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清初扬州诗群的构成
顺康年间扬州一域诗家辈出,声名远播海内的名家甚多,如吴嘉纪、邓汉仪、汪懋麟、汪楫、冒襄、吴绮、宗元鼎、黄云等,除了这些本地诗人外,流寓此地的客籍诗人孙枝蔚、孙默、姚佺、王猷定也渐渐融入江南文化圈,影响甚大。扬州诗群不是一个严格意义上的文学流派,是由一大批当时的海内名家在扬州的聚合(当然也包括扬州本地诗人),由扬州人和非扬州人聚合而成,与宋代的江西诗派“诗江西也,人非皆江西”不无相似之处,是一个群体创作带上一定的扬州地方文化特征与文学色彩而其成员非仅扬州人的诗人群体。
孙枝蔚在清初大江南北影响很大,据汪懋麟《征君孙豹人先生行状》载:“(孙)浪迹吴越,无聊寄兴,乃与姚山期佺辑《四杰诗》,板行于世。四杰者,李梦阳、何景明、李攀龙、王世贞也;既与桐城方尔止文论《诗悔》,更辑天下名人诗曰《诗志》,于是天下之名能诗者纷投其门。”[26]孙枝蔚倾心于文学文献辑录,选刊明人及时人诗集,随着这些诗作的传播,他的影响力也随之扢扬,时人慕名而至,以能结交为荣,当时诗坛名流几乎都与他有交游唱和;许多重要的文人雅集活动中也经常活跃着他的身影:“座上客常满,孔融庶颉颃”[27],“词客登门常问字,嘉宾携伎忆征歌”[28];他本人的诗歌创作成就也非常大,被广为传诵。孙枝蔚在清初新旧诗风转换之际,确以其卓荦的才情和遒劲的诗作影响了当时的诗坛,堪称领袖扬州一方的重要人物。故以他为纽带、为中心外延的交游圈作切入点来考察扬州诗群,是有典型意义的。
扬州诗群的考察时限,上限为顺治元年(1644),下限到康熙二十六年(1687),孙枝蔚谢世,群体的骨干成员大多不存或已老迈难支,诗学活动渐次消歇。诗群的构成包括这几个层次:扬州土生土长者,以外籍而长期流寓扬州或竟终老扬州者,短期仕宦或旅居扬州、参加过此地重要诗学活动者。
一 扬州土生土长者
扬州诗群并不局限于扬州一城。扬州诗歌是以扬州城为中心,包括周边若干属邑共同创造的一种地域文学,故此处的“扬州”指扬州府,辖高邮、泰、通三州包括江都(又名广陵、扬州)、仪征、泰兴、兴化、宝应、如皋、海门7县。扬州的本土诗人按政治立场的不同分野,又可分为以下几类。
(一)遗民志士
冒襄(1611—1693),字辟疆,自号巢民,又号朴巢,扬州府辖泰州如皋县人。与方以智、陈贞慧、侯方域并称明末复社“四公子”,家族历代官宦,声名煊赫。鼎革后隐居家乡如皋,修筑水绘园,自教小班,悠游其中,以观剧听曲自娱,实则悠游中饱含故国之思,别有寄托。著述甚富,《水绘园诗文集》《六十年师友同人集》《巢民诗文集》《影梅庵忆语》等均存世。
邓汉仪(1617—1689),字孝威,号旧山、钵叟,又称旧山农、旧山叟、旧山梅农,扬州府辖泰州人,明末诸生。少颖悟,日读书千言。博洽通敏,贯穿经史百家之籍,尤工于诗,学为骚雅领袖,与太仓吴伟业、合肥龚鼎孳主盟风雅者数十年。著述甚富,编次明末清初名人诗为《诗观》四集,著《过岭集》,海内言诗之家咸宗之。入清后绝意仕进,平淡自守,由于“名动卿相,文满国山”[29]而频被荐举,多次辞试不得而被迫参加康熙十八年之博学宏词试,不第,以老赐内阁中书舍人衔,是一个欲做遗民而不得的不完全的遗民。
吴嘉纪(1618—1684),字宾贤,号野人,泰州人,居安丰盐场。明末诸生,明亡后弃诸生,居蓬蒿土室,苦吟自娱,自铭所居曰“陋轩”,因以名集为《陋轩诗》,取颜回乐箪瓢之意,“愈陋而愈贤者也”。
黄云(1621—1702),字仙裳,号旧樵,泰州人,明末诸生。王士禛门人。早孤,事母至孝。善谈论,慷慨负气,遇俗人,稍不如意辄谩骂,人目为狂。明亡后隐居不仕,晚年愈贫苦,屡辞聘召,益肆力为诗歌,东南持风雅者必宗之。著述颇丰,著有《康山稿》《悠然堂稿》《桐引楼诗》《倚楼词》等。时而晒网,号渔人;时而海舶,称估客。后不儒不墨,自号樵青。
