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
一 选题缘起及意义
文徵明(1470—1559),长洲(今江苏苏州市)人。原名壁,字徵明;后以字行,更字徵仲;因先辈是衡山人,故号衡山居士,世称“文衡山”;又因曾被举荐为翰林院待诏,故有“文待诏”、“文太史”之称;谥“贞宪先生”。文徵明在诗文、书画方面成就卓著,影响深远。诗歌创作方面,与祝允明、唐寅、徐祯卿并称“吴中四才子”;绘画方面,与沈周共创“吴派”,又与沈周、唐寅、仇英并称“吴门四家”;书法方面,与祝允明、王宠并称“吴中三家”。文徵明一生用功甚勤,遗作特多,今人周道振先生据《甫田集》(四卷本)、《文翰林甫田诗选》、《文翰诏集》、《续文翰诏集》、《甫田集》(三十五卷本)、《太史诗集》及未刊刻之集外诗文等汇编校订成《文徵明集》及《文徵明集续辑》,为目前所见文徵明诗文收录最全的书籍。据史料记载,文徵明撰述尚有《图画见闻志》、《温州府君遗事》,《文徵明日记》等,可惜未见传本。
文徵明并无显赫的家世背景,且大半生都在经济上比较窘迫中度过,经历过稍显卑微且时间短暂的为官生涯,一生主要在苏州地区以文墨为生,最终却能“德尊行成”,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这堪称奇迹的成果背后,是怎样一段文墨人生?
文徵明本想通过科举考试跻身仕途,但在连续九次应试不第中,他的人生志向不断地受到冲击,最终虽然在林俊的帮助下,经李充嗣举荐,赴北京为官,但也只做了三年多的翰林院待诏,便下定决心,远离京师,回归苏州,操持文墨;他生而不慧,最终却在诗文写作、书画创作、书画鉴定、刻帖等诸多领域卓有建树,于科考之外达到令人仰慕的艺术成就;他言行谨慎,一生都尽可能远离所有可能招致祸害的人事和地点,却能与北京、南京、苏州等地的政治圈、文人圈建立良好的交情,建立了庞大的交际圈,受长辈们的提携和引导,与同辈们相互学习、共同成长,与晚辈们往来频繁、谈文论艺;他自己是坚定的儒者,一生坚守忠孝节义的原则,却又能与祝允明、唐伯虎等狂狷之士保持很好的朋友关系;他一生体弱多病,却能频繁出游,最终还得享高寿;他在自家书写面貌已经十分纯熟的情况下,还刻意学习黄庭坚大字行书。所有看似矛盾的事情,在文徵明那里都得到了和谐统一。
《明史》说文徵明“和而介”,这是一个很贴切的评价。“和”主要体现为他那温雅敦厚的儒者形象。他一方面积极争取功名,渴望通过科举踏上仕途,一展忠君报国的人生理想;另一方面又能不为科举所囿,能够毕生致力于文艺事业。他之所以能建立庞大的交际圈,其中固然有父辈们的引导之功,但更多的则是他个人的魅力所致,也是他最终得以扬名的一大关键。人们在谈到文徵明“介”的时候,通常以他“却金”、不愿受资助,尤其是“三不肯”(即不肯与藩王、中官、外夷往来)等为例,并很自然地把这一系列行为归结为文徵明的正直、耿介、高尚等。这样的解释固然可以为世人所认可,但深层次的原因却未必单单是“正直”、“耿介”、“高尚”等所能涵盖的,比如他的“三不肯”,其实就是顺应时局,是谨慎的表现。
当文徵明遭遇屡试不中的境况时,他同样必须面对出世与入世、兼济与独善这个人生哲学中最根本的矛盾。他也曾矛盾、也曾痛苦,但他没有隐居山林,而是选择在长洲这个地方好好生活,过着所谓的“市隐”生活。从他的一些诗文我们可以发现,他的家底并不富有,甚至还有些贫穷。“停云馆”是他从父亲那里继承过来的家产,“玉磬山房”则是他从北京致仕回家后在原住宅旁边新建的书房。这在今天的研究者看来很“显赫”的住宅、书斋,原本其实并不宽敞,只不过因为它的主人曾是文徵明,文徵明无数次在此吟诗、作画、鉴赏,或独自陶醉,或与友人互弄风雅,因而这普通的“停云馆”承载了不普通的文化内涵。家居之外,与官僚、师友、学生等人群往来唱和也是文徵明研究者关注的重点,材料越多,挖掘得越充分,就越有助于还原文徵明真实的生活状态。
