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河南豫南文化区
一 区域范围
豫南文化区包括信阳市,驻马店南部的正阳县、新蔡县,南阳地区东南部的桐柏县等地,地处中原文化和荆楚文化的交界处,它在古代分别以汝南、信阳和潢川为中心。传统上由于楚国文化的扩张在相当长时间内属于楚文化区;从中原文化来说是河洛文化向南部的延伸区,自汉以后与中原文化整体上成为一个系统,但又保持着自身的特点。
二 发展脉络
豫南新石器时代典型的考古学文化是屈家岭文化,继屈家岭文化而起的是石家河文化。如江汉平原湖北郧县的青龙泉遗址,下层是仰韶文化,中层为屈家岭文化,上层为石家河文化,而中上层文化遗址中,都有明显的中原仰韶末期庙底沟二期与河南龙山文化的因素存在。这种叠压与构成关系,说明了中原文化与南国文化的相互影响。
在阶级社会建立后,夏王朝的政治经济文化不仅在中原起着主导作用,而且以其强大辐射力向周边区域渗透。二里头文化的部分先民从伊洛平原南下丹淅、唐白河流域,并沿汉水南渐到长江流域,中原华夏部族与江汉先楚部族频繁冲突与接触。夏文化在江汉平原上出现的仅是一些点,而商文化势力多头并进的南下,打破了江南原始文化的整体统一性。《诗·殷武》:“挞彼殷武,奋伐荆楚。”商代中期,殷人的势力不仅达到江淮,而且越过长江到达洞庭湖至湘赣一带。西周时豫南地区又先后建立了蒋、江、申、赖等诸侯方国,东周以后又建立了弦、黄、曾等诸侯方国,其中江、黄两国大量引进北方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使农业经济发达,故能结交中原齐、郑,同日趋强盛的荆楚相抗衡。但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奴隶制逐步向封建制转化,日益强盛的楚国兼并了豫南的部分方国,并将楚荆文化带入豫南。自公元前688年楚灭申到公元前224年秦灭楚的四百年间,豫南始终处于各诸侯国的争夺之中,战事不断,不论任何一种文化都很难在这块土地上占主导地位,所以豫南逐步形成了多方位多层次的文化形态。[11][12]
三 文化景观特征
文化主体上,豫南的地域文化为大一统时的汉文化所师承,与北方的华夏文化合流,最终成为中国古代主体文化的一部分。但在文化特征上,豫南在衣食住行、风土人情、语言习惯等方面呈现出许多“南方人”的特点,同时南北文化在此交融,文化过渡性尤其明显。历史上中原文化、荆楚文化、吴越文化在这里交汇碰撞,使豫南文化既有荆楚文化之流韵,又有中原文化之古风,还有吴越文化之逸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