宗元豫(1624—1696),字子发,一字半石,江都人,明诸生。宗元鼎从弟。自潮州扶榇归,贫不能葬,乃蔬食不除服十余年,始得买地以葬。隐居著书,不事声誉。深于古文,尤用力于经史。文章为同郡王岩称许。著《焚余稿》3卷,辑《唐宋明十大家文删》《古诗赋删》《韩杜合删》《唐十二家诗删》《明二十家诗删》等。
雷士俊(1611—1668),字伯吁,江都人,先世居陕西泾阳。孙枝蔚之亲家。明末入扬州府学,补廪生。少攻古文,专力经史,后究心性理书,留心时政。有志用世,每抵掌雄谈,旁若无人。变乱后,弃举业,不治生产,穷愁悲愤,负气刚简,与世寡合,唯与王岩、王士禛、施闰章、孙枝蔚、汪懋麟、袁继咸等相通问。筑室艾陵湖上,闭户著书,有《艾陵文集》2卷、《艾陵诗集》2卷。康熙七年悲愤得疾以卒,年五十八。
蒋易(1620—1689),字子久,一字前民,号蒋山,江都瓜洲人。少补诸生,旋弃去。善诗工画,兼擅戏曲。为诗不取时好,较多山人色彩,五言律尤劲健,得少陵风。与杜濬、王猷定、石涛、龚贤等友善。康熙二十六年(1687)与吴绮、卓尔堪等在扬州共会春江社。晚年无子,家益穷,卖画自给,人得其写生一二笔,争宝之。著《石闾集》1卷及传奇《遗扇记》。
王岩,原名天佐,字平格,一字筑夫,扬州府宝应人,明末诸生。与雷士俊、孙枝蔚交游甚笃。为人端严,事母以孝闻。时复社、几社社稿盛行,王岩与同邑俊才立直社,声名与二社等。明亡后,绝意仕进,肆力为古文辞,要以淳朴胜,执经问字者踵相接,如李念慈、汪耀麟、汪懋麟等,皆从之学。著《异香集》2卷、《白田文集》20卷、《白田集》2卷、《白田布衣集》4卷。
李盘(?—1657),原名长科,字根大,号小有,扬州府兴化人。博综古今,务为经济之学,尤精韬略。明亡,以隐逸终。著《遗民广录》,诗集有《李小有诗纪》25卷。承“七子”余响,但不介入派别之争。与孙枝蔚、吴嘉纪等为诗友。
李沂,字于化,别字艾山,晚号壶庵,兴化人。幼孤,事母孝。明亡后谢诸生,以诗歌自娱,为诗醇雅典则,深入盛唐之室。王士禛司理扬州,至邑踵门请谒,固辞不见,狷介强项如是。不多交友,唯与同里陆廷抡、宝应王岩、泰州吴嘉纪为莫逆。
陆廷抡(1627—1684),字悬圃,别号海樵子,兴化人。少负异才,博闻强记,以古文知名。甘心隐逸,不为荣利计。甲申后,他居城郭外,30年不入城市,吟啸狂歌于一小楼。与宝应王岩往复辩论。心力俱瘁以为文,其文体大思精。著有《悬圃文集》12卷及《酩酊堂诗文集》。
郝士仪(1632—1680),字羽吉,号山渔,又号髯公,歙县人,占籍江都。隐于商贾,能诗,重节,有《损斋集》。孙枝蔚《郝羽吉诗序》曰:“羽吉不独诗人,固今世隐逸之士也。自少时负颖异之资,能澹于声势。既久客江都,无田产以养其母,乃以鱼盐之业聊代负米,将终身隐于市焉。……其形于篇者,至性缠绵,油然足以感人,而一以唐人风调为宗,雕镂纤靡之习毫无有也,可不谓诗人之卓然者乎?迹其生平所交游,实惟吴野人、后庄、汤岩夫、王幼华、汪长玉、舟次及余数人而已。”[30]
(二)国朝文士
吴绮(1619—1694),字园次,安徽歙县人,占籍江都。顺治十一年(1654)拔贡生,荐授中书舍人,迁兵部主事,后知湖州府,有吏能,因“多风力、尚风节、饶风趣”而被人戏称为“三风太守”,著有《林蕙堂集》《艺香词钞》等。吴绮词最有名,妇孺皆能习之,因有“把酒祝东风,种出双红豆”之句,又称“红豆词人”。吴氏一家为诗书之家:其妻黄之柔,字静宜,号玉琴,安徽歙县人,为清初著名女词人,有《玉琴斋集》《名媛绣针》;次子吴寿潜,字彤本,有诗词名,著《琴移词》,次媳贺字亦善诗词;婿江闿,字辰六,江都人,康熙二年(1663)中贵州乡试,康熙十八年(1679)应博学鸿儒试落选,康熙二十七年知均州,工诗古文,著《江辰六文集》《春芜词》。
汪懋麟(1639—1688),字季甪,号蛟门,江都人。康熙六年(1667)进士,康熙九年(1670)选官为中书舍人。康熙十七年(1678)举“鸿博”,以丁父忧未与试。既服阕,改官刑部主事,后因徐乾学荐,入史馆充纂修官,与修《明史》。在京为官期间,与诗人宋荦、田雯、曹禾、丁澎、吉封、颜光敏、王又旦、谢重辉、曹贞吉并称“京台十子”。康熙二十三年(1684)以放言无忌,遭谗罢归乡里,又四年卒。著有《百尺梧桐阁集》《百尺梧桐阁遗稿》《锦瑟词》。