文徵明为世人所关注,首先是他的书画。关于他的书画之名及其被认可程度,江盈科在《文翰林甫田诗引》中有这样的记载:“夫太史之字与画,毋论真鼎,即其厮养赝为者,人争重值购之。海内好事家无太史之字与画以为缺典。”[1]这样的记载是真实可信的。他的影响又远不止于书画临摹与创作,在鉴藏、题跋、刻帖诸方面,也都颇受关注。文徵明一生的收藏或许谈不上丰厚,但他过眼的古书画,不可计数。尤其是他依靠自己在诗文、书画、印章、历史、掌故等方面的知识帮人鉴定了大量的书画,开阔了自己的眼界,丰富了他的艺术思想,促进了他的艺术创作。与鉴藏相应的是他的题跋。鉴藏与题跋的部分显现,是《停云馆帖》的摹刻,那既是他家藏书法的显示,更是他过眼书法的经典遗存。
综合来看,文徵明是明代中期苏州地区文人中的一个典型,他本是一个积极投身科考的传统文人,最终却在书画领域取得卓著的成绩,造成了深远的影响。他不偏激,不刻薄,温柔敦厚,无论过去和现在,都堪称楷模。笔者倾慕文徵明为人处世的方式方法,对文徵明文墨生涯也充满兴趣,选择考察文徵明的生活状态,一是为丰富明代中期苏州地区文人研究领域的研究成果,更好地理解文徵明的文墨人生及其对文墨风格趣味的选择;二是期待通过这个专题研究学习文徵明身上的优长,引为借鉴。最关键的是,选择文徵明作为考察对象,在于他的生活状态代表了中国古代文人,尤其是明代中期苏州地区文人生活的群体状态。中华文化史上,苏轼、赵孟、董其昌、徐渭等均是诗文书画全能的文人,成就显著,但他们或为上层士大夫,或为贵族,或穷酸落魄,生活状态都不具有普遍性。文徵明的生活状态则在封建文人中,尤其是明清文人中具有普遍性,选择文徵明作为考察对象,其实就是选择一个中国古代文人的“标本”,尤其是明代中期苏州地区的文人“标本”,借此深入了解古代文人艰辛、曲折而又闲雅、丰富的文墨人生。
二 研究现状综述
文徵明的诗文书画在他生前身后均有很大影响。明清以来,对文徵明为人为艺评价甚多,总体来说,评者对其为人处世赞誉有加,对其文墨成就则褒贬不一。当代有关文徵明的研究,涉及文徵明的生平、思想、诗文、书画等方面,成果较多。大致说来,有以下四类:
(一)周道振先生对文徵明一生的文墨资料的收集整理及书法研究
周先生因敬慕文徵明的为人,且对文徵明的书法情有独钟,早年即萌生校辑文徵明一生遗留的文墨资料并编撰《文徵明年谱》等想法。他自20世纪80年代起先后编辑出版了《文徵明书画简表》(1985年出版)、《文徵明集》(1987年出版)、《行书大师——文徵明》(1993年出版)、《文徵明年谱》(1998年出版)、《文徵明集续辑》(2002年出版)等,堪称文徵明研究的集大成者,为后人研究文徵明提供了宝贵的资料参考。
(二)博硕士论文
有关文徵明专题研究的博士学位论文,目前仅见一篇,是南京师范大学郭伟其《停云模楷:关于文徵明与十六世纪吴门风格规范的一种假设》(2010年)。此文围绕“道德”与“风格”两方面展开对文徵明书法、绘画的研究,正如作者所说,此文不是有关文徵明的综合研究,而只是对有关“规范与形式问题”提出一种假设。
中央美术学院陈怡勋《从文徵明风格为主之代笔画家与作伪画家看十六世纪苏州艺术市场之概况》(2007年)研究的对象是文徵明的弟子朱朗、居节、陆士仁、侯懋功等人,通过这些人的代笔、作伪等行为,探讨16世纪苏州艺术市场的一些情况。
有关苏州地区文艺研究的博士学位论文较多,文徵明在这类论文中通常作为一个重要的研究对象出现。目前所见,主要有台湾师范大学朱书萱《明代中叶吴中书家及其书风的形成》(2000年)、南京艺术学院黄朋《明代中期苏州地区书画鉴藏家群体研究》(2002年)、首都师范大学邸晓平《明代中期吴中文人集团研究》(2004年)、南京师范大学李双华《明中叶吴中派研究》(2004年)、华东师范大学汪涤《吴门画派的诗画结合研究》(2005年)等。
此外,在博士学位论文领域,南京艺术学院蔡德清《十五至十六世纪金陵书法的区域性考察》(2008年)、浙江大学李祥耀《杨循吉研究》(2007年)、中央民族大学买艳霞《唐寅研究》(2010年)等,都把文徵明作为他们研究中心人物的重要交游对象来研究。
