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州市开放创新双驱动战略研究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一章 现实与追问:郑州开放创新双驱动战略的提出

第一节 郑州开放创新双驱动战略提出的背景

“十二五”是河南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是河南省深化改革开放、强化自主创新、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阶段。全面分析判断这一时期的国际国内形势发现,河南省发展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中共十七届五中全会提出,实施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进一步提高对外开放水平。在这一历史背景下,基于郑州经济社会发展的历史阶段的分析判断,结合国家创新驱动战略,推动创新型经济发展的历史背景,特别是郑州地处中原腹地,自身开放型经济发展不足的客观现实,对内强化创新型经济的快速发展,对外保持开放型经济的强力推进,对于郑州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价值。

一 现实背景

(一)郑州经济存在着开放型经济和创新型经济发展的双重不足

近年来,郑州市已在自主创新方面取得了可喜成就,研发投入、科学论文和专利总量均大幅提升,高科技企业数量也不断增长,但科技与经济“两张皮”现象依然突出,研发投入仍然偏低,企业没有强大的核心技术能力,发展模式落后,科研机构在对科研成果的转化上,转化率长期偏低,不能有效支撑中原经济发展。主要表现在:①全社会研发投入偏低,政府科技研发投入不足。2011年,郑州市全社会研发投入72亿元,占GDP的比重为1.47%,在中部六省省会城市中排名最后;市本级技术研究与开发经费预算2.1亿元,占财政一般预算支出的0.9%,低于武汉(2.3%)、太原(1.6%)、长沙(1.59%)、合肥(1.45%)、南昌(1.29%)。②知名高校、国家级科研院所等科技创新资源不足、高层次创新人才匮乏。全市只有一所“211工程”大学,国家级科研院所12家,均在中部六省省会城市中排名最后。驻郑两院院士12人,远低于武汉(57人)、合肥(51人)、长沙(47人)。③科技创新问题有待进一步完善。郑州市创新型经济发展的现状,与郑州的城市地位不相称,与建设创新型城市的目标有差距、与“全国找坐标、中部求超越、河南挑大梁”的要求不匹配。同时,郑州开放型经济发展仍然是薄弱环节。主要表现在:近几年郑州市进、出口额虽然逐年增长,但与深圳、上海等城市的进、出口规模相比,郑州仍处于起步阶段,如2011年郑州市进、出口额分别为63.6亿美元、96.4亿美元,而深圳的进、出口额达到1685.74亿美元、2455.25亿美元,规模是郑州的几十倍;出口商品结构性矛盾突出,出口商品档次较低,深加工不够,大多数产品科技含量比较低,竞争力不强,出口市场结构不合理等;没有制定更多的实质性的促进开放型经济发展的地方促进政策,使得部分企业不得不向周边沿海较优惠的外贸企业转移,形成不了优势出口商品,政策的比较优势较差;利用外商直接投资(FDI)的质量和水平较低,如2011年郑州实际利用FDI总额为31亿美元,而深圳、上海实际利用FDI总额分别是45.99亿美元、126.01亿美元,可以看出,郑州的外资利用情况与深圳、上海差距较大;开放型经济的发展规模偏小,方式不够灵活多样,结构欠合理,“走出去”的格局尚未形成。

“十二五”时期以及今后的十年,郑州要继续加快转变发展方式,稳步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大力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快速增加地区生产总值。在这一过程中,创新必将成为驱动郑州市经济发展的“原动力”,郑州市需大力加强“创新驱动”。同时,只有开放,思想观念才能得到更新;只有开放,才能形成与现代经济发展相适应的出路;只有开放,才能获得超常规发展。因此,开放创新双驱动是发挥比较优势、促进转型升级、以转型升级推动科学发展、切实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破解发展中面临的深层次矛盾、实现又好又快发展的关键。这样,才能坦然面对世界科技发展的大势和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在新一轮科技和产业革命提速的情况下,有条件依靠自主创新实现产业的赶超发展,走出一条以开放创新双驱动为特征的“先发之路”。

