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文化的信仰渊源探究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序言

中国有漫长的海岸线,道教是中国土生土长的唯一的制度化宗教,沿海居民的道教信仰悠久漫长而且根深蒂固,所以,道教与海洋文化的关系,是非常值得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王巧玲在博士研究生期间师从于我,她的博士学位论文研究道教风水美学,已经涉及到了水。她参与了我主持的国家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浙江道教史”的研究,也从不同侧面涉及到这一课题。毕业后所在高校申报课题时与我讨论,恰逢国家重视海洋事业和海洋文化,于是我建议她研究这一课题。她把写出的书稿给我希望我看看。我看过后给她提了一些修改的建议,她完成修改后再次把书稿发来,要求我写篇序言,于是乐而提笔,略敷数言。

道教在思想上渊源于道家。它与海洋的关系自然可以上溯到道家对水的重视。道家的创始人老子在《道德经》中已有“上善若水”的论述,并把水的灵活、柔弱、就低、顺下的性质抽象到哲学的高度,得出了柔弱胜刚强等道理。道家的集大成者庄周进一步以《秋水》名篇,提及了河伯、海神等与水相关的神明,《逍遥游》中有“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的句子,其中的六气指自然气候变化的六种现象,即阴、阳、风、雨、晦、明之气,显然与水紧密相关。此外其他篇章中的“野马”等词汇也间接地与水相关。

紧承道家发展起来的作为宗教形态的道教,从南北朝时期起就成为与儒家、佛教鼎足而立的中国传统文化的三大组成部分之一。它把形而上与形而下、雅文化与俗文化、社会上层与下层紧密关联起来,扩散融贯到传统文化的方方面面。与水相关的方面,同样在继承道家的基础上,得到了多方面的扩展和创新。可惜学术界过去对此缺乏系统的研究。我和李玉用合作撰写过《温泉文化与养生》(中国文联出版社2012年版),对此有过一些论述,但显然只是从一个特定角度作的研究,还可以作更加系统化、深入化的探讨。

道教与海洋的关系,有一点是值得强调的,这就是道教的起源问题。目前学术界的主流观点认为道教起源于四川与陕西交界的巴蜀地区,这是我们不认可的。在《江西道教史》(中华书局2011年版)和《浙江道教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5年版)中,我们提出了新的观点,认为道教的起源不能仅仅以张陵在巴蜀地区创立五斗米道作为标志,征之更广泛的文献,道教的起源可以提前到两汉之交出现的众多的以黄老为信仰的民间宗教性社团活动,至于地点,当然也不是巴蜀一个地区,而是多个地区,尤其不能忽略上一世纪陈寅格先生即已论述过的东部滨海地域的道教起源问题。为此,我们详细论证了道教的东部起源观。所谓的东部地区包括山东、江苏、上海、浙江、福建、台湾等省区,都是滨海省区。它们与道教的关系,其实不只是涉及起源,更重要的还涉及此后的发展并绵延到今天。对此,我们在《浙江道教史》、《民国杭州道教》、《温州道教史》(即将出版)、《近现代浙江道教研究》(即将出版)等论著中有详细的探讨。这些内容,直接或间接地涉及到了道教与海洋文化的关系。

王巧玲博士的这部著作,当然不是就地域而言的,是从宏观层面来探讨。这对研究道教与海洋文化的关系而言,很有必要。因为得先有宏观的考量,微观的具体探讨才方便展开。但即便如此,这本身也是一个很大的课题,现在王巧玲博士拿出来的部分,也只是她的研究成果的一部分,接下来她还会把其余与此相关的研究成果继续出版,进一步深化这一课题的研究。显然,王巧玲博士的这部著作,属于开荒拓路的成果,纵使存在一些不足,但也为此后的研究开了一个很好的头,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和意义。

此外,浙江大学道教文化研究中心正在搜集整理明代正、续《道藏》之后的未曾公开出版过的民间道教文献,拟编辑为七千万字左右,从体量上远远超过正、续《道藏》和上一世纪所编的《藏外道书》等道教文献合集的《东部道藏》。其中的一部分文献,直接涉及到道教与水文化、海洋文化的关系。所以,《东部道藏》出版后,相信学术界还可以深化、扩展道教与水文化,包括其中的海洋文化的关系的研究。

是为序。

孔令宏

2015年4月9日于浙江大学道教文化研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