把文徵明作为研究专题的硕士学位论文相对较多,如首都师范大学向彬《文徵明与吴门书派》(2002年),南京艺术学院李志坚《文徵明〈拙政园三十一景图〉研究》(2007年),西北师范大学李文海《文徵明诗文研究》(2007年),中央美术学院刘慧玲《文徵明〈真赏斋图〉(上博本)与〈真赏斋图〉(国博本)的比较研究》(2009年),中央美术学院赵琰哲《文徵明与明代中晚期江南地区〈桃源图〉题材绘画的关系》(2009年),复旦大学姜斐斐《文徵明的山水世界》(2010年)等。其中向彬的论文把文徵明放到整个吴门书派来考察,分析探讨了文徵明与吴门书派的关系及其主盟吴门书派的条件。李志坚、刘慧玲、赵琰哲的论文都是以文徵明的某一类绘画题材及相应作品为中心的研究。
(三)相关著作
以文徵明为专题的著作,50年代末张安治著有《文徵明》,此书篇幅短小,为一般的介绍性读物。70年代台北故宫博物院的江兆申著有《文徵明与苏州画坛》,此书其实就是一部文徵明年谱,梳理了以文徵明为中心的明中叶苏州文人的书画创作活动形态,较真实地反映了那一时期的书画发展动态。
20世纪90年代刘正成主编的《中国书法全集》中,葛鸿桢分卷主编的《中国书法全集·文徵明》是一部有关文徵明书法专题的著作,此书中的《文徵明书法评传》简要地评述了文徵明一生的主要历程及其书法风格的发展演变。作者在《作品考释》部分论证了文徵明部分存世作品的真伪。其他如《文徵明书论选注》、《文徵明年表》、《文徵明世系表》、《文徵明行踪示意图》等则主要是作者的一些编辑整理成果,可为后来研究者借鉴。
目前较受关注的还有刘纲纪的《文徵明》、梁江等编的《文徵明画风》、王进的《文徵明画传》、紫都的《吴门画派·文徵明》等,均为传记类或绘画风格类著作。
当前的美术、书法史著作形式多样,只要论及明代书法、绘画方面,文徵明就是绕过不过去的一个重要代表人物。书法方面的著作以黄惇的《中国书法史·元明卷》为代表,此书在第三章“吴门四家”中单列“文徵明”为一节,概述了文徵明的一生及其各体书法风格演变。另外,该书还论及文徵明的子嗣、生徒书法及文氏《停云馆帖》等。美术方面以单国强最为突出,他所编著的《中国美术·明清至清代》、《中国艺术通史·明代卷》、《明代绘画史》等,着墨于文徵明的地方均有不少。
海外汉学界有关文徵明的研究同样不可忽视。美国、日本、英国等地均有关于文徵明的论文、著述出现,他们往往视角独到,观点新颖。这方面著作的作者以美国高居翰(James Cahill,英国柯律格(Craig Clunas)为突出代表。前者在《江岸送别:明代初期与中期的绘画》一书中单列一章探讨了“文徵明及其追随者:十六世纪的吴派”;后者专著《雅债:文徵明的社会性艺术》则借助人类学、社会学、历史学等学科的研究方法及成果,从人情、礼物等角度对文徵明其人其事作了重新审视。
(四)期刊论文及其他相关论文
散见于各类报刊、期刊、论文集中有关文徵明的研究论文难以计数,大致可分为以下三类:
1.诗文书画作品品评或考论类文章。这方面的文章较多,常连同人物品评一起出现,主要有沈尹默先生《跋文衡山书〈金焦落照图诗〉长卷》,周道振先生《〈文徵明诗书真迹〉的鉴定》,启功先生《文徵明原名和他写的〈落花诗〉》、《题文徵明书七绝小幅》、《题文徵明墨笔山水》、《题文徵明山水》、《文衡山自书诗卷跋》、《文衡山文稿册跋》、《跋文衡山东皋图卷》、《跋文衡山吴仲广石冲庵墓志铭》,蔡一平、林拯民《明代碑刻珍品——〈辞金记〉与〈两桥记〉考略》,张丽敏《文徵明〈窗前鸣佩〉手卷考论》,薛龙春《“上博本”为文徵明〈停云馆言别图〉原本商榷》等。
2.关于《停云馆帖》的研究文章。直接以《停云馆帖》为题目组成部分的文章目前仅见四篇,分别是周道振先生《无锡东林书院〈停云馆帖〉刻石》,顾文璧《无锡窦氏珍藏明代〈停云馆帖〉刻石的重新发现和研究》,郭伟其《图上造停云馆——文氏〈停云馆帖〉的摹刻》[2],程渤《文徵明〈停云馆帖〉研究三题》。另外,日本增田知之《明代法帖刊行与苏州文氏一族》也可算作这方面的研究论文。