(二)郑州经济社会发展受到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的双重制约

长期以来,由于传统经济发展模式的障碍以及单纯追求经济增长为目标的倾向,使人类受到了惩罚,环境污染、生态恶化等问题严重威胁着人类的生存环境,经济和社会的不可持续性成为国际社会关注的焦点。郑州矿产资源虽然比较丰富,其中,煤、铝土矿、耐火黏土、水泥灰岩等矿产的资源储量和矿石产量在全省均占重要地位,对近些年郑州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起到了重要支撑作用。有关数据表明,截至2011年年底,全市完成生产总值高达4912.7亿元,在全国287个地级城市中排名20位。但是,郑州的产业结构层次较低,资源型产业比重达到50%以上,同时由于受土地、资源、环境制约日益严重,发展空间日益狭小,我们依靠廉价的劳动力、土地和资源支撑了工业化、城镇化发展,这种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低效率的粗放式发展模式已难以为继。因此,如何实现发展模式的科学转型,彻底解决经济增长与资源环境破坏之间的矛盾,也成为郑州市落实科学发展,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所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必须寻求途径破解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的“双重制约”。一方面,资源、能源、土地等传统生产要素对经济发展的约束进一步趋紧,煤电铝等高能耗行业占全市工业的比重仍高达50%以上,转型升级任务艰巨,新型工业化任重道远,区域和城市之间的竞争更加激烈。另一方面,上述的这种竞争越来越趋向于人才、技术、信息、成果、知识产权的竞争,越来越集中在自主创新的能力和水平上,越来越依赖高新技术产业、战略新兴产业的引领支撑作用。郑州唯有实施开放创新双驱动战略,才有可能破解这种“双重制约”。

因此,郑州实施开放创新双驱动战略,是更好应对未来资源和环境约束的必然选择。另外,其他一些经济增长要素和未来环境的要求(例如网络经济的快速发展,电子商务的突飞猛进,法律意识的不断提高,外包市场的不断扩大,知识产权保护的不断加强等)也对郑州市加快开放和创新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这种形势下,郑州想要提升自身创新能力的关键在于把握机遇,克服劣势、充分发挥后发优势,才有望实现经济社会的跨越式发展。郑州只有实施开放创新双驱动战略,才能在新一轮经济增长过程中,分享到更多利益,取得经济社会的跨越式发展。

(三)郑州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着国内市场和国外市场的双重压力

从全球范围内来看,世界各国均加紧实施创新战略和政策,大力加强经济开放,力图通过加快创新、提高创新能力来扭转经济颓势,同时,通过开放,不断吸收和利用外来资源,促进本地经济发展。如,2011年,美国白宫发表《美国创新战略:确保经济增长与繁荣》报告,提出要赢得未来,保持美国在创新能力和科研基础设施等方面的竞争力。欧盟2011年公布了“地平线2020”计划,计划投入800亿欧元,整合欧盟各成员国科技资源,提高科研效率,促进科技创新,推动经济增长和增加就业。俄罗斯发布了《俄罗斯联邦2020年前创新发展战略》,提出要到2020年,俄国内研究与开发支出应占GDP的3%,力争在高技术产品和知识型服务市场上跻身世界前列。韩国公布了2020年产业科技创新战略,提出要实现从“快速跟踪”战略到“领跑者”战略的转变。我国也于2012年7月制定了《关于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快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的意见》,提出在“十二五”时期,全社会研发经费占GDP的比重提高到2.2%,大中型工业企业平均研发投入占主营业务收入比重提高到1.5%,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55%,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8%,到2020年力争达到15%左右,全面建设中国特色国家创新体系,力争在2020年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可见,世界各国围绕知识、技术等创新资源的竞争正愈演愈烈。

