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学术承继与可能的创新
对贫困人口能力问题的关注,森提出贫困的权利分析方法,以及联合国开发计划署的《人类发展报告(1996)》在其基础上提出的能力贫困理论,得到了广泛的运用。但是现有研究大都直接运用上述理论分析工具,缺乏必要的整合和创新。本书尝试从产权分析的角度,结合马克思主义的生产关系理论,整合贫困的权利分析方法、能力贫困理论以及其他理论,提出贫困与反贫困的产权分析方法,努力实现对现有理论工具的创新性推进。
具体来看,本书提出的包括五个层次的贫困与反贫困的产权分析框架,不仅可以清晰地找到贫困与反贫困分析的两大逻辑起点,探讨贫困与反贫困的产权属性和特征,而且可以通过对产权贫困属性与特征的区分,探讨其减贫含义以及实现减贫目标的路径。运用贫困与反贫困产权方法,将产权贫困区分为生产性产权贫困、分配性产权贫困、交换性产权贫困和消费性产权贫困四种,并将其区分为初始性产权贫困和继发性产权贫困,不仅有利于识别和区分贫困致因,而且有利于更为清晰地识别减贫进程中存在的缺位、偏离、低效甚至无效等问题,这对于提高减贫工作效率有着直接而重要的指导意义。
由于贫困与反贫困的产权分析基于我国反贫困现实提出,因此这一分析框架可以简捷、清晰地对反贫困实践的效率展开分析和预测,并可以对社会转轨背景下的新生贫困进行有说服力的解释,是对贫困分析方法和能力贫困理论的整合性创新尝试。
此外,本书对减贫中社会资本作用的供求分析框架和产出分析,也是基于我国政府的反贫困特征提出的创新性分析框架,虽然仍有进一步拓展和完善的空间,但是具有相当的启发性。
最后,本书结合当前发展领域备受重视的发展能力理论,尝试对贫困人口自我发展能力进行衡量与评价,也是一种创新。
[1]世界银行于2013年4月17日发布最新的《世界发展指标》报告称,发展中国家极度贫困人口的平均收入持续上升,稳步接近世行日均1.25美元的贫困线标准。1981年到2010年,尽管发展中国家的人口增加了59%,但生活在每天1.25美元贫困线下的贫困人口比例已从50%显著下降至21%。报告显示,占世界极度贫困人口前3位的国家和地区为撒哈拉以南非洲、印度和中国。其中,撒哈拉以南非洲、印度的贫困人口总数占世界极度贫困人口的比例30年来有所上升,而中国这一比例从1981年的43%显著下降至13%。根据世界银行的报告,世界极度贫困人口仍有12亿人之多。尽管近年来许多国家的极度贫困率迅速下降,但世行估计,到2015年仍将有9.7亿人每天生活费用不足1.25美元。
[2]根据《201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按照年人均纯收入2300元的扶贫标准计算,中国目前农村贫困人口为8249万人,比上年减少1650万人。
[3]市场波动对于我国通过“产业扶贫”实现脱贫的农村人口影响非常直接,最典型的就是养殖户受到的冲击,比如由于猪肉价格波动导致一些养猪大户血本无归元气大伤,由于“禽流感”使得养鸡、鸭大户受到冲击,由于公款消费受限使得走高端路线的贵州“娃娃鱼”养殖大洗牌等。
[4]根据1997年7月15日颁发的《国家扶贫资金管理办法》(国务院办公厅国办发[1997]24号),国家扶贫资金是指中央为解决农村贫困人口温饱问题、支持贫困地区社会经济发展而专项安排的资金,包括支援经济不发达地区发展资金、“三西”农业建设专项补助资金、新增财政扶贫资金、以工代赈资金和扶贫专项贷款。在统计操作中,扶贫资金通常被分为贴息贷款、以工代赈资金和财政扶贫资金三大类,本书的“财政专项扶贫资金”即指“财政扶贫资金”。根据2011年11月7日颁发的《财政专项扶贫资金管理办法》,中央财政预算安排的财政专项扶贫资金按使用方向分为发展资金、以工代赈资金、少数民族发展资金、“三西”农业建设专项补助资金、国有贫困农场扶贫资金、国有贫困林场扶贫资金、扶贫贷款贴息资金。
[5]上述内容来自作者完成的《贵州省扶贫开发战略研究》的研究报告,是《贵州发展战略研究》的子课题之一。引用时有删改。
[6]本书作为相关课题的最终研究成果,现有各章标题是综合性的提炼,与课题设计论证时拟定标题不完全相同。对此,后文各章主要对比教育部课题设计将一一加注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