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ES宏观经济形势分析(2015年第1季度)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专题二 当前内贸流通形势分析与2015年展望

依绍华 张昊

一 2014年至2015年2月内贸流通形势分析

2014年1月—2015年2月,我国内贸流通领域运行平稳,各类商品供给充足,价格波动处于合理范围之内,消费需求转向大众化、理性化,消费者信心指数超过100,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率保持在10%以上,最终消费对GDP增长的贡献率达到51.2%,连续四年超过50%,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主引擎。作为生产与消费的联结部门,内贸流通领域近年来电子商务快速发展,新型业态不断涌现,传统商业模式面临挑战,整个行业处于转型调整期。随着我国经济增长步入“新常态”,流通业在发展速度与行业结构上都发生相应变化,增速减缓使得过去行业内部被高速发展所掩盖的矛盾纷纷显现,转型与变革成为必然出路。

(一)商品市场流通总体情况

2014年,社会消费品流通规模持续增长,但增速有所减缓。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全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62394亿元,较上年增长12.0%,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10.9%。与2013年相比,实际增速下滑了0.6个百分点。进入2015年,1—2月同比名义增长10.7%,扣除价格因素后增长11%,实际增速较2014年同期下降了0.1个百分点。

主要特点如下。

一是消费热点出现明显变化。从分类消费品零售总额来看,仅通信器材类商品的全年零售额增速超过2013年,主要原因是工信部在2013年年底发放第四代移动通信业务牌照,技术升级带来通信产品更新换代的消费需求。其他商品均有不同程度下降,金银珠宝类销售额增速滑坡最为明显,与2013年相比基本没有增长。家具、建筑装潢材料等关联商品销售额增速也出现了较为明显下滑,主要受全国房地产市场行情走势变化影响。家用电器、汽车等消费品增速微弱下滑,与消费补贴政策完全退出,拉动效应淡化有很大关系。

图1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率变化(2013年1月至2015年2月)

二是消费理念转变带来消费需求显著变化。党的“十八大”以来,“八项”规定效果显著,消费重点由高档型、炫富型转向大众化、理性化。在统计数据上,体现为销售额增长贡献率由大型、高档消费场所向中小乃至小微商贸企业转移。商务部5000家重点零售企业监测数据显示,2014年销售额增速仅为6.3%,低于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平均增速,较上年回落2.6个百分点。餐饮业中,2014年限额以下餐饮企业销售额增长13.2%,高出限额以上餐饮企业11个百分点。这种转变对于引导企业重新进行市场定位、更好地满足消费者,实现行业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同时也是企业转型和拉动内需的重中之重。

图2 分类别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率对比(2013—2014年)

图3 消费者信心指数变化趋势(2013年1月至2015年1月)

(二)内贸流通领域消费品价格情况

2014年,主要消费品价格总体平稳。农产品方面,蛋、奶价格总体呈现缓慢上升态势,粮油价格基本保持平稳;猪肉价格水平总体低于2013年,羊肉价格轻微下降;蔬菜价格全年波动幅度有所收窄,其中瓜菜、根菜类价格水平低于2013年,而叶菜类价格则有所上涨。

工业消费品方面,全年价格总体平稳。其中,通信工具类产品价格下降4.3%;酒类商品价格下跌1.8%;受国际油价影响,国内燃料价格水平略降1.3%;中药材及中成药有所上涨,主要原因是健康产业发展迅速使药食两用的中药材需求量增加,而野生药材减少及商贩囤积惜售等也在一定程度上推高了药材价格。同时,受劳动力及原辅料成本上升影响,鞋类、服装类商品价格分别上涨2%、2.6%。其余类别工业消费品价格涨跌不十分明显。

图4 主要农产品价格变化趋势(2013年1月至2015年2月)

图5 2014年主要工业消费品涨跌幅

(三)主要流通行业运行情况

1.零售业:深度变革

2014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中,商品零售额为234534亿元,同比增长12.2%,较上年回落1.4个百分点。面对竞争环境的深刻变化,零售业进入深度调整阶段。