在国内经济竞争方面来说,全国各地抓住我国新一轮发展的战略机遇期,各地呈现出各显其能,各尽其力,求创新、求突破、求晋级的强劲态势。仅从中部地区省会城市看,武汉、长沙借助“两型社会”综合实验区的优势,不断加强科技创新,新型工业化进程不断加快。尤其是,长沙确立了“城市国际化、产业高端化、城乡一体化、发展‘两型’化、管理法治化,率先建成‘两型’城市和实现小康”的总体发展思路,提出了“十二五”期间综合实力挺进全国省会城市前五强的目标。合肥抢抓“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机遇,通过区划调整、自主创新,经济实力大幅上升,并进一步提出了打造现代化新兴中心城市、全国有较大影响力的区域性特大城市的发展目标。尽管在全国排名中郑州市生产总值比2010年前移两位,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郑州名列全国城市第17位,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名列全国城市第19位,但是,我们应该看到,这些城市基于高起点、大手笔、全域化的城市规划和建设,致力于建设国家区域性中心城市和国际化城市的发展定位,反映出的不甘于现状、勇于超越的强烈忧患意识和进取精神,催人奋进。如果稍有松懈,将与武汉、长沙差距越拉越大,而合肥、南昌还可能后来居上,必然在激烈的区域竞争中落伍,必然会在新一轮的发展中错失良机,必然会在国家未来战略布局中被弱化和边缘化。对此,我们应当增强危机意识和责任感,理性看待问题,时刻保持清醒,除了以更大的决心、气魄和力度推进各项工作之外,就是寻求实现郑州经济社会稳步快速跨越的途径和方式。为此,郑州市必须大力推进实施开放创新双驱动战略。

(四)郑州肩负着实现经济跨越发展和发展方式转变的双重任务

河南省委卢展工书记2011年在省九次党代会到郑州代表团讨论时指出,希望郑州在中原经济区建设中发挥龙头作用、中心作用和示范带动作用,要“挑大梁,走前头”。这里的“挑大梁”就是要求郑州市应进一步做大经济总量,进一步增强辐射带动能力,更好地发挥省会中心城市的龙头、重心和示范带动作用;“走前头”就是要求郑州市要提速发展,领跑中原,实现跨越,进而带动河南经济的发展。这不仅是省委的希望,也是全省人民对郑州的期盼和要求,更是郑州市在抢抓国家支持中原经济区建设的历史机遇中所肩负的责任和今后工作的方向。同时,建设中原经济区的主题是科学发展,主线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主要途径就是强化新型工业化主导,加快转型升级、提升支撑能力。郑州现有的汽车、煤电铝、食品、电子信息、新材料、生物工程及制药、纺织、机械、能源、建材等支柱产业中的煤电铝、食品、能源、建材、纺织等产业,属于劳动密集型和资源依赖型产业,发展后劲不足,污染严重,产品附加值低,处于产业链的不利地位,其他产业也面临着进一步升级的任务。今后一个阶段的主要任务就是围绕推进工业转型升级和结构优化调整,按照“做强、做大、做优”原则,重点支持汽车及装备制造、电子信息两大战略支撑产业,新材料、生物及医药两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做优铝精深加工、现代食品制造和品牌服装制造三大传统优势产业。可见,郑州肩负着实现经济跨越发展和加快发展方式转变的“双重任务”。

因此,在目前经济发展阶段难以逾越的情况下,郑州市必须想方设法促进开放型经济与创新型经济的“同步发展”,最终实现开放和创新“双向协同”驱动,这是郑州市立足现实、面向未来做出的战略抉择,也是郑州面对开放型经济和创新型经济发展的“双重不足”、破解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的“双重制约”、国际国内激烈竞争的“双重压力”以及保持经济跨越式发展和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双重任务”而做出的必然选择;同时,选择开放创新双驱动战略的两个重要因素是日趋激烈的区域竞争形势和复杂多变的宏观发展态势。基于此,2012年,郑州市委、市政府明确要求实施开放创新双驱动战略,加快发展郑州自主创新能力的具体要求。在当前形势下,要把郑州建设成为中原经济区的核心增长区,建成国际化、现代化的大都市,需要有强大而持续的创新动力、创新活力以及创新能力,需要包容吸收的开放能力。那么,深入实施开放创新双驱动战略,就成为郑州城市发展的必然选择。

