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深化改革必须紧紧依靠人民群众的智慧和力量
梁亮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系统地提出了全面深化改革的目标、路径、原则和要求,是新的历史时期全面深化改革的一个行动总纲领,也是党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带领全国各族人民进行的新的伟大革命。因此,全面深化改革要紧紧依靠人民群众的智慧和力量。
以人民群众为主体、紧紧依靠人民群众推进改革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马克思主义认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推动者,是历史发展和社会进步的主体力量。我们党所领导的革命、建设、改革的全部实践活动也雄辩地证明,不论是革命战争年代还是和平建设时期,人民群众始终都是推动革命事业的主体和推进改革发展的决定力量。全面深化改革是一场触动利益的革命,只有树立人民群众是改革主体的意识,充分尊重人民的主体地位,才能有利于从根本上破解改革过程中面临的各种难题,化解来自各方面的风险和挑战,才能为全面深化改革提供持久动力和坚强保证。为此,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中明确提出:“人民是改革的主体,要坚持党的群众路线,建立社会参与机制,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充分发挥工会、共青团、妇联等人民团体作用,齐心协力推进改革。”并且强调全面深化改革要坚持进一步解放思想、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解放和增强社会活力。这“三个解放”,归根到底就是要进一步巩固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调动人民群众这一主体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
紧紧依靠人民群众是新的历史条件下全面深化改革、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题中应有之义。首先,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离不开广大人民群众的参与。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中提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改革是人民的事业,人民的事业必然离不开人民的积极参与。国家治理的一个突出特点就是强调主体的多元化,其中人民群众是多元主体中的重要一极。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个国家选择什么样的治理体系,是由这个国家的历史传承、文化传统、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决定的,是由这个国家的人民决定的。只有坚持依靠人民群众,最大限度地把人民群众的智慧和力量凝聚到国家治理上来,才能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其次,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是全面深化改革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中国共产党90多年的风雨历程和60多年执政过程中,尽管有过曲折甚至犯过严重错误,但人民利益这一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根本立场和观点始终没有变,也永远不会变。我们党是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全心全意地为人民服务是党的根本宗旨,是党一切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归宿,是无产阶级政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显著标志。全面深化改革,必须始终站在人民立场上,把增进人民福祉作为第一考量,从人民利益出发去谋划改革思路、制定改革举措,在更广范围、更深层次上全方位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更高期待,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让人民群众生活得更有尊严、更加幸福、更加美好,这既深刻地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充满生机活力、不断向前发展的强大动力。经过改革开放30多年的发展,人民群众生活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各个方面都有了许多新的更高期待。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把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作为全面深化改革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作为全面深化改革的根本方针和基本要求,就是要从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入手,着眼于创造更加公平正义的社会环境,不断克服各种有违公平正义的现象。这也充分表明全面深化改革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造福人民,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最后,人民群众是全面深化改革成效标准的设定者和最终评判者。改革思路是否科学正确,改革目标是否实事求是,改革举措是否扎实有效,都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人民群众的利益。因此全面深化改革工作的一切成败得失,必须要由人民群众来检验。而检验改革的成效,最直接的办法就是看通过改革,老百姓是否真正得到了实惠、生活是否真正改善了、满意度和幸福指数是否真正提高了。因此要拓宽和畅通人民群众意见反馈渠道,全面了解和把握人民群众对改革工作的真实看法,直面群众最不满意的突出问题,并将此作为突破口,从老百姓最不满意的地方改起,从群众最急、最怨、最盼的事情着手。始终站在群众立场谋划推进改革,以群众受益为价值取向,努力使推出的各项改革措施更能解决实际问题、更加符合群众意愿。要真正让群众评判改革发展成效。按照群众意愿来设定评价指标、决定改革取舍,改变“关门设计、自我评价”的做法,真正以人民群众标准自下而上地倒逼、督促、推动改革。