年内全行业的表现可以用“冰火两重天”来形容:线上、线下不同业态之间的发展状况差别明显。商务部监测5000家重点零售企业数据显示,全年网络零售增长33.2%,比上年加快1.3个百分点;专业店、超市和百货店分别增长5.8%、5.5%和4.1%,比上年分别回落1.7个、2.8个和6.2个百分点。此外,近年来购物中心发展迅速,2014年销售额增长7.7%,但与上年相比仍放缓4.5个百分点。在这种态势下,网络零售与实体零售之间的竞争格局发生根本性变化,二者互相融合与共生共存形成新的“全渠道”零售业态。与以往苏宁、国美等传统零售商向电商发展相反,“京东”、“1号店”等“电商”纷纷与实体“店商”合作,向线下发展布局实体网络。同时,运用移动终端技术的智慧型零售成为趋势。王府井等知名百货店与移动支付供应商合作,推广基于O2O的促销模式;步步高电商平台“云猴”上线,实现行业信息的免费开放与共享。

零售业的另一个主题是“兼并重组”。一方面,本土零售企业资本运作频繁。翠微大厦收购当代商城和甘家口大厦100%股权;“步步高”收购广西“南城百货”100%股份,成为近年国内百货零售行业最大的并购重组案。另一方面,内资企业开始对外资零售进行并购重组。三胞集团分别收购麦考林(63.7%)、英国福来莎百货(89%)的股权;华润万家收购TESCO乐购;物美收购“中国百安居”70%的股权。资本运作是行业调整的典型表现,面临经营困境的企业通过兼并重组寻求出路,而优质资源的使用效率将得以提升。

在零售业战略调整过程中,出现渠道重心下沉、行业融合加快等诸多新的趋势。京东商城、阿里巴巴都提出将配送与售后服务推进至农村的竞争策略。在城镇地区,社区型便利店成为多行业相互融合的汇聚点。全家便利店推出“三代店型”,从生鲜食品、便民服务等方面突出社区店特征。华润万家、百佳超市、中百集团等大中型超市或卖场提出社区开店计划。电商企业“苏宁云商”则宣布在北京通州、大兴的40多家大型社区建立“社区服务站”,提供空调、抽油烟机免费清洗等服务以提升顾客体验。同时,快递企业投资自营便利店的做法引起关注,“顺丰”在开设网络服务社区店“嘿客”上进行了创新性尝试。

近期,我国零售业出现所谓的“关店潮”,与零售行业整体经营形势的变化密切相关。据不完全统计,2014年各零售企业关闭门店总计201家,比2013年增加4.75倍。2015年春节以后,百盛百货、马莎百货又各关闭5家门店,伊藤洋华堂关店4家。从结构上看,关店企业集中在百货和区域性连锁超市。对企业而言,一方面是经营不善导致门店关闭;另一方面门店关闭也是其战略重心调整的一部分。最典型的是沃尔玛在关闭6家门店的同时,新开25家门店;华润万家配合其渠道下沉策略,新增64家门店主要分布在二、三线城市。可以看出,关店背后更多地涉及企业的战略调整,是零售业适应新常态的重要部分。更进一步地,不能简单地从外资零售关闭部分门店的现象判断其“在华经营失败”,因为包括内、外资在内的整个行业都处于变革的时代,新的竞争格局将取决于企业对宏观经济与消费环境的整体适应能力。

图6 2014年主要百货、超市零售企业关闭门店数量

2.餐饮业:转型调整

2014年,餐饮业收入为27860亿元,同比增长9.7%,较上年高0.7个百分点。具体来看,上半年餐饮业呈现稳步回升趋势,第三季度增速有所放缓,至第四季度时重新回稳。进入2015年,在春节餐饮消费增多等因素的影响下,1—2月同比增速达到11.2%,较2014年同期上升1.6个百分点。就不同规模餐饮企业来看,限额以下企业收入增速明显快于限额以上企业,反映出不同经营层次的企业发展态势以及行业整体处于转型调整期。