汪楫(1636—1699),字舟次,号耻人,又号悔斋,安徽休宁人,占籍江都,顺治间诸生。康熙十六年(1677)以岁贡选赣榆训导。康熙十八年(1679)应博学宏词,授检讨,与修《明史》。康熙二十一年(1682)奉使册封琉球,撰《中山沿革志》《琉球使录》。从优议叙,累迁福建布政使,病于内擢途次,旋里卒。好学工书,尤长于诗,以古为宗,以洁为体,务去陈言,又不堕于涩,与汪懋麟齐名,人称“二汪”。著有《悔斋集》。
季振宜(1630—1674),字诜兮,号沧苇,泰兴人,著名的藏书家、版本学家、校勘家。顺治四年(1647)进士,官监察御史。巡按山西盐课,弹章数十上,风节凛然。言事、献策、选贤多有建树,为官之佳传播朝野。少负异才,好读书,于书无所不窥。其家豪富,故有力多方购求善本,江南故家书多归之,藏书之富甲于天下。亦作诗,诗风文采尤为人称道,钱谦益评其诗“意匠深、发脉厚、才情飙迅”,为“诗道之中兴”。[31]
宗观,字鹤问,兴化人,居扬州。明崇祯十五年(1642)副榜。入清,司铎贵池,迁常熟教谕。好古勤学,尤长于诗。襟怀旷朗,笃于交友,以学问相取,以吟咏自娱。著《咸园集》《山响集》。其诗萧疏幽隽,王士禛甚赏识。
刘梁嵩,字玉少,江都人。顺治十七年(1660)举人,康熙三年(1664)进士,知江西崇义县。与吴绮、宗元鼎、宗元观并称“咸园四子”,有《少室诗集》12卷,又有龚鼎孳撰序之《鹤情集》。
许承宣(?—1685),字力臣,号筠庵,清江都人。康熙十五年(1676)进士,官工科给事中,首陈扬州水利赋役二疏。后假归。有《金台集》2卷。
许承家,字师六,号来庵,清江都人,承宣弟。康熙二十四年(1685)进士,授翰林院编修,改庶吉士。幼与兄刻苦力学,同负盛名,著有《猎微阁诗集》6卷。
汪士裕,字藑岩,一字容庵,休宁人,占籍江都。康熙二年(1663)举人,官太湖教谕,丁内艰,除服补沛县教谕,又移庐江。与同族耀麟、懋麟、舟次及孙枝蔚、吴绮、华龙眉、夏次功诸人相唱和,著有《适园诗钞》2卷。
(三)其他文人
宗元鼎(1620—1698),字定九,号梅岑,别号小香居士、卖花老人,室名新柳堂,江都人。宗观从弟,王士禛门人,黄云之儿女亲家。诗以才调为主,风华婉媚,自成一家,酷嗜梅花,时人谓之宗郎梅。善画山水。与兄观、弟元豫、侄之瑾、之瑜皆工诗,时称“广陵五宗”。著有《芙蓉集》14卷、《新柳堂集》16卷。康熙十八年贡太学,部考第一,铨注州同知,后未及仕而卒。
汪耀麟(1636—1698),字叔定,号北皋,江都贡生,懋麟之兄。著《见山楼诗稿》《抱耒堂集》6卷、《南徐唱和诗》1卷、《爱圃倡和诗》若干卷。
王宾(1628—1682),字宾王,号仔园,先世泾阳人,商于扬,遂籍江都,孙枝蔚门生。康熙二年(1663)举人。家故饶赀,张灯设客,歌呼彻旦。当其大醉,抗衡古人,谩骂时俗。会试屡不第,家道中落,屏居僻园,集海内贤士之诗,编选品次。康熙二十一年(1682)就礼部试,适闻父丧,悲泣而卒。能文善书法,著《一草亭集》,已逸。
季公琦,字希韩,号方石。清泰兴人,季振宜堂弟,拔贡生。填词工丽,擅名江左。王士禄、曹尔堪在扬州极为推重。有《方石诗钞》,已逸。
韩魏(1643—?),字醉白,号东轩,江都人,监生。少经坎坷,父文适公于乙酉岁(1645)以身殉国,母遂以身殉夫,三岁幼孤赖家妪避难以活。童子时受知于王士禛,后补校官弟子。不唯制举之业著声场屋,而诗古文词亦称雄海内。继而与太学之试,拔第一,京城公卿争相延致。韩魏继承乃父气节,不问宦于新朝。
夏九叙,字次功,江都人,康熙十六年(1677)举人。祖玄成,万历间与陆弼、邓文明结淮南社,倡导风雅。次功秉承家风,活跃于广陵诗坛的文人圈中,与汪耀麟、汪懋麟、韩魏等组诗社,揣摩诗文。工诗词,有《绿雪堂诗略》1卷。
饶眉,字白眉,江都人,诸生。邓汉仪《诗观二集》云:“白眉与夏子次功、徐子辰玉,皆阮亭民部所特赏者,不独工制义,而兼擅风雅之长,固一时之秀杰。诗篇甚富,秘不示人。”与孙枝蔚、汪懋麟等唱和颇多。著《芝山集》。
