人只有在他人中才能形成自我的认同和归属、价值观、情感等。从自我与社群的关系出发,又得出社群成员间相互承认和平等尊重的重要性。而承认的政治又要求社群成员积极参与社群生活,参与公共辩论和公共治理,强调协商民主和塑造公共精神的必要性。泰勒面对现代社会的危机持有一种积极的态度,是积极自由的代表。
(二)阿拉斯戴尔·麦金太尔(1929— )
麦金太尔是当代美国著名的哲学家、伦理学家,西方社群主义的主要代表。麦金太尔1929年出生于英国的格拉斯哥,1951年获得曼彻斯特大学的硕士学位,1961年获牛津大学硕士学位,1963年之后先后在牛津大学、曼彻斯特大学、艾塞克斯大学任教,1969年移居美国后曾先后在美国多所大学任教。自20世纪80年代《追寻美德》一书出版后,以社群主义领军人物的形象备受学术界关注,随后在政治哲学领域卓有建树,先后出版了大量著述。麦金太尔对当代西方社会制度进行了深刻批判,对西方国家存在的社会危机、民主政治危机和道德危机深感忧患和不满,他对西方历史中美德传统进行追溯,指出了近代启蒙运动的失败及其给现代社会带来的灾难性后果,认为拯救当今西方社会的答案并不在今天的西方社会之中,只有回归传统、重建社群才是找到人类美好前景的出路,至于什么是回归传统、能否回归传统、怎样回归传统等一系列问题并未给出明确回答。麦金太尔的思想在当代道德哲学、政治哲学、伦理学、政治学、社会学、美学等多个领域产生了广泛而深入的影响。
麦金太尔在道德哲学、政治哲学领域的主要代表作有:《伦理学简史》(A Short History of Ethics,1966),《追寻美德》(After Virtue:A Study of Moral Theory,1981,1984),《谁之正义?何种合理性?》(Whose Justice,Which Rationality?,1988),《伦理学与政治学》(Ethics and Politics,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6),《依赖性的理性动物》(Dependent Rational Animals,Open Court Publishing Company,1999),《哲学的使命》(The Tasks of Philosophy,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6)。此外,国外对麦金太尔的研究性著作有《麦金太尔读本》(The Macintyre Reader,Polity Press,1998)。这个《读本》收集了麦金太尔最重要著作的部分内容,其目的是使他的思想得到更完整的理解。它并不包括麦金太尔的早期著作,原因是尽管他的思想经过多年后已发生了显著变化,但他关注的核心问题还始终如一。如果说他的早期著作提出了重要问题,那么他的后期著作就提供了重要答案。因此,《读本》的首要目的是为读者提供麦金太尔的核心论点,其次是提供麦金太尔最主要的却鲜为人知的著述(如Politics,Philosophy and the Common Good),最后是追踪他思想的发展轨迹。[27]正因为呈现了麦金太尔的核心关注和重要观点,《读本》已成为国内学者研究麦金太尔思想的重要依据,也是本课题研究中重要的参考资料。
在麦金太尔出版的大量著作中,已译成中文的有:《伦理学简史》《追寻美德》《谁之正义?何种合理性》等。
(三)迈克尔·桑德尔(1953— )
桑德尔是美国哈佛大学的著名教授,讲授当代政治哲学和政治思想史,是当代美国最有影响的公众知识分子之一,也是社群主义的领军人物之一。他的早期著作对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资本主义社会日益严重的社会不平等现象进行了批判,提出限制不平等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并从道德主体的角度指出了罗尔斯新自由主义在正义与平等观上的片面性,论证了“正义内在于善”的思想。近年来的新著则进一步强调了正义与善、平等与社群良善生活之间的关系,提出了推进实现社会平等的建议,如对市场划定边界,对金钱加以约束,加强道德教育等。
桑德尔的主要代表作有:《自由主义与正义的局限》(Liberalism and the Limits of Justic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82),《民主的不满:追求公共哲学的美国》(Democracy's Discontent:America in Search of a Public Philosophy,Cambridge,Mass:The Belknap Press of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98),《公正:该如何做是好?》(Justice:What's the Right Thing to do?New York:Farrar,Straus and Giroux,2009),《金钱不能够买什么?》(What Money Can't Buy,Allan Lane,2012)。
桑德尔的大部分著作也已被译为中文,如《自由主义与正义的局限》《公正:该如何做是好?》《金钱不能够买什么?》等。中译本的陆续出版也说明国内学者对桑德尔的关注度及浓厚兴趣,他的公平及平等思想对国内学术界也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四)迈克尔·沃尔泽(1937— )
