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泥鸿爪:潘纪平自选集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语文教学与优秀文化传统教育

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它历经数千年的积淀,其博大精深的思想内涵已构成了我们的民族之魂。近些年来,随着国门的打开,西方文化奔涌而来,但西方文化中既有精华,也有糟粕,一些腐朽的东西同我们民族尚未清除的封建糟粕融合,致使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遭到一些极端自由主义、个人主义、享乐主义思潮的猛烈冲击,以致出现了许多令人困惑的道德与科学文化相悖的现象。重新审视民族文化传统,继承与弘扬民族文化,是提高民族素质、增强民族凝聚力的重要内容,也是新形势对我们教育工作者提出的要求。

优秀传统教育应从基础教育入手,而作为中学基础教育的主要学科的语文教育更应在这方面发挥其学科独有的特点和优势。高尔基说过,“文学即人学”。中学语文教材大都是从文学宝库中撷取的精华。这些作品是人类精神、道德、睿智、理性、情感的反映,渗透着中国五千年来的文明,洋溢着孕育我们民族发展的永恒的传统美德。语文教学除了有助于提高学生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帮助他们掌握这门工具以外,还应通过课文中优秀民族文化传统的教育,使学生学会怎样做人,怎样借鉴历史,立足现实。当然,这不同于政治理论的强化灌输,更不是在课文上、作品中贴标签,而是教材本身思想因素的一种自然而然的流露。语文教学中的形象感染、感情熏陶、潜移默化往往是其他学科所不能代替的。

文化传统是一个民族无法拒绝的历史传承。笔者以为在语文教材中文化传统主要表现在两个大的方面:第一,爱国主义精神;第二,民族传统美德。下面分别加以论述。

在语文教材中,爱国主义的内容十分广泛、丰富。壮丽的山河、悠久的历史、古老的文明和杰出的人物都是具体形象的爱国主义材料。《苏武传》中的苏武出使匈奴,被匈奴扣留后,遭到卫律的百般威胁和利诱,历经千辛万苦,不以个人身家性命为念,经十九年之久,集中表现了他养气守节、固守高尚情操的美德。文天祥为了实现自己“臣心一片磁针石,不指南方誓不休”的誓言,在元人百般引诱和九死一生的情况下,顽强地显示出了他忠贞不渝、刚毅不拔、舍生取义的精神品质。诗人陆游,在85岁高龄创作《示儿》一诗:“死去原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此诗把诗人那种因不能亲见国家的统一深感遗憾、至死不渝的爱国激情表现得淋漓尽致,感人肺腑,催人泪下。鲁迅先生曾指出:“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虽是等于为帝王将相作家谱的所谓‘正史’,也往往掩不住他们的光耀,这就是中国的脊梁。”在中国历史发展的长河中,正是有这样一批又一批的“脊梁”,为民族的兴旺发达、为祖国的繁荣富强谱写了人生的壮丽篇章,铸成了民族的精魂。用这些杰出人物的品德、行为、思想去感染学生,可以激发他们积极进取、爱我中华、报效祖国的思想感情。1981年《人民日报》发表的《爱国主义是建设社会主义的巨大精神力量》一文所开列的82位名人,从古代哲学家到当代革命家,其中半数以上在语文课中出现;中宣部所提出的爱国主义宣传教育的内容素材十大方面,几乎无一不与语文有关。由此可见,结合语文教学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具有得天独厚的优越条件。