华衮,字龙眉,江都人,与孙枝蔚、邓汉仪等交好。有《爱鼎堂诗略》《春草堂尺牍偶存》。邓汉仪《诗观初集》谓其诗雅正秀逸,能追步前人而复矫然独上,是诗家之杰出者。
鲁澜,字紫漪,别字桐门,江都人,康熙十六年(1677)会元,工诗词。有《濯月》《渡江》《北游》诸集。
吴麐(1638—?),字仁趾,歙县人,占籍扬州。易代之际,乃父惨遭兵燹去世,其时年仅八岁的他与母亲避乱金陵,得以幸免于难。母亲亲授《汉书》《孝经》教养之。弱冠读书慕古人,成年后学诗于吴嘉纪,诗书研幽独,成一家之言,著有《樵贵谷集》。吴嘉纪诸弟子中,其成就和名声最高。沈德潜《清诗别裁集》评曰:“仁趾与宾贤有二吴之目,而宾贤以性灵见,此以情韵见,几于莫能相尚。”习篆刻以治生,颇得时誉,与程邃“后先振起广陵”(周亮工评)。
黄泰来,字交三,一字竹舫,黄云次子,宗元鼎之婿,贡生。好读书,善词赋兼工隶篆绘事。著《观海集》《浮香阁集》《岱青楼集》《尘台集》《莲浦集》《清诗片玉集》《洗花词》等。
二 以外籍而长期流寓扬州或终老扬州之遗民
孙枝蔚(1620—1687),字叔发,号豹人,陕西三原人,博学工诗,出身大贾之家。明末李自成兵攻入潼关时,孙枝蔚散家财,结壮士抵抗,为闯军所败,后只身走江都,因侨居于此,居扬州董相祠旁,名其居曰“溉堂”,遂以名其诗文集。康熙中被荐举鸿博,以老疾辞,不终幅而出,赐中书舍人衔,还归扬州,以遗民终老。溉堂一生,著述宏富。今存《溉堂集》,有诗有文,其中诗共计两千余首,是清初流寓扬州的一位“名噪海内”的重要诗人。
王猷定(1598—1662),字于一,号轸石,南昌人。性恬淡,钱谦益谓其“不苟誉人”。明末贡生,史可法聘为记室,一时传檄多出其手。入清,遭乱居扬州,绝意仕进,穷愁著书,力追大雅,海内能文之士翕然推之。与孙枝蔚、方文、孙默较多诗文往来。康熙元年(1662)客死西湖僧舍,汪楫、孙枝蔚等扬州诸君子募金,俾其子往迎其柩以免流落;又搜其遗文以托周亮工为之付梓,即《四照堂集》文12卷、诗4卷。
姚佺,字仙期,亦作山期,浙江秀水人,流寓扬州,往来吴越间。少游复社,以遗民终。生平以振兴风雅为任,著述多沧桑之感。与周京、魏宪、叶闇、刘览元、陈莞等人并称选诗家,编有《诗源》,并曾与孙枝蔚选明李梦阳、何景明、李攀龙、王世贞的诗编辑为《四杰诗选》。其作品与孙枝蔚、方文合刻为三家诗。邓之诚《清诗纪事初编》卷一:“三人诗格略相近,皆由香山以窥杜陵。”
程邃(1605—1691),字穆倩,一字朽民,号垢区,又号青溪、垢道人、江东布衣、江南布衣等,江宁籍安徽歙县人,移寓扬州。明末诸生,品行端悫,崇气节,所谈论皆国家需要,明启祯时已声名卓特,故漳海石斋黄公、澄江机部杨公及江左数大君子靡不深交而雅重之,然卒不肯一应贤良诏入制幕志职。取友甚严,阮大铖、马士英并为东林摒斥,无容于世,数招致程邃,始终落落不与合。因议论颇关朝廷之事,被流寓白门十余年。嗣后又因议论“马士英眼白多,必将乱天下”等语,再遭迫害中伤,险些丧命,幸得陈子龙调护,才免遭毒手。入清为孤孑遗民。擅长诗文、书画、篆刻,著有《日表录》《姓氏录》《萧然吟》《会心吟》。
杜濬(1611—1687),原名诏先,字于皇,号茶村,湖北黄冈人。崇祯己卯(1639)副榜,壬午(1642)北闱不售,以文行重公卿间,福藩拥立考试七布政司贡士,乃慨然南下。见马阮用事,时政不纲,遂绝意仕进,易名濬。国变后避乱流寓金陵,隐鸡鸣山,亦屡居扬州,自甘穷困。寄情诗文,著有《变雅堂诗集》《变雅堂文集》。
方文(1612—1669),字尔止,号嵞山,初名孔文,又名一耒,字明农,别号淮西山人、忍冬子,安徽桐城人,系方以智从叔。明末为诸生,入清以卖卜、行医或充塾师游食为生,气节凛然,交游遍南北。方文以诗名,著有《嵞山集》《嵞山续集》《嵞山又续集》,诗共21卷。
