领悟多元视角下的拉丁美洲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一 农业与其他经济部门的比重严重失调

拉美从18世纪60年代起就被卷进了资本主义的国际分工,成为西方工业国的粮食、肉类、羊毛等农牧产品的重要供应地。当时,占拉美人口半数以上的巴西、哥伦比亚、厄瓜多尔、中美洲和加勒比地区,以及墨西哥和委内瑞拉的部分地区,以种植甘蔗、可可、咖啡等热带农作物并出口其产品为主。阿根廷和乌拉圭则发展温带农作物和畜牧业,成为粮食、肉类和皮毛的生产国和出口国。到1913年,拉美出口的农牧产品占世界农牧产品出口总量的比重是:粮食占17.9%,畜产品占11.5%,咖啡、可可和茶叶占62.1%,蔗糖占37.6%,水果和蔬菜占14.2%,植物纤维占3.6%,橡胶、毛皮和皮革占25.1%。帝国主义殖民体系和旧的国际分工体系,使拉美国家形成了以农矿业初级产品外销为基础的单一制经济结构[2]。20世纪30年代以后,拉美国家鉴于1929—1933年世界经济危机期间的惨痛经历,开始采取进口替代工业化发展措施来改变这种畸形的经济结构。几十年来,随着民族工业的发展,拉美国家在打破单一制经济结构方面取得了一些进展。但同时由于它们把主要精力放在如何通过进口替代工业化来减少对传统农产品生产和出口的依赖上,很少考虑实现工业化和经济现代化所必需的农业基础,因而在实际上推行了一整套重工轻农的政策,使农业长期处于落后状态。一个新的、合理的经济结构并没有随着单一制经济结构的逐步改变而健康地建立起来。为了摆脱畸形的单一制经济结构,拉美国家急于发展工业的心情是可以理解的,但是工业化决不意味着农业的停滞和落后,而是要求农业相应地取得均衡发展,以与工业保持恰当的关系。恰恰在这一重大问题上,拉美国家迟至70年代才开始有所认识。

由于长期以来对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在战略上考虑不够,拉美国家在国民经济宏观决策中产生了重大失误,其结果如下。

第一,农业的发展速度大大落后于其他经济部门。拉美整个地区农业的增长率除个别年份外,大大低于国内生产总值和制造业的增长率,有些年份甚至低于人口增长率(表1)。

表1 拉美地区农业增长率同国内生产总值、制造业和人口增长率的比较(年均增长率%)

img

资料来源:除1979年和1980年的数字据美洲开发银行的统计外,其他数字见联合国拉美经委会《统计年鉴》。
* 1976年至1980年的数字为年增长率。

据联合国拉美经委会和联合国粮农组织的材料,从60年代中期至70年代中期,拉美有14个国家的农业增长率低于人口增长率。这些国家是:阿根廷、巴巴多斯、古巴、智利、厄瓜多尔、萨尔瓦多、圭亚那、海地、牙买加、墨西哥、尼加拉瓜、巴拉圭、秘鲁和乌拉圭。值得注意的是,1970—1980年期间,拉美每年都有5—7个国家的农业生产出现负增长。由于农业的发展速度缓慢,本地区工农业主要产品的增长幅度,差距也是十分显著的。1950—1975年期间,拉美钢产量增加15倍,水泥、动力、机器设备分别增加6倍、8倍和9倍,而谷物产量仅增加1倍多[3],与人口数量的增长不相上下。

第二,绝大多数资金投入非农业部门。从20世纪30年代起,拉美各国把4/5左右的国内外资金投放到城市地区,农业得不到充裕的发展资金;把出口农产品挣得的外汇主要用于装备现代化工业和充实基础设施,投资于农业部门自身发展的资金十分有限。拉美各国政府公共开支中直接划归农业部门支配的,一般不到1/10(表2)。各国经济发展计划中用于农业的投资也是不多的(表3)。以墨西哥为例,用于农牧业发展的政府投资,1940—1957年期间平均占政府总投资的20%,1965—1970年期间平均降至11.2%,1970年仅占9%。墨西哥政府对农业的投资,至70年代有所增加。

表2 拉美13国中央政府开支中用于农业的支出(%)

img

资料来源:根据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拉美统计辑要》第21卷第2323表编制。

表3 拉美8国经济发展计划中用于农业的投资

img

资料来源:联合国粮农组织:《1979年粮食和农业状况》。

第三,农业劳动生产率较低。战后,拉美主要依靠扩大耕地面积和片面发展少数充作出口商品的农作物,才使农业生产保持3%以上的年均增长速度。但整个地区的农业基本上是粗放经营,集约化程度有限,劳动生产率和单位面积产量至今仍是低水平的。据联合国拉美经委会公布的统计资料,1950—1960年期间,14个拉美国家中只有4个国家的农业劳动生产率增长速度超过它们各个经济部门劳动生产率平均增长的速度;1960—1970年期间,18个拉美国家中也只有半数国家达到这样的水平。70年代初,拉美农业部门的人均产值比其他部门至少低6倍。拉美的农业生产在相当程度上依赖于它幅员辽阔、土地肥沃、气候适宜、雨量充沛等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就单位面积产量而言,拉美许多农作物的生产水平不仅大大低于发达国家,而且落后于发展中国家的平均水平。小麦、稻谷、玉米、马铃薯、豆类等几种主要农作物的单位面积产量,拉美更加显得落后(表4)。

第四,农产品进口的增长速度高于农产品出口的增长速度。与其他发展中地区不同,拉美历来是农产品贸易有盈余的地区。1977—1979年3年中,其他发展中地区农产品贸易累计逆差47亿多美元,拉美则顺差450亿美元。但是拉美农产品贸易顺差的增加,主要不是由于农产品出口量的增加,而是由于近年来出口产品的单位价格变化对拉美较为有利。以1969—1971年指数100为基础,1979年拉美农产品出口量的指数为131,而出口农产品的单位价格指数为289。以1979年为例,拉美出口农产品中,9大主要产品占出口总值的67%[4],其中棉花、咖啡、蔗糖、大豆等都是紧俏商品,价格较高,使拉美农产品出口值比1978年增长10%。但是,拉美进口农产品的单位价格也在上涨,加之进口量的增加,使1979年农产品进口值比往年增长了27%。整个70年代的情况也大体如此。这10年期间,拉美农产品出口的年均增长率仅为2.8%,出口值增长2.4倍,农产品进口的年均增长率达到18.9%,进口值增长3.8倍。除委内瑞拉和尼加拉瓜外,各国都大量增加农产品进口,巴西和墨西哥尤为显著。从技术上说,包括粮食在内的进口农产品,拉美自身完全有条件生产,但是由于各国忽视农业,不得不用大量外汇向国外购买。

表4 1980年拉美几项主要农作物的单位面积产量(千克/公顷)

img

资料来源:联合国粮农组织:《生产年鉴》。

从以上四个方面不难看出,农业在战后拉美经济发展进程中长期处于落后地位。同时也说明,整个拉美经济的发展(包括制造业在内)是在维持人口基本需要的农业尚未取得相应发展的条件下发展起来的。这就必然造成国民经济的脆弱性和经济结构的不合理性。当然,各国的经济发展战略并不是一模一样的。在拉美国家中,阿根廷由于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而且历来以生产和出口畜牧业产品和温带农作物产品为主,所以在处理发展农业和发展工业的关系问题上比其他拉美国家较为稳当些。但是,30年代以后,随着国际农产品市场需求的下降,阿根廷农牧业的发展速度已大不如昔了。从整个地区来看,各国都面临着如何使农业和其他经济部门保持适当比重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