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视域下公共道德及其基础的研究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序言

廖加林教授的《现代视域下公共道德及其基础的研究》一书即将付梓问世,他邀我为之作序,我对这个领域缺乏专门研究,又不好谢绝,只好本着学习的态度,站在一个读者的立场写一点读后感,权以充序。

加林教授大学本科即在湖南师范大学就读。记得当年我在上伦理学这门课程时,一百多人的大课堂他经常坐在前排,毕业时我也是他的学士论文指导教师,他对伦理学的兴趣和执着令我印象深刻。2004年他重返母校攻读伦理学专业博士学位,有幸进一步续延着我们之间的师生缘分。现在他的博士论文《现代视域下公共道德及其基础的研究》在博士毕业6年多的沉淀和修缮之后,终于定稿,即将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公开出版,这是一件喜事,也足见他治学的严谨。我认为这是一部很合时宜且有相当学术水平的好书。

道德不仅是一种规范的存在,同时也是一种价值的存在,一种体现生命意义的存在。作为规范,道德源于人类社会生活的必要性之中,我们应该从社会共同体的架构中去认识一种社会秩序和它的道德价值基础的关系;作为个体生命意义的存在,道德体现着个体对真善美幸福生活追求的崇高性,我们应该关注人们道德成长所需要的主客观条件和社会生活基础如何的问题。加林教授的《现代视域下公共道德及其基础的研究》一书以20世纪初梁启超等学者对公德私德问题的探讨为切入口,认为应该把国人公德心缺失这一问题置于现代性的问题域中予以考察,强调这不仅是所有国家在现代化过程中都要遇到的外在的科学技术层面、社会制度层面的现代化同内在心灵层面人的观念的现代化相协调的普遍性问题,而且也是中国作为后发国家其道德文化传统能否适应现代化进程及如何转型的特殊性问题。基于这样一种理解,该书一方面探讨了现代性道德价值是什么,其哲学价值基础、经济基础、政治基础和社会基础是什么的问题;另一方面也阐发了对个体道德的生成与实现条件的思考。从这种双重维度来思考公共道德及其基础问题,我以为立论坚实,值得肯定。纵览全书,亮点不少,我认为主要有如下几点:

首先,借鉴了当代社会哲学研究的最新成果。近代以来,市场经济的发展造成了社会生活的经济、政治、文化三大领域从以往的统合状态向相对分离状态的转变。作者在这一社会哲学最新成果的基础上进一步认为,正是这种相对分离的状态,意味着道德的生活基础和人伦关系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也使伦理学理论范式从德性伦理学转向了规范伦理学,其中心视域也从注重个人的内在生活和自我与他人的关系向社会的公共生活转移,从而把握住了伦理学理论范式、中心视域和它的生活基础三者的内在关联,并以此为基础探讨了现代社会公共生活的道德诉求,认为现代社会作为自由、平等的公民的一个广泛的互惠合作体系,作为多元差异主体间不断进行的对话与交往的合作实践,需要提倡的是尊重、宽容、信任和积极参与等体现公共精神的道德价值,并进而分析论证了人们的价值系统和行为模式因此而调整的哲学基础和价值基础。作者还特别提倡和推崇公共参与、公共精神以及当今世界志愿组织的活动,认为这是一种走向未来的社会维度的公共道德行为模式。我以为这是很有见地的。

其次,揭示了现代社会公民在公共生活中主要面临的两重关系。作者认为这两重关系,一是个人通过制度与共同体发生的纵向关系;二是个人与普遍性人格他者(陌生人)的横向交往关系。作者指出,对现代社会的公民来说,公共道德也就因此而包括对制度规则应该承担的道德责任和对他者(陌生人)应该持有的态度与行为这两个基本的维度——公共道德的政治维度和社会维度。社会公德即从社会维度去理解的公共道德。作者认为应从政治维度和社会维度去把握公共生活的道德诉求,我以为这是该书的一个重要创新点,它有利于厘清建国以来人们常常混同使用的“公德”与“社会公德”这两个既相互联系又有所区别的概念。

第三,论证了公共道德人格乃是现代社会的价值范式与伦理精神在公民个体身上的内化与展示。作者认为,它包括两个层面的“应然”要求:一是公民必须遵守“生活的道德”,自觉履行与享有的权利相对应的完全责任义务;二是公民个体在基本的生存问题解决之后,在较自由的制度环境中,他能够自主地筹划个人生活,关注个人以外的世界,追求“道德的生活”,自觉选择履行不完全责任义务(行善的义务),以成就一种理想而高尚的精神境界。事实上,市场经济为人的活动提供了更大的可能性空间,极大的丰富了人的社会属性。而宪政体制和由它提供的切实保护的公民权利,也为个体提供了足够的自由空间去追求来自日常生活的幸福。另一方面则同时要求公民必须自觉地承担起应尽的社会责任,从而在公私领域中把个人对物质生活的满足与对自由的热爱同对公共事务的关心结合起来,以实现其肉体享受的改善与心灵境界的提升的双重目标的统一。这就不难看出,作者试图将规范伦理与德性伦理的诉求融合起来,并从一种德性的生成论视角论证了现代人从正当到崇高的道德追求的可行性。我以为,作者的这种理论立场和价值追求是值得重视,很有启发的。

上述三点只是我读加林教授的著作感受比较鲜明的心得。应该指出,该书还有不少地方只要仔细玩味,也都是富有启发的。例如,该著在采取综合性、多学科相结合的研究方法的同时,选择了从社会现实基础和条件出发,去研究公民的公共人格、公共精神的形成和新道德实践模式形成的思路,既从公共性的理论谱系研究了现代社会公共道德的价值诉求及社会结构基础,又从公共性的实践谱系探讨了当今社会道德实践的新模式,这种尝试是有益的,它能够为我们从宏观的角度为当代中国道德生活的变迁原理和道德建设的努力方向提供一种合理解释和有价值思考的参照系。

当然,无须讳言,加林教授的著作也存在一些不足或欠缺之处。例如,对当今时代中国社会展现的公共性特征着墨不多,对公共生活中制度伦理维度的研究只是作为一个次要的方面有所涉及,对公共道德的性质和特征只是在公共道德人格特征的研究中作了初步阐发,对私人道德的研究及其与公共道德关系的研究更待具体深入,等等。我想这些可以留待作者以后做进一步研究和思考。我相信,作者在今后的教学科研实践中会把自己的论题引向深入,推出更多更高层次的研究成果。

是为序。

唐凯麟

二〇一五年春节于长沙岳麓山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