孙默(1613—1678),字无言,号黄岳山人,休宁(今属安徽)人。客居扬州,不事生产,甘于贫陋,不喜侈华。汪懋麟载述云:“自处士去休宁而来游于扬也,居一椽,从一奴,白衣青鞋,蔬食而水饮”[32],完全一介野逸山人。其以获交海内贤士、罗致诗古文辞为癖。于寒人畸士,工文能诗或书画方伎有一长者,必委曲称道。著有《笛松阁集》,辑刻《十五家词》37卷。
龚贤(1618—1689),又名岂贤,字半千,一字野遗,号柴丈人、钟山遗老、半亩居人、清凉山下人等,原籍江苏昆山,自幼流寓南京。早年参加复社活动,崇祯十二年(1639),与范凤翼、黄居中等人结钟山大社。明末战乱时外出漂泊流离。入清,高蹈不出,流寓扬州府泰州,后移居扬州。善画山水,为“金陵八家”之首,工诗文,善行草,诗酒自娱。著有《半亩园诗草》《半亩园尺牍》《草香堂集》《中晚唐诗纪》。周亮工对其诗、画推许甚高:“其画扫除蹊径,独出幽异,自谓‘前无古人,后无来者’,信不诬也。……笔墨之暇赋诗自适,诗又不肯苟作,呕心抉髓而后成,惟恐一字落人蹊径。”[33]身遭沧桑巨变,其诗多倾吐民族志士的慷慨悲愤。
许承钦,字钦哉,一字漱石,号漱雪,湖广汉阳人,流寓泰州。崇祯十年(1637)进士,知溧水县,迁户部主事,著有《漱雪集》。
梁以樟(1608—1665),字公狄,清直隶清苑人。工诗文,有经世略。崇祯十二年(1639)乡试第一,十三年(1640)进士,授太康令,调商丘知县。农民军攻归德,妻张氏率家人30口自焚,以樟被重创,死复苏,奔淮上,旋逮下狱。迨出狱,京师已陷,渡淮见史可法,多方谋划。马、阮柄政,四镇各拥兵跋扈,愤郁成疾,辞去。遁迹宝应,躬耕自给,清廷屡征召,不应。有《卬否集》1卷。
查士标(1614—1696),字二瞻,号梅壑,江南休宁籍,海宁人,侨居江都。明诸生,寻弃举子业,专事书画。书法精妙,人谓“米董再出”,画尤工,求者填门,乃国朝书家无爵位而名著者。著《种书堂遗稿》,世无传本,赖阮元辑《两浙轩录》尚悉一二:“梅壑诗情深婉,而于友朋赠别之作,尤觉缠绵悱恻,足以感人。”[34]
王存稚,原名北豸,字麟友,觐人。寓江都,与钱退山独厚,以为异姓骨肉,砥砺甚至。与“甲辰诗会”。
三 短期仕宦或旅居扬州、参加过此地重要诗学活动者
周亮工(1612—1672),字元亮,一字缄斋,号栎园,祥符(今河南开封)人。崇祯十三年(1640)进士,授潍县令,行取浙江道御使。入清,历官两淮盐法道、扬州兵备道、福建按察使、布政使、户部右侍郎等职。曾两次被劾下狱论死,均遇赦得释。好风雅,多交寒素。著有《赖古堂集》《书影》《字触》《印人传》《读画录》等,编有《赖古堂尺牍新钞》。
王士禛(1634—1711),字贻上,号阮亭,又号渔洋山人,山东新城人,顺治十五年(1658)进士,累官至刑部尚书。弱冠即以诗名,其后五十余年,海内学者宗仰为诗坛盟主。顺治十七年(1660)至康熙四年(1665),王士禛赴任扬州推官。在扬州五年的主要活动除了日常政务,就是以文学为媒介而广泛进行的交游活动,其间结交了不少文人名士,其《居易录》中列举的布衣诗人有邵潜、林古度、陈维崧、陈允衡、孙枝蔚、吴嘉纪、杜濬等。
金镇(1622—1685),字又镳,号长真,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宛平(今属北京)籍。明崇祯十五年(1642)举人。入清,官至江南按察使。康熙十二年(1673)任扬州知府,任两年,其间修葺平山堂,并重修《府志》40卷。好风雅,施闰章称其“间集贤士名人文酒谈,且侧身与布衣游,酒酣月出,清风洒然,觉王谢声华未歇,亦一盛也”[35]。工诗,有《清美堂诗集》。
王士禄(1626—1673),字子底,号西樵,山东新城人,渔洋胞兄,人称“二王”。顺治壬辰进士,官考功员外郎。有《十笏草堂集》《考功诗选》。王士禄宦途艰危,屡遭患难,先是因磨勘之故被弃不用,后起用,康熙二年(1663)主持河南乡试时力戒熟稳,取“好奇服古之士”为朝廷储才,孰料次年“人或恶之,摭拾下吏,具三木,赖叔弟士祜殚力橐得不坐,竟坐免官”[36]。历半载狱事得白,喜得生还,王士禄心意苍老,字号“更生”。