紧紧依靠人民群众是我们党领导和推进改革的基本经验。回顾我国历史上的重大变革,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凡是以失败而告终的改革都源于脱离人民群众、脱离实际;凡是获得成功的改革都源于依靠人民群众、符合客观实际和客观规律。事实证明,改革是亿万人民自己的事业,只有让社会各阶层都能参与分享,而不是仅仅依靠改革者的强势推行,才能赢得最广大人民群众的衷心拥护和支持,才能推动改革深入持久地进行下去并取得成效。回顾改革开放30多年的伟大历程,每一次认识和实践上的突破和发展,都来自亿万人民群众的实践和智慧。邓小平同志说:“我们改革开放的成功,不是靠本本,而是靠实践,靠实事求是。农村搞家庭联产承包,这个发明权是农民的。农村改革中的好多东西,都是基层创造出来,我们把它拿来加工提高作为全国的指导。”改革开放之初,无论是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还是城镇居民发展个体私营经济,最初的创意都是人民群众想出来的和在实践中干出来的。我国的改革开放之所以能够取得成功,就是因为一开始就使其深深扎根于人民群众之中,得到广大人民群众衷心拥护和积极参与。因此,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指出,要坚持以人为本,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发挥群众首创精神,紧紧依靠人民推动改革。这一重要经验,是在全面深化改革过程中我们党团结带领人民共同奋斗的根本遵循,必须长期坚持、不断完善。
紧紧依靠人民群众是新的历史条件下全面深化改革的基本要求。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经历了近36年的改革开放,在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一些制约经济发展、民生改善的体制机制弊端逐步显现。全面深化改革已经成为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的一场攻坚战,国内外环境更加复杂、阻力更大、协调难度更高。其艰巨和困难程度远远超出历史上的任何一个时期。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的那样,改革已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都是难啃的硬骨头。这是对我们党执政能力的一次重大考验。为此,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全面深化改革必须充分发挥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能力,确保改革取得成功。加强和改善党对全面深化改革的领导是总结正反两方面经验教训得出的必然结论,也是使我国改革开放始终沿着社会主义方向前进的根本保证,更是进一步凝聚共识和增强合力的客观要求。只有充分发挥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才能保证中央全面深化改革的各种政策、措施能够自上而下得到贯彻实施。
全面深化改革必须坚持党的领导,充分发挥党的领导核心作用,搞好“顶层设计”。但同时也要坚持党的领导和人民群众推动的有机结合,充分发动群众、依靠群众,调动亿万人民群众参与改革、支持改革的积极性,建立和完善社会参与机制,把改革建立在“大众参与”的基础之上。特别是在当前改革的复杂性、艰巨性、敏感性前所未有的情况下,更是要根据群众的愿望要求、凝聚群众的智慧创造来完善政策措施,坚持问政于民、问计于民,坚定不移地走党的群众路线,相信人民群众、依靠人民群众,充分发挥人民群众在全面深化改革中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畅通参与渠道、完善参与机制,让人民群众感受到改革不仅仅是党和政府的事情,而是与自身利益休戚相关,以主人翁的精神和态度融入改革、参与改革、监督改革、推动改革,不断夯实全面深化改革的人民群众基础,汲取群众智慧,把蕴藏于人民群众之中的改革力量充分挖掘和释放出来,最大限度凝聚改革共识,最大限度激发群众的创造热情,才能增加改革攻坚的合力,保证全面深化改革顺利进行并取得成功,实现《决定》确定的总目标。
改革的目的就是要在党的领导下调动社会各阶层的力量,努力解决发展中的深层次矛盾,让人民真正共享改革发展成果。全面深化改革的过程就是一个与人民心心相印、与人民同甘共苦、与人民团结奋斗的过程。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已经提出了全面深化改革的六十项任务。“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是我们党的生命线和根本工作路线。实现全面深化改革的新目标、新任务,一方面需要党和政府自上而下地推动改革政策落实;另一方面更要注重最大限度激发一切力量,把人民群众紧紧团结在改革的旗帜下,这样才能凝心聚力、不折不扣地把各项改革任务落到实处。紧紧依靠人民群众是落实全面深化改革各项任务的重要保证。
(作者单位:黑龙江省委党校公共管理教研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