令人可喜的是,作为“河南挑大梁”的郑州市,2012年已经获批“国家创新型试点城市”,郑州实验区的雄伟蓝图已经描绘,尤其是郑州航空港经济实验区建设的开始启动,将为全面推进开放创新双驱动战略的实施提供有力支撑。

二 理论背景

(一)开放创新成为政府创新治理研究的新趋势

全球化使世界成为一个有机体,促进和加强了世界各国间的联系,催生了政府对创新治理的全新认识,重新塑造了创新固有的形态。谁掌握了开放创新的主动权,谁就能够在激烈的竞争中占领先机。开放创新为国家提供了创新体系改革的重要视角、为科技管理体制改革提供了新的依据、为政府的创新战略提供了新的标准、对政策工具的供给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所以,开放创新已然成为全球化时代下政府治理的鲜明特征。

随着人们对创新研究的不断深入,创新内涵和外延也在发生变化,促使人们必须从更广阔的维度来审视创新及其作用。纵观近代史,英国领跑技术领先,德国不断追赶超前,后有日本和美国的后发制人,而这种不停的追赶和跨越,不仅是技术创新的结果,而且还有许多制度要素、组织结构与功能等方面的创新。英国经济学家克里斯托夫·弗里曼以独特的视角揭示了在技术落后的情况下,通过政府精心推动的产学研结合,使日本经济迅速崛起的奥秘。在此基础上,他于1987年提出了国家创新系统(National Innovation System,NIS)的概念,即由公共部门和私营部门中各种机构组成的网络,这些机构之间的交流碰撞和相互影响对新技术的开发、引进、发展和扩散起到了极大的作用。这里国家创新系统与国家创新体系仅一字之差,但其内涵理解却大不相同。国家创新体系更多体现的是静态的特征,强调企业、研究机构、大学、中介机构等主体的独立性和机械结合,即所谓的知识创新体系、技术创新体系、军民结合创新体系、中介体系等。而国家创新系统则强调主体的有机融合和内在联系,强调整体大于个体之和。网络是创新系统的灵魂,开放性是创新系统最一般的特征。创新系统内外不断加强着相互间的联系和作用,系统可以形成有机有序的开放结构,而系统、环境在更大的范围内相互选择和适应也优化了这一结构。就创新而言,全球化对创新要素的空间联系和相互作用在广度和深度上进行了重新塑造。随着不同国家和区域间的经济、技术和社会进程的相互交织日益深化,一些传统的国内生产要素的重要性有所降低。因此,随着越来越多的跨国公司根据需求和降低成本的运作原理在全球吸纳创新资源,与所在地区的研究机构、大学开展合作,开放创新成为推动科技创新以及全球化的重要动力。

从某种意义上讲,开放的程度越高则创新的速度越快,想要在创新竞争中掌握主动权就必须实施有效的政策工具并充分把握当前发展规律。我国如果选择封闭而不是开放,创新就成了无源之水,必然举步维艰,也无法融入世界创新之潮流。因此,我国必须积极进一步扩大开放,紧跟全球化步伐,在更高层次上、更深度地与全球创新要素融合。可以归纳来讲,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产业进步的一条重要经验,即在开放中创新。30多年的经济高速发展很大程度上得益于经济开放和积极承接世界产业转移,很多企业通过承接产业转移,快速缩短了我国与发达国家在产业发展上的差距。但同时,也必须看到,有相当多的企业严重依附于跨国公司,产业链条短、小、边缘化特征明显。同时,国内大企业由于拥有垄断性资源,处于市场领先地位,导致其创新动力不足,没有承担起创新和研究合作的主导作用。一些企业缺乏对市场变化的应对能力,加之缺乏有效的产业组织,逐步丧失竞争优势,举步维艰。