宋琬(1614—1674),字玉叔,号荔裳,莱阳人。天启五年(1625),贡入京师,累试不第。顺治三年(1646)举乡试,顺治四年(1647)成进士,授户部主事,榷税芜湖,调吏部,旋补陇右道佥事,升永平副使,迁浙江宁绍台参政,升本省按察使。以族子诬告下狱,获释后流寓吴越。康熙十一年(1672),补四川按察使,翌年入觐,康熙十三年(1674)病卒。工诗词,与严沆、施闰章、丁澎、张文光、赵宾、陈祚明有“燕台七子”之目,又与施闰章并称“南施北宋”。著有《安雅堂集》《安雅堂未刻稿》《二乡亭词》。
曹尔堪(1617—1679),字子顾,号顾庵,嘉善人。顺治三年(1646)举人,顺治九年(1652)成进士,选庶吉士,授编修,累官侍讲学士。以诖误镌级,寻罢归。优游田园,选胜赋诗,间为远游。工倚声,有《南溪词》,与曹申吉并称“南北二曹”。亦能诗,与宋琬、施闰章、沈荃、王士禛、王士禄、汪琬、程可则并称“海内八家”,著有《南溪诗文略》。
施闰章(1618—1683),字尚白,号愚山,安徽宣城人。早年师事东林学士沈寿民,研习制艺,博览群籍。顺治六年(1649)进士,曾奉使广西,任刑部员外郎,提调山东学政,迁江西布政司参议。康熙六年(1667),以裁缺归,家居十余年。康熙十八年(1679),举博学宏词,授翰林院侍讲,入史馆纂修明史,转侍读。著有《学馀堂文集》28卷、《学馀堂诗集》50卷。诗清醇雅正,与宋琬有“南施北宋”之目,位居“燕台七子”之阵,又处“海内八大家”、“清初六家”之列。施氏屡次前往扬州,与孙枝蔚、邓汉仪、杜濬等江南文人往来频繁。
龚鼎孳(1615—1673),字孝升,号芝麓,安徽合肥人。崇祯七年(1634)进士,授蕲水令,迁兵科给事中。入清,累仕礼部尚书。汲引隽才,救助遗民寒士,扬扢风雅,海内士子宗归之。洽闻博学,诗古文俱工,在清初与钱谦益、吴伟业并称为“江左三大家”。谥端毅。著有《定山堂诗集》43卷、《龚端毅公文集》27卷、《定山堂奏疏》8卷等。
陈维崧(1625—1682),字其年,号迦陵,江苏宜兴人,明末“四公子”之一陈贞慧长子。十七补诸生,文采秀发,与吴兆骞、彭师度有“江左三凤”之目。国变后,侍父栖隐。久之,出应乡试,屡不第,住父执如皋冒襄家最久。修髯美仪,风流倜傥,诗豪肆排宕,尤喜填词,兼擅骈文,与吴绮、章藻功并称骈体三家。康熙十八年(1679)举博学宏词,授检讨,与修《明史》。著有《湖海楼全集》54卷,计文集6卷、骈文10卷、诗集8卷、词30卷。频游扬州,与此地文人诗会颇多。
彭孙遹(1631—1700),字骏孙,号羡门,别号金粟山人,浙江海盐人。顺治十六年(1659)进士,康熙十八年(1679)试博学宏词,擢一等一名。官至吏部侍郎,兼翰林院掌院学士。以词名于时,为扬州词坛核心人物,著《延露词》3卷、《金粟词话》1卷。往来扬州,与孙枝蔚唱和较多。
严沆(1617—1678),字子餐,号灏亭,浙江余杭(今杭州)人。早年沉酣六经史汉,好诗古文辞,为“西泠十子”之冠。顺治十二年(1655)成进士,选庶吉士,累仕户部侍郎。著有《皋园诗文集》《古秋堂集》《燕台集》《北行日记》《皋园奏疏》。康熙十年(1671)游扬,招集魏禧、王岩、孙枝蔚、邓汉仪、汪楫、计东、程邃、孙嘉客等十余人集五日,“饮酒至醉,各称诗纪事”[37]。
李念慈(1628—?),字屺瞻,号劬庵,陕西泾阳人。顺治十一年(1654)举人,十五年(1658)进士,授河间推官,辞归。补廉州,裁缺未任,改补新城令,以催科不力罢官。吴三桂叛,念慈奉檄运饷有功,康熙十六年(1677)补景陵令。荐应博学宏词,试不中选,未几告病辞官。好风雅,喜游览,足迹几遍天下,孚盛名。有《谷口山房诗集》32卷、《文集》6卷。
王又旦(1636—1686),字幼华,号黄湄,陕西郃阳人。顺治十四年(1657)举人,翌年中会试,逾年成进士。授潜江令,需次除给事中,以父丧归。补吏科给事中,转户科,有政声。著《黄湄诗选》。
邱象升(1629—1689),字曙戒,号南斋,山阳人。顺治十二年(1655)进士,官大理寺左置丞。与弟象随少即以诗文名,时称“二邱”。象升在清初不仅入望社,筑西轩以待客,而且刻行张养重、靳应升选集,古道热肠,笃于朋友,为世称道。晚年自订《南斋诗集》。
