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政治价值标准
政治是文化的一部分,同时又以其特有的评判标准制约着文化建设。所谓政治标准,就是符合政治利益和政治要求的标准。文化与经济、政治既相互影响,又相互交融。毛泽东在《新民主主义论》中指出:一定的文化是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在观念形态上的反映。总的来说,经济是基础,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文化是经济和政治的反映。一定的文化必然要反映一定的政治要求,并要服从和服务于一定的政治需要,这是一条客观规律和科学认识。按照这条规律的要求,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就必须为社会主义政治服务。但是,有人不太赞成文化,包括文艺为政治服务的观点,企图疏远或摆脱政治对文化建设和文艺创作的干预。这是不懂得政治与文化、文艺之关系及其发展规律的表现。当年,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曾经提出文艺发展的政治标准和艺术标准。要求无产阶级文艺要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至少不能与其相矛盾。应该说,这个观点本身是有科学根据的,只是在后来的实践中,由于受极“左”思潮的影响而出现了偏差,造成了一定的不良后果。特别是“文化大革命”运动的兴起,就是以开展对文艺作品的大批判为先导的,这个历史教训的确值得记取。但是,我们也不能因此而否定了文化,包括文艺要为一定政治服务,也能够为一定政治服务的客观规律和科学认识。政治思想、政治制度、政治统治都有鲜明的时代性和阶级性,封建政治、资本主义政治和社会主义政治有本质区别,但都要求有与之相适应的文化和文艺。在我国现时代,讲文化为政治服务,就是要为社会主义政治建设服务。由于经济和科技发展形势的变化,文化已经成为进行政治斗争、国际斗争的主要形式之一。一些西方国家总是企图把自己国家的信仰、价值观和生活方式强加给其他国家。对文化市场的争夺不仅仅是争夺票房价值、争夺经济效益,更主要的是对受众对象的争夺,对受众注意力这种特殊的稀缺资源的占有,以及在此基础上对舆论的控制与引导。因此,失去文化市场就意味着失去政治优势,意味着政治影响力的萎缩和丧失。
中国共产党在领导文化建设的长期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经验,遵照文化发展的一般规律,已经提出了一系列评价文化活动及其成果的政治和科学标准。例如,要把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作为奋斗目标,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和可持续的文化发展观,正确处理文化建设与经济、政治、社会、生态等其他建设的关系;围绕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要这个中心,积极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大力开展公益性文化事业和经营性文化产业建设,积极回应各族人民的精神文化需求;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二为”方向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双百”方针;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原则;树立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建设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我们在文化建设中要认真总结、深刻理解和自觉坚持这些政治价值标准。
(一)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双为”方向
坚持以什么为指导、为什么人的问题,是文化建设的根本问题,这不仅决定着文化建设的目标和方向,而且决定着文化的社会性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必须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牢牢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把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作为文化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不断促进人们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的提高,努力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文化利益,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创造良好的文化氛围。必须大力发展哲学社会科学,使之更好发挥认识世界、传承文明、创新理论、咨政育人、服务社会的重要功能。要巩固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坚持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并重,传统学科和新兴学科、交叉学科并重,结合我国实际和时代特点,建设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哲学社会科学。坚持以重大现实问题为主攻方向,加强对全局性、战略性、前瞻性问题的研究,加快哲学社会科学成果转化,更好服务于经济社会发展。实施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工程,发挥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基金示范引导作用,推进学科体系、学术观点、科研方法创新,重点扶持立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研究项目,着力推出代表国家水准、具有世界影响、经得起实践和历史检验的优秀成果。文化承接着过去又昭示着未来,既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我们要立足当代又继承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立足本国又充分吸收世界优秀文化成果,做到古为今用推陈出新,洋为中用博采众长。