目前,中国已经成为世界全球化进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参与者。在以“中国制造”为特点的经济增长模式推动下,中国的经济总量持续快速扩张。其间,计划经济体制束缚下各类生产要素的持续释放,国际资本、技术要素的持续流动仍是推动中国产业进步的重要力量。随着世界经济发展正进入国际金融危机后的新一轮大转型,我国的产业结构升级正处于全球战略性创新快速发展的关键时期,因此,扩大开放、加快发展是大势所趋。

(二)开放创新双驱动战略成为区域发展战略研究热点

2009年4月19日至21日,温家宝总理在广东考察时指出,把深化改革开放同科技创新结合起来。2011年他在《求是》发表了《关于科技工作的几个问题》一文,文中强调:“我们能不能完成‘十二五’预期的目标任务,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再上一个新台阶,为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奠定坚实基础,关键要看一些制约我国发展的瓶颈因素能否消除或缓解,一些事关全局的重大问题能否有效解决。这不仅关系五年的发展,也关系今后长期发展。解决这些问题靠什么?从根本上讲,一要靠改革开放,二要靠科技进步。这是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两大根本动力。”国内学者对于开放驱动战略以及创新驱动战略也进行了初步的研究和探索:开放驱动就是通过改革开放来驱动开放型经济发展,使一个国家和地区在充分发挥自身要素禀赋优势的同时,也在全球范围吸纳和利用各种资源,实现要素最佳配置,以谋求自身发展效益最大化的一种经济社会发展战略。而创新驱动就是要创新发展理念,通过自主创新驱动创新型经济发展,使经济发展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从出口拉动型向内需拉动型转变、从投资拉动型向技术进步型转变、从技术引进型向自主创新型转变、从忽略环境型向环境友好型转变。国内外许多城市或区域依靠这两个战略中的某一种而实现经济的稳步增长和社会的快速发展。

从国内相关城市发展战略实施的情况来看,这种战略是现有成功模式的总结、发展和提升。目前,国内许多省市自治区和大型城市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并且已收到初步的效果,但是,将开放和创新结合起来作为经济社会发展驱动力的战略发展模式还比较少。其中,比较典型的是,2010年1月,江苏省泰州市开始实施“开放创新双轮驱动”战略。该战略提出的基本前提是:泰州正处于工业化发展进程中,虽然发展阶段固定而不可逾越,但可以同步发展开放型经济和创新型经济,并通过这两种经济的同步发展实现泰州的整体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从而在激烈的竞争格局中脱颖而出。开放和创新这一对策略让泰州在现代化的征途上加速疾驰。泰州市“双轮驱动”战略实施以后,其产业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短短两年时间内,泰州相继成为国家医药高新区和出口加工区,更带动了泰州城市的转型升级。主要表现为加速转型升级传统优势产业装备制造业,同时初步形成了以生物医药、电子信息、新能源为代表的“1+3+N”产业体系,同步提升了产业核心竞争力。

郑州作为一个省会城市提出的开放创新双驱动战略总结了国内一些城市发展战略实施的成功经验,同时又结合郑州市所处的经济发展阶段、区位特点、发展要求,进行了系统的理论创新。郑州市实施的开放创新双驱动战略突破了开放驱动和创新驱动的思维模式,而且从外部驱动和内部驱动相统一来刻画开放和创新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关系,更准确地把握了创新的本质特性,便于人们认识和把握创新在开放创新双驱动战略以及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中的核心作用。特别是,这一战略理论非常好地解决了城市经济社会系统中发展的动力问题,实现外部驱动力量和内部驱动力量的有效协同,成为这一战略实施成效好坏的重要环节之一。因此,开放创新双驱动战略作为一种新颖的区域发展战略,不仅反映了郑州经济社会发展的历史必然和现实需求,同时也完全符合区域发展战略理论的内在逻辑和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