邱象随(1632—1701),字季贞,号西轩,江苏山阳人,望社成员。顺治十一年(1654)贡生。康熙十八年(1679)召试博学鸿儒,授翰林院检讨,与修《明史》,累官至司经局洗马。工诗,著《西轩诗集》《西山纪念集》,辑《淮安诗城》8卷。
徐乾学(1631—1694),字原一,号健庵,昆山人。康熙九年(1670)进士,授编修,累官刑部尚书。著《憺园集》36卷、《读礼通考》120卷。
毛奇龄(1623—1716),字大可,号西河,萧山(今属浙江)人。早年曾参加抗清复明活动,失败后改名换姓,逃匿江湖间。康熙十八年(1679),以廪监生荐应博学宏词试,授检讨。告归,著述以终。平生致力于经学音韵,为清初著名学者。能诗工文,兼工词曲。著有《西河合集》。
许珌,字天玉,号星亭,又号铁堂,侯官人。崇祯十二年(1639)举人,康熙四年(1665)选安定令,罢官,流寓临洮卒。有《铁堂诗钞》2卷、《品月堂集》《梁园集》。王士禛称之为“闽海奇人”,盛赞曰:“许子之诗,气雄力浮,如巉岩猛虎,凛乎其不可攀,森然其不可纪,君子观其言即其生平之魁垒肆博,亦可概见矣。”[38]
程康庄(1613—1679),字坦如,号昆仑,山西武乡人。官镇江府通判、耀州知州等。工诗词,喜交游,有《自课堂集》《昆仑诗选》2卷、《昆仑文选》4卷。
林古度(1580—1665),字茂之,号那子,福清人,寓南京,以文采风义为胜朝遗老,擅长书法。一生赋诗近万首,遗诗数千篇,王士禛为之选刻《林茂之诗选》2卷,盖惧文祸而尽删天启甲子以后之作,归于正始。参加“甲辰诗会”。
张纲孙(1619—?),字祖望,改名丹,号秦亭、竹隐君,浙江仁和(今杭州)人。布衣能诗,与毛先舒、柴绍炳等并称“西泠十子”。24岁学诗,所作雄奇精浑,平和冲淡。著有《张秦亭诗集》12卷传世。兼工倚声,有《秦亭词》。性淡泊,喜游览,康熙三年(1664)旅扬州,与“甲辰诗会”。
余怀(1616—1696),字澹心,一字无怀,又字广霞,号鬘翁,莆田人,侨居江宁,与杜濬、白梦鼐有“余杜白”(谐“鱼肚白”)之称。晚居吴门,徜徉山水。著《味外轩文稿》《味外轩诗集》1卷、《板桥杂记》3卷、《玉琴斋词》。
张养重(1620—1680),字斗瞻,号虞山,晚号椰冠道人,江苏山阳(今淮安)人,望社成员。崇祯十六年(1643)诸生,国变后弃举业。顺治末、康熙初,南游北行,足迹半中国。侠骨文心,享有盛誉。著《古调堂集》。
徐崧(1617—1690),字松之,号臞庵,吴江人。有《徐岳瞻遗稿》《臞庵集》《缬林集》《百城烟水》《东南舆地记》。
梅磊(1620—1665),字杓司,号响山,亦号石三,宣城人。弱冠负诗名,抑郁不遇,浪游山水。明亡,流寓旧京久,卒客死。著《响山初稿》《七日稿》《珍髢集》《芜江草》《放情编》。
计东(1625—1676),字甫草,号改亭,江苏吴江人。年十五,补诸生,声名鹊起。顺治十四年(1657),举顺天乡试,后以江南奏销案被黜。大学士王熙重之,屡荐未果,浪迹四方。所交皆贤士大夫。对客议论风发,或愤激怒骂,人以为狂。殁后二十余年,宋荦序其遗文,刊之为《改亭文集》16卷、《改亭诗集》6卷。
范国禄(1623—1696),字汝受,号十山,通州(今江苏南通)人。父凤翼,入清不仕。国禄屡试不第,游踪半天下。为人推贤让能,轻财重义。著有《十山楼诗》《纫香集》《扫雪集》《听涛集》《江湖游集》《腻玉词》《古学一斑》,仅存七言古一册。
潘江(1628—1711),字蜀藻,号木厓,一号耐庵,桐城人。年十一补诸生,累试不第,肆力诗文。好交游。荐应博学宏词,不赴。著述甚丰,有《木厓诗集》《木厓续集》《木厓文集》《六经蠡测》《字学析疑计事》等40余种,编《龙眠风雅》及《续集》。
潘耒(1646—1708),字次耕,号稼堂,吴江(今属江苏)人,顾炎武众弟子中最为得意者。康熙十八年(1679)举博学宏词,官翰林院检讨。著有《遂初堂集》。