目前,大众餐饮成为带动行业回暖的主要动力。据商务部统计,2014年“十一黄金周”期间吉林省大众化餐饮企业营业额同比增长20%左右,而天津餐饮企业的平价菜品销售所占比重达到80%。部分中高端餐饮企业也通过各种促销途径拓展市场,各种“亲民”的做法受到青睐。许多餐饮企业通过移动终端订餐、网上团购等促销途径推出特价菜、家常菜,物美价廉的半成品也吸引了越来越多的消费者。2015年春节期间,天价年夜饭难见踪影。不仅是菜品,不少高端餐饮企业还在业态定位上进行调整,构建高、中、低不同层次齐全的品牌组合。

3.批发业:运行平稳

2014年,消费品批发运行平稳,尽管批发业受到内外需求变动及上游生产等诸多因素的共同影响,但仍较好发挥了产销联结的作用。

图7 餐饮收入及增长情况(2013年1月至2015年2月)

图8 主要商品交易市场景气指数变化(2013年7月至2015年2月)

国内重要交易市场运行呈现季节性波动,体现出行业自身调整发展的特点。具体来看,义乌小商品景气指数在2014年第二季度快速回升,主要是夏季用品拉动,进入下半年以后则明显下跌,岁末年初又企稳回调,主要是保暖类、喜庆用品等拉动。中关村电子信息产品景气指数,在2013年年末采购旺季上涨后2014年年初略有下行,下半年以后稳步回升,总体表现明显优于去年,其中手机通信类产品是主要的支撑力量。永康五金市场交易景气指数,2014年上半年因周转缓慢、外需疲软,交易景气指数在经历2月大幅下滑并在3月企稳后呈下降态势,进入第三季度,随着季节性产品需求增加以及房地产政策预期变化,景气指数有所回升并在10月达到顶点,随着“双十一”促销活动结束以及年底淡季到来,指数运行呈下跌趋势。

电子商务领域,反映采购状况的“阿里指数”也在一定程度上表现出与实体交易市场相类似的特点。总体来看,数码电脑类商品采购活动稳步走强,直至年底淡季来临。纺织皮革类商品受春节以后需求增长影响,在2014年3月达到高点,此后运行基本平稳。日用百货等传统消费品在春节后出现交易上升趋势后逐渐趋稳,进入下半年后缓慢回升,直至“双十一”大促销期间。

图9 部分类别商品的阿里淘宝采购指数变化(2013年7月至2015年2月)

4.物流业:迎来机遇

2014年物流业发展态势良好。据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统计,全年社会物流总额超过210万亿元,同比增长8%左右。虽然该增速与上年相比略有放缓,但仍高于GDP增速。社会物流总费用与GDP的比率约为17%,表明物流业发展质量和效率有所提升。截至2015年1月,物流景气指数基本都在55%上下波动,体现出较为稳定的运行特征。

总体来看,物流业正进入发展机遇期。一方面,网络购物迅猛发展,刺激快递业高速增长,成为当前商贸物流业的一大热点。据国家邮政局统计,2014年全国规模以上快递服务企业完成业务量139.6亿件,同比增长达51.9%;完成业务收入2045.4亿元,同比增速为41.9%。2015年1月,业务量同比增速达到62.5%。这在很大程度上归因于当前网络销售的拉动作用。以“双十一”促销为例,邮政与快递企业的当天揽收量达到8860万件,接近日均处理量的三倍,繁忙程度堪比铁路“春运”。

图10 中国物流景气指数变动情况(2013年1月至2015年1月)

另一方面,国家出台一系列有利于物流业调整升级政策措施,涉及由宏观到微观各个领域,行业整体发展环境得到进一步优化。2014年9月,国务院颁布《物流业发展中长期规划(2014—2020年)》,将物流业定位于支撑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性、战略性产业,行业地位得到明显提升。同时,商务部出台《关于促进商贸物流发展的实施意见》,提出促进商贸物流业社会化、专业化、标准化、信息化、组织化、国际化发展的一系列具体方案。为了建立健全物流业信用体系,国家发改委等七部委在2014年11月联合印发《关于我国物流业信用体系建设的指导意见》,对物流业的长足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图11 快递服务企业业务量情况(2013年7月至2015年1月)