3.关于文徵明生平及其思想的研究文章。这类文章也比较多,有时以比较的形式出现,主要有周道振先生《文徵明原名考证》,启功先生《文徵明之风谊》,石守谦《嘉靖新政与文徵明画风之转变》,童皓《吴中四才子的功名心》,蔡清德《文徵明与金陵书家交游考略》[3],刘鹏《文徵明致仕考略——由王宠行书札〈起居贴〉引发出的问题探索》,沈金浩《唐寅、文征明文化性格比较论》,马炜《气质之别与性情之辨——祝允明、文徵明比较》等。
总体来说,新中国成立后关于文徵明的研究资料丰富,涉及范围很广,通过这些研究,我们可对文徵明的人生轨迹及其文艺作品了解得越来越多,越来越细致。就目前的研究现状而言,一个明显的特征就是,文徵明的绘画受关注程度远胜于其书法,对文徵明书法的研究常作为文徵明研究的一个组成部分出现。专门的文徵明书法研究,目前除少数硕士论文和周道振先生的《行书大师——文徵明》之外,至今还没有大篇幅的论文出现。硕士论文限于篇幅,大都未能深入,周先生的《行书大师——文徵明》则偏重于所见作品的考证,不属于文徵明书法的全面研究。综合考察文徵明文墨生涯的论文,或限于篇幅而未能全面展开论述,或因为占有材料有限而未能客观、翔实地论述,或主观色彩浓重而其观点未必为他人信服。
三 研究思路及研究方法
有关文徵明的研究,成果已经很多,本书不可能完全绕开以往研究成果,全面创新。综观前人的研究,值得重新认识的方面也不在少数,如对文徵明书画“三不肯”的认识,前人的研究多把这一方面归结为文徵明有不屈于权贵、不唯利是图等高尚品德,事实上文徵明这么做的出发点是“避嫌”,是他生性谨慎的表现。文徵明的思想性格与他的生活状态、艺术趣味必定有一定的内在联系。我们认为,所谓“文如其人”、“字如其人”等,从道德品质上说很难成立,但从性情上说,则比较易于被接受。文徵明是一位典型的儒者,他一生谨慎谦和,具体到书写方面,稍有不如意,必将换纸重写。他的生活状态、思想性情作用到他的书迹上,表现为精工细致,端庄秀雅,绝少逸笔草草之作。因此,在文徵明的生活状态、思想性格与艺术趣味之间,还有较大的可探讨空间。再如文徵明的鉴藏活动对其艺术观念与书画实践的影响、《停云馆帖》刊刻与流传及其对书法的影响等,均有待深入研究。有鉴于此,笔者将本书写作定位于通过考察古代典型文人的生活状态,揭示古代文人如何为生计操劳、为理想奋斗、为生活添彩。因为这样,本书的研究重点也就不独为文徵明的书法,而是拓展到文徵明生活的方方面面,呈现出一个全方位的文徵明的生活状态;本书也不过多地去分析文徵明各时期诗、文、书、画、鉴藏、刻帖、授徒的成就,甚至不去辩解各时期人们对文徵明诗、文、书、画、鉴藏、刻帖、授徒的评价,而主要是考察文徵明与弟子门生的往来方式,存世诗文书画情况,诗文书画的学习、创作样本、题材、体裁和动机,鉴藏方式,刻帖情况等。简言之,本书欲建立在以往有关文徵明的资料整理和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全方位地考察文徵明的生活状态,而非仅仅关注文徵明的书法或者绘画。
文徵明是古代文人中的一个典型。他在诗文写作、书画创作、书画鉴藏、刻帖等诸多领域均有非凡成就;他性格温和,言行谨慎,广泛交游,频繁出行,得享高寿;他出身普通官宦家庭,生活条件并不优越,大半生热衷仕进,最终却隐居于市数十年,以文墨终老。本书试从家世、教育、经济、交游、诗文写作、书画创作、书画鉴藏、刻帖、授徒、思想、艺术趣味等方面,分五章考察文徵明的生存状态,以期揭示文徵明文墨人生的丰富内涵。全书大体结构如下:
第一章是文徵明的家世背景和学习渊源。第一节重点考察文徵明的父系亲属、母系亲属、妻系亲属对文徵明的教育和影响;第二节分两方面分析文徵明的文墨学习渊源,一是与师友之间的交流和学习,二是对古代经典的选择和学习。
第二章是文徵明的闲居生活和社会交往。第一节考察文徵明闲居生活的总体状况,包括文徵明的生活环境、身体状况、经济状况、出行情况、饮食习惯、家庭琐事的料理、书斋生活等方面;第二节考察并分析文徵明与北京、南京、苏州等地的官员、苏州地区的文人、苏州周边地区的鉴藏家的关系。