沃尔泽与桑德尔一样,都是美国哈佛大学的教授,当代较有影响的政治哲学家之一,也是社群主义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沃尔泽最有代表性的著作是《正义诸领域》,最著名的观点是“复合平等”。他认为,分配领域里的公正应坚持复合多元的社会平等思想,强调从社会物品的社群性和社会意义视角来确定分配标准和平等原则,反对罗尔斯新自由主义的普遍主义正义和平等观。
沃尔泽的主要代表作有:《正义诸领域》(Spheres of Justice,America:Basic Books,Inc,1983),《义务》《正义与非正义战争》。与戴维·米勒的合著有《多元主义、正义与平等》(Pluralism,Justice and Equality,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5)。这些著作集中展示了沃尔泽关于正义与平等问题的主要观点。
(五)戴维·米勒
米勒是英国著名的政治理论家。当提到“社群主义”时,人们公认的代表性人物有迈克尔·桑德尔、迈克尔·沃尔泽、查尔斯·泰勒、阿拉斯戴尔·麦金太尔及晚近以来的阿米泰·依左尼,而戴维·米勒往往不被列为其中。事实上,米勒不仅是公认的市场社会主义者、全球正义论者,同时在西方政治哲学领域里也是社群主义社会平等和正义理论的维护者。
如同他坚持的社会平等理论具有复合多元的特征,他的身份也是多元的,学界已有越来越多的学者把米勒列入社群主义代表者的队伍之中。如有学者指出:“基于对自由主义的普遍主义正义理论的这些不满,一些社群主义者提出了情境主义的多元正义论。沃尔泽和米勒是这种多元正义论的主要代表。”[28]“在当代的社群主义者中,米勒是较为系统地阐述了一种社群主义全球正义观念的理论家。”[29]另有学者提道:“正如加拿大的政治哲学家金里卡说的,‘现代自由主义者采取的是抽象的、个人主义式的立论,与之相反,他们(指包括米勒在内的社群主义者——引者注)提议一种更具情境性和更敏于共同体的立论’。”[30]笔者也同意这样的看法,理由有三:其一,从方法论上看,米勒坚持整体主义的视角,认为人们关于社会正义与平等原则的选择离不开具体的社群情境。其二,从平等的内容上看,米勒反对罗尔斯新自由主义的简单平等,支持沃尔泽的复合平等,认为在不同的社会关系模式和不同的物品分配领域应该选择不同的分配正义和平等标准。其三,从平等与善的关系来看,米勒不仅关注实现平等的程序正义,还重视结果上的社会平等,即人与人之间的互相尊重的地位平等,强调平等与共同善的不能分离。
戴维·米勒的著作丰富,主要代表作有:《社会正义原则》(Social Justice),《市场、国家与共同体》(Market,State and Community),《民族责任与全球正义》(Market,National Responsibility and Global Justice)等。其中,已出版的中译本有《社会正义原则》《民族责任与全球正义》《市场、国家与共同体》《政治哲学与幸福的根基》《公民身份与民族认同》等。
关于正义与平等,米勒坚持的基本主张有:其一,不同的社群关系中会对应着不同的正义和平等;其二,坚持复合多元的社会平等;其三,平等不是正义的全部,平等是一种适度。
作为当代西方一种新的政治哲学思潮,社群主义阵营有一个很奇怪的现象,几乎所有阵营里的成员本人都公开声称自己不是社群主义者,并且极力想与社群主义划清界限,而在学术界他们确实又被大家公认为社群主义者。例如,麦金太尔曾指出:社群主义的一个错误就是,试图把国家的价值观和政治学灌输给地方社群。他指出,“在地方社群中开展面对面交流和对话对于实现社群共同善是必要的。社群成员可通过对话参与理性的商讨,从而建立起互帮互助的社群关系网。如果缺少这种共同的商讨和公正慷慨的美德,社群就会被狭隘、自私、偏见排外等不良风气所腐蚀”[31]。从麦金太尔表达的语气和语境来看,他是把自己置身于社群主义阵营之外的,当他批评社群主义时,认为自己是一个非社群主义者。又如,麦金太尔在《政治学、哲学与共同善》一文中强调:“几位杂志的评论员都错把我的观点归于社群主义。这篇文章的目的就是要排除这种误解。”[32]迈克尔·桑德尔也曾明确表示自己不是社群主义者。在《自由主义及其正义的局限》中,桑德尔把对权利取向的自由主义进行批评的阿拉斯戴尔·麦金太尔、查尔斯·泰勒、迈克尔·沃尔泽称为“共同体主义”,认为“共同体主义”这个标签某种程度上是合适的,但在某些方面又易于让人误解。可见,他并不喜欢“共同体主义”这个名称,也没有把自己置于其中。如他所言,“近几年在政治哲学家之间发生的这场‘自由主义—共同体主义’之争,围绕一定范围的问题而展开。而我发现自己并不总是站在共同体主义立场上”[33]。可见,桑德尔是以旁观者的身份在评判、审视“共同体主义”,虽然有时也支持共同体主义,但并不承认自己就是“共同体主义者”。
阿米泰·依左尼是美国乔治·华盛顿大学教授,被称为晚近以来新社群主义的主要代表。他的主要贡献在于致力于推进了社群主义从理论向实践的转化,1990年在美国创办了社群主义的重要刊物《回应性的社群》,发起了社群主义运动,倡议限制社会不平等,重建道德社群,强调在个人与社会、公民与国家、权利与公益之间寻找平衡。依左尼的主要代表作有:《共同善》(The common good,Cambridge:Polity Press Ltd.,2004),《新黄金法则——民主社会的社群与德性》(1997)等。他还主编了两本社群主义的论文集:《社群主义精读》(The Essentional Communitarian Reader,1998)、《社群主义泛读》(The Communitarian Reader,Rowman & Littlefield Publishers,Inc.,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