[1]转引自赵昌智《试论扬州文化的特点(上)》,《扬州教育学院学报》2003年第4期。
[2]焦循:《邗记》卷二,广陵书社2003年版,第16页。
[3]汪中:《广陵通典》卷六,广陵书社2004年版,第83页。
[4]汪中:《广陵通典》卷七,广陵书社2004年版,第98页。
[5]汪中:《广陵通典》卷十,广陵书社2004年版,第142页。
[6]姚文田、江藩等纂:《(嘉庆)重修扬州府志》卷十五《城池》,载《中国地方志集成》第一册,江苏古籍出版社1991年版,第263页。
[7]《汉书•爰盎晁错传第十九》,转引自赵昌智《试论扬州文化的特点(上)》,《扬州教育学院学报》2003年第4期。
[8]谈迁:《北游录》,中华书局1997年版,第13页。
[9]韦明铧:《扬州文化谈片》,广陵书社2004年版,第128页。
[10]汪中:《从政录》卷二,《江都汪氏丛书》,中国书店1925年版。
[11]郭正忠编:《中国盐业史•古代编》,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第349页。
[12][美]梅尔清:《清初扬州文化》,朱修春译,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23页。
[13]汪中:《广陵通典》卷四,广陵书社2004年版,第46页。
[14]《清世祖实录》卷十九,中华书局1956年版,第168页。
[15][美]梅尔清:《清初扬州文化》,第21页。
[16]王士禛:《渔洋山人自撰年谱》(卷上),中华书局1992年版,第20—21页。
[17]张宇声:《王渔洋扬州文学活动评述》,《扬州大学学报》1998年第1期。
[18]王振世:《扬州览胜录》卷七,江苏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第130页。
[19]汪应庚:《平山揽胜志》卷四,广陵书社2004年版,第63页。
[20]王振世:《扬州览胜录》卷二,江苏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第71页。
[21]同上。
[22]汪应庚:《平山揽胜志》卷四,第63页。
[23]王振世:《扬州览胜录》卷二,第71—72页。
[24]汪应庚:《平山揽胜志》卷四,第69页。
[25][美]梅尔清:《清初扬州文化》,第169页。
[26]汪懋麟:《征君孙豹人先生行状》,《百尺梧桐阁文集》,《四库全书存目丛书》集部第241册,第793页。
[27]孙枝蔚:《李屺瞻远至,寓我溉堂,悲喜有述》,《溉堂前集》卷二,《溉堂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版,第115页。
[28]李念慈:《挽孙豹人中翰四首》,《谷口山房诗集•皖江集》卷三十一,《四库全书存目丛书》集部第232册,第792页。
[29]龚鼎孳:《邓孝威官梅集序》,《定山堂古文小品》卷上,《续修四库全书》集部第1403册,第322页。
[30]孙枝蔚:《郝羽吉诗序》,《溉堂文集》卷一,第1058—1059页。
[31]钱谦益:《季沧苇诗序》,《牧斋有学集》卷十七,《四部丛刊》景康熙本,第145页。
[32]汪懋麟:《孙处士墓志铭》,《百尺梧桐阁文集》卷五,第764页。
[33]周亮工:《读画录》卷二,“龚半千”条,清康熙刻本,第16页。
[34]阮元辑:《两浙轩录》卷十一,清嘉庆刻本,第478页。
[35]施闰章:《金长真诗序》,《学馀堂文集》卷七,《文渊阁四库全书》集部第1313册,第83页。
[36]张维屏辑:《国朝诗人征略》卷二,清道光十九年刻本,第19页。
[37]计东:《广陵五日集作》(序),《改亭诗集》卷一,《续修四库全书》第1408册,第17页。
[38]王士禛:《感旧集》卷十一,清乾隆刻本,第25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