第三章是文徵明的诗文写作和书画创作。考察文徵明诗、文、书、画的存世情况和对文墨题材的选择情况,分析文徵明文墨创作的动机。
第四章是文徵明的书画鉴藏和刻帖活动。第一节考察文徵明一生过眼的书画名目,分析文徵明获见书画藏品的途径和在书画流通中充当的角色;第二节考察文徵明参与、主持刻帖活动的情况,还原《真赏斋帖》和《停云馆帖》的选本来源和摹刻经过。
第五章是文徵明的思想性情和文墨旨趣。第一节重点分析文徵明“和而介”、言行谨慎的性格特点及其深刻意义,并探讨文徵明由热衷仕途到甘于隐居于市的思想转变过程;第二节论述文徵明在文墨方面和而不同的风格趣味,总结并分析文徵明在文墨方面广博与多能、师古与出新、弱化与补充的根本原因。
正文后面的两个附录,分别是文徵明交游人物小记和文徵明对历代书画家及其作品的品评,简要呈现文徵明庞大的交际圈和他对历代书画家及其作品的认识。
理想的研究成果必有赖于合理的研究方法。为尽可能客观、全面地还原文徵明文墨人生相关的种种现象,深入阐述文徵明文墨人生相关的种种问题,本书拟采用如下研究方法:
(一)文献学方法。本书所用文献,直接与文徵明相关的主要有传为文徵明手书刻本《甫田集》(四卷本)、万历二十二年文从龙重刻本《文翰林甫田诗选》、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甫田集》(三十五卷本)等。周道振先生辑校的《文徵明集》及其续集也将是本书所采用的重要文献资料。
(二)抽样统计法。文徵明存世诗文书画作品甚为繁杂,且真伪难辨,鉴藏书画作品也很多,难以统计。针对这种情况,本书采取抽样统计法,对某一可信样本进行统计,以便呈现文徵明诗文写作情况、书画创作情况、书画鉴藏情况等。
(三)分类法。文徵明是一个典型的中国古代文人,他在诗文写作、书画创作、书画鉴藏、刻帖等诸多领域均有非凡成就,他又交游广泛、出行频繁、得享高寿,因而有关他的文史资料十分庞杂,涉及其文墨人生的方方面面,本书采取分类法研究,以便清晰展示文徵明的生活状态。
(四)比较法。比较是一种最能凸显事物特征的方法,方法有多种,本书拟采用的主要有如下几个类型:首先考虑的是文徵明作为一个有着较高综合文化修养的文人,书法只是他诸多才艺的一个方面,因而本书将把他的鉴藏、刻帖、绘画、诗文等与他的书法作比较,以探求它们之间内在统一的关系;其次是纵向比较,将文徵明的作品与不同时期的作品作比较,以寻求其作品与前人的继承关系及其创新之处;最后是横向比较,将文徵明作品与同时代人作品进行比较,以发现他们的相互影响、风格异同等关系。通过以上比较,争取得出客观的结论,以有助于本课题的研究。
(五)综合法。中国古代文人的书写,首先是基于实用,而非艺术。文徵明的文墨生涯中,实用性的文辞抄录数量远超过他刻意的书法创作数量,作为实用的书写与作为书法作品的书写,体现在文徵明身上,没有明显的界线。因此,本书关注的首先是一种有关汉字书写的文化现象,而非纯粹的艺术研究。对文徵明书法的研究,必须从书写文化的角度予以充分的关注,将其置于大文化背景下综合考察研究,包括从宏观的时代、政治、经济、文化等角度,运用政治学、历史学等研究方法进行观照,从而探讨文徵明书法发展演变的因由、特点及意义等。
总之,本书作者希望运用以上研究方法对文徵明的文墨人生作一综合考察,达成预期研究目标。
[1]见江盈科《文翰林甫田诗引》,转自周道振辑校《文徵明集》附录一,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第1611页。
[2]见郭伟其《停云模楷:关于文徵明与十六世纪吴门风格规范的一种假设》,博士学位论文,《新美术》2010年第1期。
[3]见蔡清德《十五至十六世纪金陵书法的区域性考察》,博士学位论文,《艺术百家》2007年第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