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刊词
《模糊语言研究》诞生了!中国学者在从事了30余年的模糊语言研究之后,终于有了一种专门发表模糊语言研究论文的辑刊。
在模糊理论诞生之前,语言学理论和语义学著作在谈到词义的特点或性质时,都未涉及词义的“模糊性”;如今国内几乎所有的语言学理论和语义学著作都增加了词义的“模糊性”这一特点或性质。由此可见,研究词义而不研究词义的模糊性,就不可能对词义展开全面的研究。其实,不仅词义具有模糊性,语音和语法也具有模糊性。这亦已成为不争的事实。研究语言而不研究语音、词义和语法的模糊性,或者说研究语言而不研究模糊语言,不重视“模糊语言”这一普遍存在的语言事实,就不可能对语言展开全面的研究。
如果我们将模糊语言学的研究对象——语言各要素的模糊性情况进行分门别类的研究,那么就有了模糊语言学的各个分支学科,如模糊语义学(或者叫做狭义的模糊语言学)、模糊语音学、模糊语法学等。
修辞是在言语交际活动中说写者精心地选择语言材料来表达意旨,交流思想,以提高表达效果的一种言语交际活动。修辞学就是研究在言语交际活动中如何精心地选择语言材料来表达意旨,交流思想,以提高语言表达效果的方法、原则和规律的一门科学。如果我们将模糊语言运用于修辞学,那么就可以产生模糊语言学的另一个分支学科,即模糊修辞学。
语用学是研究在语言运用过程中,交际的双方如何根据特定的语境来恰当地表达与准确地理解话语意义及其基本原则的科学。一般来说,语用学所研究的内容主要包括:语境、指示词语、会话含义、预设、言语行为、会话结构等。如果我们将模糊语言运用于语用学,那么也可能产生模糊语言学的另一个分支学科,即模糊语用学。
研究模糊语言,无疑要研究模糊语言的基本理论。不少学者对模糊与明晰(或精确)、模糊性与明晰性、语言的模糊性、模糊语言、模糊言语、模糊限制语、模糊语句、隶属度和隶属函数、语言变量和语言值等基本概念进行了界定,对语言模糊性的根源、模糊语言研究的对象与范围、模糊语言的基本特征等进行了研究,对模糊语言进行了描写与分析,对明晰语言与模糊语言的相互转化进行了探讨。然而在模糊语言的基本理论研究方面,学术界还存在着一些争论,有些问题尚有待深入研究。尤其是能否建立一套属于模糊语言学特定的术语(范畴、概念)和相对稳定的语码系统,这甚至关系到或者说将决定模糊语言学这一学科是否能够真正成立。
研究语言,既要注重理论研究,更要注重应用研究。模糊语言的研究成果对某些相关学科必将产生较大的影响。已有不少学者把模糊语言的研究成果分别应用于辞典学、词汇学、词源学、术语学、翻译学、语体学、风格学、语用学、广告学、新闻学、旅游学、信息学、中医学、哲学、逻辑、法学、美学、文艺学、社会学、决策学、管理学、思维学、心理学、教育学、人工智能等相关学科研究领域,取得了不少成绩。也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彰显模糊语言的应用价值,同时也能够促进相关学科的发展,甚至催生某门新兴交叉学科的诞生。
一门学科的建立与研究方法密切相关,学科的进步与发展有时也要依靠新的方法来解决,因此,研究模糊语言一定要有科学的方法。一种方法之所以被称为“科学方法”,那是由于它能够如实地反映事物的本来面目、能够按照事物自身的发展演变规律去分析和解决问题。研究方法具有多样性,因此,我们应该从不同的角度、运用不同的方法来进行模糊语言研究。
《模糊语言研究》将朝上述研究方向而努力。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模糊语言研究》面向海内外从事模糊语言研究的学者征集稿件,将及时向读者呈现模糊语言研究的最新成果。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我们也期待着从事相关学科领域研究的学者运用相关学科领域的研究成果或借鉴其方法来研究模糊语言,不同学科之间的相互渗透必将加快模糊语言学科建设的步伐。
孔子曰:“君子和而不同。”“和”是众多元素经过化合的统一物,是和谐,“和”能生万物,具有创造性;“同”是同一,是相同元素的简单相加。“同”是单一而无发展,最终被抛弃。“和”的目的在于“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礼记·中庸》)。因此,我们既期待着在模糊语言研究方面具有创新性的论文,也不回避不同观点之间的相互碰撞。
但愿《模糊语言研究》能够为促进模糊语言学的完善与发展,从而促进语言学的发展,为进一步提高人们的语言运用能力而尽绵薄之力。