民族传统美德是千百年所形成的一种道德规范,是传统文化作用于人们心理并影响其文化行为的各种观点和意识形态。在语文教材中它大体包括以下方面:(1)亲亲人仁的美德。这种传统美德是一种最普遍的德行标准,也是中国道德的基础。孟子说:“亲亲,仁也”“仁之实,事亲是也”。《孝经》在阐述这一原则时说:“不爱其亲而爱他人者,谓之悖德;不敬其亲而敬他人者,谓之悖理。”这种以家族为本位的亲亲之情在社会生活中又进一步发展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语文教材中反映不同历史时期的文学作品,或借助某种人物形象,或通过某一侧面,或直陈论理,辐射着这种民族道德的精华。旧民主主义革命者林觉民在《与妻书》里引用这一古语,翻出新意,向爱妻袒露“吾充吾爱汝之心,祝天下人爱其所爱,所以敢先汝而死,不顾汝也”的心迹,朱自清先生在他的《背影》中通过描写父亲在车站送别儿子的情景,或则写“我”的自咎自嘲,或则写“我”的动情落泪,直抒那种父子之间相爱相怜的感情,使得这种传统的“孝悌”之德性跃然纸上,令人感动。这种文化传统的传承时间跨度长达两千余年,足以证明“亲亲”这一传统道德影响之深广和久远。(2)正直诚信的美德,这是一种做人的道德标准。屈原正道直行,志气高洁,光明磊落(《屈原列传》)。左光斗虽被魏忠贤诬陷入狱,命在旦夕,但他临危不惧,刚直不阿,一身凛然正气(《左忠毅公逸事》)。近、现代史上的谭嗣同、朱自清、闻一多、方志敏等爱国志士都体现出这种高尚的人格。正直品格的一个很重要的标准就是不为功利或物质利益所动。《孟子·二章》中的《鱼我所欲也》就专门谈到这个问题。孟子认为,“取义”可以“舍生”,不能“舍生取义”的人,正是为“万钟之禄”“宫室之妻”“妻妾之奉”等物欲所蔽。诚信是为人之本,孔子认为“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为政》),不仅在人与人交往上应诚实守信,“与朋友交,言而有信”(《学而》),就是在研究学问方面,也应当以诚信出之,知道就说知道,不知道就说不知道,不容虚假的成分存乎其间。《卖蟹》中的小姑娘,《这不是一颗流星》中的小浩波身上就都具有这种道德风尚和传统美德。(3)谦和宽厚的美德。这实际上是中国文化“礼”之运作的结果,而这一种美德又形成了中华民族精神的包容性,使得中华民族这个大家庭和睦相处,继而产生强大的民族活力。《廉颇蔺相如列传》中的蔺相如何以在多次受辱的情况下,还能同廉颇结为“刎颈之交”?曾为赵国立下赫赫战功的大将廉颇为何能态度急转而“负荆请罪”?强暴的秦国又为什么不敢“加兵于赵”?这正是蔺相如为了国家的利益豁达大度、谦和宽厚所致,同时这作为一种美德又幻化成锐不可当的巨大的力量,震慑外敌,协和万邦。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朱德同志的《回忆我的母亲》,极写母亲的宽厚仁慈,任劳任怨,从不打骂孩子,在家里与“长幼、伯叔、妯娌相处很和睦”。母亲的这种美德,对作者几十年的革命斗争生涯产生了巨大作用和深远影响。(4)勤俭的美德。勤劳、节俭是中华民族在生活方面的典型之美德,也是几千年来中国人民的共同价值取向。古人云“成由勤俭败由奢”(李商隐),“居安思危,戒奢以俭”(魏征)。课文《训俭示康》一文中,司马光通过自己的现身说法和大量的史实,从礼教人物举止、不同作风与不同结果等方面进行对比,诠释“俭,德之共也”这一生活—道德之间的密不可分的渊源。《梁生宝买稻种》的村支书梁生宝为了买回几斤稻种,睡在车站的砖墁地上,吃的是五分钱的面汤,节俭奉公。这说明勤俭作为一种美德,影响着一代一代子孙。

爱国主义和民族传统美德教育是语文思想教育的重要内容。下面就其教育方法谈谈拙见。

涵泳吟诵,情感熏陶。在语文教学中,对文章的反复朗诵、潜心涵泳,不仅能领悟到语言文字运用之妙,同时还可以因文悟道,把文字的语言形式和思想内容有机结合起来,收到极好的效果。如朗诵那些文质兼美、含义深邃的文章,并辅之以恰到好处的点拨,让学生感悟、联想,促使学生对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层思考。叶圣陶先生说:“吟诵的时候,对于讨究所得的不仅理智地了解,而且亲切地体会,不知不觉之间,内容与理法化为读者自己的东西了,这是最可贵一种境界。”在教师的点拨下,学生能进入这种“境界”,本身就是对学生进行了一种潜移默化的教育,学生在不知不觉之中受到思想感情的熏陶。中学语文教材大都是文学篇章,其间都贯注了作者的思想感情。教师要做到以情激情,沟通情感,充分运用课文中的感情因素如情境、情理、情趣、情思,启发学生的生活感受,或让学生带着自己的生活感受自觉主动地去探求领会课文,使课文的情感因素与学生的生活感受相互沟通,撞击思维的火花,产生情感的共鸣。

引导讨论,加强实践。教师在深入挖掘教材的思想内容后,制定出切合学生知识基础、接受能力和思想水平的论题,启发学生展开讨论,提高学生认识的水平。例如,教《菜园小记》,可以从延安军民热爱劳动、乐观向上的高尚情操中,进行发扬延安精神,提倡艰苦奋斗的教育,以“做一勤劳朴实的中学生”为题讨论,并开展为班级、集体做好事的实践活动。这样,使学生在讨论中加强认识,在实际活动中切身感受到人与人之间的道德关系,体会到勤劳朴素的真正含义,从而产生深刻的道德认识,形成良好的道德行为和道德习惯。

组合归类,分析比较。语文教材中,优秀文化传统有其内在的联系。因而可就某一方面的文化传统道德进行组合归类,随文究底,加深认识。我国在编纂《中国传统道德丛书》的《规范德目卷》时,在整理分析传统道德资料和德目的基础上,归纳出18个基本规范,这些德目在语文教材中都有不同程度的反映。在组合归类的基础上再进行分析比较,鉴别孰优孰劣。比较可以是同一层面的,也可以是不同层面的,可以是平面的,也可以是立体的。分析比较一定要联系学生的思想实际和社会生活现象,有的放矢,对症下药,少发空洞议论,多让事实说话。对于传统文化道德中狭隘、保守的一面,教师也应实事求是地向学生讲清楚,不必讳言。

继承是为了发展,是为了创新。继承和弘扬优秀民族文化传统是时代赋予教育工作者的历史使命。语文教学理应发挥其主学科的作用,为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培养社会主义的一代新人作出贡献。

原载湖北大学《学校思想教育》1995年第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