二 2015年内贸流通发展展望

(1)2015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实际增长10%左右。由更新4G产品带来的通信类消费(在新的一年里将有所淡化,而新的消费热点亟待培育。虽然农村有大量的消费潜力尚未得到完全释放,但不论是实体商业网点的布局还是电商或快递配送线路的建设,都需要一定的投入期。近两年颇为吸引眼球的电商“造节”运动将面临效应递减,并且其本身也只能影响购物方式和消费时点。从政府角度来看,随着其经济职能和干预理念的变化,短期内难以再出台大范围的消费补贴政策。因此,2015年社会消费品零售增长形势较为严峻。考虑到年内出现房地产去库存调控以及消费微刺激政策的可能,估计全年增长率仍能维持在10%左右。

(2)流通业发展的总体政策环境进一步优化。2015年,国家发展“一带一路”的总体战略逐步推进,流通业搭建跨省、跨境商流及物流通道上的作用将日益凸显。2015年,中央一号文件持续关注“三农”问题,强调要创新农产品流通方式,加快全国农产品市场体系的转型升级,并首次提出了供销社改革在服务“三农”中的重要意义。总的来看,当前的政策环境对流通业发展较为有利,政策体系正日益完善,涉及的内容更加全面和具体,并且政府发挥职能的重点也更加清晰。

(3)零售、餐饮等行业继续转型调整。尽管2014年的行业调整出现了诸多热点,但转型远未结束。新一年当中,电商下乡、生鲜农产品触网、跨境电商发展以及对电商诚信经营的约束规范等当前零售业中已经出现的热点仍然值得关注。便利店与购物中心的发展势头将得到进一步延续,城市中心的百货店及大型超市仍有在调整中退出市场的可能,而农村及三、四线城市的商业基础将随着大型零售企业渠道下沉战略的推进而得到改善。还应注意到,零售企业与上游供货商之间的关系正在发生转变,尤其是2015年年初“深圳湾共识”的达成,或将为供应链协同的推进提供深层次动力。餐饮业方面,经营档次的调整是重要方面,但并不意味着降低层次是唯一出路。增强服务体验,打造精品型、“轻奢侈”餐饮消费模式,也将成为企业转型的重要途径。

(4)物流业市场化与开放度加深。物流业曾经是国家实施直接控制最多的领域,但近年来物流业不断深化改革内容。2015年在1月,发改委发布通知放开了部分铁路运输产品价格以及调整铁路货运价格,物流服务价格的市场化形成机制进一步建立。同时,国内包裹快递市场将在今年全面开放。外资企业不仅会对高端服务市场的竞争局面产生影响,甚至可能通过与电商企业联合等方式加快进入国内市场。目前,我国快递业仍处于群雄争霸的垄断竞争阶段,具有管理、资金与技术优势的外资企业进入这一领域,或将倒逼国内企业改善经营水平,从规模化、集约化入手提升物流效率,应对市场竞争格局的变化。

(5)流通行业融合进入新的阶段。从目前情况看,零售、餐饮、物流等行业相互协作、彼此借力,是满足消费者多样化需求的重要方式。零售与餐饮的融合不仅出现在商业综合体,还可以在小而全的便利店中实现。实体零售、网络购物离不开城市物流与快递配送,网络订餐的发展及需求增长则催生了第三方送餐企业。快递企业也在积极尝试社区便民网点和电商终端的结合。竞争环境迅速变化的时期往往是业态创新、行业创新最为活跃的时期。从经典理论和国际经验来看,创新更多的是“摸着石头过河”,试错将成为当前整个行业的主题。

总的来看,虽然2015年流通业运行发展仍面临诸多不利因素,但从行业转型与调整的过程中,我们看到市场机制发挥的主导作用和企业的创新活力。配合制造业产能结构与出口策略的调整,加之国家政策的支持和调控,有理由相信,流通业在新一年里能够稳中有进,形成业态组合更为多样、经营层次更加合理、对市场反应更为迅速的发展格局,在提升居民消费、整合国内大市场进程中发挥更加突出的作用。

(依绍华,中国社会科学院财经战略研究院研究室主任、研究员;张昊,中国社会科学院财经战略研究院研究室助理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