(二)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双百”方针
“双百”方针是对文化建设经验的深刻总结,反映了文化发展的内在规律。坚持“双百”方针,就是要充分发扬学术民主和艺术民主,营造积极健康、宽松和谐的氛围,提倡不同观点和学派充分讨论,提倡体裁、题材、形式、手段充分发展,推动观念、内容、风格、流派积极创新。在学术问题上要提倡不同观点和学派的自由讨论,在艺术创作上要提倡不同艺术风格和流派的争鸣和切磋,提倡健康说理的批评和反批评。要尊重文化发展规律,尊重文化工作者的创造性劳动,弘扬主旋律,提倡多样化,充分调动广大文化工作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促进学术研究和艺术创作的繁荣发展。要注意区分学术问题、思想认识问题、政治问题的界限。对政治问题,要旗帜鲜明,立场坚定。对学术问题,要提倡学术民主、平等讨论、相互切磋。对思想认识问题,要加强有针对性的引导,努力析事明理、解疑释惑。要引导文化工作者牢记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神圣职责,坚持正确文化立场,认真对待和积极追求文化产品的社会效果,弘扬真善美,贬斥假恶丑,把学术探索和艺术创作融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梦想之中。要把创新精神贯穿文化创作和生产的全过程,兼收并蓄、博采众长,增强文化产品的时代感和吸引力。
(三)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三贴近”原则
“三贴近”体现了实践第一的观点、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的观点和以人为本的观点。因此,“三贴近”不仅是我们开展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应该遵循的基本原则,也应该是一个科学的方法论。我们要坚持以人民主体的原则,把人民群众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满意不满意作为检验文化建设成效的根本标准,不断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吸引力和感召力。要推出更多的优秀文艺作品。文学、戏剧、电影、电视、音乐、舞蹈、美术、摄影、书法、曲艺、杂技以及民间艺术、群众文艺等各领域文艺工作者都要积极投身到讴歌时代和人民的文艺创造活动之中,在社会生活中汲取素材、提炼主题,以充沛的激情、生动的笔触、优美的旋律、感人的形象,创作生产出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相统一、人民喜闻乐见的优秀文艺作品。实施精品战略,组织好“五个一工程”、重大革命和历史题材创作工程、重点文学艺术作品扶持工程、优秀少儿作品创作工程,鼓励原创和现实题材创作,不断推出文艺精品。扶持代表国家水准、具有民族特色和地方特色的优秀艺术品种,积极发展新的艺术样式。鼓励一切有利于陶冶情操、愉悦身心、寓教于乐的文艺创作,抵制低俗之风。要坚持团结稳定鼓劲、正面宣传为主,壮大主流舆论,提高舆论引导的及时性、权威性和公信力、影响力,发挥宣传党的主张、弘扬社会正气、通达社情民意、引导社会热点、疏导公众情绪、搞好舆论监督的重要作用,保障人民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整合都市类媒体、网络媒体等宣传资源,构建统筹协调、责任明确、功能互补、覆盖广泛、富有效率的舆论引导格局。加强舆情分析研判,加强社会热点难点问题引导,从群众关注点入手,科学解疑释惑,有效凝聚共识。做好重大突发事件新闻报道,完善新闻发布制度,健全应急报道和舆论引导机制,提高时效性,增加透明度。加强和改进舆论监督,推动解决党和政府高度重视、群众反映强烈的实际问题,维护人民利益,密切党群关系,促进社会和谐。新闻媒体和新闻工作者要秉持社会责任和职业道德,真实准确传播新闻信息,自觉抵制错误观点,坚决杜绝虚假新闻。要发展健康向上的网络文化。要认真贯彻积极利用、科学发展、依法管理、确保安全的方针,加强和改进网络文化建设和管理,加强网上舆论引导,唱响网上思想文化主旋律。发展网络新技术新业态,占领网络信息传播制高点。广泛开展文明网站创建,推动文明办网、文明上网,督促网络运营服务企业履行法律义务和社会责任,不为有害信息提供传播渠道。加强网络法制建设,加快形成法律规范、行政监管、行业自律、技术保障、公众监督、社会教育相结合的互联网管理体系。规范网上信息传播秩序,培育文明理性的网络环境,深入推进整治网络淫秽色情和低俗信息专项行动,严厉打击网络违法犯罪。加大网上个人信息保护力度,建立网络安全评估机制,维护公共利益和国家信息安全。要完善文化产品评价体系和激励机制。把群众评价、专家评价和市场检验统一起来,形成科学的评价标准。要建立公开、公平、公正评奖机制,精简评奖种类,改进评奖办法,提高权威性和公信度。加强文艺理论建设,培养高素质文艺评论队伍,开展积极健康的文艺批评,褒优贬劣,激浊扬清。加大优秀文化产品推广力度,运用主流媒体、公共文化场所等资源,在资金、频道、版面、场地等方面为展演展映展播展览弘扬主流价值的精品力作提供条件。设立专项艺术基金,支持收藏和推介优秀文化作品。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依法惩处侵权行为,维护著作权人合法权益。
(四)坚持正确的价值取向和路径遵循
在发展文化事业上,要坚持公益性、基本性、均等性、便利性的方针,以政府为主导,以公共财政为支撑,以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为骨干,以基层特别是农村为重点,构建覆盖广泛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着力满足人民群众基本文化需求。要优先安排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文化建设项目,大力推进重点文化惠民工程,实行公共博物馆、纪念馆及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向社会免费开放。要积极探索适合基层特点、适应群众需要的新的文化服务方式,推广政府购买、集中配送、联网服务等新做法,把健康向上的文化产品和服务送到城乡基层。在发展文化产业上,要坚持以市场为主导,通过完善产业政策、调整产业结构、繁荣文化市场,着力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的文化需求。要以改革精神完善文化市场体系,培育各类自主经营、自我发展的合格市场主体,鼓励国有或国有控股文化企业积极开发市场、占有市场,发挥骨干作用,鼓励非公有制文化企业积极提供多样化的文化产品和服务,提高供给能力,努力满足不同地域、不同层次、不同群体、不同年龄群众丰富多彩、健康有益的文化需求。[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